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第11节: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00:00
13:34

楚庄王 


在前两讲中我们分别介绍了春秋争霸中的齐国和晋国。今天我们要来讲一个很“另类”的国家—楚国。


为什么说楚国是个另类的国家呢?


首先,楚国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我们知道,黄河被称作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华夏族最早生息繁衍的区域,夏商周三代的统治中心都在黄河中下游,西周的分封国绝大部分也都位于这一区域。


但是楚国位于长江中游,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在当时是经济比较落后,人烟稀少的地区。


由于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所以楚国的文化也比较特殊。黄河流域尽管封国众多,但是文化相近,特别是西周推行分封制之后,等于对黄河流域进行了一次文化的整合,是周文化在北方的一次拓展。但是楚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系统,和黄河流域有着很明显的区别。


比如,周人崇拜祖先和上天,楚人崇拜火神。在继承制方面,周人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楚人流行幼子继承。这是由于在文化思想方面,周人的文化相对比较理性,特别是到了春秋时期儒家思想兴起,“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说对于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持比较审慎的态度,尤其是怪异和鬼神。但是楚文化中有非常浓厚的巫风习俗,民间大量的神鬼传说,这就成为后来屈原创作楚辞离骚的重要素材。甚而至于,楚国的语言都与中原地区有极大的差异。


正因为如此,所以楚国一直是一个被歧视的国家。在古史记载中,其实楚人很早就与西周发生了联系。周文王、周成王都曾经对楚人的祖先进行过册封,周康王的时候还曾经在周王室供职。但是却一直被视为“蛮夷”,始终不能参加诸侯的盟会。时间一长,楚人也习惯了这种待遇,甚至以“蛮夷”的身份自傲,丝毫不予回避。


楚国还是一个很叛逆的国家,在列国中,它是最早企图和周王室平起平坐的国家。有两个事例可说明楚国的野心。


早在西周后期周夷王在位时期,楚国的国君熊渠就公然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就是说我是蛮夷,不受中原的规矩,不用中原各国的称号。于是他居然就直接把自己的几个儿子立为王,分别统治楚国的不同区域。我们知道,周天子是天下最高权威,只有西周的最高统治者可以称“王”,而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哪怕实力再强,也只能称“公、侯、伯”等等,绝对不能称王。熊渠可以说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然,后来周厉王即位,因为他太残暴,熊渠怕他来攻打楚国,所以就把王号取消了。


然而到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再也不用惧怕周王了。楚国就越发大胆起来。他们开始积极向北发展势力,国君熊通统治时期,向随国进攻,随国位于今天湖北随县,也是姬姓诸侯国。随国的国君向楚人申诉:“我无罪。”熊通的回答还是那句:“我蛮夷也。”随人赶紧向楚国献媚,替楚国向周王申请,请周王给熊通上尊号。周王当然拒绝,熊通听说以后大怒,说:“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就是说你不封我,我自己做王。于是就自立为王,熊通就是楚武王。至少在称号上,楚就与周平起平坐了,周也对楚国无可奈何。


然而楚国的行为实在有点儿太超前,正好让齐桓公、晋文公这些打着尊王名义称霸的诸侯抓住了把柄。所以在楚国北进的过程中,先后受挫于齐国和晋国,特别是在上一讲中我们提到的晋楚城濮之战,是楚国遭受的一次严重的挫折。直到楚国出了一位大有为的君主,才又重新振作起来。这位君主就是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591年在位的楚庄王。


我们可以用两个成语来记忆楚庄王执政期间的重要经历,分别是“一鸣惊人”和“问鼎中原”。


“一鸣惊人”,是一个和贤臣劝诫有关的故事。


楚庄王刚即位的时候,谁都不会想到他会有所作为。他在位三年,日夜饮酒作乐,不理政务,还下令:谁敢进谏,杀无赦!大家都噤若寒蝉,不敢说话。有个大臣叫伍举,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伍子胥的先祖,他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来见楚庄王,请他猜谜语,说:“有鸟在阜,三年不蜚不鸣,是和鸟也?”意思是,有一只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说:“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你退下吧,我知道了。”在此之后,楚庄王也的确做到这一点。他开始整顿内政,罢免了很多不称职的官员,又提拔了以伍举为首的数百人,这其中最有才干的人就是孙叔敖。他之于楚庄王,就类似于管仲之于齐桓公。


楚庄王任用孙叔敖做楚国的相,而孙叔敖与不负众望,在辅佐楚庄王期间,做了这样几件重要的事情:首先,他施政教民,使得官民之间和睦同心,风俗淳美。他执政宽缓不苛却有禁必止,官吏不做邪恶伪诈之事,民间也没有盗贼发生。他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使楚国的国力很快得以强盛,为楚庄王的霸业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后来司马迁撰写《史记》,其中有一篇《循吏列传》,记录的都是历史上的那些清正廉洁、造福于民的官员,孙叔敖的传记位居第一。


第二个故事,问鼎中原,讲得则是楚庄王一统天下的野心。


公元前606年,也是楚庄王执政的第7年,楚庄王发兵北上讨伐一个戎狄部落,一直打到周王室疆域以内。周定王赶紧派大夫王孙满来慰劳楚军。席间闲谈的时候,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九鼎的轻重。这可是非同小可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据说当年大禹把天下分为九州,又铸造了九鼎,每只鼎分别代表其中的一个州,所以这九鼎其实就是国家和天下的象征,自然非同小可。以前九鼎由周王保管,这就是最高统治者的象征。现在楚庄王居然问起九鼎的轻重,隐隐有取周王而代之的意思。王孙满很机智的回答:“在德不在鼎。”就是说治理国家靠的是德行,有没有九鼎并不重要。他还对楚庄王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意思是虽然周王室的势力衰弱了,但是天命并没有发生转移,所以你还是不要问九鼎的轻重为好。楚庄王也就没有追问。这就是“问鼎中原”这个成语的来历,用来形容统治天下的雄心。


楚庄王称霸道路上最大的敌人是晋国,从晋文公开始,晋国就是北方强国,长期居于霸主的地位。楚国向北方发展,必须扫除这个障碍。公元前589年,晋楚两军在邲(今河南荥阳)展开大战,楚军大胜,晋军狼狈奔逃,士兵们跳进黄河向北游泳逃命,他们争着攀爬本国战船,导致很多战船倾覆。


公元前589年,楚国在蜀(今山东泰安西)会盟诸侯,有十多个诸侯参加,其中包括晋、秦、齐等大国,这意味着楚国的霸主地位得到了各国,特别是各大国的承认。


然而北方以晋国为首的大国毕竟力量很强,楚国仅仅战胜一次,并没有绝对优势。多年的战争使各国都精疲力尽,急需休整。于是在宋国的大夫华元、向戌等人的主持下,召开了数次“弭兵”大会,就是要停止战争,实现列国之间的和平。晋楚两国互相承认彼此的霸主地位,延续了一百多年的大国争霸战争暂时告一段落。


其实,在中原大国中,还有两位国君曾经被认为是霸主,一位在秦国,一位在宋国,你知道他们是谁吗?提示大家一下,这其中一位是在西部地区称霸的,还有一位是连打仗的时候都要讲礼仪的。他们在历史上有哪些很有名的事迹呢?如果你有兴趣,不妨找相关的资料来了解一下。


中原大国之间的战火,随着弭兵而暂时熄灭了。接下来,轮到地处偏僻的东南地区的两个国家吴越登场,与它们有关的故事一样波澜壮阔,曲折动人。这就是我们下一讲要学习的内容,欢迎你的收听,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590110bysz

    蛮夷是啥

    特级名师赵利剑 回复 @1590110bysz: 蛮夷就是古代汉族(华夏族)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带有歧视性的称呼

  • 金豆妈妈1

    楚庄王到底是不是真的不理政务呢?

  • 黎儿工作室

    是不是历史上只有楚国是幼子继承呢?

    特级名师赵利剑 回复 @黎儿工作室: 楚国比较典型,其他的真没听说过

  • 5d7lhze8w2wjsyda94bz

    楚国当时为什么要实行幼子继承制度呢

    特级名师赵利剑 回复 @5d7lhze8w2wjsyda94bz: 楚国在南方,文化传统和北方黄河流域不太一样。至于为什么是幼子继承,抱歉我也不甚清楚

  • 1590110bysz

    啊哈哈哈哈哈

  • 春妮_he

  • 春妮_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