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节: 战斗升级的战国

第13节: 战斗升级的战国

00:00
14:49

战国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战国时代的学习。这个时代始于公元前475年,终于公元前221年,上承春秋,下启秦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

 

说到战国,同学们就会想起“战国七雄”,当然,这并不是说战国时期只有七个国家,而是说,当时诸国中以这七国最为强大,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在这七国之间展开,其它国家只能当看客。这七国便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仔细研究这份七国名单,如果和春秋时期做个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两个重要的变化:

 

1、春秋时期在列国争霸中发挥重要作用和影响的国家还是很多的,前前后后、大大小小,至少有十余国,而战国时期则只剩了“七雄”。

 

2、在这份名单中,我们发现了三个新的国名:赵、魏、韩。这说明战国时期列国的格局发生了变化,也就说明,也预示着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与变革与春秋时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们还要从春秋后期开始说。大家还记得,我们前边提过:西周时期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了春秋时期一变而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在春秋后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变化—“陪臣执国命”。

 

什么是“陪臣”呢?我们先通过一个故事来解释一下。

 

周襄王在位的时候,一度遇到了北方戎族的威胁。当时诸侯的霸主齐桓公就派管仲去调解,劝双方讲和。周襄王想用上卿的礼节接待管仲,管仲叩头辞谢,理由是:“臣陪臣。安敢!”就是说,我是陪臣,不敢接受您上卿的接待规格。再三谦让,最后管仲是以下卿的礼节拜见周天子的。为什么管仲自称陪臣呢?因为他不是周天子的直接封臣,而是齐桓公的臣下,所以陪臣指的是诸侯的大夫,大夫的家臣也可以叫陪臣。

 

所谓“陪臣执国命”就好理解了,意思是国家的权力从国君手中下移到大夫手中,甚至下移到大夫的家臣手中。

 

这方面最典型的国家是鲁国,即所谓的“三桓专鲁”。这指的是鲁国由仲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大家族轮流执政,而且世代相传。因为这三家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所以被称作“三桓”,在这期间,季孙氏的家臣阳虎竟然还把持鲁国政治三年之久,这是典型的“陪臣执国命”。但是三桓对于鲁国的国君还是手下留情,大家毕竟都是同姓子孙,不能赶尽杀绝。三桓专鲁的时候,鲁昭公曾经发兵讨伐三桓,三桓打败鲁昭公以后,仅仅是把他驱逐,也没有自立为国君,而是另立鲁昭公的弟弟为国君。最终,鲁国是被楚国所灭,而不是亡于大夫之手。

 

然而在其它的国家,国君的命运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比如在晋国

 

我们在讲到晋文公称霸的时候说过,当年他流亡列国的时候,有很多对他忠心耿耿的人跟随他,等晋文公回国做了国君,这些追随他的人就组成了一个世袭的贵族集团,他们为晋国长期称霸立下了汗马功劳,力量逐渐壮大起来,晋国的大权慢慢就转到了他们手里。

 

到战国初年的时候,晋国有“四大家族”—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其中以智氏的力量最强。智氏的统治者智伯瑶为了削弱其他三家的力量,以供奉国君为名义,向其他三家勒索土地。魏氏和韩氏慑于智家的淫威,都献出了土地,但是赵襄子拒绝,智伯瑶一怒之下,率领智家、魏家、韩家联军向赵氏发动攻击,约定灭赵之后分掉赵家的土地。联军把赵襄子围在晋阳(今山西太原),晋阳城防非常坚固,急切之间攻打不下,三家联军就引附近的汾水来灌晋阳,晋阳由于长期被围困,城中已经出现了易子而食的现象,形势极其危急。

 

智伯瑶觉得自己胜券在握,得意忘形,顺嘴说了一句话:我今天才知道用河水可以灭亡一国。这时身旁的魏桓子就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魏桓子的脚一下。因为两人顿时想起了:汾水也流经魏家的安邑(今山西夏县)城外,而韩家的平阳(今山西临汾)城外有绛水,不禁替自己的命运担心。而赵襄子又派秘使来游说二人,建议三家联合,共灭智家。这正中魏、韩两家的下怀,于是三家联军向智家发动突然袭击,智伯瑶全军覆没,自己也被杀死。

 

这三家灭掉智家后,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他们在公元前403年正式向周威烈王请求获得诸侯的地位。而周威烈王竟然答应了。于是,这三家就从过去的“陪臣”升级成了诸侯,后来又干脆瓜分了晋国的土地。这就是“三家分晋”,于是,在春秋时期做过长期霸主的不可一世的晋国就此从列国的名单上消失,而代之以三个新的国家——赵魏韩。

 

其实,这份名单上还有一个国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不过国名未改,那就是东方的齐国。春秋后期,齐国的大权逐渐落到了田姓家族的手中。这个家族为了笼络人心,用大斗借出粮食,又用小斗收回,还把山上的木材和海边的鱼盐运到市场出售却不加价,结果民众都归心于田氏。公元前387年,田和得到周安王的允许,正式成为齐国国君,从此,齐国的国号尽管没有变,国君却从姜氏变成了田氏。而姜齐的末代国君齐康公则被田和放逐到了海岛上。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所带来的战国格局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一千多年以后,北宋的大学者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特意选择了公元前403年,就是周威烈王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的那一年,做为这部编年通史的开端。他认为,君臣名分就像天尊地卑那样不可改变,名分存在,国家就不会灭亡。而周王对三家分晋之事非但不加惩罚,反而予以正式承认,是自坏纲纪,最终导致周朝的衰亡。司马光的话恰恰反映了这两件事所造成的影响。春秋时期,尽管分封制和宗法制走向崩溃,但是还是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各国国君在争霸中也大都打着拥戴周天子的名义,周王“天下共主”的名分还在,而大部分诸侯国之间也还存在着一定的血缘亲族关系。然而,“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之后,各国之间的血缘联系大为疏松甚至完全断绝,西周分封的格局完全被颠覆,这反映了旧制度在越来越快的走向崩溃,周天子也越来越不被各国重视,很快我们就看到:各国的国君纷纷把自己的称号改成“王”,公元前256年,秦国干脆灭掉了东周。

 

格局的变化也改变了战国时期的战争形态。春秋时期的战争是贵族战争,规模不大,动用数万兵力已属大战。作战方式主要是战车冲击,由于各国之间还存在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加之战争目的主要是称霸,而并不一定以消灭对方为目标,所以战争并不太残酷,作战双方有时还要讲究礼仪。而战国时期,战争日益频繁,有的学者统计,战国的二百四十多年中,大规模的战争达到460余次,平均每年4.63次。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动辄数十万兵力,而战争的兼并性也日益超过争霸性,你死我活,残酷无比,各国的生存环境愈加恶劣。

 

那么,你知道战国年间发生过哪些著名的战役吗?这些战役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

 

面对着日益严酷的环境,各国为了求生存,必须富国强兵,于是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大家不约而同纷纷变法。而在列国的变法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著名。这就是我们下一讲要学习的内容,欢迎你的收听,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curllyfu

    为什么姜子牙的封地叫齐呢?

    特级名师赵利剑 回复 @curllyfu: 这个问题有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当地原有的名称。

  • 1899367gdkd

    老师,笔记是您自己写的吗?

  • 1590110bysz

    老师👨‍🏫好厉害

  • 丫丫苗苗宝贝

    赵老师有讲世界历史的专揖吗

    特级名师赵利剑 回复 @丫丫苗苗宝贝: 抱歉,目前没有

  • 东方不亮西方亮9

    老师讲得真好!有趣、有料、有味!

  • 超级词力1

    骨骼惊奇纪录片,有一个人他就

  • Sky老师读书

    怎么觉得老师象说相声的

  • 曹孜

    答:发生了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战役,是齐、魏、赵三国的战争。

  • 曹孜

    学霸笔记

  • 1590110bysz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