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内心感受的真相原来是一股气

010.内心感受的真相原来是一股气

00:00
17:42

听罢阳明先生对知行一体的说明,徐爱仍有疑惑,古人明明是将知与行分开来说的呀,他坚持认为,做知的功夫就是累积知识的过程,有了知做资粮,才有办法落实在行为上。今时今日,很多人亦持此见。为正本清源,阳明先生不疾不徐,继续为弟子解说。他指出,古人之所以分知和行而言,是为了救治世间两种人性之偏而不得已的说法,若将知和行分作两件去做,将因失去根本而一无所成。知行合一的本体就是内心的感受,而张讲师更是一语直言内心感受的就是一股气。


1、一个人害羞的感觉上来时也可以表现得落落大方吗?

2、知识积累很多,与一个人的幸福有多大关系?

(五)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先生日:“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地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维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是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各位好,现在我们接着上一堂的课程往下讲啊,我们看本文。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徐爱前一段呢跟王阳明讨教了知行合一的整个理论,王阳明做了知行是一体的说明,并且指出知是个感受,讲得很明白。那么这个徐爱呢,他还没有认同,他就跟王阳明继续请问。古人说知行做两个,古人说生而知之,然后安而行之,这明明是分开来说的呀,是两个啊。亦是要人见个分晓,总是希望人呢,把内心的事情先知道,然后呢,再来怎么做,这样才说得明白。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就是说一边做知一边做行。其实徐爱跟大家一样对知行有个误会,什么误会呢?就是,他认为一边做知的功夫就是一边累积知识。人为什么要孝顺呢?因为父母养我们啊,所以我们要感恩啊,累积知识,累积你要去感恩的资粮,然后再来孝顺他,对不对?他认为知是一种知识,是外来累积的。一行做行的功夫,有了知做资粮之后呢,我就有足够的理由来落实在行为上,即功夫始有下落,这样功夫才有一个着落,才有办法去实行它呀。


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说,你这样来解释,这样的说法哦,知跟行不在同一个本体上,它是可以不同时间发生,可以把它分开,这个不对,为什么?因为心的感受一上来的一刹那就是好恶发生的当下。各位,我们现在这个经典之所以难的地方就是讲内心,难的地方并不是逻辑啊!要是逻辑的话,各位把《论语》读一读,背一背,世界就应该大同了,不是吗?就是因为内心不听逻辑的话。治疗内心要有治疗内心的办法,治疗内心的办法不是靠逻辑啊,靠逻辑的话,早就证明你的失败了。


各位,现在的科技已经那么进步,网络那么发达,我们要找两条做人处事的道理,哪里找不到呢?为什么世界这么乱呢?为什么简单的道理也这么乱呢?原因是内心不跟逻辑走的。所以说,你说把知跟行拆成两个,如果说先知再行,你已经失去了古人把知行两个字分开——让你更明白——的这个宗旨啊。


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主意,主意是什么?就是源头、根本啦!怎么行,它的根本在哪里?在知!那行呢,是知的功夫。就是你知道什么,行出去就是什么。所以你行出去的这个过程,其实是因为当时知所造成的,所以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说这两者是一体的啦!我感受到了那一份感觉的时候,好恶就发生出来了,这是一体的。一体,怎么一体?在内心上是一体的。内心是什么?胸中的一团气。气给你的什么?给你的七情六欲、所有的感受,非常丰沛的感受。所以知道那个感受的时候呢,好恶就已经出来了。所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如果你了解了内心的本体原来是一团气、一种气的感觉,你说我的内心好涌动哦,我的内心好忐忑。各位,你既然说得出涌动、忐忑,是不是里面有一个能量在浮动啊?那个才是本体!那个浮动一感觉到了,就说我好紧张,不是这样吗?你说我好害羞啊,有一股热气从胸中冲到脑袋啊。各位,一个害羞的人,如果他那股热气不会上来的话,脸不会红的话,身体不会热的话,他基本上可以表现得很落落大方。他为什么会害羞呢?因为身体热了,他无法应对那个热,他不知道怎么去觉知它,他不知道要怎么样把它当作能量和平共处,所以才会变成如此的难堪、如此的不堪,不是吗?如果你体会到内心就是一团气,体会到这个,你只是说一个知字但是行已经在里面,因为你说这个气的觉知的时候,已经知道好恶了。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也就是说,我的内心是好恶的,我的内心是害羞的,我的内心是愤怒的,你讲这个的时候其实已经等同说,你的内心有一团的气快要爆发了,一样的意思。


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懵懵懂懂,他对内在有什么发生,各位,你现在问问一般的人,你的内心是什么?我想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你得到的问题会千奇百怪,但是对于一个有真正观察他自己的内在的人,他会观察到——内心是爱恨情仇啊、你的贪嗔好恶、七情六欲发生的战场。当你的贪嗔好恶、七情六欲在发生的时候,胸中必有一股陪衬的能量正在奔腾,而那个能量奔腾的场所在哪里呢?必定在胸膛!只要是熟悉于内观的人,都应该要发现这个事实,要不然这个观照就显得太粗糙了。说一般的人懵懵懂懂,任着内在的习气去奔腾、去流荡去了。


全不解思惟省察,他对于内心的感受是如何控制他的呢,是毫无所悉的,他一点都没有去观察在身中的这个事实。也只是个冥行妄作,这个冥就是很迷昧、愚昧。冥行妄作,譬如说整天都在生气,整天都嫉妒人,他却完全不知道他在嫉妒、生气的一刹那之前,他的内心是什么感觉,他完全没有觉知。它在哪里发生,他没有觉知。他只会莫名其妙地捶心肝,但是他却不知道说他的贪嗔好恶、他的不舒服,是发自于他的内心,就是在他的胸膛。一个胸怀磊落的人,必定胸中有一种舒坦,对不对?感动的时候必定会不由自主抱着他的胸怀,各位,对不对啊?都是这样的!但是呢,我们却不知道它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它里面发生什么,我应该如何觉知它,才能够免除七情六欲的干扰,才能够得到自由的灵魂,却没有这个知觉。所以,为什么要先说一个知再说一个行,因为它一起的。我要先揭出一个知让你去感觉它,让你去反观、去觉照、去感受它,所以才不得已把它说成两个字。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一定要先说觉知,最后才能够把这个妄行,贪嗔痴爱妄行给导正,你要先有真知而后才有正行,王阳明是这个意思。


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如果你知道原来说知是为了行,知行虽然合一,但是大家都未曾知啊,所以我就把它拆开变成知行两个字,了解这个意思之后,即一言而足。什么叫一言而足?你就说是知这样也可以,你说是行,这样也可以,反正都离不开这个事实。不过一般的人天天都在爱恨情仇里面,但是却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心中发生什么事,所以特别揭露出知这个字来啊!


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以为它是知识的知,要累积知识,然后才能行。各位,那个读很多书的博士,读了很多哲学,了解了很多道理,未必比一个完全没读过书的老阿嬷善良,也未必比她会生活。当然在科技上,读书的人是站在前面没有错,但是经典里讲的不是科技,讲的是人文,以人为本的做人处事态度、人的幸福,对不对?人的心胸开阔,人的气节啊!各位,科技再怎么进步,如果人不诚实,如果人都是奸滑狡诈的话,那那些科技是足以害人而已,还能够有什么作用吗?不是这样吗?所以知指的是内心的感受,行指的是内心的贪嗔好恶、或者是不分别取舍、或者是仁义礼智信,都是行嘛!行得正是行,行不正也是行。古人希望你由内心的行不正而变成内心的行得正,但他知道从行去调整是没有用的。这就好象社会上用法律来框人是没有用的。你要让社会更安定只有靠什么?靠挽救人心啊!所以行导不正。靠哪里?靠知!现在的人误会了,就把知跟行分成两个去做啊,以为累积知识,然后能行


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这是一般人的误解啊!我先读书,读读读......了解很多道理,然后,我再去行。各位,这是像现在我们父母的缺失啦!说小孩你好好读书就好,你什么都不用做,你洗碗都不用洗,你衣服也不用洗,地也不用拖,垃圾也不用倒,全部妈妈帮你干了,有没有?你累积够多的知识以后再去实行。各位你就会发现,等你把他养成——养到国中、高中、大学的时候,他的知已经歪了,他行也是不行,他累积很多知识,他应该如何孝顺父母,他都知道了,他行不行?他不行!告诉他怎么样跟人家和平相处,去社会上怎么样跟人家光明磊落应对进退,他做不做?他不做!在社会上应该要怎么样有担当,做不做?他不做!可是为什么?知不是都有了吗?他不能行,不能行的原因是什么?有一个控制他的力量,在哪里呢?在他的内心。这个知指的不是知识,知识救不了他的幸福,只有内心的感觉,怎么感觉?用什么方向去感觉内心那一股正在奔腾的能量?只有这个事情能够挽救你跟你的小孩的幸福。


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所以你看你的幸福一辈子行不来啊,等于一辈子都不曾知道说,原来我的内心有一个可以幸福的区块,有一个可以去感受的方向。那也就像现在很多的修行者,那么多的修行家,那么多的博士,哪一个不知道说不该生气、不该执着?人应该宽大,我们应该友爱朋友啊,哪一个不知道?但是做得来做不来?一辈子做不来,有的做得来,却做得很痛苦,有没有?说了半天还是做不来。


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说这不是一个小病痛,这是个很重要的事情,每一个人都想修心,但是没有一个是在心上修的。每个人都想修心,但是没有一个在本体上修的,这跟修行者、修身者的癌症一样啊,不得不讲的,一定要讲的。所以王阳明特别要提出知行,然后告诉你说我们解错了,知行是合一的,不是一两天,而是几千年的错误。


各位,其来已非一日,不是一天而已,古来几千年有多少圣贤豪杰,历史上都留名的,程颐程颢是何等人也,朱熹是何等人也,对不对?陆九渊是何等人也,能不能了解到像王阳明如此般的透彻、痛切呢?没有!到王阳明才能够重新再显现孔夫子当时提到的格物、提到的知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到他才稍微露出一点点曙光。那么多的英雄豪杰都不能了解,连朱熹都不能了解。各位,朱熹到晚年,我前面就讲过,《朱子晚年定论》里面就承认他好多好多错误,连朱熹这么聪明的人,国子监哦,当时统领着中国所有儒者的人,都不一定能了解,那何况是我们现在的小学老师、国中老师、高中老师,能够了解吗?我们大家都以为自己了解,实际了解吗?不能了解,我们能够跟随着朱熹就不错了,遑论跟随什么王阳明呢!对不对?


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说知行合一不是我牵强附会捏造出来的,知行本体原是如此。知行指的是内心,内心的本体就是这样,怎样?它是一团的气,一个能量上来带给你一种感受,感受就是知。而当感受一上来的时候好恶由你的内心全部迸发出来,就是行。知行的本体就是这样,在你的内心是个本体,一个而已,不是两个,它确实是合一的,知行确实是合一的。各位,我一直提到说内心是一团的气,喜怒哀乐好恶欲都是气。各位,讲别的不好懂,讲怒好啦。当你很盛怒的时候是不是说我气死了?你是不是讲这个话?你是不是说我里面有个气要爆发了,是不是讲这个话?不是气是什么呢?当你很感动的时候,里面不是好温暖吗?你说,哦,你讲这个话让我温暖,你的温暖在哪里呀?可不是在头也不是在脚,在哪里呀?在内心,你何不伸出手去摸摸那个温暖呢?你何不伸伸手去摸那个涌动,那个快要跳出来的呢?你去摸摸它,那个揪心之痛在哪里呢?你去摸它,你就会摸到,在哪?一定在你的胸膛,两乳之正中,古圣先贤称它为黄庭,如来佛称它为心轮,一般的儒者称为内心、心头、寸衷,各种名称不一而足。


那么为什么我说它是一团的气呢?不是只有我说。这个《王阳明传习录》的中篇,我们现在是讲上篇,中篇里面有一句话说:性善之端须在气上始见得。说你性善,仁义礼智信怎么俱足,从哪里看到?各位,发出仁慈的时候内心不是一种温暖的感受吗?一种温暖柔和松软的感受,不是吗?那不是气那是什么呢?当你看到一个人被欺负,你义愤填膺要去相助。各位,你义愤填膺的时候内心一股刚正的气不是上来了吗?要不然什么是你的义呢?如果没有那一团很松很软很温暖的气,什么叫仁呢?如果没有那一股很刚正的气,什么叫义呢?仁是在你的内心,义是在你的内心,不在外面的行为啊,是在里面的啊!


若无气亦无可见矣。说性善没有在气上无法看到,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即是气。这是王阳明的定论,这个定论是非常非常正确的定论。王阳明早就发现,恻隐之心那个仁心是心中的一团气;很害羞的时候内在有一种非常忐忑不安,是一团气;辞让谦虚的时候内在有一种柔软,是一团气;是非的时候呢,是也是气非也是气;就是大义凛然的时候,大是大非的时候就是一团的气。


所以前面呢。我们要慢慢来,因为这个学问不是一两日的误会而已啦,是天下皆醉唯我独醒,世上少数的觉者知道的真相而已啦!所以要力挽狂澜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王阳明力挽狂澜到现在也几百年了,有没有成功呢?还没有成功,为什么?因为一个人唱独角戏,而全天下的人皆醉的时候,我们无法评论他,因为你不是真知真论者,你无法评论他,对不对?最后就会怎么样?把他的学说跟朱熹并存,而我们是看不懂朱熹跟王阳明有什么不同的,最后只有选择并存,而并存的时候就变成劣币开始逐良币,是不是这个结果啊?


所以,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为什么我要提知行合一呢?因为它对我们现在的缺失,修心者的缺失,这不是我凭空凿杜出来的,知行的本体就是一团气而已。


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你了解知跟行都是讲内心,所以你现在说知跟行是两个吗?无妨,最后你从里面检验就是一个内心,对不对?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如果你没有体会到你的内心,纵然你跟着我牙牙学语,说好是一个,那这个对于事情有什么帮助呢?无济于事嘛,亦济得甚事。能够帮助到什么事情呀,就是毫无意义的闲说话而已啦。


各位,我们前面呢,这一段王阳明一直在确定一个事情,你说两个也可以,说一个也可以,说两个是不得已,说一个是比较正确。对初学而言,说一个就难进步;说两个让他有一个入手处,可两个说久了又离开心的本体,就变成学问的阻碍,所以王阳明不得已又提出知行是合一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4613578

    知行合一……修炼中

  • 听友90057291

    今天客户让我送东西,刚好手头有事。于是就开始生气。仔细关照这一过程。被打断,于是心中有一股能量撞击心田,就是烦。然后行就是产生厌恶感。这是第一现场。至于后来脑中想到客户要求导致我手中的事中断,耽误我很多事等等已经是第二现场。已经是思维的事了。导致思维产生各种心中对客户的埋怨其实已经在心田中产生知(一股能量撞击心田)行(厌恶抵触)之前已经产生了。不知道自己的理解对不对。

    禅的行者灬 回复 @听友90057291: 对的,但是注意后续思维中产生的埋怨,还会反过来继续加强知觉,助长情绪的产生。所以要在产生知的同时马上导正,关照内心的实相,不让思维跟着感觉跑。因为知就是由眼耳鼻舌身意产生的,脑袋的思维就属于意

  • 曹琼_1r

    徐爱将信将疑,往内觉察有点体会,但有点迷信权威,朱子解“格物”为在事事物物上探究道理,方向错误。阳明先生解“格物”正心,心即是气,原来如此,老师点得透彻,想到六祖说的直指心意用功夫,方是正途,谨记了。

  • 黄桂凤

    仁义就是心中的一团气。

  • 石一悟罡

    内心的感受原来是一股气,知行合一是治众生弊病的良药。这一集又一次阐述知行合一的根本,告诉我们为什么知不是知识,也举出我们平时的弊端,经常性的认为要先学很多知识,明白很多道理,才能够去践行。但阳明先生却说正因为错解了知行所以导致众生终身不行,也终身不知。就像我们今天的教育论调,学了很多知识,懂了很多道理,但世界却还是这么混乱,知道却不行。所以阳明先生说知行合一,说知的根本是感受,是内心,要从知入手。

  • zhanganmin

    有智慧的人看“知”与“行”的关系是合一的、是一体的,烦恼自然障碍不了自己;没智慧的人恰恰相反,烦恼起来不能自拔。

  • 泥鳅1978

    今天生气时,真的发现胸口好热啊~

  • 如沐春风99

    知行指的是内心,了解自己的内心是幸福的钥匙

  • 陈洪777

    本性纯良与学问的多少并不成正比。这个观点对教育孩子很有帮助!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228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