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16 | 摆脱十二因缘桎梏,以出世智慧入世

心经16 | 摆脱十二因缘桎梏,以出世智慧入世

00:00
18:09

19-心经16  摆脱十二因缘桎梏,以出世智慧入世


知识点



1、波惹波罗蜜多心经:


《波若波罗密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2、六道:


六道(六趣)是指六种欲界、色界及无色界众生的种类、型态或境界。


佛教认为六道有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六道是欲界众生的栖居地,世俗的世界由所谓六道组成,众生就是在这六道中不断地流转轮回。其中,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为三善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为三恶道 。




3、小乘佛经


小乘佛法(Theravada Buddhism)是佛教的一个派别,目的是解脱生死。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小乘是“阿罗汉法”、“辟支佛法”,因小乘通常只能自度,故名“小”;又因小乘之“极果”未到“究竟”,亦名“小”。



二、金句/精华笔记


1、那么到了这个境界,菩萨到了这个境界,我们反复到不了,他就不再追求自了,治疗不行了,他也不会只追求自己一个人了悟生死,他才会发大悲心,无异于摆脱自己 12 姻缘的智苦和禁苦,而是以出世的境界和智慧来入世,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情,上行下化。




2、所以菩萨是什么?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还留在这里的,他已经悟了。所以心经里边讲是无名义、无名尽,乃至无老死,亦无劳死敬,这个悟非常重要。


三、全文逐字稿


领悟波惹智慧,远离颠倒梦想,找回内心平静,获得清净境界。欢迎收听前文中讲佛教十三经。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您好,我是钱。文中今天由我接着为您讲述佛教十三经之波惹波罗蜜多心经。在上一讲,我为您讲述到了无无名义,无无民警,乃至无老死,亦无劳使劲这一句,这一句非常的重要,很多读心经的朋友可能会轻易放过,这千万不行,因为这一句按照心经的列举法,或者按照心经的这个行文的风格,他又是用一头一尾,用无名到老死列举了 12 英元、 12 元声,或者叫 12 支。
    这里边涉及的是对于佛教学说来讲极其重要的因元素,是这么一个理论。我在上一讲为大家介绍过这个理论,它的重要性我愿意再为大家强调一次,因为在释迦摩尼成佛以后的初转法轮,也就是第一次说法当中就强调过这一点。他在向五味比丘讲述了中道八正道四圣地以后,紧接着有这么一段话,这段话记载在梵文的佛经拉利德维斯德拉,也就是神通游戏里的转法轮平中佛陀是这么讲的,我正是依据缘起而觉醒,唯有理解姻缘才成为佛陀。
    大家要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单独任何一样都不会存在一个牵一个,离开了这个就没那个,所以它是一种元气。可见在佛陀的心目当中,袁起说是非常重要的,他因为是悟到了,袁起说他才成佛才有觉悟的,那么我们当然应该好好的领悟这一句话,领悟。
    12、姻缘,或者也叫十二元生,或者也叫十二知。姻缘两个字我们很多朋友挂在嘴上,但是有没有仔细考虑过,姻缘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因和元其实不同。举一个例子,咱们这么说 12 只,第一只无名,第二字形,一般有一种说法叫无名原形,什么意思?无名原形,也就是由无名原生出来的形,这个叫原,有,无名这个音原声出来了形,这个叫音源,或者说形音。无名行的因是因为无名行是因为无名而有的,所以因缘这两个字好像是给我们一种感觉,它是方向上有一点点不一样。
    a 圆鼻,那就是 a 圆生鼻, a 因b,那么就是 a 因为 b 而生,那么换句话说, b 反而在 a 前面,对不对?它有个顺序的问题,这个大家一定不要忽略。那么十二字关于十二字之间的关系,佛经当中的说法大体一致,但是有的地方也有些微区别,大家不要以为都一样。我们根据聚舍论卷九里的说法, 12 字的关系是这样的,无名原型,无名 12 支的第一支无名,梵文叫Avidia, Vidia 是名,名,就是知识的意思,无名就是没有知识,没有正确的知识,因为你没有知识,对世间一切法没有正确的了解,所以原生出了各种形,这个形就是起货造业,因为你没有知识,那么你接着做的由此生发出的一切,都无非是或,都无非是业形原式,因为你生发出去了,你要去做一些事情了,要有一些行为了,那么它就相应的会延伸出一些知识,一些意识是原名色。
    那么这个实际上讲的是什么呢?就是说你一旦有一些意识在萌动,那意思怎么萌动?你当然就会原生出一些明色鲁巴,那么鲁巴那原生出一些模模糊糊的概念,模模糊糊的这种形象,你会原生出来了。那么有的人把事原名色比对在节生有生什么意思?也就是诶,到母胎中了头胎照胎中了那一刻明色元六路,由于有了明色,所以明色渐渐成熟时,就具备了前面我们讲过的眼耳鼻舌生意这六根。换句话说,有人又把它比对于胎儿有身心的浑臀状态发育到了有认识认知器官的分工这样一个阶段,六路原处,因为有六路,所以它原生出来的处,这个处指的是处决六路。
    那么我们前面讲过的六路或者六处和外进六进相结合,产生了60,前面我们讲过 18 届,对不对?那么触觉由此发生,这个也有人认为它相当于如果把人投胎来讲,相当于幼儿的阶段。触原兽,触觉原生出兽,由于你有了触觉,对外界有了接触,有了这感觉,你就产生出苦或者乐,或者不苦不乐等等的感受。有人认为如果拿人胎来说,拿人头胎来说,这就是相当于同年阶段。而瘦原爱由瘦原生出了爱,因为你有了感受了,你就会去产生一种贪爱,对世俗世界比较容易产生出一种执爱,执着的爱就会爱恋,这相当于人的青年阶段爱原曲,由爱原生出的曲。因为你有了贪爱了,对这个世界有了一种执着的贪爱,你当然就会产生出一种很难控制的,难以抑制的对世俗种种享乐、力养等等的追求,你就会被牵到那头去了。
     那么有人认为这相当于人的成年人的阶段取原有,由于取原生出了有,这个有就很复杂,这个有怎么来理解呢?你由于要去追求这些东西,你就产生出了有,这个有实际上是指一系列的思想行为,因为你有湍爱、直取等等,你就会招致后世的火爆,你会去占有它,想去拥有它,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就承受了一切,你会为之付出,这个付出有对的付出,有不对的付出,有这个清醒的付出,有迷茫的付出,有聪明的付出,有愚痴的付出,那你就会产生出各种果报,那么这要招致种种果报等等这一系列的思想和行为,总称为有原生。
    那么你有了这样一系列导致果报的思想行为,就一定会导致来世的再生。因为你永远在追求,你就没有一个满足嘛,所以你不会有这种意识,你想摆脱轮回,你不会的,你还是贪恋此生,你甚至希望这一生有一些遗憾。我记住来世你会有这个想法,生缘老死,以生为源,便有老死。你因为有了生,所以你就摆脱不了老死。而老死是我们凡人一般都怕的一种东西,我们都不愿意老,更不愿意死,所以大家看,这就是十二因缘,十二原生。
    这个里边非常复杂,我们可以把这个又配合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然后又可以概括为因果,这两重我们叫两重因果,所以这就叫三室两重因果。你看刚才我们讲的是原声,如果我们从因的角度来讲,不从圆的角度来讲,你可以这么看无名、行,这两只是过去音,而是明色、六路、畜受。这五只是现在国,因为你过去有了无名而行,你就在现世就有这个果报,你会有诗、明射、六鹿、畜兽这样 5 只。而爱渠有三只是现在音,而生老死则为未来国,它可以这么分,这么排列,这就叫三室两重因果。
    而作为佛教学说的核心,他认为世上世间万物,我们讲重友情,任何一个友情的生命个体,除非你得到解脱,除非你真正觉悟有了这样的智慧,否则你永远摆脱不了 12 因缘这样的因果链条,你摆脱不了这个束缚的永远在三世,也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是相对于现在来讲的,未来也是相对于现在来讲,对不对?对于未来来讲,现在就是过去,对不对?这咱们都能理解,在这个三式和六去中间轮转永远没有个尽头,佛教学说甚至用这样的一种理论来解释现实世界当中不平等的所有情况,而且这种解说在于佛教来看是根本性的。
    所谓的六趣,我们都知道,地狱、恶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对吧?这就叫六道轮回,你永远摆脱不了这六道轮回,总归在这个六个里面转。你能够升到天,当然不得了,如果能够得到人生,那很难得。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按照佛教的说法,我们拥有了人生这一世投胎为人已经很难得了。那如果投胎为地狱,投胎为恶鬼,投胎为畜生,那都图怪阿修罗。阿修罗实际上在佛教当中,一般的解释是都是居住在很偏远的这种山林岩穴之间,不与人间往来的那种扮野人的状态,或者野人的状态。如果你投胎在前世去,对不对?所以我们不敢想。
    总之, 12 因缘中的各个环节互为因果。人之所以摆脱不了悲剧,不能了结自己的痛苦,都是因为受到了十二因缘这一条因果链的禁锢,不舒服。如果我们能返本还灭,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比如我们把无名给灭了,就说我们把没有知识或者这些错误知识给灭了,那么大家都明白,如果无名没有了,这个起点没有了不叫起点,这个十二因缘的第一支没有了,不能说简单的说起点,因为它是几世轮回,像个链条,周转不息的。如果你消灭了你的无名,那么行施明色六鹿畜受爱取,有生老死,这个链条随之而灭。
    这个就是小乘佛教讲罗汉所谓的治疗汉,他修行关照的目的,这个叫还灭法门就是罗汉小乘佛教的,他认为十二姻缘是石油的,是确实存在的,所以他就修行,他去努力去消灭它,消灭他了,他就不管了,我反正已经摆脱了自己的生死,但是大成的菩萨不一样,大成的菩萨有波惹智慧,他有极高的智慧,他把他关照得非常透彻。
    他认为即便是 12 英元,也是那么总空是所谓我们前面讲到的这种真空,是我们前面讲到过好几次了,对吧?所以他认识到他其实也未必是我们理解的这种实在的。时而因为说到底,凡夫流转于十二姻缘当中,也是一种假说,从根本上看,仍然是虚妄的。只要了悟到了真谛,扫除一切执着,把握了因缘起而性空这个最高的妙意,那么你就空掉了 12 英元,这才是大惩罚嘛,也就是菩萨法嘛。
    那么到了这个境界,菩萨到了这个境界,我们反复到不了,他就不再追求自了,治疗不行了,他也不会只追求自己一个人了悟生死,他才会发大悲心,无异于摆脱自己 12 姻缘的智苦和禁苦,而是以出世的境界和智慧来入世,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情,上行下化。所以菩萨是什么?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还留在这里的,他已经悟了。所以心经里边讲是无名义、无名尽,乃至无老死,亦无劳死敬,这个悟非常重要。这个吾讲的是大乘菩萨的境界,就是他以 12 英元他都已经关照透彻了,他已经认识到连 12 英元也是因缘起而星空的,所以这个是时而因缘的学说,当然它非常重要。这一讲我就为您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捶听。



今日佛历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由我接着为您讲述佛教十三经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在上一讲,我为您讲述到了“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一句。这一句非常的重要。很多读《心经》的朋友,可能会轻易放过,这千万不行。


因为这一句按照《心经》的列举法,或者按照《心经》的行文的风格,它又是用一头一尾,用无明,到老死,列举了十二因缘,十二缘生或者叫十二支。这里边涉及的,是对于佛教学说来讲极其重要的因缘说,是这么一个理论。


我在上一讲为大家介绍过这个理论它的重要性,我愿意再为大家强调一次。因为在释迦牟尼成佛以后的初转 法  轮,也就是第一次说法当中,就强调过这一点。他在向五位比丘,讲述了中道、八正道、四圣谛以后,紧接着有这么一段话,这段话记载在梵文的佛经(梵音),也就是《神通游戏》里的《转 法 轮品》中。


佛陀是这么讲的:我正是依据缘起而觉醒,唯有理解因缘才成为佛陀。大家要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单独任何一样都不会存在。一个牵一个,离开了这个就没那个,所以它是一种缘起。


可见在佛陀的心目当中,缘起说是非常重要的。他因为是悟到了缘起说,他才成佛,才有觉悟的。那么我们当然应该好好地领悟这一句话,领悟十二因缘,或者也叫十二缘生,或者也叫十二支。


因缘两个字,我们很多朋友挂在嘴上,但是有没有仔细考虑过因缘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因和缘其实不同。举一个例子,咱们这么说吧,十二支第一支无明,第二支行。一般有一种说法叫无明缘行,什么意思呢?


无明缘行,也就是由无名缘生出来了行。这个叫缘,由无明这个因,缘生出来了行。这个叫因缘。或者说行因无明,行的因是因为无明,行是因为无明而有的。所以因缘这两个字,好像是给我们一种感觉,它是方向上有一点点不一样。


A缘B,那就是A缘生BAB那么就是A因为B而生。那么换句话说,B反而在A前面,对不对?它有个顺序的问题,大家一定不要忽略。那么十二支,关于十二支之间的关系,佛经当中的说法,大体一致,但是有的地方也有些微区别,大家不要以为都一样。


我们根据《俱舍论》卷九里的说法,十二支的关系是这样的。无明缘行,无明十二支的第一支,无明梵文叫avidya^,vidya^是明,明就是知识的意思。无明就是没有知识,没有正确的知识。因为你没有知识,对世间一切法没有正确的了解,所以缘生出了各种行,这个行就是起惑造业。


因为你没有知识,那么你接着做的,由此生发出的一切都无非是惑,都无非是业。行缘识,因为你生发出去了,你要去做一些事情,要有一些行为,那么它就相应地会缘生出一些知识,一些意识。


识缘名色。那么这个实际上讲的什么呢?就是说你一旦有一些意识,意识在萌动,意识怎么萌动,你当然就会缘生出一些名色,(梵音),那么(梵音)缘生出一些模模糊糊的概念,模模糊糊的这种形象,你会缘生出来了。


那么有的人把识缘名色,比对在结生、有生。什么意思呢?也就是到母胎中了,投胎到胎中了那一刻。名色缘六入,由于有了名色,所以名色渐渐成熟时,就具备了前面我们讲过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换句话说,有人又把它比对于,胎儿由身心的混沌状态,发育到了有认识认知器官的分工这样一个阶段。


六入缘触。因为有六入,所以它缘生出来的触,触指的是触觉。六入,那么我们前面讲过的六入或者六触和外境六境相结合产生了六识,前面我们讲过十八界,对不对?那么触觉由此发生。这个也有人认为它相当于,如果把人投胎来讲,相当于幼儿的阶段。


触缘受,触觉缘生出受,由于你有了触觉,对外界有了接触,有了这感觉,你就产生出苦或者乐,或者不苦不乐等等的感受。有人认为如果拿人胎来说,拿人投胎来说,这就是相当于童年阶段。


而受缘爱,由受缘生出了爱,因为你有了感受了,你就会去产生一种贪爱,对世俗世界比较容易产生出一种执爱,执着的爱,就会爱恋,这相当于人的青年阶段。


爱缘取,由爱缘生出的取。因为你有了贪爱了嘛,对这个世界有了一种执着的贪爱,你当然就会产生出一种很难控制的、难以抑制的,对世俗种种享乐、利养,等等的追求,你就会被牵到那头去了。那么有人认为这相当于人的成年人的阶段。


取缘有,由于取缘生出了有。这个有就很复杂,这个有怎么来理解呢?你由于要去追求这些东西,你就产生出了有,这个有实际上是指一系列的思想行为。


因为你有贪爱执取等等,你就会招致后世的果报,你会去占有它,想去拥有它,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就承受了一切,你会为之付出,这个付出,有对的付出,有不对的付出,有清醒的付出,有迷茫的付出,有聪明的付出,有愚痴的付出,那你就会产生出各种果报。那么这要招致种种果报,等等这一系列的思想和行为,总称为有。


有缘生,那么你有了这样一系列导致果报的思想行为,就一定会导致来世的再生。因为你永远在追求,永远在追求,你就没有一个满足嘛,所以你不会有这种意识,你想摆脱轮回,你不会的,你还是贪恋此生。你甚至希望,这一生有一些遗憾,我寄诸来世,你会有这个想法。


生缘老死,以生为缘,便有老死。你因为有了生,所以你就摆脱不了老死嘛。而老死是我们凡人一般都怕的一种东西,我们都不愿意老,更不愿意死。所以大家看,这就是十二因缘,十二缘生。


这个里边非常复杂,我们可以又配合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然后又可以概括为因、果这两重,我们叫两重因果,所以这就叫三世两重因果。你看,刚才我们讲的是缘生,如果我们从因的角度来讲,不从缘的角度来讲,你可以这么看:无明、行,这两支是过去因,而是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五支是现在果。因为你过去有了无明、行,你就在现世就有果报,你会有识、名色、六入、触、受这样五支。


而爱,取、有三支是现在因,而生、老死则为未来果。它可以这么分,这么排列,这就叫三世两重因果。


而作为佛教学说的核心,他认为世上世间万物,我们讲众有情,任何一个有情的生命个体,除非你得到解脱,除非你真正觉悟,有了这样的智慧,否则你永远摆脱不了十二因缘这样的因果链条,你摆脱不了这个束缚的。永远在三世,也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是相对于现在来讲的,未来也是相对于现在来讲,对不对?对于未来来讲,现在就是过去,对不对?这咱们都能理解。


在三世和六趣中间轮转,永远没有个尽头。佛教学说甚至用这样的一种理论来解释现实世界当中不平等的所有情况。而且这种解说在于佛教来看是根本性的。所谓的六趣,我们都知道地狱、恶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对吧?这就叫六道轮回,你永远摆脱不了这六道轮回,总归在六个里面转。


你能够升到天,那当然不得了了,如果能够得到人身,那很难得,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按照佛教的说法,我们拥有了人身,这一世投胎为人,已经很难得了。那如果投胎为地狱呢,投胎为恶鬼呢,投胎为畜牲呢?那如果投胎为阿修罗,阿修罗实际上在佛教当中,一般的解释是都是居住在很偏远的这种山林岩穴之间,不与人间往来的那种半野人的状态,或者野人状态。如果你投胎在前四趣呢,对不对,这个我们不敢想。


总之,十二因缘中的各个环节互为因果。人之所以摆脱不了悲剧,不能了结自己的痛苦,都是因为受到了十二因缘这一条因果链的禁锢和束缚,如果我们能返本还灭,我们能够做到这点,比如我们把无明给灭了,就是说我们把没有知识或者这些错误知识给灭了,那么大家都明白,如果无明没有了,这个起点没有了,不叫起点,十二因缘的第一支没有了,不能说简单的说起点,因为它是几世轮回,像个链条周转不息的。


如果你消灭了你的无明,那么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个链条随之而灭,这个就是小乘佛教,小乘佛教讲罗汉,所谓的自了汉,他修行观照的目的,这个叫还灭法门。就是罗汉,小乘佛教的,他认为十二因缘是实有的,是确实存在的,所以他就修行,他去努力去消灭它,消灭它了他就不管了,我反正已经摆脱了自己的生死。


但是大乘的菩萨不一样,大乘的菩萨,有般若智慧,他有极高的智慧,他把它观照的非常透彻。他认为即便是十二因缘,也是那么种空,是所谓我们前面讲到的这种真空。是我们前面讲到过好几次了,对吧?所以他认识到它其实也未必是我们理解的这种实在的十二因缘。


说到底,凡夫流转于十二因缘当中,也是一种假说。从根本上看,仍然是虚妄的。只要了悟到了真谛,扫除一切执著,把握了因缘起而性空,这个最高的妙义,那么你就空掉了十二因缘,这才是大乘法门,也就是菩萨法。


那么到了这个境界,菩萨到了这个境界,我们凡夫到不了,他就不再追求自了,自了不行了,他也不会只追求自己一个人了悟生死,他才会发大悲心,无意于摆脱自己十二因缘的桎梏和禁锢,而是以出世的境界和智慧来入世,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情,上行下化。


所以菩萨是什么?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还留在这里,他已经悟了。所以《心经》里边讲,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个无非常重要,这个无讲的是大乘菩萨的境界,就是他以十二因缘,他都已经观照透彻了,他已经认识到连十二因缘,也是因缘起而性空的。


所以这个是十二因缘的学说,当然它非常重要。这一讲我就为您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欢迎加入《钱文忠讲佛教十三经》官方社群,分享你的听课感受,与佛友们读经、抄经打卡学习,学佛路上不孤单。【添加课程小助手:xptmemeda,回复“学佛”进入学习交流群】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公子那边瞧

    十二因缘,三世两重因果

    小艾养生 回复 @公子那边瞧: 这个图很棒,看懂了,谢谢。只是其中每一个又不太懂

  • 明日威震天

    真正能听懂的没几个人。。

    wfwx 回复 @明日威震天: 懂的人,是一早儿便懂。这里内容少,想一次过听懂,不容易。

  • 1391510asbj

    是不是有的地方讲解太绕?人有六根有此生出六尘,六尘又生出六识它们相互依存,有六识就有分别,有分别就有取舍,有取舍就有爱憎,有爱憎就有烦恼,有烦恼就生我执。环环相扣。人的无明烦恼就这样产生。

  • 雪竹君

    讲的透彻,能听懂,钱老师很棒

  • 墨墨aaaooo

    一直渴望能在读经和抄经中感悟到心经的真谛,寻寻觅觅中非常有幸觅听到钱教授悉心解读心经智慧,真是无上功德!感恩钱老师功德无量🙏

  • 1730815sqfu

    因缘,佛陀以变化的内在条件为因(内因),外在条件为缘(外因)。十二因缘揭示人生生死演变逻辑链条,有因有缘,总体上顺向相当于“因为,所以”,逆向相当于“之所以,是因为”。

  • 疏_雨_滴_梧桐

    在听,一直在听 ,谢谢钱老师

  • 从容日月长

    听钱老师讲课,再也不会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了,逐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 55xpt8yeqnerfie1yewq

    尽是什么意思呢?

    金晔儿 回复 @55xpt8yeqnerfie1yewq: 无明尽:最直白的意思是把无明消灭掉,破除无明,后面的一切环节就都不会生起,尽就是灭掉。但缘起性空,十二因缘也是空性的,所以根本也没有实在的无明,更不会有无明尽—无无明尽!

  • 近思Winnie

    一大早起床 法喜充满,以十二缘起为根基来讲心经,真的是太究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