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今天这一讲,咱们聊一聊处暑节气。
处暑,读作处(chǔ)暑,不是处(chù)暑。通常情况下,用作动词的时候,读处(chǔ);用作名词的时候,读处(chù)。
那么处暑的处是什么意思呢?
元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显然,处是停止、隐退的意思,暑热之气到此结束。有人借用入伏、出伏的说法,把处暑称作是出暑,也就是摆脱了暑气的困扰。“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按照陆游的说法,虽然春夏秋冬各有其美,但体感舒适度最高的,还是暑热消尽的新秋时节。
处暑的时候,北方的雨季结束了,暑季也结束了,天气变得干爽了。所以在北方,处暑节气如果称作“秋爽”节气,或许更为贴切。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了一则轶事:
京师小儿懒于嗜学,严寒则歇冬,盛暑则歇夏,故学堂于立秋日大书“秋爽来学”。
说的是在京城里很多孩子懒得读书,冬天歇冬,夏天歇夏。天冷、天热都是不读书的理由。所以到了立秋的时候,学堂就会贴出四个大字,“秋爽来学”。天气既不冷也不冷,别再找借口了,赶紧来学习吧。
现在呢,处暑时节正是秋季开学,“秋爽来学”的时候,宜人的天气也是我们该好好学习的一个理由。
这个时候北方地区,按照节气谚语,是“处了暑,被子捂”。按照夏九九谚语,是“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而且是从“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到“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这十来天当中由热到凉的转变,真是立竿见影。立了秋,扇子丢。处了暑,被子捂。您看,每个节气都有新变化。
我特别喜欢一则谚语,叫做:“着衣秋主热,脱衣秋主凉”。稍微穿多一点儿,它就热;稍微穿少一点儿,它就凉。这则谚语诠释了,秋季本是一种细微的分寸。
我在文本当中贴了一张图,是处暑日的季节版图。从处暑日的季节分布来看,夏、秋、冬的面积分别为353万、522万、85万平方公里。由立秋到处暑,短短半个月,夏的面积就锐减了163万平方公里,秋的面积实现反超。在中国版图上,处暑时,秋的面积终于超过了夏的面积。
我们可以把处暑概括为“一出一入”:出,是出伏;入,是入秋。不过,夏所占据的,却是人口最稠密的区域,所以众多人还有“处暑依然暑”的感触。历经漫漫长夏的人们,是多么希望暑热赶紧“隐退”!
宋代诗人范成大说: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辞老境似潮来。
他是把暑热当作了敌寇,属于“敌我矛盾”。但愿天气赶紧凉爽下来,为时光按下“快进键”,加速衰老也在所不惜。
南方地区在处暑时节,是“处暑天还暑,仍有秋老虎”。还要处在暑热的包围之中,还要与秋老虎相处。所谓秋老虎,一般是指立秋之后的炎热天气,但也有人认为是出伏之后的炎热天气。总之,要么是在立秋时节,要么是在处暑时节肆虐的炎热。这个时候,秋老虎,还没有变成纸老虎。
秋老虎,在欧洲被称为“老妇夏”。虽然热,但也只是余热。而在北美地区被称为“印第安夏”,是说从前在印第安人聚居的地方这种天气比较常见。
我在文本当中贴了一张表,是部分城市在处暑日之后气温高于33℃的日数。北方地区在处暑之后,炎热天气几乎就绝迹了,最多也只有一两天。而南方地区在处暑之后,依然是溽热难散,新秋尚远。
平常我们说起冷空气,它的形象通常是比较负面的。但有两个时段,冷空气的人缘儿特别好。一个是在处暑之时,一个是在入冬之后。处暑之时是因为它能够消除暑热;入冬之后是因为它可以驱散雾霾。
很多网友眼中的气候变暖的另类“证据链”。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处暑时节,如果有冷空气来,很多人都希望天气预报不要发布大风降温预警,不要发布预警,最好发布喜讯。
处暑之前的冷空气,还无力攻陷高温区;而处暑之后的冷空气,已不再有救人于水火的“救星”光环,因为清爽的天气渐渐成为主流。因此,处暑时的冷空气有着最好的人缘儿,最好的“群众基础”。
用网友的话说,感谢冷空气解救我们!热烈欢迎冷空气来包场!没有高温,终于可以没事儿偷着乐啦!而用古人的话说,叫做“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但在南方,这份丝丝新凉,往往稍纵即逝。江南地区,一般都要到秋分至寒露时节,才会陆续开启夏秋更迭的进程。所以南方往往是“小暑大暑不算暑,立秋处暑正当暑”,南方有将近30%的地区,极端最高气温的纪录,就诞生在立秋至处暑期间。立秋处暑,继续上演着“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连续剧的续集。
所以在南方,有“处暑十八盆”的说法。因为处暑时节天气依然炎热,每天还要在盆里泡个澡,一连十八天,一直到白露时节。
有一次到广西出差,在左右江河谷地带。与一位同行聊起“处暑十八盆”,他说,在我们这儿,不是处暑十八盆,可以是处暑八十盆!为什么呢?天热的时候,一天不止一盆,冲凉比吃饭还勤呢!尽管寒露之后渐渐地秋高气爽了,但我们每天冲凉的习惯还在。
在描写初秋时节的众多诗词当中,我格外喜欢白居易的诗句: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因为他抓住了初秋时节天气的两个变化,一个是风的变化,一个是云的变化。
先说风的变化。节气物语说,小暑一候温风至,立秋一候凉风至。就是从小暑节气开始,风是热烘烘的风;从立秋节气开始,风是凉丝丝的风。
从全国平均最高气温来看,立秋只比小暑低0.66℃。气温的变化还不算大。所谓世态炎凉,天气层面由炎到凉的变化,首先并不体现在气温的变化上,而是体现在风带给人们的体感变化上。这个时候的风,并不是呼呼啦啦吹袭人的猎猎西风,只是轻轻柔柔撩拨人的凉风,袅袅凉风。诗人抓住了这个细腻而微妙的时令差异。
再说云的变化。所谓离离暑云,是那种灰黑浓密,甚至翻涌咆哮的积雨云。人们说,“(农历)五六月看恶云,七八月看巧云”。恶云,表情凶恶的云,只是离离暑云的民间说法而已。到了农历七八月,天空的“颜值”迅速地增高了,令人胆战心惊的云少了,使人赏心悦目的云多了。要么是丝丝缕缕的卷云,要么是清清淡淡的淡积云。
虽然处暑时节的风和云,距离秋高气爽还差得很远,但“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却写出了初秋时最具特征化的天气体验。在古人看来,从盛夏到初秋,首先还并不是温度差异,而是风带来的感觉差异和云带来的视觉差异。
好,今天这一讲就讲到这儿。这一讲,说的是处暑时节的气候特点。
北方的夏秋交替是三步走,有的是立秋时节入秋,有的是处暑时节入秋,有的是白露时节入秋。而南方要到秋分和寒露时节才会陆续开启夏秋更迭的进程。“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这个时候的凉爽,对人们来说,特别珍贵。而“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云变得亲民了,风变得宜人了,处暑时节的天气使人心生欢喜。
这一讲结束,下一讲的主题是:处暑立年景。欢迎您继续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在北方能体验到秋的凉意,在岭南,秋天依旧酷热
坐标福建闽东。昨日处暑2022.8.23,一场阵雨,冲淡了连续高温的天气 晚上不用开空调了
着衣秋主热,脱衣秋主凉
宋英杰老师太厉害了,越来越喜欢,持续学习中
伏去秋来,凉风有信,风轻云淡。
宋老师您好,你讲的很好👍。请您告诉我寒食节是怎样来的?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下元节侬历十月十五日)又是怎么回事?谢谢🙏
下了一夜的大雨,早晨感觉凉快了许多。你使得处暑这个节气更名副其实了。
一年又一年,处暑我喜欢。
今天处暑,我来了。
太厌夏季了!与小时!夏季大相径庭,从5月到9月,太热太热了,冰水中泡一泡,已经很不喜欢城市中的夏天了,南极北极的冰川也加之融化恶劣,夏天非常不美好,我只喜欢一个季节,秋天,春天也不好,柳絮乱飞,一点儿不美好,只喜欢金色秋天!9-10-11~12也行!宁冷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