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故事】孟子的一生(三):稷下先生

第3讲:【故事】孟子的一生(三):稷下先生

00:00
12:27

我们接着讲孟子一生的故事。


上回说到,孟子游学鲁国,拜于子思的学生门下,学习儒学。学成之后,一边教学生,一边构建自己的治世思想。战国,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孟子希望投身其中,推行自己的主张,拯万民于水火。


关于孟子一生的行迹,由于没有确切的记载,历来有很多的争议。我们主要依据孟子后人,孟祥才先生在《孟子传》中的说法,先做个大略的介绍,在讲解《孟子》一书正文的时候,再详细说明。


26岁时,孟子离开邹国,前往齐国。这时,他还是个年轻的学者,在国际上没什么影响力,别说马上重用他,就是连见国君面儿的机会都没有。但他之所以还是要到齐国来,是因为齐国有一所大名鼎鼎的大学,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因为位于齐国首都临淄的一个城门,稷门附近而得名。这里是战国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一大策源地。这是一所非常特殊的大学。学校是齐国官方出钱建的,教授的工资由国家开,学校的管理、教学、学术活动,官方却不插手,由学者们自己主持。这种做法是全世界的首创,第一例。


这使得稷下学宫一下子汇聚了全天下的大学者,最多时有几千人,几乎囊括了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大家在这里,不论出身,不论学历,不论党派,不论年龄,不论国籍,都可以畅所欲言,各种奇葩说,而且可以互相辩论、PK、BATTLE、彼此借鉴、吸收、完善。很多大咖,不仅是学霸,著作很多,还是游说当权者的能手,有从政的机会,可以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大展身手。


齐国为什么搞这么一个大学呢?自然是齐国国君变法图新的表现。当时的国君齐威王,刚继位的前三年,整天享乐,通宵达旦地饮酒,国事荒废,危机四伏。


大夫淳于髡就拿话刺激他说:“大王啊,齐国有只大鸟,落在王宫之中,三年不飞也不叫,您知道这是什么鸟吗?”


齐威王还不傻,一听,知道在讽刺自己,立即拍了拍胸脯,发出豪言说:“这个鸟啊,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于是,齐威王开始振奋精神,励精图治。他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大兴变法。稷下学宫也是他用以招揽人才的重要一步棋,像块磁铁,要把天下人才收入囊中。


稷下学宫这么好的一个平台,自然对年轻的孟子很有吸引力。加上齐威王有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架势,让他对在齐国推行仁政思想也报了很大期望,于是齐威王十年,26岁的孟子带上几个学生一起到齐国来了,落脚于稷下学宫。


按孟祥才先生的说法,孟子第一次到齐国,前后待了二十年,但因为齐威王最喜欢的还是能四处征伐的军师猛将,主张仁政思想的孟子最初并没有受到重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孟子在稷下学宫的影响力还是越来越大,齐国将领匡章就和孟子有来往,当时人们认为匡章不孝,孟子还为他做过辩解。


大概匡章率领齐军在一次战争中战胜秦军后,孟子的名声终于传到齐威王耳朵里,齐威王派人送黄金一百镒给他,大概2000多两,以示关怀,但是被孟子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在齐国没什么功劳,无功不受禄,也不愿意因此被收买。


孟子到齐国,是带着母亲一起来的。大概不忍心让母亲跟着自己在各国间奔波,于是他一直待在齐国,直到二十年后,他46岁时,母亲在齐国去世了,他才从齐国返回孟氏家族聚居的鲁国,去安葬母亲。


为母亲服完三年之丧后,孟子又返回齐国,回到稷下学宫。经过这么多年的观察,他认为自己再在齐国待下去是没前途的,齐威王并不看重他,不如乘着自己年富力强,又没有老母亲可照顾了,干脆去其他国家碰碰运气。


正好二流国家宋国有新的变化,国君宋偃公自己称王,想跻身一流大国行列,一番开疆拓土后,扬言要实行王政,不欺负别人了,要主持公道,这让孟子看到了希望,于是公元前323年,50岁的孟子舍弃了在齐国比较好的待遇,又带着学生来到了处于四战之地的宋国。当然,他是奔着理想来的。


可是,和孟子期望的相反,宋偃王对他仁政的主张一点儿也不积极,所谓的王政,不过是个幌子。三十多年后,宋国疯狂对外作战,最后被齐国打败,宋国正是亡在了他的手上。


孟子发现到宋国这步棋走错了,待了没几个月,就离开了。走的时候,接受了宋偃王的路费,1400两黄金,路过薛地,又接受了对方1000两黄金。当初齐威王给他2000两黄金,他不要,却接受了宋国和薛地的金子,让学生们大惑不解。孟子自然有他的道理,为什么呢?在后面讲解《孟子》一书内容时我们会说到。


随后,孟子短暂在邹国、任国、鲁国停留。国君们都没有重用他的意思。而在宋国的时候,他和还在做太子的滕文公有过两次会面,两人比较投缘,滕文公对他很信任很尊重,向他请教治国的办法。正好不久,滕文公的父亲滕定公去世,他自己接班做了国君,第一件事就是向孟子发出邀请,请他到滕国来帮助自己治国。


就这样,孟子51岁时,来到了滕国。滕国是个小国,方圆不过五十里,夹在齐楚两个大国之间,危机四伏,滕文公就请教孟子,该怎么办呢?孟子的回答还是实行仁政,并提出了“有恒产者有恒心”,让百姓拥有自己的产业,合理税负,兴办学校等具体办法。滕文公正是按照孟子的意见,推行了新的改革。不久,滕文公名声大振,远近称他为贤君,外来移民不断增多。


孟子在滕国待了两年多的时间,受到滕文公的礼遇。但并没有实际职务,滕国又只是个小国,没有太大回旋腾挪的空间,不足以实现孟子兼善天下的宏大抱负。因此他把目光又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地处中原的战国七雄之一,魏国。


孟子53岁时,离开滕国,前往魏国。《孟子》一书一开篇的场景,正是他在魏国,和魏国国君之间的言语较量。此时的孟子,思想成熟,阅历丰富,能言善辩,气度不凡。


那么,魏国国君被他打动说服了吗?他的王道仁政思想,有没有因此而大行于天下?我们下一讲说。

稷下学宫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西西1230

    美元

  • 花开两朵_3f

    一鸣惊人不是楚庄王吗?

    大鱼小洁讲国学 回复 @花开两朵_3f: 《韩非子》、《史记》皆有此说,前者说楚庄王,后者说齐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