【第二季】17.6|汪荣祖:高瞻远瞩的郭嵩焘

【第二季】17.6|汪荣祖:高瞻远瞩的郭嵩焘

00:00
20:00



第六讲高瞻远瞩的郭嵩焘。我对郭嵩焘有深入的了解,应该感谢以前武汉大学一位很有名的教授——唐长孺。1981年我在武汉见到他,谈话当中他提到现在国内有两个很重要的材料可用,第一个就是吐鲁番文书,他说他在整理;另外一个,他说是新发现的上百万字的郭嵩焘日记。他说你可以看看,结果回去一看,果然非常精彩。


(《郭嵩焘日记》)


郭嵩焘的远见 

我们知道有很多名人的日记靠不住,为什么?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日记将来会有人看,所以有时候敏感的地方,他会隐藏起来。但像郭嵩焘的这个日记,他没有想到会给别人看到,而且是到了三四十年前才被发掘出来出版,内容非常精彩。我们研究郭嵩焘,材料有他的诗文集、奏折、文献,但是这些都是他的思想与他的见解,可是他的生活资料很缺乏。他的日记就给我们提供了生活资料,比如说他怎么样从湖南到浙江、到上海,为曾国藩募款。像以前我们都想象不到,他怎么样从湖南到了江南一带,原来他都坐船的,而且在船上他有个书房,还有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照顾他。我们不是称现在那个汽车旅馆为motel嘛,我说那个是“boatel”,船旅馆。然后到了某一个地方,他开始访友,住几天。这种生活资料太可贵了。所以根据这些材料,再加上他的奏折,他的诗文集,我就写了一本书,叫《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这本书很多年前就出版了,出版之后,我越来越觉得郭嵩焘是一个高瞻远瞩、了不起的人物。什么叫高瞻远瞩呢?就是有远见,英文讲就是vision,一般人看不到的那种见解。还有一种比喻,说有远见的人就好像爬树的人或者砍树的人,一般人都是在树下乘凉。而且乘凉的人还不大喜欢有人砍树,有人爬树,你砍了树他不能乘凉了。从这个比喻也可以看到,郭嵩焘他是超过一般人的,从这也可以了解为什么郭嵩焘后来被很多人骂,成为众矢之的。


(《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


郭嵩焘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他在咸同将相当中声望并不是最高。我们说声望最高的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类人,他们的声望、地位都比他高,可是我觉得他的见解甚至超过了这些人。他也是进士出身,也是蛮有学问的人,为什么说他的见解超过别人呢?李鸿章曾经说过,中国面临着西方的威胁,是“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李鸿章看到了这个变局,可是他并没有想出应对这个变局比较具体的办法。但是郭嵩焘他有,他说什么?他说“战无了局”。就是说你跟西方一直起冲突的话,会没完没了。而且他说西方现在到中国来,看起来来势汹汹,其实并没有要并吞中国的意思。他们最主要的目的是通商,所以他得出这个结论,“战无了局”。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是一直起摩擦,不断地战争,不断地战败,不断地赔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来更厉害了,八国联军。所以郭嵩焘认为可以跟西方暂时和平相处,因为他们需要通商,这是他的看法。可是在当时很多人都不能够接受。换言之,郭嵩焘希望大家走向世界,可是大部分人没准备好要走向世界。所以我认为这个走向世界的挫折,是郭嵩焘个人的挫折,也是中国的挫折,因为到最后中国还是要走向世界。从这点也可以看到他有远见的地方。他看得很远,可一般人都没有办法看到,这是很遗憾的。


(郭嵩焘)


见解何以形成? 

他如何能够跟别人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看法,其实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也许一种偶然的机会,或者是他生平所经历的使他能够有这样的见解,什么经验呢?大家知道鸦片战争时期他正好在浙江沿海,所以他就看到当时这个作战的情况很惨烈。他也看到西方的船坚炮利,看到不能够跟西方硬打。而且他亲眼目睹中国失败了,很惨。然而当时大部分的官员没有看到这个情况,尤其在北京做决策的人没有看到。北京的决策者知道这个鸦片战争,知道在浙江沿海作战,可是他没有这种亲身的体验,而且我们也发现有很多的谎报,有时候大败报小败,有时候小败说成不败,甚至说打胜了,都是谎报。所以在北京,决策者没有办法真正了解这个情况。这个就使我想到日本,1853年,美国的一个将军Perry带了现代化的军队到东京湾要求日本开放门户。他说我这个要求,我明年回来的时候,要得到正面的回答。到了第二年回来,日本就开放了,根本没有打仗就开放了,为什么?这就是亲眼目睹。因为这个现代化的舰队停在东京湾,不但这些官员可以看到,老百姓也可以看到。他们的所谓黑船,怎么能够抵抗呢?看到这个只好接受,当然他们也觉得受屈辱了。因为屈辱的关系,就开始明治维新。中国跟日本的经验不一样,我觉得跟地理环境还是有关系的。


(黑船事件)


大家知道到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城,然后才开始自强运动。所以郭嵩焘他这个经验,第一个是鸦片战争的经验,第二个是太平天国时期的上海经验。他是湖南人,他跟曾国藩是同学,关系非常亲密,后来郭嵩焘的儿子还娶了曾国藩的女儿。所以曾国藩就用郭嵩焘为他募款,因为打太平军需要钱,所以他从湖南一直去到江南去募款。他家最后到了上海,所以他的上海经验我觉得也是非常的重要。因为他在上海也亲自看到洋人停在黄浦江的舰队,他们还请他上兵舰,兵舰上这些炮、武备井然有序,他印象非常深刻。他在上海也碰到一些洋人,他觉得这些洋人是可以讲理的,并不是野蛮人。而且看到他们的房屋很整洁、很干净,他觉得这比中国的文明要高出许多,所以这个经验我觉得也是很重要的。后来他不但募了款,而且把上海经验报告给曾国藩。曾国藩一看,他说以前有人说洋人文明度很高,他不太相信,现在郭嵩焘一讲,他说也许夸大英国人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可是即使感觉到了,曾国藩也没有采取一些积极的行动。所以这两点跟洋人的经验,使曾国藩的看法跟当事人很不一样。后来咸丰皇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派他到天津帮助蒙古将军僧格林沁,来守海防。郭嵩焘一直劝僧格林沁,尽量避免跟西方人起冲突,当然当时的情况也比较困难。


二鸦中的郭嵩焘 

大家知道为什么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吗?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订立了《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我们说是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了英国人很多好处,比如说进口货物,交了一次税就不交税,五口通商等等。然后其他的国家用最惠国待遇取得了同样的利益。在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签订《南京条约》,给了很多外国人权益,尤其是英国人,后来其他国家,以最惠国待遇同样受到这些优待。其中英国人当时最强势了,它经过那么多年,一二十年以后不满意了,他要修约,修改这个不平等条约。所谓修约,实际上是增加权益,那清朝当然尽量要拒绝。由于这个矛盾起了一些冲突,叶名琛对抗又失败了,最后咸丰皇帝也答应修约。可是他们要进京呈递国书,咸丰皇帝怕洋人进来,又拒绝,拒绝以后又起了矛盾,矛盾升级以后洋人更进一层,他说带三千个兵护送进城。咸丰皇帝更害怕了,不答应,就谈不拢。谈不拢,结果和战不停。英国跑到渤海,到天津,当时僧格林沁就在那里守着。现在看起来真是一个偶然,忽然僧格林沁开炮,打沉了一条英国兵舰。这下僧格林沁不得了了,他说我现在把洋人打败,我们现在不但是不赔款,我们要洋人赔款。哪里知道后来过了一年英法联军就来了。


法国人为什么参加这个英法联军?因为说有个传教士被杀(借口),起了冲突,所以当时的郭嵩焘就在僧格林沁身边做幕府,帮他做顾问。郭嵩焘就劝僧格林沁说尽量避免战争,那个时候和战不停,郭嵩焘认为能和就和。


(僧格林沁博物馆)


当然最后还有一个很关键的一点,清朝到最后也答应了,同意洋人进京,可是路线又出了问题。清朝指定的路线,是以前朝鲜进贡的路线。英国人说这个不行,他依然经过大沽炮台,那怎么可以经过大沽炮台呢?这是中国守卫的地方,所以不答应。不答应,英国就开始攻打,所以当时郭嵩焘力劝僧格林沁,僧格林沁不听,后来把郭嵩焘也赶走了。结果僧格林沁又做了个错误的决策,他说海上打不过他,让英国人登陆以后再打,可是英国人一登陆,炮台都被人家炸掉了。当时就几千个英法联军,清朝的部队大概有十万之多,还有骑兵等等,却大败,这什么道理?因为清朝骑兵冲锋,给炮打死了。我在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想,他们那个时候为什么没想到用游击战,因为游击战可以困住这些英军,而且当时已经10月了,再过几个月到12月天气就会很冷了,他们会不战而退。可硬碰硬,当然打得很惨烈。尤其在北京,张家湾打的一场大仗,双方损失都蛮大,可是清朝还让胜保攻打,结果他的部队也打垮了,最后北京沦陷。郭嵩焘在家乡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气愤,后来圆明园也被烧掉了。这些在日记上都有记载。



(张家湾八里桥之战)


首任驻英公使 

当后来对外关系越来越紧张,中国要派遣公使到英国去。英国当时对中国威胁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国家。可是中国从来没有这种近代的外交关系,第一个公使,就没有人想去,后来就派了郭嵩焘去。郭嵩焘最后接旨要去,大家都骂他,连他的湖南老乡都骂他,因为他们的概念,你到外面去当公使等于去入职(怀疑是入赘)。而且湖南保守的人说,你何必“去父母之邦”,你离开父母到那去,结果郭嵩焘忍辱负重去了英国。他在日记上很详细地记载了,从海上一直到英国的过程。做了英国公使以后,他又了兼法国的公使。我看到他在英国的表现,觉得很了不起。因为他是第一个外国公使,对现代外交完全没有经验。可是他做了很多非常成功的外交活动,比如他办派对(party),去给外国人办舞会、博览会,到英国的政府机关,甚至于牛津大学这些地方。当时自强运动,他们只晓得西方的器件、枪炮,他们还不知道后面的学问。郭嵩焘到了英国以后,才发现西学才是根本。而且他在做公使的时候做了很多事情,签了很多条约,比较公平的条约,而且很照顾留学生。他发现严复这个学生很年轻,很了不起。果然他有远见,后来严复就成为一位杰出的人物,所以他在英、法非常成功。不仅如此,他与英法的高层都建立了很好的关系。比如说在英国,英国政府邀请他去检阅英国的海军,当时英国海军是世界第一流的。然后他到了法国,又跟法国总统共同检阅陆军,而且在法国还见到了美国当时的总统,他跟高层都有很多的来往。而且我们发掘英方的资料也可以看到,英国有个名相叫格拉斯东,格拉斯东是个有名的英国宰相,他居然在文字上赞美郭嵩焘,他说“genialOrientalhe had ever met”,从来没看过这么一个可爱的、愉悦的、令人很高兴的东方人。另外有一个英国有名的首相德斯累利,他们还互相交换照片留念。从这些简单的事情可以看到郭嵩焘很有外交手腕。他哪里学来的?他根本没有这个经验。从这些事情看来,郭嵩焘的确是有些超人的智慧。



(严复)


他在国外很成功,在国内却受到攻击,尤其是他身边一个叫刘锡鸿的副使。刘锡鸿一天到晚打他小报告。有一次去参加阅兵,因为很冷,人家就把披风大衣披在郭嵩焘身上,刘锡鸿马上打报告,他说穿西装这是大逆不道,诸如此类。刘锡鸿这么说,当然是因为他在清廷里有保守分子做后台。郭嵩焘非常愤怒,他在外面这么辛苦地做事,后面的人还要扯他后腿,最后他离开了。当时英国Victoria女王还召见他,要他递话,说英国愿意跟中国友好交往等等,这些日记都有记载。可是他一回到中国,又看到报纸上人家攻击他,再加上刘锡鸿事件,他一怒之下不回总理衙门,回湖南老家去了。假如他回到总理衙门,总理衙门就是当时的所谓外交部,外交部怎么能没有像他这样有经验的人,有见识的人?假如他能够回到总理衙门,应该可以做很多事。假如他能够发挥他的长处的话,可以跟很多国家建立很好的关系。至少他在英国有经验,跟英国女王、跟英国最高层的政治人物都有交往友谊,以后处理事情应该是比较方便。



(刘锡鸿《英轺私记》)


可是他回老家去了。虽然他回老家以后,还是关心时事,但是他已经不愿涉足官场。清朝的官场使他觉得要退却,他不再做官了,从此以后就在湖南销声匿迹。我觉得非常可惜。


我们总结就是说,郭嵩焘要走向世界,他希望带国家走向世界,可是人家跟不上,最后遭遇了挫折。所以我那本书的书名叫,《走向世界的挫折》,不仅是郭嵩焘一个人的挫折,也是整个国家的一个挫折,一直到后来,才真正地把门户打开,真正走向世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oogwabee

    其实吧,我不太同意郭嵩涛如果发挥他的长处的话可以做很多事情!

  • 1781792xgco

    郭带不动他们啊,唉,满清跟不上郭的节奏。

  • 语瞳的图图

    可惜了

  • 风起欲雨之

    层累地建构古史。越是古代的历史,越是不可信,以讹传讹,甚至是后人编造的,那老师学习历史的意义是什么呢

    新亚人文书院 回复 @风起欲雨之: 剥丝抽茧,去掉层累的伪装,或者理解为何如此编造的奥秘

  • 苏老师的语文课

    这样看来,郭嵩焘还是不如李鸿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那个背景下要改变中国必须负重前行。

  • 吾心归处是家乡

    太喜欢汪荣祖老教授的课了!老师讲得太棒了!

    新亚人文书院 回复 @吾心归处是家乡: 嗯嗯~汪老师还有专讲20世纪世界史的课程,感兴趣可以听听https://www.ximalaya.com/lishi/35870746/

  • 马到则成功

    老师讲解很精彩,但是看到文稿里老师书籍的国家标注时,心里还是有些波澜

  • 1501372garp

    历史的悲哀

  • 1390219lwpc

    👍👍👍👍👍👍

  • 1390219lwpc

    大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