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答疑】“无”和“空”是不一样的

【本周答疑】“无”和“空”是不一样的

00:00
09:41

问题概要 

1. 如果把第二、第三个“道”按动词理解,“道可道(道可以实践),非常道(但不是我们常说的那些经验法则)”,是不是呼应了下文那些对道的描述呢?


2. 与从宇宙论、本体论角度看《道德经》相比,是否更应该从一般方法论、策略论,或普通伦理学的角度看《道德经》呢?


3. 似乎在古希腊的哲学中,关于万物起源,有水、火、土、气等理论,都是起源于某类实体,可似乎都没有《道德经》里“有生于无”的概念,是这样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乐山怡岳

    再听了一遍(无疑,刘老师的解说值得我们反复倾听),觉得:定位老子思想属于本体论还是方法论,对于解说首章的“道可道”、“名可名”也是有决定意义的。如果老子思想是属于方法论的,那“道可道”和“名可名”可试作动宾词组解,第一个“道”和第一个“名”应该是动词,作“蹈”和“成”解,“可”则作“适合”解,一如第三章“可欲”之“可”。语句可变为“蹈可道,非常道;成可名,非常名”,意思是:一味地行走那可人可意可心的道,所行走的道就不是可以长久走下去的道;一味地成就那可人可意可心的名(成就某名,就是成为某名所描述的那个样子),所成就的名就不是可以长久存续的名。

  • chm2020

    “道”是老子悟到的,并发明了用“道”字代称。古时候说的意思不是“曰”或“云”吗?那个时代“道”有说的意思吗?当时的道应该是什么意思呢?

    刘笑敢 回复 @chm2020: 道的意思和用法很多。道作“说”用也常见。如论语中也有“乐道人之善”的用法。道作世界总根源是老子的独特发明,是他的独特用法,后人有沿用的。

  • 誠壹经典

    刘老师讲得很好👍“相应”用得很贴切道可道、名可名,很像是胜意和俗谛的“区分”,佛教的空也是有不同层次的空、不空、不空空三重

    刘笑敢 回复 @誠壹经典:

  • 神仙豆B_W

    喜欢刘老师认真得体的分享。我也有点想法提出来探讨。“无”说的是“源起”,“空”说的是“缘起”。从老子提出可意识可经验的“有”源起于“无”的这种认识当中,我们可以觉察到“有”本身的“玄妙”。而缘起性空恰是对“有”的这种“玄妙性”的呼应(“真空妙有”)。所以我认为老子和释加牟尼各自回答了“源起”(what)和“缘起”(how)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昭凤有约 回复 @神仙豆B_W: 有水准

  • 就你能

    刘老师讲的真好,河南的骄傲

    刘笑敢 回复 @就你能:

  • 静观水自得

    刘老师讲的质朴性原则和必要性原则太对了,现在很多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学问,非要搞出一个另类的解释,把很多经典都解释歪了,支持刘老师

  • 学文说

    道是天地万物的起源和归宿。是存在本身

  • 紫武子

    怎么不发文稿呢

  • 微言微义_gq

    胡适之先生对道德经的理解很有启发,重点在思想的形成和演变。赞成刘教授的观点,不随意用现代哲学概念去套道德经。

    乐山怡岳 回复 @乐山怡岳: 抛开哲学术语,当我们追究某东西究竟什么样?它怎么就成了那个样?我们就是从本体论角度讨论问题。当我们探究我们应该怎么做?评判这样做是好的,那样做是不好的,我们就是从方法论角度谈论问题。

  • 道常无名2020

    刘教授您好,请教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道和第三个道是不是都是指形上的恒道?第一个名和第三个名是不是都是指形上的恒名,道之名?盼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