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集】读《道德经》都有哪些误区?——观念篇

【第4集】读《道德经》都有哪些误区?——观念篇

00:00
13:07

今日知识卡片 

今日课程内容 

大家好,欢迎回到《道德经》的课堂。在正式开始学习《道德经》的文本之前,我们要来讲讲现代人对《道德经》认识的误区,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想分两节课,分别从观念和方法上来和大家讨论这些误区。


今天我们首先从观念的角度,来讨论关于《道德经》的三大误解。


第一个误解就是认为《道德经》的思想是消极的、虚无的,和现代人对生活的追求以及忙碌的生活节奏是相抵触的。表面看来,这样讲似乎是有道理的。你看,《道德经》不是讲无为吗?不是讲不争吗?不是讲不敢为天下先吗?这些说法与我们熟知的一些流行的说法显然是背道而驰的,比如我们曾提倡敢想、敢说、敢干,还有“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等等。和这些拼呀,赢呀,敢呀,勇呀相对照,《道德经》的思想和理论就显得太消极,太被动了。


但是,如果我们更全面地阅读和理解《道德经》,那就会发现老子的思想是非常值得玩味和反思的,绝不是消极或虚无,而一些似乎正确的、积极的流行观念未总是必正确的。就拿《道德经》中说过“不敢为天下先”来说,原文以圣人的口吻说到:“我有三宝”,哪三种宝呢?“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就是慈母之慈,俭是俭约的俭。先讲慈。慈与爱相同,但不等于爱。慈主要是上对下或老对小,是单向为主的。慈不是一般的爱,而是更深的爱。慈之爱没有特定的对象。慈之爱不求对等,不求回报。这一点与现代汉语的爱非常不同。古代讲泛爱众,讲仁者爱人,那时的爱与男女之情无关。现代汉语的用于男女之间的爱出现很晚,可能在明清以后,红楼梦也讲情,不讲爱。男女之间的爱应该是相互的,我爱你,就期待你也爱我,有对等、回报的意思。但慈就没有这种对等和回报的意思,是无条件的内在情感,不求回报。“二曰俭”的俭是简约的意思,是义约自处,不敢放侈,是圣人对自己的一种约束。


 一是普遍的慈爱,二是自我约束,有了这两条,再来看“不敢为天下先”就明白这不是逃避责任,不是不负责任,不是胆小怯懦,而是对天下万物的慈爱,对百姓之自在的呵护和珍重。圣人是上位之人,在上位的人敢为天下先,往往会突发奇想,强令百姓执行贯彻,即使真心为百姓好,也会因为不了解各地具体情况而使百姓无所适从。


所以《道德经》五十七章也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大意是,圣人说:“我实行无为的原则,老百姓自然会向善发展。我喜欢清静无为,老百姓自然会走向正当的方向。我不生事扰民,老百姓自然会富足。我没有欲望,老百姓自然会淳朴安然。”这里圣人无为、好静、无事、无欲,就是不为天下先,目的是让普通百姓,也就是所有的民,都可以自化、自正、自富、自朴。总之,圣人无为,不敢为天下先,不随意发号施令,百姓才有为先的可能和机遇。圣人不敢为天下先,其目的和效果正在于百姓可以为先,才有可能自主地走向富足和朴实。因为百姓知道怎么种地,知道种什么吃得饱,无需圣人指导。这样的思想很深刻,怎么能算消极呢?


第二个误解是认为《道德经》主张禁绝欲望,这对于物质生活如此丰富的现代人来说,完全是无法想象的。但事实上《道德经》主张的是对某些非必要的或过多的欲望的节制,并不是对基本欲望和需求的限制。严格地说,中国没有西方式的禁欲主义或苦行主义。道家、儒家、墨家都没有禁欲的思想派别,常有人把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解释为禁欲主义。但朱熹讲的是,如果你饿了就吃饭,渴了就喝水,成年后娶妻生子,这是天理,不是人欲。如果你要穷口腹之欲,要三妻四妾,那就是人欲了。所以,古代表达的灭人欲也好,无欲也好,字面义好像是全称判断,完全不要欲望,实际上是指过多的部分,超越普通标准的内容。正如老子的“无为”不是毫无作为,“无欲”也不是毫无欲望。刚才我们说到“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个无欲不是圣人完全没有欲望,而是没有多余的、会干扰百姓“自朴”的欲望。


《道德经》第三章说到“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大意是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让老百姓吃饱肚子,少用心机,强壮筋骨,不好高骛远。让老百姓经常处于淳朴无知,无所向往的状态,让自以为聪明的人不敢随意而为,这样圣人以“无为”为行为的方式,就可以实现天下大治。这里的“实其腹”和“强其骨”是对百姓身体健康的保证,“虚其心”和“弱其志”是希望百姓不要有过多的超过健康的需求。这也不是禁欲主义。


不过,虽然道家和儒家都没有禁欲主义的主张,但都不主张发展个人的超出基本需求的欲望,这对某些人来说的确是一种限制,欲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动力,但这种进步发展也会衍生不少问题,如环境破坏,贫富悬殊,利益冲突等。所以提倡对人类欲望的警惕和限制对人类社会来说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三个误解是认为《道德经》是主张“愚民”的,认为知识不重要,智慧也不重要,这对于现在的学生和上班族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关于这个问题,又涉及到两个概念,一个是愚民政策,一个是反智主义。


先讨论“愚民政策”的问题。曾经有一个流行的观点,说《道德经》提倡愚民政策。所谓愚民政策是在上位的人以计谋愚弄在下的百姓,对百姓封锁真相,推行对自己有利的政策。但是古代的“愚”字不只有上对下愚弄欺罔之意。《论语》中有“古之愚也直”的说法,《庄子·齐物论》也有“众人役役,圣人愚沌”的说法,这些愚字的用法并不是简单的贬义词。也包含了“简单、直率、质朴”的意思。《道德经》的确有“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说法,但这不是圣人以自己之聪明愚弄百姓的意思,而是圣人自己也要愚沌的。


所以圣人说“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就是说:“我有一颗愚钝的心啊,迟钝不敏,一般人都昭然若揭,只有我是昏昏不明;一般人都明察秋毫,只有我沉闷混沌。”这是圣人自己要保持昏昏、闷闷的“愚人之心”,也就是圣人自己首先是愚沌的,百姓也不需要多用心机。这是以淳朴自然的社会生活与秩序为理想,与愚民政策无关。


再来看《道德经》是不是反智主义的问题。反智主义,最早由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针对当时美国社会,不重视主流社会价值的权威性,轻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等现象。它的原意比较复杂,也比较模糊,翻译成中文“反智主义”之后,就容易望文生义,似乎就是反对知识或智慧的意思。其实,“反智主义”在当时,主要是指  美国社会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轻视,以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主要对象,这种理论和知识在古代中国是不存在的。《道德经》所主张的“愚钝”,主要是个人的,道德的,心理的淳朴无私和谨言慎行的状态,和科学知识无关。古代中国还没有以自然中国为代表的知识,所以《道德经》也不可能反对这种知识。


在先秦诸子中,《道德经》的思想极具原创和独特性,往往超出常识和常规。也正是这种独特性和原创性,使它在后世的解读中,常常受到误读和曲解。在《道德经》智慧100讲这门课中,我们尽可能依靠《道德经》的文本和其他历史文献,用严谨的态度解读《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尽可能区别《道德经》的本义,以及现代人对它的改造和发展,避免将现代人的理解和古人的思想混为一谈。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今天的课后问题是,很多人都认为《道德经》里的思想是消极的,你怎么认为呢?为什么呢?欢迎大家在课程下方留下你的思考,分享你的困惑,我将在本周答疑课上为大家解答。也欢迎你将今天的知识卡片分享给喜欢道德经的朋友。谢谢大家,我们下节课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iqifan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以为,道德经里的思想与其说是消极,用“通透”来描述可能更加准确。不是说“不为”,而是不以“人自身”为出发点而“妄做为”。 做到保持自身是“空虚”的状态,才能更好的觉察“事物”的常态,以顺应其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最终达到“治”(理顺)的状态。 所以,道德经更像是一种大通透的智慧:不是“消极”不为,而是尊重并顺应其规律,自然而“为”。

  • 神仙豆B_W

    “法”,作“取法”,“效法”,“尊奉”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三句说明在有形世界里,天地人都有各自所尊奉的上层原则(分别是道,天,地);而作为天地万物所尊奉的最高原则的“道”又尊奉什么呢?老子说:“道法自然”! 道反而以天地万物的“自化”,“自正”为原则,道是无为的,不为天下先,无所命令,道隐无名,不为天下知,无我而成其私(永恒常存),守弱而成其用(万物纷呈)。故为道者不欲(不以有形世界的行为法则为自己图谋),不争(上善若水而常善利人)。

  • 1831069qvmd

    讲的好,点赞了

    刘笑敢 回复 @1831069qvmd:

  • 刘丑2

    广征博引,上下勾联。信服!老师辛苦了!🌹

    刘笑敢 回复 @刘丑2:

  • 白玛若巴

    用现代的思想观念, 去套古人的语言, 肯定会有误区的。

  • 三也仓库

    老子的无为恰恰是为更积极的面对人生。

  • johnson90

    刘老师,我有两个疑问请教您:1、《道德经》中的“圣人”是指上位者的话,是不是意味着《道德经》就是针对上位者说的,那么,像“不敢为天下先”这些,是不是都只是针对上位者的建议、而不是对大多数普通人的建议? 2、“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感觉“愚”和“明”是相反对举的,如果“愚”的意思就解释为淳朴无私,总感觉是不是无法很好地和“明”——使聪明(当然,不确定“明”这么解释对不对)——这个意思相对了呢?或者说,这个“明民”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它具体指什么呢? 谢谢您!

    红日旭东 回复 @johnson90: 这个“明”是使动词,使人精明,即去争不该有的,包括欲,物质等。而不该有的去争,结果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 chm2020

    老子不过分强调人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只是告诉人们,这样做会是什么结果,那样做会是什么结果。至于怎么做,都靠自己悟。

    刘笑敢 回复 @chm2020: 对,同意。

  • Maryyu1968

    没有消极的意思,读多了,反而觉得是积极的思维!

    刘笑敢 回复 @Maryyu1968:

  • 太极国学馆

    说消极的人都是没看明白,或者是有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