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04 | 着重利他、体认到佛…《金刚经》思想的5个重点

金刚经04 | 着重利他、体认到佛…《金刚经》思想的5个重点

00:00
13:45

24-金刚经04  着重利他体认到佛《金刚经》思想的5个重点


⼀、知识点



1、金刚经:




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由于篇幅适中,得到广泛传播,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特别受到慧能以后的禅宗重视。


2、布施起源




“布施”是佛教修行六度波罗蜜之一(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般若),是六度当中居首位,可见其重要性。布施可以广结善缘,舍去悭贪,培植善根。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修行的僧侣们遵守释迦牟尼佛之教义,以乞食为生,所以和尚见人就叫“施主”就是这个原因。


布施的本义是指施他人以财物,后来范围扩大,凡所有的福、慧、利、善等皆为施之内容,概括的说,即以自已的财力、体力、智力去济助贫困者,满足需求者,帮助逆境者。达到为他人造福、成就他人的智慧,也使自已积累功德,甚至求得解脱的一种修行方式。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3、舍卫国:



舍卫国为中印度古王国名。有关此国之位置,据英国考古学家康林罕(A. Cunningham)推定,近于尼泊尔之奥都(Oudh,古称沙只,巴sa^keta ),北方约九十余公里处,即拉布提河(Rapti)左岸之沙赫玛赫(Sahet Mahet)地方。


舍卫,梵名S/ra^vasti^ ,巴利名Sa^vatthi^ 。又作舍婆提国、室罗伐国、尸罗跋提国、舍啰婆悉帝国。意译闻物、闻者、无物不有、多有、丰德、好道。又以此城多出名人,多产胜物,故称闻物国。本为北憍萨罗国(梵Uttara -Kos/ala^ )之都城名,为别于南憍萨罗国(梵Daks!in!a -Kos/ala^ ),故以都城代称。 [1]


关于舍卫国名称之由来有数种说法,如毗湿奴富兰那(梵Vis!n!u -pura^n!a )所载,该都城之创建人为日种王(梵S/ra^vasta )。另如南方佛教所传,有人问:‘此城有何种货物?(巴kim bhan!d!am! Atthi )’城中之人则答:‘无物不有。(巴sabbam! Atthi )’又梵语s/rava, s/ravas 系耳、闻、好名闻之意,后转释为舍卫国之名。


佛陀在世时,波斯匿王统治此国。据分别功德论卷二载,佛陀于舍卫国前后居止二十五年,较住于其他诸国长久,由于此国最妙、多珍奇,人民知义理;而只树精舍特有神验,当众僧讲集时,有猕猴数千前来,在左右观听,寂静无声,诸飞鸟亦普皆来集;以此国多仁慈,故异类影附。大智度论卷三载,舍卫城为佛出生地,为报生地之恩,故多住此。诸经典中,常见其名,且阿含部之诸经、贤劫经弥勒下生经弥勒上生经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等诸会,阿弥陀经文殊般若经、金刚般若经等皆于此处说。


佛在世时,舍卫国有九亿之家,然至西元五世纪初,法显至此地巡礼时,已颇荒废,再经二百年,玄奘经此地时,更为荒芜。如城内原有胜军王所建大法堂、钵逻阇底精舍、须达长者故宅、指鬘外道悔改证果之处等遗址;城外则有祇园精舍、佛陀为病比丘看病处、舍利弗目连竞神通处、外道杀淫女谤佛处、提婆达多陷入地狱大坑、群盗得眼林,及城外西北约十八公里处之迦叶佛本生地等遗址,种种圣迹皆成废墟。


因近年在该处发掘铭刻有 s/ra^vasti^ 之巨大佛像、大唐西域记卷六所说周长约五公里之城壁,及记述布施祇园精舍田地之铜板等,足资证明此处即舍卫国故址之地。[杂阿含经卷二十三、中阿含卷五十五持斋经、长阿含经卷三、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九、十二游经、四分律卷五十、摩诃僧祇律卷八、阿育王传卷二、金刚般若经疏、阿弥陀经疏、胜鬘宝窟卷上本、高僧法显传、释迦方志卷上、玄应音义卷三、慧苑音义卷下、A. Cunningham:Ancient Geography ofIndia;J,Ph. Vogel: The site of S/ra^vasti^(J.R.A.S. 1908)]


二、金句/精华笔记



1、因为我们知道按照佛教的规则,特别是在印度,僧人是要起时的,是要到城市里或者村庄里去起时,接受别人的供养的。


 2、根据玄奘的口述,玄奘的弟子记录下来的大唐西域记,他曾经讲过舍卫国的城墙周长大概有 5 公里,这个城墙的遗址也被挖掘出来,比如还有出土的一块铜板,上面刻着文字,记载了布施起源惊舍卫国的这个故事,就我们做起源布施是非常重要的,



三、全文逐字稿



领悟波惹智慧,远离颠倒梦想,找回内心平静,获得清净境界。欢迎收听前文中讲佛教十三经。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中,今天由我接着为您讲述佛教十三经之金刚经。在前面几讲当中,我将一些与金刚经相关的佛教知识为您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我想这些知识对于了解金刚经的历史,这部经典的历史以及它的主要学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这些介绍而希望不是节外生枝,也希望我所做的这些介绍能够对您有所帮助。从今天这一讲开始,我们就一起来逐字逐句地阅读金刚经。我们根据的版本就是鸠摩罗什的一本,这个一本一共分为 32 分,一分钱, 2 分钱的分,这个分其实就是章节的意思,就一共分为 32 章或者 32 节金刚经,全文不过 5000 多字,大家就可以想想。它的每一分的字数都不多,都比较简短。它的第一分是法会应由分,它的标准的这个说法是法会应由分第一,它的最后一分是第 32 分,叫硬化非真风第32,这是它的一个结构,我们就逐分地往下阅读。法会应由分地义,它是这样的,非常短。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为国,其数几孤独?远与大比丘中千二百五十人。具儿时世尊实施卓衣迟伯陆守卫大臣起时与其城中次第七矣。还至本处,范石器,收衣帛,洗足矣。夫坐而坐,就这么一段话。那么这段话用大白话来讲一遍,其实也很简单,开头就是如实我闻反问叫 Evan should rude,这是佛教中佛经的标准格式。如实我闻的意思就是我就是这么听到的,我听到的就是这样的,等等等等等。因为我们知道佛经最早都是口耳相传,在写下来以前都是用口耳相传的。而佛经按照他的传统说法,都是佛口说,弟子们听到,然后口耳相传下来的,都是后来的信中和弟子所编撰的,并不是佛自己写定或者编撰的,我就是这么听到的。这是指倭南尊者亲自听到佛所说的。
    前面我文说那个时候佛在印度舍卫国,在那个地方有一个叫奇数几孤独园,是一个花园和有成就的大比丘,这些大生人大概有 1250 个人正好在一起,那个时候正好是吃饭的时候,世尊,也就是佛陀穿上了袈裟,拿起了钵钵,就是饭碗,到舍未成里去起石。因为我们知道按照佛教的规则,特别是在印度,僧人是要起时的,是要到城市里或者村庄里去起时,接受别人的供养的。
    在城中四弟起义什么意思?就是四尊去起石的时候,它是不分贵贱贫富的,就是挨家挨户的药,挨家挨户的去起石,不是挑着的。我比如今天从这一户开始起,这一户挨着挨着而起时,比如几户,明天就接着这样下去的。不是说我有所选择的,是不可以有所选择的。这是说明佛陀持戒很严,那很守这种佛教的规矩,起始好人以后还治本处,那么佛陀就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去用餐,吃完饭以后收拾好衣钵,把这个袈裟和那个钵都要收拾好,洗完脚铺了座位就坐下了。
    这是第一封,第一封讲的是时间、地点,参加的人有谁,他的名字叫法会应由就是这么一次法会它是怎么开始的?第一分讲的是这个,所以我们不妨把金刚经这是一个以对话体为主的一部佛经,看作是一次大法会的记录。我们在阅读金刚经的时候,努力的让自己产生心临其境的感觉,进入到这个语境当中,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这部经典。
    这里边提到了舍卫国,舍卫国要给大家做一个介绍,这是古代印度中印度的一个王国,守卫国非常重要,在佛教史上,在佛经当中非常重要,它的位置根据英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叫康宁汉,康宁汉推定他靠近尼泊尔的欧冬。这个地方在佛经当中,在古代称为沙盖达,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大概在凹都北边 90 多公里的地方,在 love 体这条河的左岸,大概某一个地方是比较清楚的。舍谓是音译,梵文叫 shallava STI,巴黎文叫seventy。它有好多好多的名字,比如舍婆提国、斯罗法国、斯罗巴提国、舍罗婆西国等等,都是舍为国,只不过是不同的意法。它的意思是什么?它的意思是物产丰富,无物不有风德。浩道这个城因为历来名人辈出,名产丰富,所以他非常著名。
    本来是北国杀了这个国家叫萨罗,这个国家的督惩,守卫国这个名称的由来是有很多说法的,南方的佛教有这个说法,所以当时有一个人问这个城里边到底有什么,这个城里的人回答,什么都有,所以巴黎文叫 game manda 玛dy,就这个城里有什么呀?城里的人也用巴黎语回答,当然记载是用巴黎语记下来的,萨巴马蒂就什么都有,所以慢慢就转为舍卫国。
    佛陀在世的时候,这个舍卫国是由著名的波斯尼王来统治的,根据佛经的记载,佛陀在首位国前后居住了 25 年,比住在其他任何国家的时间都要长久,是因为这个地方非常的奇妙,真奇很多。而人民浩道之屹立这个地方,当僧人聚集奖金的时候,会有成千的猕猴前来听讲,寂静无声,很多飞鸟也会汇集到这里来听法也寂静无声。大制度论里边有记载说舍为国是佛的出生地,所以佛在成佛以后,为了报生地之,为了报这个地方养育他的恩情,所以佛陀经常在这里居住。
    在佛经当中经常可以看到舍卫国的名字是非常多的。从佛经来讲,比如阿韩部的很多经典,比如衔接经、米勒下生经、米勒上生经、大宝鸡精、阿弥陀经、文殊波若经、金刚波若经等等,按照佛经的说法,都是佛在舍卫国讲的,所以这个舍卫国大家不要轻易放过它非常重要。
    佛在世的时候,舍卫国非常繁荣。当然佛经理经常会用非常夸张的数字去形容,比如说这个里边有9亿户人家,这个当然是为了用一种修辞夸张的方法来形容他的繁荣,当然不可能有9亿户人家,但是他一定是人丁兴旺的一个地方。但是到了大概公元 5 世纪初,中国近代有一个晋朝,有一个求法圣,也非常有名,叫发泄到这里巡礼朝拜的时候,这里已经荒废了,罚钱。以后 200 年,玄奘大师也经过舍为国,而这里已经是一片荒芜。原来城里的很多建于佛经的佛教的圣经都已经成为了遗址。比如跟舍卫国有关的奇缘精舍,佛陀为病人看病,除舍离佛与木莲进神通处外道杀淫与棒佛处提颇达多陷入地狱大坑处,群盗得眼灵,以及家设佛的诞生地等等。
原来舍卫国是有很多佛教圣地的,到了玄奘的时候,也就是公元 7 世纪左右,已经成为废墟了,守卫国后来就已经成为废墟了。近年来在这个地方有重要的考古发现,有考古发现出巨大的佛像,而在这个佛像上还有铭文,就上面有刻着文字,刻着什么?文字就是 shallava 斯蒂,就在佛像上面刻了个地名,就是舍卫国,还出土了这样的佛像。
    根据玄奘的口述,玄奘的弟子记录下来的大唐西域记,他曾经讲过舍卫国的城墙周长大概有 5 公里,这个城墙的遗址也被挖掘出来,比如还有出土的一块铜板,上面刻着文字,记载了布施起源惊舍卫国的这个故事,就我们做起源布施是非常重要的,对吧?那过去有人布施给佛陀,布施给生团的这件事情当年刻在一块铜板上,而这块铜板也被发掘出来,所以现在我们对舍卫国是有比较确切的、有把握的了解的。那么这一讲,我就先为您把舍卫国介绍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我们在下一次,接着为您介绍非常重要和非常著名的起诉,即孤独园。




今日佛历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由我接着为您讲述佛教十三经之《金刚经》。在前一讲,我为您讲述了《金刚经》它要讲述的思想的主要特色,也开始讲述《金刚经》这部经典所要传达的它的思想的重心所在。很多研究者把非常复杂精妙的《金刚经》的思想归结为五个重点。


《金刚经》五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我们在上一讲已经为您大致提到了是着重无相。《金刚经》重点在讲无相。通过无相当然是为了讲空,但是它的重心或者说重点在讲无相,这种风格是原始般若学的风格。


那么《金刚经》的第二个思想重点或者说思想中心是什么呢?《金刚经》着重无我的菩萨行。《金刚经》里有这样的话,比如“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既非菩萨”。


菩萨更要无相,你不能著了相了,我们现在经常口语当中还有这个人著了相了,或者挂了像了,是吧?你不能有相。所以菩萨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么他就不是菩萨。你看,它这个是非常强调这一点的。 


它有这样的话,“若菩萨通达无我法则,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说只要菩萨能够通达无我这个学说,如来,那也就是佛陀了,就称它为真菩萨。所以菩萨必须无我。这个也是早期般若的一个特点,用无我这个通道或者途径来悟入实相,也就是这种法的真相。


原始的般若,阐明我和法皆不可得。这个都是讲众生空、讲法空,这是原始般若学的一个特点。然而《金刚经》不但说无我,它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都是为了说明,然而着重于无我的菩萨行,是《金刚经》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重心所在。


那么第三个,《金刚经》的思想重心或者重点是什么呢?《金刚经》着重于利他的菩萨行。按照般若学说的原意,菩萨行重于自行。那么这就等于是着重的讲述菩萨授记,度众生,庄严国土,这种学说了。


我们都知道,大乘佛教一个特点,跟小乘佛教相比,小乘佛教的罗汉,阿罗汉,他是一个自了汉,他自己修到了一个境界,能够自了嘛,就自己了断了生死,不退转,他的任务算完成了。


所以我们把小乘佛教称作自了汉,就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叫自行。而大乘佛教的菩萨行不一样,他要普渡众生,庄严国土,甚至后来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有这样的说法。这个叫菩萨行。 


《金刚经》和《心经》一样,我们前面讲过《心经》,是小本类般若的代表性经典。它的这个思想和中品般若,以及其他一些般若经里所要传达的非常看重利他行的这种观点,很吻合,利他行,就我要对别人有利,我要对众生有利,我主要要利他,而不是自了。大乘佛教要普度众生,庄严国土。


《金刚经》的第四个思想的重心或者说是重点,是非常着重于佛的体认,你要真正的体认到佛,什么是佛?当然这个佛绝不仅仅是指一个具象的历史人物佛陀,也不仅仅是指教主佛陀,这个佛在某种意义上,更加多的是指觉悟,Buddha,你要去体认这个。


《金刚经》里有这样的话,“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它就通过这种来引导你去体认佛。佛是离开一切名相的,觉悟是要摆脱一切名相的束缚的。


“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你如果要体认,你如果要体认这个如来,你是不能去通过诸相去体认的,而如来也不会用非常具体的这种相、各种名相来显现的。


“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经里经常讲如来有各种各样相,三十二相,多少种好,其中有一些是体貌的特征,比如双耳垂肩,双手过膝等等,这个都叫相、好,也就是佛陀非常庄严,他的外在的这种形象非常好。但是在《金刚经》里讲,不应该用这种相、好观去体认如来,不要被表面这些东西所束缚住。 


有些话《金刚经》里说得非常的尖锐,比如:“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果你要在这种色,名色当中去体认我,从各种声音这种当中找寻我,我,这是指本性,找寻我本性。


那么这个人就是在行邪道,是不能体认到如来的。换句话说,你是不可能觉悟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来如来,这是梵文的Tathāgata,它的翻译叫如来,但是它讲的,《金刚经》讲如来无所谓来,也无所谓去。

 
如来说法,“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我们前面介绍过《金刚经》的,下半部还讲法空,对吧?上半部讲众生空。所以如来说法是没有定法的。甚至为了破除大家的一些执着,《金刚经》,它有些语句,真的,如果我们粗粗一看,有的时候很难理解。


比如“如来无所说”,也就是说佛就没有什么讲。很多朋友会讲,怎么会没有什么讲的,如来佛不一直在说法吗?怎么能说如来无所说呢?这里要传达的意思就是法空。法,也没有自性,法的本性也是空。


如果我们对《金刚经》的思想脉络不够了解的话,我们看到这样的经文句子都会感到巨大的震撼,甚至现在流行的说法会感到轻度的不适。下面这一句,“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这个话厉害了。


如果有人讲释迦牟尼,也就是如来、如来佛,他讲过法的话,这是谤佛,这是毁谤佛、污蔑佛。这个话,如果初读经典的朋友会觉得很刺眼,其实它要讲的就是如来无所说,或者说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它倡导的你是要直接去体认佛。所以这是《金刚经》的又一个思想重心。


而第五个《金刚经》的思想中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金刚经》里倡导的是佛和法并重。早期的佛教,它是用各种各样的象征物来代表佛,来呈现佛,来展示佛的。


比如舍利塔,早期佛道当中有非常这种崇拜塔的这种行为。当然,今天我们到寺庙里去也会绕塔,对塔表示一种非常特殊的信仰之心,敬奉之心。当然这跟早期佛教不一样。


早期佛教舍利塔,在很多早期佛教的信众的心目当中,它就是佛。然而《金刚经》不是。它是重法,又重佛,它非常看重佛法,当然这个佛法我们前面刚刚讲过佛法,它也是没有自性的,它主要的性也是空,也是Śūnyatā。这个我们要注意,它既看重佛法,又看重佛,看重塔。 


换句话说,重法的本身也重一些法的呈现的样式。这一点上,《金刚经》和《妙法莲花经》的思想很接近。《金刚经》里就有这样的话,“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所有的人都应该敬奉供养,塔、庙、佛都应该供养。


比如《金刚经》里又讲到:“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花香而散其处。”而如果这里是一座塔,那么众人都应该恭恭敬敬地行礼,绕塔而行,绕塔肯定是顺时针。


如果朋友们到寺庙里去,或者说去礼拜塔,一定要注意绕塔是顺时针走的。以诸花香而散其处,那么你要用各种鲜花,芬芳的鲜花,放在塔基上,或者放在塔旁边,敬奉在旁边去供养塔。那么《金刚经》里这样的经文句子很多。


《金刚经》的思想绝不仅仅只有这五个方面,当然不是,而是我们要讲的是它的重点,可以从这五个方面去了解、去体悟。那么接下来我还要为您介绍一下《金刚经》的汉译者。


把《金刚经》翻译成汉文的人很多,我们前面讲过有好多个译本,然而今天最流行的版本是有一位传奇的一位译经大师鸠摩罗什所译的。而鸠摩罗什的故事非常精彩。同样也是一个非常值得讲述的人。当然这个只能留待下一讲。


今天我就先为您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沪伊昆

    钱老师是从佛学经典的起源历史形成结果及佛学理论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来讲,这非常清晰明了!钱老师不是修行者,不要妄议钱老师!

  • 己自己

    钱老师每节之间重复部分有点多

  • 1389745fpzy

    非常精彩!感谢钱先生!功得无量!

  • nana3613123

    破相;无我菩萨行;利他菩萨行;注重佛的体认;佛法并重

  • 月光下的华尔兹_ly

    受益匪浅

  • 弘翼书院大明先生

    《金刚经》还是喜马拉雅FM于晓非教授讲的系统、完整

    沪伊昆 回复 @弘翼书院大明先生: 每位授课老师对《金刚经》的讲述都有自己对佛学哲学思想的思考重点和讲述方法而不同,不存在谁比谁讲得系统好坏!目前喜马拉雅上所有在讲《金刚经》的几位老师之我都听过,各有其道,各有千秋!

  • 谦泰嘉

    六月六!福来凑!传播佛法,复旦有个钱教授! 佛法僧!戒定慧!无上法门,大放异彩显祥瑞!

  • 咏琴无尘

    拎出重点,思路就清晰了,对全面理解经文有很大的帮助。

  • 1392489zhxi

    老师对无相讲的这么透彻,随便别人说什么,老师如如不动

  • 允厥直中

    太过学术化,讲考证讲源流長篇大论,讲佛法讲义理则蜻蜓点水,有隔靴搔痒之感。佛法还是要重实修实证呀。

    禄士 回复 @沪伊昆: 你不会下鸡蛋,为什么会吃鸡蛋?而且还会品味香臭咸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