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读《道德经》都有哪些误区?——方法篇

【第5集】读《道德经》都有哪些误区?——方法篇

00:00
13:49

今日知识卡片 


今日课程内容 

大家好,上节课我们从观念的角度讨论了一些关于《道德经》的误区,今天我们将从方法的角度,来看人们对《道德经》还有哪些误区。


这里首先涉及到一个古今变迁、古今不同的演变。我们知道,无论你是否相信《道德经》是老子所写,它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一方面,它的文字语词从古到今会不断有一些演变,所以我们对文本的内容的理解也会有所变化。这些演变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我们带入一些误区。我把它归纳为三个误区。哪三个误区呢?


第一是以今释古,就是以今天的思想概念来理解和解释古代的《道德经》中的概念。


第二个是以后释前,就是把后人的解说当作《道德经》本身的思想。


第三个是古今不分,或者说混淆彼我。就是把自己的立足于现代常识的理解当作古代《道德经》本身的思想。


先讲以今释古的问题。我们都是现代人,现代人必定有与古代人不同的思想,现代人对一些语词的理解必定会与古人不同,但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这种不同,就会很自然地用现代的概念来解释《道德经》的思想,这样就可能把现代人的思想当作《道德经》中的古已有之的理论,无法真正学到《道德经》的知识和智慧。


比如,自秦始皇统一天下,从汉代以下,直到宋元明清,中华大地多数情况下是个统一的大帝国,近代以来,我们有了主权国家和民族国家的概念,我们会用这种现代的主权国家的概念来理解《道德经》的“小国寡民”的国,这当然是不准确的。


《道德经》中的“国”字和我们今天讲的“国”很不同。它所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封邦建国的国,也就是周天子分封子弟功臣到各地当诸侯,诸侯在他们的封地上建立的“国”,而诸侯会再封他们的子弟为大夫,大夫在封地上建的被称为“家”。这个家也是一块封地,与现代汉语的家完全不同。这种分封建国的制度,就是我们常说的“封建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这与秦朝统一天下以后,皇帝直接任命郡、县两级各地官员的中央集权的社会有重要不同。许多人习惯将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的社会称为封建社会,这本就是一个大误会,而用大一统的皇权国家或现代主权国家的概念来理解封邦建国时期的政治版图,就更是错上加错。


理解了古代的“国”与现代的“国”的不同,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道德经》里第61章的这句话:“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它的意思是大的诸侯国以谦卑的姿态面对小国,则可以得到小国的依附或归顺;小的诸侯国以谦卑的姿态对待大国,则可以得到大国的保护或容纳。这种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往往有亲朋关系,与今天主权国家的关系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以上讲的是以今释古,侧重于语言概念的演变。现在讲第二个误区,就是以后释前,就是将后人对《道德经》的解释当作《道德经》本身的思想,侧重于古代注释。


《道德经》第一章有一段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大意是说,天地之始是无名的,或者说是无法命名的;万物之母是有名的,或者说是可以命名的。这里对应的是“无名”和“有名”两种概念。


然而,宋代王安石却将之读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根据王安石的说法,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这个概念是用来命名天地之始的;而“有”这个概念是用来命名万物之母的。这样,这里对应的概念就变成了“有”与“无”,而不是“无名”和“有名”。现代有些知名学者也赞成这种读法,但出土的古本证明这种读法是不合《道德经》原文的,这第一章原文中讲的是“可道”和“可名”、“无名”和“有名”、“无欲”和“有欲”,并没有单独以“无”字和“有”字对讲的文句。


不错,《道德经》第二章有“有无相生”的说法,第十一章也讲有和无的关系。但是,这两章的有无关系都是现实世界中的有和无,比如房子的墙和屋顶是有,我们使用的是房子中间的空无的部分;陶器作为器皿是有,而我们真正使用的是中间无的部分。这现实世界中的房子、陶器都属于万物,道是万物的根源,二者不能相提并论。


在《道德经》中,在讲“道”的层面上并没有“有”、“无”并列对举的情况。比如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就是说,万物来自于有,而有来自于无。这里的有和无是时间先后关系,不是并列关系。


其实,所谓《道德经》作为书名也有一个历史的演化过程。汉初的马王堆帛书本老子只分别题《德》、《道》两篇,北大竹书本有了《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上经,对应今本《德经》,下经,对应今本《道经》。大概是在王弼时期,也就是三国初期才有了《道德经》的书名,确定了道经在前,德经在后的顺序。读《道德经》时,我们要有历史变迁的意识,尽量不要把后代的历史当成道德经的时代背景,也不能轻易地,没有认真推敲地就把宋代的、明清的、或近代人的注释和解说当作《道德经》自己的思想。


以上两个误区都是相对具体的。现在讲第三个误区,这个误区是更为普遍常见的,就是彼我混淆,彼我合一,就是将探求《道德经》本来的可能的原意与自己的理解和发挥、想象合为一体,不加区别。这种做法相当普遍,一方面是习惯和需要,另一方面似乎得到了简单化的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支持。


这中彼我不分的讲法可以美其名曰这是古人的智慧,如果有人指出,原文原典不是这个意思,他又可以退一步说,这是我个人的体会。这样一来,我们失去了探求古人思想真实面貌的动力,也不能严肃地思考如何为现代社会提供新的精神资源。


比如,常见人们将“天人合一”理解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将“道法自然”解释为人应该效法大自然,这些说法似乎一方面弘扬和提高了中国固有文化的现代价值和国际地位,另一方面又融入了现代主流观念,这不是很好吗?不能说完全不好,但它的负面作用很严重,是得不偿失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这种理解提倡的是彼我不分、彼此混淆的读书方法,根本无法严肃认真地去了解古代经典的本义,比如“天人合一”中的“天”,绝不是自然界那么简单,自然界就是万物本身,但古代的天可以是万物的来源,它还可以有天意、天命、以及神秘不可测的最高权威的的意思。而“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也不是“自然界”的意思,而是一种最高的理想状态或价值原则的意思。将“天人合一”或“道法自然”解释成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实在没有任何古汉语和历史的根据。


其次,简单化地误解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并没有为人类文明、或世界思想潮流提供任何新的有价值的元素,因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人类对生态保护的思想、运动、以及工程技术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将“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当做生态保护理论,至多增加了一种中文的表述方法,对人类文明和国际社会都不能提供任何实质性的贡献。而天人合一原本所包含的对世界的存在、万物的运行之不可改变之趋势的敬畏之心完全丢掉了,这反而不利于对大自然的保护,也不利于对人类生存秩序的尊重。将道法自然解释为人类效法大自然也丢掉了人类文明社会可以有、应该有的一种良性秩序。


总结一下,我们今天讨论了研究《道德经》的三个可能的误区。一个是以现代人的思想概念来解释《道德经》的思想。第二是把后人的解说当作《道德经》本来的思想。最后一个是最常见的误区,即混淆彼此古今,将探求《道德经》本义的取向和为现代社会、人生提供新思想的取向混为一谈。澄清和避免这些误区,不仅会为我们读好《道德经》提供基本条件,而且会提高我们思考的能力和分析的水平,以及拓宽我们获取真知的通途大道。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今天的课后问题是:你认为学习《道德经》应该防止哪些错误倾向?你对学习方法是否有所疑问或建议?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也欢迎你分享学习的困惑,我将在本周的答疑课上集中解答。如果你身边有喜欢道德经的朋友,欢迎你分享今天的知识卡片给他。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荟成家教一对一

    今天开始,跟着刘老师再学习一遍!原来两遍听的罗大伦老师的

    刘笑敢 回复 @荟成家教一对一:

  • Liqifan

    刘笑敢老师,我有一个很不成熟的困惑,特别的幼稚,但也想听一听您的意见:“就像一千人心中有一千本道德经,如果我们也尝试从各个角度去理解道德经,并能偶尔从中获得些“大通透”的感悟,而能从不止一个方面理解生活。这样以来,在生活中,好像向左走也可以,向右走也可以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做选择呢? 比如说:我自认为是一个心很大的人,能接受各种不同的结果或者说从不同结果里找到其价值,因此,很多情况下,我会让出主动权,其后果老是让自己陷入极被动的局面(但又是可以接受的)。很好奇这到底算是有些理解道德经了,还是其实没理解呢?

    Kemo_AQ 回复 @Liqifan: 道德经最求的是最高价值啦。 比如追求的是万事万物最高的价值理念。我们平时做抉择,可能不会想到那么深。不过做抉择的时候,若是以个人及周边的发展趋势,最那个最符合长久规律的趋势,那是比较不错的

  • 出离心姚KK

    刘教授通过讲《道德经》还教给我们怎么学习古代经典的方法,很受启发。感恩老师!

    刘笑敢 回复 @出离心姚KK:

  • Whale52_Lin

    先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惯性评判抛开以后,再开始读道德经。

    刘笑敢 回复 @Whale52_Lin: 应该是这样,但一次将固有成见完全抛开也不太可能,需要经常思考,比较,探索。共同努力。

  • 白玛若巴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现在好像被普遍滥用了, 还是应该寻根溯源, 了解老子的真实含义。

  • 1502390izhx

    拨云消雾,通幽见微,通透理明也!👍👍👍

    刘笑敢 回复 @1502390izhx:

  • chm2020

    时代变迁,很多事不可同日而语,但万变不离其宗,道德经的精髓是不会变的。

    刘笑敢 回复 @chm2020:

  • silver_xj

    老师很专业,但是我觉得古思今用在今,还古思今具有学术意义,而以今参古才具有现实意义,这应该也是老子提出道可道,非常道的本意了。

  • 我是香榧

    老师归纳了方法论上的三个误区,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道德经》是二千多年前的智慧,对于当时的实际情况现代人知之甚少,因而,特别期待老师未来的精彩讲叙。

  • 晚安晚安呀呀

    请问老师 我有一个困惑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怎么就会丧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呢 怎么对不利于人类的良性秩序呢 可不可以理解为 这些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不大呢 既然意义不大 我们学道德经 主要是对哪方面有意义呢 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