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由七夕,话说“日宜”类节日(上)

49 由七夕*************

00:00
12:45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中国的很多民间节日,在农历当中日期有两大类,一类是朔望类的,比如正月初一的春节、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有的六月初一有的六月十五的半年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等等,要么是初一朔日,要么是十五望日。


还有一类传统的民间节日,被称为日宜类节日,宜,诸事不宜或者诸事皆宜的宜。这一类节日也有很多,比如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祓禊(fú xì,洗濯祈祥)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六月初六的天贶(kuàng,赐予)节、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等等。


因为端午节和重阳节,我都会有专门的章节去讲解,那么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其他几个日宜类节日。


先说七夕节。七夕节这个节日可能起源于汉代,本源是自然崇拜,祈求的事项很多,向上苍祈求富贵、长寿、人丁兴旺,也祈求心灵手巧。


七夕乞巧,是女子希望自己能够拥有高超的女红技巧,包括针线、缝纫、纺织、刺绣等等。


西晋《风土记》: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织女,言此二星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河中有奕奕正白气,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颇有受其祚者。


东晋《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南北朝《荆楚岁时记》:是夕,人间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我在文本当中列举了西晋、东晋、南北朝时期描述七夕节的文献记录。


然后到了唐代,七夕乞巧的习俗就变得更兴盛了。唐诗当中有“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描述,可见是家家都在乞巧。唐诗当中还有“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的描述,宫廷当中也在乞巧。可见七夕乞巧,已经渐渐地由民间普及到官方。


记录唐代风俗的《开元天宝遗事》:

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丝,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帝与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时宫女辈陈瓜果酒馔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又各提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按照《开元天宝遗事》的记载,唐代宫廷当中七夕节不仅瓜果酒宴,而且嫔妃们也在月下斗巧。宫廷的七夕习俗,反过来又引发民间的效仿。


宋代《岁时广记》:织染署每七月七日既杼。以织女星之祥因祭机之杼,以求工巧。

按照宋代《岁时广记》的记载,七夕节的时候,官方机构也会“举办”乞巧活动。所谓七夕乞巧, 是女孩儿们向织女乞求智巧,希望心灵手巧。并且通过穿针引线以验巧,或者通过烹饪、剪纸、刺绣等斗巧、赛巧。


七夕时,到街市上买巧果,或者家里做巧果,实际上就是用米、面、油做成的点心。七夕这一天摆上桌,一番家宴为女孩儿求灵气,讨巧意。所谓乞巧,并不只是乞求一双玲珑的巧手,更是乞求一颗冰雪聪明的女儿心。

清代陈枚《月曼清游图册》之“七月-桐荫乞巧”


宋代《吴郡志》:七夕有乞巧会,令儿女辈悉预,谓之小儿节。

按照宋代《吴郡志》的记载,七夕乞巧,孩子们都要参与。所以七夕,是“小儿节,是孩子们的节日。


七夕乞巧是向谁乞巧?是向织女,天上的织女星乞巧。

杜牧《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传说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个浪漫而凄美的爱情故事,为七夕节注入了全新的内涵。似乎就不再是孩子们的节日,而是情侣们的节日了。所以从前,七夕时的降水,便被称为“相思雨”。



唐代罗隐的《七夕》诗这样写道:

月帐星房次第开,两情惟恐曙光催。

时人不用穿针待,没得心情送巧来。

他的意思是说人家牛郎、织女一年才难得有这么一次相会,相思诉不尽,情话说不完,哪还有心情给人间送巧呢。咱们也不要打扰人家好不好?


2015年8月20日“七夕”节,中国邮政发行《鸳鸯》特种邮票。

鸳鸯因其成双成对、形影不离的形象而成为美好爱情的象征。


慢慢地七夕的主题也就由女儿乞巧,变成了情侣相会。所以现在,七夕节通常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好,说完了七月七,我们回过头来再说说二月二。在先秦时期,庆贺神灵再生的仪式之一,便是迎接春之神燕子。惊蛰玄鸟至、雷乃发声。古代,雷被视为阳气的化身。雷神与燕子前后脚回归。


《夏小正》说,二月来降燕,即燕子从天上飞落人间。

《礼记 月令》说,仲春之月其帝太皞,其神句芒。而太皞、句芒的原型都是燕子。

而在春天的各种神灵回归之前,是一位先行者的复苏,这就是负责行云布雨的龙。所谓二月二“龙抬头”,指的是龙结束蛰伏,开始苏醒。显然,人们是把龙人格化了,它也有一个漫长的冬眠假期。


古人认为龙是“春分登天,秋分潜渊”,春分之后到天上工作,秋分之后到水下冬眠。工作半年,休息半年。春分是它到天上去重新上岗,而临近惊蛰的二月二,龙只是刚刚醒来,还没有启程。于是人们趁着这个时候,以各种方式表达对龙的尊重,敬龙祈雨,祈龙赐福,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当然,起初龙并不是体制内的神灵,并不享受官方祭祀和供奉的待遇。只是在唐代以后,龙才成为官方认定的统管天气的神灵。“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是唐宋之后才有渐渐兴起的说法。


正值雨水时节,虽然降水量依然很有限,但人们还是将降水的增量归功于龙的复苏。所以谚语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或者“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这个时候春耕开始了,人们越来越需要雨水的眷顾。


于是农历二月二的节庆主题有两个:一个是庆祝龙抬头的“春龙节”。另一个是将春耕仪式化的“春耕节”。就连天子也要在这个春耕节以自己的亲耕来劝耕。所以从前就有那样的童谣:“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相比之下,春耕节更为古老。


在古代,立春迎气,迎接春天的到来,并且劝耕。然后在二月二春耕节,从天子到地方官,又来一番劝耕,希望农民们不要贻误天时。您看,在古代,与农民进行互动的基层工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而再甚至再而三地耐心沟通。


那么既然二月二龙刚刚苏醒,然后它由地到天,调换办公室,这个时候处于搬迁的“动态过程,所以千万不要打扰到它。于是民间就有了二月二不做任何针线活儿的习俗。说是这一天龙醒了之后抬头观望天下,做针线活儿的针千万不要扎到龙的眼睛。甚至都不能清洗衣服,说是为了避免伤到龙皮。


二月二这一天,我们吃的各种东西几乎都以龙冠名,为了讨个吉利。吃炸糕,叫做“吃龙胆”;吃煎饼,叫做“揭龙皮”;吃麻花,叫做“啃龙骨”。米饭,叫做龙子;饺子,叫做龙耳或者龙牙;馄饨,叫做龙眼;面,叫做龙须面;饼,叫做龙鳞饼,其实就是春饼,和立春的时候一样。


其实农历二月初二,本是天气渐暖、雨水渐增的时候。在上古时期,是由狩猎季到农耕季的过渡时段,但渐渐地逐步演变成了一个理发、吃面的日子。


实际上,农历二月二,还有一条民间习俗的主线。那就是土地公的生日。在《后汉书 方术传》当中,已经有了社公这个称谓。它是天下之社神,人们平常称它为社公,后来有了土地公公的称呼。形象呢,是茧袍乌帽白发翁


《清嘉录》:二月二,为土地诞,俗称土地公公。大小官廨皆有其祠。官府谒祭,吏胥奉香火者,各牲乐以酬。村农亦家户壶浆,以祝神釐(注:音同:喜,古同“禧”,吉祥),俗称田公田婆。

按照清代《清嘉录》的记载,在土地公公生日这一天,官方和民间都有祈求吉祥的礼仪。而且人们把土地公更加人格化了,俗称田公田婆,一对老夫妻,一对慈祥的神灵。当然,它们既是看起来最和蔼、最亲切的神,也是法力最低、神格最低的神。直到今天,乡村还有很多土地庙,没有恢弘的庙宇,没有丰厚的供奉,在人们心目中,算是最基层、最平民的神灵吧。


南方一般会举办土地会,祭祀土地神,饮酒娱乐。而且还有土地公生日的专属食品,叫做撑腰糕,油煎或者油炸的年糕。《清嘉录》中有诗云:片切年糕作短条,碧油煎出嫩黄娇。年年撑得风难摆,怪道吴娘少细腰。说明这高热量的油炸食品确实容易使人发胖。


北方的专属食品一般也是高热量的,比如年糕、煎饼等等。以前在北京,是黍面枣糕,要么用油煎,要么是用白面和稀,摊成煎饼。还有,香糯的驴打滚儿,也算是二月二的一种时令小吃,并且被赋予了财源滚滚的寓意。


其实二月二,还有很多老习俗,比如熏床、熏炕,提前防范春暖之后陆续孳生的各种蚊虫。比如二月二,也是旧时的开学日期。入学的儿童在二月二要行开笔礼。对于书和笔,都以一种仪式感表达尊重。


好,今天这一讲就讲到这儿。这一讲说的是“日宜”类节日当中的七月七和二月二。下一讲,继续跟大家聊“日宜”类节日当中的三月三和六月六。欢迎您继续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66755502

    涨知识了,感谢宋老师

  • 丁一59016

    二十四节气,中华文化,中国智慧!

  • 张百万168

    七夕节又被商家搞成情人节了,悲哀!

  • 彬孺忍

    二月二不能干这个不能干那个,怕把龙伤了,结果吃的东西全是龙的部位,活生生的把龙给吃了😁

  • 张百万168

    七夕节是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我和某人也有凄惨的爱情故事。

  • 张百万168

    专门留着这一节的内容七夕当天来听

  • 1309292fyic

    讲得太好了,谢谢宋老师

  • 清风初犊

    开笔礼

  • 尔轶

  • 厚德载物50510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