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18 | 渡过彼岸后就要舍弃佛法

金刚经18 | 渡过彼岸后就要舍弃佛法

00:00
15:08

38-金刚经18  渡过彼岸后就要舍弃佛法


知识点



1、善根众生:



众生的终极目标是令众生成佛,但眼前的目标则是令众生种下善根,所谓善根就是无贪、无嗔、无痴,用白话来说,就是让人贪心减少一点,嗔心减少一点,愚痴心也要减少。


为众生种善根的功德布施要大得多,你布施千万亿的财物,不如劝一个人变好,哪怕只是变好一丁点。因为这个人变好了,并不只是世间多了一个好人而已,人是有影响力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他的改变,多少都会影响到他的亲朋好友,所以度一个人等于度了一批人。这样以此类推,那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了,其功德不可思议啊!


一个人脾气大,你就给他种一点无嗔善根,劝他不要生气,劝他修慈悲心,这样以后生气的机率就会逐渐减少。随着不断地深入引导,以后他生气的时间就越来越短,三天、两天、一天,甚至于几个钟头,几分钟,最后让他生不起气来。


一个人贪心重,你就要劝他布施,告诉他一切财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就算身边积聚了几千几万的财物,又能怎么样?留给后代儿孙只会害他们,还不如留一点做人的道理给他们,这才是最关键。


众生的缘份有若干种,看看不同的因缘,用不同的方法来帮助他、教育他。面对调皮捣蛋的,你教育他的策略除了说理之外,偶尔可能还得来点金刚愤怒相,来点猛烈的,而面对很乖巧的,就不必又打又骂地夹杂在里面了。教育的手段因人而异。


在讲经说法的过程里面,可能有些道理有点深奥听不懂,那我们就要举种种的例子比喻告诉人家。到底举什么比喻,也是因人而异,喜欢钓鱼的人,你就用钓鱼作比喻,喜欢打猎的人,就用打猎作比喻。说钓鱼、打猎不是要鼓励杀生,而是看他哪方面的兴趣爱好比较多,你就用他熟悉的事物去形容,这样容易让他领悟。


同时也需要种种语言善巧。对中国人用中文,对英国人说英语,每个国家地区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都不同,当你对他们说法的时候,你的语言表达就要适应他们的习惯。


缘起甚深,任何因缘我们深入去观察,真的很不可思议。小时候我在吃饭的时候会思考一些很奇怪的问题,这碗饭是从哪里来的?米是农民地里种出来的,我生在农村这个我知道;农民为什么要去种地呢?他也是为了生活,才流汗、流血。当我喝咖啡的时候我会想,可能我现在喝得很香,而那些农民还在烈日之下采咖啡豆。所以有时候我在喝茶也好,吃东西也罢,我都会这么想,然后感恩心、欢喜心、理解心就冒出来了。


我们仔细这么一想,心态马上与佛法相应,因此学佛要用微细的心去洞察微细的法。这样一餐饭就不白吃了,这一本书也不白拿了。一举一动,一草一木里面都有佛法。你能领悟到这些,你就渐渐地入佛门了。



2、传法:

传法[1],广义上指传授佛法,狭义上特指传承佛教宗派法脉,事实上也就是选择和确认有资格担任寺院住持(主持讲经说法和领导僧尼参禅悟道修行的僧侣)之僧侣的一个过程。

在佛教禅宗门派中,又称此为嗣法,即由上师将“佛祖源流”和“衣钵(袈裟和乞食器皿)”传递给接法人,作为选择和确认住持寺院法席继承人资格的凭证。

佛教禅宗从六祖惠能开始不再把传递“衣钵”作为传法的凭证,,而改以传递《法卷》作为选择和确认住持寺院法席继承人资格的凭证。

3、广修福德:

1、福德是善业所感的外在福报。以有所得心,修五戒、十善乃至六度万行,自然感得人天福报。一个人缺少了福德势必会活得很不自在,诸如事业不顺利,所求不能得。

2、所谓的福德,就是福报。落实在实际当中,就是可以拥有财富,拥有地位,拥有好的环境,家境平安,诸事顺利。福报足够大,可以升入天界,其环境更加殊胜美好。但是不管有多大的福报,也只能止步于天界,而不能出离六道轮回。因为修福报是有局限性的。例如历史上的梁武帝,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但是却被达摩祖师说没有功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福报和功德并不是一回事。来源不同,其结果也不相同。

3、成长的过程中,兄弟姐妹各自得到的待遇,是和自己的福德因缘有关,而自己的福德因缘,与过去世带来的福报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是密切相关的。自己的福德因缘好,父母生你的时候身体好、经济环境好、身心也好,样样都好,所以对你好。若自己的福德因缘不够,出生的时候,父母的经济环境不好、身体也不好、心情也不好,生下自己,关系也就不会太好。所以,不要怪父母不公平,这是自己带来的福德因缘,除了自己,谁都怪不得啊。



二、金句/精华笔记



1、是因为这些善根众生,他们不会枉只有自我的像、他人的像、众生的相、寿命的相,也不会再有法相和非法相之间分别之着。




2、你要知道,这些人就是首届律广修福德的人。这些人不只是曾经于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处种下了这些善根,因缘他们在无量千万佛那里都已经种下了深厚的善根。



三、全文逐字稿



领悟波惹智慧,远离颠倒梦想,找回内心平静,获得清净境界。欢迎收听前文中讲佛教十三经。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读佛教十三经之金刚经。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是金刚经的第6分。正信西有分这一段的经文是这样,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卢氏言说张句生实姓否?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五百岁,有持界修复者。与此张具能生信心,以此为始。当知世人不与一佛、二佛,三世五佛,而众善根已与无量千万佛所众助善根。文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尽兴者,须菩提如来昔之昔见,是诸众生得如世无量福德。


何以故事助众生?无负我相人相,众生相,受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孤适助众生?若新取向,则为助我人众生受者。若取法相。记住我人众生受者,何以孤落取非法相。记住我人众生受者。事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事一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之我,说法如伐育者,法上英舍,何况非法。


这段文字表面来看很简单,但是其实理解起来还是有相当的难度的。他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须菩提,就向佛陀发问,说,世尊,如果众生听到您所讲的这些妙法,能不能因此而升起真实的信心?佛陀听到了这个问题,就回答须菩提说,你不用担心,在我灭渡后的第五个 500 年,会有一个守纪律、修福德的人,能从这些经历中产生真实信心,以此精益,为真实所依。


你要知道,这些人就是首届律广修福德的人。这些人不只是曾经于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处种下了这些善根,因缘他们在无量千万佛那里都已经种下了深厚的善根。所以他们听到了这些惊异,听到了这些佛说,就会在一念之间产生亲近的信心。须菩提佛陀接着对他讲,如来完全相信这些善根众生,也就是这些种下了善根的众生,会得到福报和功德。


什么理由?是因为这些善根众生,他们不会枉只有自我的像、他人的像、众生的相、寿命的相,也不会再有法相和非法相之间分别之着。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众生新年当中,他执着于这些象状,象就是这些表象,这些象状也就是执着于自我的、他人的、众生的寿命的种种相撞。


如果众生执着于种种法相,那么他们就会有对自我的、他人的、众生的寿命的象状的执着,这又是为什么呢?如果众生心念中执着于无法相,那么他们就会执着于自我、他人纵身寿命的相撞。所以既不应该对任何法相产生执着,也不应该执着于任何的非法相。因此如来才时常的对你们这些比丘讲,我讲的法就像传法,比喻佛法尚且应该舍去,更何况是那些与佛法相违背的非法,就这样一个意思,这段经文的整个意思是,你还是不能执着于任何相撞,就一定这样才能通达这些圣生的妙法。这里要特别为您解释的是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如来灭后 500 岁,这个后 500 岁怎么理解?佛经里边有这样的说法,它有这样的计算方法,说有五个 500 岁,这里的后 500 岁就是指第五个 500 年,第一个和第二个 500 年加起来,那就是 1000 年,对吧?也就是佛灭度以后第一个、第二个 500 年,也就是佛灭渡以后的第一个一千年,这个叫正法时期,就是佛法传播的都正法。第三个和第四个 500 年合起来又是一千年,那也就是佛灭渡以后的第二个 1000 年,叫相法时期。第五个 500 年叫末法初期,而末法时将延续1万年。


换句话说,佛对须菩提讲,你不用担心到了末法时代开始的时候,会有那些持戒修复的人与此赃据,其实就讲佛的说法,佛讲的佛法产生信心,以此为时,也就是依据这些政法。这里边就很微妙,佛陀不讲正法,不讲相法时期,而讲末法时期。这个意思是,在政法时期,也就是佛陀灭渡以后的第一个 1000 年,固然不必讲,因为按照佛教的说法,在这个时期行政法,所以很多人是会有信心的。而第二个 1000 年是相法时期,比起正法时期当然要差一点,咱们用大白话讲要弱一点,但是依然会有些人信心。


那么须菩提实际上担心的是,如果到了末法时期后来了,那这些众生听到了佛法,他们还能产生真实的信心吗?佛陀认为,只要他们不执着于象装,真正有智慧,想明白了这些事儿,此界修复者他们就会对这个章句产生信心,以此为实。所以这个后五百岁是指第五个 500 岁,也就是佛陀灭渡以后 2000 年,第五个 500 年开始的时候。那在这里边,这一分的最后一句是法上应舍,何况非法。这话很多人会觉得很诧异,佛陀讲连佛法都应该舍弃,何况还是那些不符合佛法的非法。这句话怎么来理解?那就要讲到如来常说,儒等比丘知我说法,若伐育者,这个伐是竹伐木筏的伐,伐子的伐。如来经常像须菩提等等。你们这些比丘讲,你们应该知道我说法可以用法子来比喻,这是什么意思?这个典故出自中窝含这部经典里,这部经里边佛为一个比丘说了,这个比喻叫法誉乏,是指这种在水比较浅的地方,河流比较缓慢的地方。法子可以用来做交通工具,可以渡河,对吧?或者沿着河流来运输一些东西,运一些人,利用主法。


你乘坐这个法子好比一条船,当然它比船还要简陋一些,你就可以从此岸渡到彼岸,而到了彼岸以后,竹筏当然就没用了,你还扛着竹筏上岸,你做的这个竹筏渡过了这条河流,你当然就留下竹筏,或者把这个竹筏留给后人用,或者你就干脆不用,你就舍弃了自己登岸了吗?你总不见得还舍不下这个竹筏,你扛着这个竹筏上岸吧。所以用竹法或者说法子来比喻佛法,你如果到达了涅槃的彼岸,胜法都应该舍弃,何况是非法。


这个比喻,如果我们想到中国古代的一些,比如德意忘年、德隅忘全这样的一些成语,大家一下就明白了啊,你了解了这个话背后的意思,你把那个话忘掉就行了。你捕鱼,你鱼都捕到了,那这个捕鱼的竹篓,或者说捕鱼的这些渔具,你还要它干嘛呢?对不对?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正性是稀有的,正性是非常难得的,非常稀有的。但是产生正性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你不能执着于象状,你不能执着于表象,哪怕是对佛说的佛法,你都不能执着。你要把佛法看成是一个载体,看作是一种工具,你依仗着佛法渡过彼岸,你到了彼岸,然后你就要把佛法都应该舍去,更何况那些不符合佛法的非法,你当然就更要舍去了,所以这一张表面上看字句简单,但实际上它背后的意义非常的深妙。


不过不要紧,这里边核心的就是佛陀对须菩提用了伐玉,出于中欧含金的一个比喻,我们把这个比喻搞清楚了,其实这一份的经历我们也就有所了解。而在接下来我们怎么来读金刚经,我想我们要略微改变一下读法。在前 6 分,我们一起逐字逐句先诵读经文,然后我再为大家做一个白话文的翻译或者解说,然后把里边的一些比较难的一些点,或者一些佛教的典故,或者佛教的一些重要概念,给大家单独的比较详细的进行讲述。而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从下一讲开始,我们的经文就不再一起诵读了,我想听众朋友们手头可能都会有一部金刚经,或者我建议大家去找一部金刚经拿在手头,那么经文我们就不阻止来诵读了,我直接就为您把经文里边一些难点,为您做一些解释,为您提供一些参考的资料,这样我们可以节省篇幅。今天这一讲我就为您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今日佛历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读佛教十三经之《金刚经》。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是《金刚经》的第六分,正信希有分。


第六分:正信希有分 

这一段的经文是这样: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段文字表面来看很简单,但是其实理解起来还是有相当的难度的。它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须菩提就向佛陀发问,说世尊啊,如果众生听到您所讲的这些妙法,能不能因此而生起真实的信心? 


佛陀听到了这个问题,就回答须菩提说,你不用担心,在我灭度后的第五个五百年,会有一个守戒律、修福德的人,能从这些经义中产生真实信心,以此经义,为真实所依。


你要知道,这些人就是守戒律,广修福德的人。这些人,不只是曾经于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处,种下了这些善根因缘,他们在无量千万佛那里,都已经种下了深厚的善根。所以他们听到了这些经义,听到了这些佛说,就会在一念之间产生清净的信心。


须菩提,佛陀接着对他讲,如来完全相信这些善根众生,也就是这些种下的善根的众生,会得到福报和功德。什么理由呢?是因为这些善根众生,他们不会妄执有自我的相、他人的相、众生的相、寿命的相,也不会在有法相和非法相之间分别执着。


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众生心念当中,他执着于这些相状,相就是这些表相,这些相状,也就是执着于自我的、他人的、众生的、寿命的种种相状,如果众生执着于种种法相,那么他们就会有对自我的、他人的、众生的、寿命的相状的执著,这又是为什么呢?如果众生心念中执着于无法相,那么他们就会执着于自我、他人、众生、寿命的相状。


所以既不应该对任何法相产生执着,也不应该执着于任何的非法相。因此,如来才时常的对你们这些比丘讲,我讲的法,就像船筏比喻,佛法尚且应该舍去,更何况是那些与佛法相违背的非法呢。就这样一个意思。这段经文的整个意思是,你还是不能执著于任何相状,就一定这样,才能通达这些甚深的妙法。


后五百岁 

这里要特别为您解释的是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这个后五百岁怎么理解呢?佛经里边有这样的说法,它有这样的计数方法。有五个五百岁,这里的后五百岁,就是指第五个五百年。

第一个和第二个五百年加起来,那就是一千年,对吧?也就是佛灭度以后,第一个、第二个五百年,也就是佛灭度以后的第一个一千年,这个叫正法时期。就是佛法,传播的都是正法。第三个和第四个五百年合起来又是一千年,那也就是佛灭度以后的第二个一千年叫像法时期。第五个五百年叫末法初期,而末法是将延续一万年。


换句话说,佛对须菩提讲,你不用担心,到了末法时代开始的时候,会有那些持戒修福的人,于此章句,其实就讲佛的说法,佛讲的佛法,产生信心,以此为实,也就是依据这些正法。


这里边就很微妙,佛陀不讲正法、不讲像法时期,而讲末法时期,这个意思是在正法时期,也就是佛陀灭度以后的第一个一千年,固然不必讲,因为按照佛教的说法,在这个时期行正法,所以很多人是会有信心的。


而第二个一千年是像法时期,比起正法时期当然要差一点,咱们用大白话讲要弱一点,但是依然会有些人信心。那么须菩提实际上担心的是,如果到了末法时期,后来的这些众生听到了佛法,他们还能产生真实的信心吗。 


佛陀认为,只要他们不执着于相状,真正有智慧,想明白了这些事,持戒修福者,他们就会对这个章句产生信心,以此为师。所以这个后五百岁,是指第五个五百岁,也就是佛陀灭度以后两千年,第五个五百年开始的时候。


那在这里边,这一分的最后一句,是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话很多人会觉得很诧异,佛陀讲连佛法都应该舍弃,何况还是那些不符合佛法的非法呢。这句话怎么来理解?那就要讲到,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这个筏是竹筏、木筏的筏,筏子的筏。


登岸弃法

如来经常向须菩提等等,你们这些比丘讲,你们应该知道,我说法,可以用筏子来比喻。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典故出自《中阿含》这部经典里。这部经里边,佛为一个比丘说了这个比喻,叫筏喻。

筏,是指这种在水比较浅的地方,河流比较缓慢的地方,筏子可以用来做交通工具,可以渡河嘛,对吧?或者沿着河流来运输一些东西,运一些人。利用竹筏,你乘坐这个筏子,好比一条船,当然它比船还要简陋一些,你就可以从此岸渡到彼岸。


而到了彼岸以后,竹筏当然就没用了。你还扛着竹筏上岸?是吧,你坐的这个竹筏渡过了这条河流,你当然就留下竹筏,或者把竹筏留给后人用,或者你就干脆不用,你就舍弃了自己登岸了嘛,你总不见得还舍不下竹筏,你扛着竹筏上岸吧?


所以用竹筏或者说筏子来比喻佛法。你如果到达了涅槃的彼岸,正法都应该舍弃,何况是非法。这个比喻,如果我们想到中国古代的一些比如得意忘言,得鱼忘筌,这样的一些成语,大家一下就明白了。你了解了话背后的意思,你把那个话忘掉就行了。你捕鱼,你都鱼都捕到了,那这个捕鱼的竹篓,或者说捕鱼的这些渔具,你还要它干嘛,对不对?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正信是稀有的,正信是非常难得的,非常稀有的。但是产生正信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你不能执著于相状,你不能执著于表相,哪怕是对佛说的佛法,你都不能执著。你要把佛法看成是一个载体,看作是一种工具。你依仗着佛法,渡过彼岸,你到了彼岸,然后你就要把佛法都应该舍去,更何况那些不符合佛法的非法,你当然就更要舍去。 


所以这一章,表面上看字句简单,但实际上它背后的意义非常的深妙。不过不要紧,这里边核心的,就是佛陀对须菩提用了筏喻,出于《中阿含经》的一个比喻。我们把这个比喻搞清楚了,其实这一分的经义我们也就有所了解了。


而在接下来我们怎么来读《金刚经》呢?我想,我们要略微改变一下读法。在前几分,前六分,我们一起逐字逐句先诵读经文,然后我再为大家做一个白话文的翻译或者解说,然后把里边的一些比较难的一些点,或者一些佛教的典故或者佛教的一些重要概念,给大家单独的比较详细的进行讲述。


而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从下一讲开始,我们的经文就不再一起诵读了。我想听众朋友们手头可能都会有一部《金刚经》,或者我建议大家去找一部《金刚经》,拿在手头。那么经文我们就不逐字来诵读了,我直接就为您把经文里边一些难点为您做一些解释,为您提供一些参考的资料。这样呢我们可以节省篇幅。


今天这一讲,我就为您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舟觅渡何处

    事来心始现,事去心随空。

  • 假名有

    我们目的是看到月亮,佛陀说法是一个指引我们看到月亮的手指,看到了月亮就不要再看手指了,更不能认为手指就是月亮。这就是《指月录》要表达的。

    神交智者 回复 @假名有: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 优游天下_27

    现在快到后五百年了吧,世尊说的会成真吗?世尊的筏子可能会被科学的船碰撞翻吗?

    1807898ocan 回复 @优游天下_27: 科学只是一帮聪明人,是因缘和合赋予给某些人的能力,这种能力随着身灭而灭! 智慧是百千万亿劫积累修行而得,无论生死,形影相随! 聪明见近,智慧见远。 聪明见小,智慧见大! 当你的人生得到了历练,你就能看懂佛经,就会懂得里面的智慧,了解人生的意义,当你真正拥有高等智慧就能破译宇宙万事万物的自然法则!

  • 亮子二哥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谢谢老师。

    神交智者 回复 @亮子二哥: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 谛言

    钱教授算不错的了,讲到了须菩提担心的是在后五百岁时,大家注意了“筏”是位次!过河就丢有丢的道理,过了河把筏子修好补好,送回对岸,让后来者再用或捎上几位有情。这是不是才叫“回头是岸”!心胸啊!难怪无一佛生!

  • 金丝眼镜

    感恩老师

  • 1383192qdml

    钱老师讲的深入浅出!

    天降降魔 回复 @海洋_m5d: 中国词汇汝等岂可瞎改

  • 1373201agtw

    不应该交钱啦。

    上善若水_4qe 回复 @1373201agtw: 获得知识,自然要花学费。知识不廉价

  • 砧鱼向海

    见月忽指,登岸舍筏。

  • 走世界和平

    后500年现在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