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
在上一讲中我们开始介绍春秋五霸。我们首先了解了齐桓公首先称霸的经过,也知道齐桓公死后,齐国陷于内乱,很快就衰落了,齐桓公开创的霸业昙花一现,这就为其他诸侯国取而代之创造了条件。继之而起的就是晋国。
晋国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的封地,也是正宗的姬姓诸侯,一直是北方的大国,但是春秋早期,晋国内乱不断,无暇顾及外部事物。齐桓公称霸期间所召集的会盟活动,晋国都没有参与。
然而,自晋文公开始,晋国的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观。
晋文公,名重耳,在位时间是公元前636年至公元前628年,只有短短八年的时间。而我们前边提过,齐桓公在位四十多年,而晋文公在位时间只有齐桓公的五分之一。
但是齐桓公用四十多年时间开创的霸业只是短暂一瞬,而晋文公用八年时间不仅使晋国称霸,而且在他死后,晋国的霸业持续了一百多年的时间,这的确让人刮目相看,而且确实值得我们去一探究竟。
晋文公称霸,首先得益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
晋文公即位的时候已经六十二岁了,此前的十九年,也就是从他四十三岁开始,他一直在各国流亡,处于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状态。晋文公的父亲晋献公有三个儿子,长子申生早已立为太子。但是晋献公晚年犯了很多诸侯一样的毛病:废嫡立庶。他想立宠妃骊姬的儿子为太子,于是就逼迫申生自杀。申生的两个弟弟重耳和夷吾为了避祸,就分别逃亡外国。
重耳先后在狄国、卫国、齐国、曹国、郑国、楚国、秦国流亡,最后在秦国国君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做了国君。其间,他受到过齐国、楚国、秦国的礼遇,也在卫国、曹国、郑国遭到歧视和冷遇。饱尝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对各国的内部情况也都洞若观火。与那些长于深宫之中,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儿相比,晋文公更加老练、成熟,这就为他即位之后的施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同齐桓公得到了管仲的辅佐一样,晋文公也有一大批得力的臣子相助。
重耳从很年轻的时候开始就结交贤士,其中最著名的有五个人: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这些人不仅有杰出的政治、军事才干,而且对重耳忠心耿耿,在他流亡期间,始终不离不弃的跟随着他。
重耳在卫国的时候,因为卫文公不肯接待他,他只好绕道五鹿(今河南濮阳),因为饥饿难耐,就向当地人“乞食”,当地人戏耍重耳,把泥土放在碗里送给重耳。重耳大怒,正要发作,但是赵衰说:这说明您将获得土地,您应该感谢他,接受才是。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非常尊重重耳,不仅盛情款待,还把齐国宗室的女儿嫁给重耳。重耳就在齐国过了五年安生日子,乐不思蜀。
但是齐桓公死了以后,齐国内乱,赵衰等人觉得齐国不是久留之地,但是重耳因为说:人生就是图个安乐,就是死在这里也没什么,不要再走了。赵衰等人就密谋,把重耳灌醉了以后,驾到车马上离开齐国。重耳醒了以后大怒,作势要杀狐偃,狐偃从容的说:你只要能成事,就是把我杀了,我也心甘情愿。重耳说:要是不能成事,我吃了你。狐偃说:就算不能成事,我的肉腥臊,你也吃不下。一行人才有继续前行。在这十九年中,重耳有过困顿的时候,也有安乐的时候,这些人不断的激励重耳,让他不要放弃。
晋文公回国之后,安抚百姓,整顿内政,又抓住了良好的外部机遇。在他即位的第二年,东周发生了王子带之乱。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起兵作乱,驱逐了周襄王,自己进入洛阳做了周王,还把被周襄王废掉的王后立为自己的王后。周襄王跑到郑国,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以前他可以求助于霸主齐桓公,但是现在齐桓公已死,无人相助。
有些诸侯看到这是个获取政治资本的机会,就谋划救援周襄王。秦穆公当时就积极准备发兵。赵衰立刻向晋文公进言:如果您想称霸,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周王复位。周和晋是同姓国,如果我们不先动手,让秦国抢了先,就很被动。如果我们能尊王,这就是晋国最大的政治资本。晋文公立即出兵勤王,杀掉王子带,护送周襄王回国复位。周襄王为了对晋文公表示感谢,还赐给晋国四个城邑。晋国不仅提高了政治声望,还扩大了领土,为进一步称霸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对于晋国来说,称霸路上最大的对手是南方的楚国。
就在平息周乱的第二年,楚国发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这是推尊霸主的一种强烈暗示。如果晋国退缩,就会把争霸的主动权拱手让给楚国。反之则会一举成就霸业。晋文公决定应战。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展开决战,于是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退避三舍”的故事。
当年重耳流亡到楚国的时候,楚成王非常看重重耳,待他以诸侯之礼。成王还问重耳:如果你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将何以报寡人?重耳说:楚国物产丰厚,金银财宝众多,我实在不知道如何报答您。
楚王一再询问,重耳说:将来万一两国发生战争,我只能退避三舍。舍是当时的计量单位,一舍为三十里。楚国的大将子玉听到后,对楚成王说:您待重耳如此优厚,可是他却实在无礼,不如杀掉他,以绝后患。成王说:重耳是个贤人,他现在暂时受困于国外,跟从他的都是人才,这是老天要帮助他成事,不能杀。
想不到一语成谶,若干年后,晋国和楚国真的兵戎相见了,而楚军的主将正是当年那位要杀掉重耳的子玉。两军交战之前,晋文公果然命令大军后退九十里。手下的军士都不理解,问晋文公:为什么不战先退?这不是示弱吗?
文公说:当年我在楚国,已经和楚王约定要退避三舍,怎么能背弃诺言呢?晋军于是后退。这时候楚军中有人建议子玉见好就收,晋军已经后退了,我们已经很有面子了,不如趁此撤军。但是子玉非常骄横,一定要大败晋军,于是穷追不舍,结果被晋军打得大败。楚国北上争霸再次遇到沉重挫折。
随后,晋文公与各国国君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会盟。周襄王居然也来参加,并且对晋文公进行了册封,晋国的霸主地位正式确立,并且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在此后的八十多年间,晋国是各国中最强的国家。从城濮之战开始,这期间发生过春秋时期最大的五次战争,分别是晋楚城濮之战,晋秦殽之战,晋齐鞍之战,晋楚鄢陵之战,晋楚邲之战,晋国四胜一负,只在邲之战中败给楚国一次,由此可见晋国国力之强。
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退避三舍,为历史留下了一个著名的典故,也留下了思考。有人说他是践行诺言,使自己在道义上立于不败之地;也有人认为这是军事策略,先故意示弱麻痹对手,再诱敌深入,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我觉得吗,这个策略既是完成对楚的一个许诺,也是一种骄兵之策,两不耽搁。
退避三舍的好处,我觉得就是可以让自己的将士们觉得自己的主公是一个遵从诺言的人。等到敌人打过来的时候,肯定就是有无穷的斗志。拼尽全力去打仗,所以晋文公最后赢了,我觉得是有道理的。
笔记什么地方领取,谢谢
LILY英语学员Easm 回复 @胖总管333: 文稿
谶?
一个可以只用几年就可以让自己国家成为霸主的上位者肯定是拥有极大智慧的,晋文公在楚国时许下了诺言,如若不遵守对此后的称霸是些有影响的,同时他在楚国的时候子欲相识知道其秉性,在这种情况下退兵是很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