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圆相
本寂离开洞山,前往岭南礼拜六祖塔,回到江西后,应众人之请在抚州开法。因倾慕六祖曹溪大师,便名山为曹山。曹洞宗按师承说,应称“洞曹”,但因有六祖曹溪大名,“曹洞”叫着顺口,“洞曹”逐渐成“曹洞”了。
在曹山开法没多久,唐朝天下大乱,兵匪横起,山寺不宁,本寂便到了宜黄。后有位信士名叫王若一的,舍何王观为寺院,请曹山住持,曹山便把“何王”改成“荷玉”,在此开法,自此曹洞一宗开始兴盛起来。
曹山曾对徒众解释过洞山的“五位君臣”,并下气力作过注解,形诸文字。后又用五圆相示意“五位”。曹山还分别对五圆作偈说明。
第一偈:
白衣须拜相,此事不为奇。
积代簪缨者,休言落魄时。
大意是说修行人第一层境界。
“白衣”就是平民百姓,目标是追求拜相,白衣成宰相,这里有孟子“人人皆可称为尧舜”的意思。达到了目标,也就分不出原来谁落魄,谁显贵来了。
第二偈:
子时当正位,明正在君臣。
未离兜率天,乌鸡雪上行。
这个阶段对应的是五位偏正的“偏中正”。修行到一定程度后,本体自性常常露出些迹象,招唤着学人。
“子时当正位”,皇帝上朝在辰时,子时一过,皇帝马上就要出来了。
“明正在君臣”,这是以君臣关系来比喻来体现和现象的关系。
“未离兜率天”“兜率天”在欲界,也就是俗界,兜率天中有兜率院,弥勒菩萨在此院说法,修证到一定神通的人可以入院听法。这时本体的光明还未普现,只是偶尔一露,既像欲界中的清净兜率院,又像雪上的乌鸡,只一点点而已。
第三偈:
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
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这时的修行已将企慕的境界转化为与己合一的地步,此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眼中是一片神通世界,火里可以冻冰,杨花可以九月飞落,泥牛入海不沉,却在水面大吼,木马健行如风,仰头长嘶。这种超凡入圣,正是“正中来”的境界。理会至此,就可懂得傅大士的“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了。
第四偈:
王宫初降日,玉兔不能离。
未得无功旨,人天何大迟!
这一阶段是由圣返俗,即所悟道也“劈柴担水”的境地。五位中是兼中至。
“王宫初降时”是说佛祖初生王宫。
“玉兔不能离”。此时虽由圣返俗,但凡俗如一仍是表面的,就象月中的玉兔老被圈在月盘中一样。即便是佛祖,也只在“转大***”、“说利生法”的功德未满阶段。
第五偈:
浑然藏事理,朕兆卒难明。
威音王未晓,弥勒岂惺惺。
这个阶段,本体与现象,事与理凡与圣,界限全泯,无分别了。这正是兼中到的胜境。这个威音王(空劫前的古佛),弥勒佛都不能辨别凡圣事理的世界,也就是千圣万圣所同归的黑色境界。
用图相表达义理,始于南阳慧忠国师。曹山的王相圆图可谓别开生面,使洞山五位偏正的次地更加显豁清晰,以后又由此发展出“五位王子、五位功勋等众多样式。”宋朝的理学家作太极图、八卦图,宋以后的道家某些丹道著作,都曾取灵于曹洞宗的方法。
所谓“灯录”,乃是“传灯录”的简称。这是记载禅宗历代法师传法机缘的典籍.灯能照暗,禅宗代代相授,以法传人,用续接灯火来比喻代代以心传心的传承形式。
“灯录”是禅宗创造的一种史论并重的文体,它以本宗的前后师承关系为经,以历代祖师阐述的思想为纬,发端于唐代的禅宗史书:灯录文字语言透彻洒脱、新鲜活泼、简要精练,公案语录、问答对语趣味盎然、脱落世俗,所以深为僧俗所喜读——作为一种精神享受。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 与百万人一起学习佛陀的智慧和慈悲。
主播:史壮宁,山西卫视主持人,文史专栏作者,研读佛学二十余年,素食,持戒。
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