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由七夕,话说“日宜”类节日(下)

50 由七夕*************

00:00
12:09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今天这一讲,继续聊日宜类节日,说说“日宜”类节日当中的三月三和六月六。


三月三,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按照时间的脉络,三月三基本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主题是农事层面的祈神求福。第二个阶段是健康层面的祓禊、驱疫。第三个阶段是娱乐层面的踏青春嬉。第四个阶段是三月三在其起源地区的逐渐淡化。


古人是三月三,开始踏青;九月九,开始辞青。三月三的踏青习俗,融入到清明之中。三月三和寒食节都被清明节兼并,这也成为中国古代节日体系当中最大的一宗“兼并重组”


先说第一个阶段。三月三,是上古时期的祈年之礼。最早的记载,是《夏小正》里所说的三月祈麦实。直到近代,一些农村地区仍然沿袭着三月卜年、祈神求福的习俗。包括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也被视为三月三古老礼俗的遗存。


比如说瑶族的三月三是干巴节,白天猎兽、捕鱼,晚上各村寨的人云集于一个广场,人们应和着铜鼓之声起舞。比如说侗族的三月三,又名播种节,在举办了祀龙公(龙的转型格)的仪式及联欢之后,便开始了撒谷育秧。


如果说祈神求福是趋利的话,那么进入第二阶段,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祓禊(fúxì)主题,则兼具趋利和避害的功能。


什么是祓禊呢?就是在水边举行祭礼,通过洗浴来去垢除疫消灾,在春秋时期便已盛行。祓和禊这两个字都有以沐浴为主题的祭礼这一层含义,但又有所不同。祓,更侧重方法,斋戒沐浴的方法。禊,更侧重结果,通过洗浴除疫消灾的结果。


所谓祓禊,并不是随随便便地到河里洗个澡,是以香草涂身而浴。


《夏小正》当中记载:蓄兰,为沐浴也。

《楚辞九歌》当中写道: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这里说的兰,不是兰花兰草,而是菊科的佩兰。


《周礼 春官》:掌岁时祓除衅浴。

《周礼》当中也有衅浴的说法。所谓衅浴,是先秦时期的礼仪,是用芳香之草涂身熏身然后洗浴的方式。


张衡《南都赋》:暮春之袚,元巳之辰,方轨齐轸,袚于阳滨。

原来,这个祓禊之礼是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所以叫做上巳节。到了魏晋时期,日期固定为三月初三。


当然除了祓禊之外,还有其他的仪式。比如说季春舞雩(,祈祷降雨的仪式),就是向行云布雨之神龙王的祈祷仪式(在春秋时期便已盛行于列国)。

《礼记 月令》:(季春之月)命国难(舞傩),九门磔攘(zhé rǎng,分裂牲体祭神以除不祥),以毕春气。

《王居明堂礼》曰:季春,出疫于郊,以禳春气。

比如说巫师傩舞和分裂牲畜的方式祭神。因为即将春夏交替,要了结春季的遗留问题,并提前防范夏天的疾疫。通过傩舞,象征性地将疫鬼驱赶到郊外,远离人员密集场所


三月三习俗的第三个阶段,就是由除疫消灾的祓禊,渐渐演变为踏青、戏水、饮酒吟诗的娱乐。古代的一些习俗在流传演变的过程中,渐渐难以溯源,也难以理解其原始诉求。令民俗学者都有这样的感慨:(某习俗)“起自何时,有何用意,乡人亦莫名其妙,吾无以解之”。追溯和解读都很难。


明代-文徵明-兰亭修禊图卷

王羲之的《兰亭序》便是出自三月初三的曲水流觞。


宋代《云笈七签》:三月上巳,宜往水边饮酒燕乐,以辟不祥,修禊事也。

当然,确切地说,是旧习俗中的消灾属性和新习俗中的娱乐属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共存。比如杜甫在《丽人行》当中所写到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洗浴的传统依然延续。


再比如三月初三采集花草的习俗也依然延续,只不过变成了防病、驱虫和养生。

《月令图经》:上巳日可采艾并蔓菁花,以疗黄病。

《琐碎录》:三月三日,去荠菜花铺灶上及坐卧处,可辟虫蚁。

                     是日取苦楝花,无花即叶,于卧席下,可辟蚤虱。

                    是月初三日或戊辰日,收荠菜花、桐花、芥菜,藏毛羽衣服内,不蛀。

《法天生意》:三月三日,采桃花浸酒饮之,除百病,益颜色。

《万花谷》:春尽,采松花和白糖或蜜作饼,不惟香味清甘,自有所益于人。


渐渐地,三月三也成为青年男女聚会和定情的日子。

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交趾俗,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驰。男女目成,则女受驰而男婚已定。

男女对歌,如果女子接受了男子的五色球,则姻缘已定。比如黎族的三月三是择偶节。比如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都是农历三月过泼水节,也都有春嬉和洗浴之类的内容。


而且三月三还有很多衍生的习俗。比如三月三的祭祖,以及三月三的饮食。

周玺《彰化县志》:三月三,以面粉为薄饼祀祖先,谓之三月节,或于是日祭墓。

王礼《台湾县志》:三月三日,磨米粉作粿,以祀其先,是之谓三月节。


连雅堂的《三月节》诗,描述了台南城南魁斗山的情景:

衣香扇影林投路,细雨轻风楝子天。最是城南三月节,踏青齐到斗山前。

宋代范成大曾写道:吴中以上巳蛙鸣,则无水患。

清代《清嘉录》:(三月)三日,农民听蛙声于午前后,以卜丰稔,谓之田鸡报。

再比如人们在(农历)三月三听蛙声占卜天气的习俗,称为田鸡报。如果中午之前青蛙叫,高田熟;中午之后青蛙叫,低田熟。


应该说,三月三是始于中原并广泛流传的一个类型化的节日。以迎祭生命为主题,以讴歌生育、男女春嬉、驱疫逐鬼、祓禊衅浴为基本要素的节日,可谓中国的复活节(西方的复活节,是在春分即昼夜平分日的月圆之后第一个周日)。正值生气方盛的时节,人们迎接生命之神的复活,迎祭万物复苏并使其洋溢着洁净无疾的生命活力。


好,我们再说农历六月六。六月六,从前被称为天贶(kuàng,赐予)节,即天赐之节,始于宋代。这个时节,上苍赐予我们的是什么呢?就是炎炎烈日。六月六的气候背景,是南方梅雨陆续结束,北方即将由干热转为湿热的过渡期。


所以天贶节的主题,就是晒。晒各种物件,比如衣服、图书等等,祛湿、防蛀、除霉。皇帝也趁着天贶晒龙袍。从前有“六月六,晒龙袍”的说法。农历六月初六,即临近小暑之时,皇宫内为皇帝晒龙袍。百姓家里没有龙袍,就在家门口暴晒自己的衣服。谚语说:六月六,晒棉衣,晒了棉衣晒蓑衣。

清代绘画《六月六,晒经书》


据说这个习俗是源于唐僧到西天取经归来,过海的时候经文被海水浸湿,六月六将经文取出晒干。


这个习俗之所以能够流传很久,无论官民皆参与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气象前提是:天气干热暴晒。气温足够高,日照时间足够长。晾晒衣物再好不过了。


从前,中药铺在农历六月六会贴出告示:本号今日收购蜈蚣、蝎子,收价照码加一。也就是说,六月六收购这些毒虫的价格翻倍。因为据信这一天热毒最盛,毒虫的毒性也就更大。


六月六的民间习俗,一要晒物、二要禳灾、三要祈谷、四要尝新。谚语说:乡里人两餐荤,过了年望吃新。当然,尝新之时,天气炎热,所以大家的饮食最喜清新。吃面,也往往吃的是过水面。


农历六月,本是避暑之月。但与春耕和秋收相比,盛夏除了锄草施肥之外,农事稍闲,而白昼较长,暑夜难眠。所以农历六月祭祀和联欢的民俗相对较多。一般是三大主题:一是祈谷,二是避暑,三是祭神。一般而言,伏月和腊月是民俗活动最为集中、最为盛大的时段。


苗族的六月初六是载歌载舞的赶歌节。六月初六前后,青海、甘肃、宁夏的回、土、撒拉、保安、东乡等民族,举办花儿会。(花儿少年,是分为独唱和对唱的民歌,唱词多是即兴之作。人们穿着民族盛装,纵情欢歌。)


瑶族有六月初六过“半年节”的习俗。传说是五月的一天,两位瘟神在石榴树下闲聊,说半年之后才会回天庭。这番话被一位瑶族青年听到了。于是人们在六月初六土地公公过生日这天大办了一场祭祀。两位瘟神觉得很奇怪,人们怎么操办过年时的祭祀呢?但是没有看到人们吃萝卜,也没有看到下雪。这番话又被人听到。于是瑶族人煮萝卜吃,还把石灰撒到地上、房间里。两位瘟神真以为下雪了过年了,就匆匆返回了天庭。后来,这个半年节的习俗沿袭了下来。


好,今天这一讲就讲到这儿。这一讲主要说的是农历三月三上巳节和六月六天贶节这两个曾经辉煌的节日。节日主题的沿革、节日的习俗以及节日的气候背景。欢迎您继续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张百万168

    比喻成兼并重组,看来宋老师也炒股

  • 听友190147466

    广西壮族的三月三也很热闹的。

  • 张百万168

    今年立秋以后雨水真多呀!天气确实凉快,但常下雨,快递员不好当啊。

  • 张百万168

    两年多的新冠病毒这个疫鬼还没走,这几天我们同事又都被流感病毒这个疫鬼缠身了。每天感冒发烧一个,今天轮到我中招。

    灿灿的夏文心 回复 @张百万168: 哈哈哈,我经常过哪个节气就来听相应的内容

  • 13914633kux

    讲的好

  • 迷你_3a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