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09 | 五蕴皆空:何为五蕴,与因缘有何关系

心经09 | 五蕴皆空:何为五蕴,与因缘有何关系

00:00
16:35

12-心经09  五蕴皆空何为五蕴,与因缘有何关系


⼀、知识点



1、五运:



五运,即金、木、水、火、土五种气,因其变化运行,故得名。天地之气的运动变化,是以一年为一个大周期,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是随此而有一年的大周期。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在这四时里,天地二气交互作用,就生产了影响万物、作用于万物,并主持万物新陈代谢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这五行之气是物质之气,生化之气,融入万物体内的新陈代谢之气。五行之气是由天所布化,又是实实在在的客观之气。


《内经》中涉及五运的篇幅有很多,但都是与天之六气,即寒、暑、燥、湿、风、火共同讨论,称为五运六气学说,对中医理论的发展有启奥升堂之功。



2、鸠摩罗斯:

鸠摩罗什(343-413),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高僧,中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又译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略作罗什。意译童寿。罗什父鸠摩罗炎出身天竺望族,后至龟兹,生罗什。罗什7岁随母出家,初学小乘,后到罽宾、沙勒,遇到莎车国大乘名僧,改学大乘。博读大小乘经论,名闻西域诸国,在汉地也有传闻。前秦建元十八年(382)苻坚遣吕光攻伐焉耆,继灭龟兹,将罗什劫至凉州。三年后姚苌杀苻坚,灭前秦,吕光割据凉州,罗什随吕光滞留凉州达十六、七年。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攻伐后凉,亲迎罗什入长安,以国师礼待,并在长安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场,请罗什主持译经事业。之后十余年间,罗什悉心从事译经和说法。



3、苦厄:



逼恼身心的苦恼灾厄。 苦厄起于生死。 生死因结聚五蕴而有, 因之不能返观五蕴的虚假不真。 由于认识有如是的错乱, 难免受到痛苦烦恼。 痛苦烦恼不得清醒的认识, 不免要起惑造业, 结果便陷入了更深的魔道, 因而轮回生死, 现世执有五蕴, 未来招致生死苦厄。 如果能够了达, 连五蕴都是虚假幻化的妄想, 扫除一切魔缘, 自然心中清净, 生出智慧, 也就可以度脱一切苦厄。







二、金句/精华笔记



1、刚开始你要发薪,也就是初发薪,关照审查你能够接触到的世间万物,万事要求自兴常在,少出妄念,专注佛镜,这是佛教的一种说法,要眼只见佛色,耳只闻佛声,只对佛镜。也就是你要一心向佛,一心修佛,这样你才能发现自己的真心。


2、你要了解世间万物,在本性上来讲,他们既是空是假,又非空非假,是有是无,又非有非无。




三、全文逐字稿




领悟波惹智慧,远离颠倒梦想,找回内心平静,获得清净境界。欢迎收听前文中讲佛教十三经。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由我接着为您讲述佛教十三经至心经。心经的第一句官字在菩萨行声波若波罗弥多时,召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在上一讲,我为大家讲述了为什么玄奘大师会把我们熟悉的观世音或者观音菩萨亦诚观字在菩萨。那么接着是行声波惹波罗弥多时,召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这一句首先要为大家强调,很多西方的研究佛教的学者,根据繁文本把这一句一般都翻成是这样的,用他的深广的波惹智慧朝下观看,也就是复查世间,低下头来观看,他认为五运是空寂的,很多西方学者这么犯的,那么跟我们当然略有区别,我们是形声波若波罗蜜多,时日召见,五蕴皆空,度一切国。而特别要注意的是,在现在的梵文本当中,度一切苦厄这一句的汉语译文在有些反文本里没有。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为大家解释的是形声波若波罗密多时,我们的汉语本是这样一个句子,这里的行要做躬行节,我不能简单的把它解释成为实行,它是一种修行,一种功行。佛教讲功德的功圣就是极生的深厚的,在这个藏传佛教当中经常有圣生这样的一种说法。所以形声波若波罗密多时,是指在修行这种极深的波若波罗密多这种智慧,当然这个我们前面讲过,比一般的智慧要高,那么在修行这样的时候,他照见五蕴皆空。那么这种功行或者修行,按照佛教的说法,它是一种功夫,而且是一步一步,由浅到深,逐渐达到的。
    刚开始你要发薪,也就是初发薪,关照审查你能够接触到的世间万物,万事要求自兴常在,少出妄念,专注佛镜,这是佛教的一种说法,要眼只见佛色,耳只闻佛声,只对佛镜。也就是你要一心向佛,一心修佛,这样你才能发现自己的真心。你的心本来是熟心,是很杂乱的一颗心,这样你才能发现噢自己内心的真心到底是什么?这个还无非是比较粗浅进的一个状态或者境界,再往下就要求心得自然,之后又能在无意中守持一年,不为外界所牵动,那你慢慢了解了自己的真心以后,你又不是非常刻意的,非常强迫自己的。而自然而然在无意中,你能守护住自己的意念,不被外界的风吹草动,而外间的这种变幻布局所脑乱。你要明白所谓你心想,或者所谓你心里在想什么等等各种想法,无非是妄想。
    你要了解世间万物,在本性上来讲,他们既是空是假,又非空非假,是有是无,又非有非无。只有达到这个境界,你才可以说达到一个空境,但是还没有达到空心,还要求你进一步扫除网情,关照现钱的身心世界一眼看透,这个当然是心境后面要讲述的。所以在形声波热波罗密多时,其实所谓的声波若波罗蜜多,那是心经。
后面还要为大家接着解释的召见,五蕴皆空,这个召见如果根据反文本去解释,他用的这个词叫 VR v 洛盖亚蒂斯玛其,就是官字在蒲上往下看,俯茶众生这样的意思。召见这个词大家不要轻易放过,有很多人把它轻易地解释为诏,就是关照,见就是发现或者看到了,或者了解了。其实造件是一个古以有之的一个中国佛教的专门的一种说法。比如我们前面讲到最早的一个心经的一本是归在鸠摩罗斯名下的,我们前面讲过的。而鸠摩罗斯门下有一个最杰出的、最有影响的弟子,而且在他的众弟子当中是最年轻、最有才华的一个声照,它的名字叫声照深造,本姓张,是长安人,也就是今天陕西西安人,公元 384 年出生,公元 414 年在年仅 31 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生造它的寿命很短,但是对佛教的贡献很大,在佛教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深造他自己曾经参与过他的老师鸠摩罗什主持的大规模的易经活动。
    由于鸠摩罗什全面系统的翻译出了大乘佛教空中的经典,所以深造就有机会完整的吸收关于波惹性空的佛教思想,并且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写下了一系列的佛教的论述,对魏晋以来流行的佛教波惹学说进行总结评价,相当完整的有系统的阐述了大乘佛教波惹星空的教义学说,所以深造的留下的这个著作是很重要的,他留下了一部中国佛教的重要的论著,叫造论。
    这个是在魏晋南北朝期间,南朝凉城期间汇集的深造的论文,里边搜了这么些文章中本意,物不迁论、不争空论、波惹无知论、涅槃无名论。其中跟我们要讲的这个波若波罗蜜多这一类的学说来讲,关系最密切的当然就是波惹无知论,而我们在里边就可以发现这样的句子,什么句子?圣人以无知之波惹,照比无相之真谛,这里就用了造字。所以这个可能是中国这个佛教史上一种常用的语,还不是像一般的发现那么简单。所以我们如果注意到深造,那要在那是鸠摩罗斯的弟子,当然他在玄奘大师之前,他已经用了诏用这个波惹来照亮真谛这样的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当然我们这里把这个照见五蕴皆空理解为发现也未时不可。但是大家要注意,前面有个罩子,这个罩子在中国佛教的传统上,一般是用只用波惹,就这样一种比智慧要高级的一种智慧。我们只能这么讲了,用它来发现,用它来照亮这样的一个比较固定的用法,而召见五蕴皆功。
    5月,梵文叫邦杰斯坦达,也被翻译成五重五音指的是什么呢?色授响形式,也叫色运,想运、行运、事运。这五运运的意思是什么?运积聚汇集起来的这样的一坨东西。色是指有形有相的事物,你可以看到,可以了解到,可以接触到的一个东西,那么对于人的感觉来讲,所谓的色就包括了地、水、火、风这样的四大,有这种间湿、暖、冻性质的这些东西间它是有这种质感的湿,大家可以了解暖冻就是它有各种各样你可以感知的特性东西。我们叫色域,所以人的身体称为色身受,它的意思是岭纳,也就是岭。那感受想是指思想有六根,感触种种境界,而心中的思想就会由此而形成种种的样貌也好,形态也好,这就叫享誉。形是指行为,是指对感觉的对象分别索起的认识作用。你对对象你肯定要去了解他,要去认识他,要去判定他,所以召见五蕴皆空这样一句话,如果要比较详细的或者比较准确的去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你要把这句子要扩展很多,大概是修习波热法门,功夫深久以后,你就会生出庙智,庙会就有一种光明照进了黑暗中,使你洞见一切诛伐均不实在,均为虚假。
    你就了解了五运就是众生的,五运对于菩萨的真心,就你如果要修行成菩萨的话,具有掩盖遮蔽的作用,会使他昏寐。复杂一点的讲,因为你修习了这种波热法门以后,你就会知道,就像光明帮助你照亮了一件事实,什么事实?你就知道五运就是众生的,这种五运都是空的,都是虚假的。
    那么渡一切苦厄这一句我讲过一些,反文本里并没有这句话,但是我们的汉译本里有苦厄,是指这些逼恼身心的苦恼,灾厄苦救,其缘起于生死,生死因为五运的积聚而产生的。射兽想刑时五运,这五运积聚而起,就有了生死。而生死正因为是有几句五印而有的,所以你在没有摆脱生死的时候,你还没有了悟生死的真谛的时候,你是不能关照出五蕴的虚假不真的。
    那么由于你的认知是错乱的,所以你看不到五蕴空,所以你就一定会受到痛苦烦恼的侵扰,这样的话你就会认识,也不清醒,也不能得到正确的知识,你就要起祸造业,那你就根据错误的自身,你就会有错误的行为吗?这样就堕落轮回生死,所以这个就是苦厄。你现在如果了解了,你如果有了这种波惹波罗蜜多,刑生波若波罗蜜多时,而且你还是一个比较盛生的,境界比较高的,比较深厚的,这种智慧的话,那你就能了解到五运都是空的,都是虚假幻化的妄想,那这样的话你当然心里就清净,你就会生出智慧,当然你也就可以度脱一切苦厄。
    这个讲的是波若波罗蜜多的一个很高的境界,因为它的境界就是照进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他的第一句是这部经的开题,也是这部经最重要的一句话。接下来都是为了解释你怎么样去认识你,怎么样召见五蕴皆空,怎么样渡一切苦厄,都是接着这第一句往下讲的,今天我就为您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萃听。
 

今日佛历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由我接着为您讲述佛教十三经之《心经》。


《心经》首句 

《心经》的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在上一讲,我为大家讲述了,为什么玄奘大师会把我们熟悉的观世音或者观音菩萨译成观自在菩萨。我为大家讲述了而背后的理由。


那么接着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一句首先要为大家强调,很多西方的研究佛教的学者,根据梵文本,把这一句一般都翻成是这样的:用他的深广的般若智慧朝下观看,也就是俯察世间,低下头来观看,他认为五蕴是空寂的。


很多西方学者这么翻的,跟我们当然略有区别,我们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而特别要注意的是,在现在的梵文本当中度一切苦厄,这一句的汉语译文,在有些梵文本里没有。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为大家解释的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我们的汉译本是这样的一个句子。这里的“行”要做“功行”解,而不能简单地把它解释成为实行。它是一种修行,一种功行。


“深”就是极深的、深厚的。在藏传佛教当中经常有甚深这样一种说法,不是那种浅薄的这样一种说法。所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指在修行这种极深的般若波罗蜜多,这种智慧。当然我们前面讲过它比一般的智慧要高,那么在修行这样的时候,它照见五蕴皆空,那么这种功行或者修行,按照佛教的说法,它是一种功夫,而且是一步一步由浅到深逐渐达到的。


刚开始你要发心,也就是初发心,观照、审察你能够接触到的这些万物世间万物万事,要求自心常在,扫除妄念,专注佛境。这是佛教的一种说法,传统,要眼只见佛色,耳只闻佛声,身只对佛境,也就是你要一心向佛,一心修佛,这样你才能发现自己的真心。你的心本来是俗心,是很杂乱的一颗心,这样你才能发现,自己内心的真心到底是什么。


这个还无非是比较粗浅浅近的一个状态,或者境界。再往下就要求心得自然之后,又能在无意中守持意念,不为外界所牵动。那你慢慢了解了自己的真心以后,你又不是非常刻意的、非常强迫自己的,而自然而然的在无意中你能守护住自己的意念,不被外界的风吹草动,外间的这种变幻不居所扰乱。


你要明白,所谓你心想或者所谓你心里在想什么等等,各种想法,无非是妄想。你要了解世间万物在本性上来讲,他们既是空、是假,又非空、非假,似有似无又非有非无。只有达到这个境界,你才可以说达到一个空境。但是还没有达到空心,还要求你进一步扫除妄情,观照现前的身心世界,一眼看透,这个当然是《心经》后面要讲述的。




僧肇和《肈论》  

这个“照见”,如果根据梵文本去解释,他用的这个词叫####(梵文音),其实就是往下看的意思。观自在菩萨往下看,俯察众生这样的意思。照见这个词大家不要轻易放过,有很多人把它轻易地解释为照就是观照,见就是发现,好,或者看到了或者了解了。其实照见是一个古已有之的,一个中国佛教的专门的一种说法。


比如,我们前面讲到最早的一个《心经》的译本,归在鸠摩罗什名下的,而鸠摩罗什门下有一个最杰出的最有影响的弟子,他的名字叫僧肇。



僧肇本姓张,是长安人,也就是今天陕西西安人。公元384年出生,公元414年,年仅31岁的时候就去世。僧肇他的寿命很短,但是对佛教的贡献很大,在佛教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僧肇他自己曾经参与过他的老师鸠摩罗什主持的大规模的译经活动。由于鸠摩罗什全面系统地翻译出了大乘佛教空宗的经典,所以僧肇就有机会完整地吸收关于般若性空的佛教思想,并且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写下了一系列的佛教的论著,对魏晋以来流行的佛教般若学说进行总结,评价,相当完整又系统地阐述了大乘佛教般若性空的教义学说,所以僧肇留下的著作是很重要的。



他留下了一部中国佛教的重要的论述,叫《肇论》,里边收了这么些文章:《宗本义》《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


其中跟我们要讲的这个般若波罗蜜多,这一类的学说来讲,关系最密切的当然就是《般若无知论》。而我们在里边就可以发现这样的句子。什么句子呢?“圣人以无知之般若,照彼无相之真谛”,这里就用了“照”字。所以这个可能是中国佛教史上一种常用的,照见五蕴皆空,还不是像一般的发现那么简单。


所以我们如果注意到,僧肇他已经用了照用这个般若来照亮真谛这样的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当然我们这里把照见五蕴皆空理解为发现也未尝不可。但是大家要注意,前面有个照字,这个照字,在中国佛教的传统上,一般是用只用般若,就这样一种比智慧要高级的一种智慧,我们只能这么讲了,用它来发现,用它来照亮这样的一个比较固定的用法。



五蕴是什么 

而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梵文叫(梵文音),也被翻译成五众、五阴。指的是什么呢?色、受、想、行、识,也叫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运,这五蕴。


Skandha,蕴的意思是什么?蕴即集聚、汇集起来的这么这样的一坨东西,或者汇集起来的。色,是指有形有相的事物,你可以外观可以看到,可以了解到,可以接触到。那么对于人的感觉来讲,所谓的色,就包括了地、水、火、风一切有这种坚、湿、暖、动性质的这些东西。


坚,它是有这种质感的。湿,大家可以了解。暖、动,就它有各种各样你可以感知的特性东西,我们叫色蕴,所以人的身体称为色身。受,它的意思是领纳,也就是领纳感受。想,是指思想,有六根感触,种种境界,而心中的思想就会由此而形成种种样貌、形态,这就叫想蕴。行,是指行为。识,是指对感觉的对象分别所起的认识作用。你对对象你肯定要去了解它,要去认识他,要去判定它。


所以照见五蕴皆空,这样一句话,如果要比较详细地或者比较准确地去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你要把这句子要扩张,要扩展很多。大概是。修习般若法门,功夫深久以后,你就会生出妙智妙慧,就有一种光明,照进了黑暗中,使你洞见一切诸法均不实在,均为虚假。你就了解了五蕴就是众生的五蕴,对于菩萨的真心,就你如果要修行成菩萨的话,具有掩盖遮蔽的作用,会使他昏昧。大概这样意思。


说复杂一点的讲,因为你修习了这种般若法门以后,你就会知道,就像光明帮助你照亮了一件事实。什么事实呢?你就知道众生的这种五蕴都是空的,都是虚假的。


那么“度一切苦厄”,这一句,我讲过,有些梵文本里并没有这句话,但是我们汉译本里有。


苦厄,是指这些逼恼身心的苦恼、灾厄。苦厄究其源,起于生死。生死,因为五蕴的积聚而产生。这五蕴集聚而起,就有了生死。而生死正因为是有积聚五阴而有的,所以你还没有了悟生死的真谛的时候,你是不能观照出五蕴的虚假不真的。由于你的认知是错乱的,所以你看不到五蕴空,你原来不了解五蕴是空的,所以你就一定会受到痛苦烦恼的侵扰。这样的话你就会认识也不清醒,也不能得到正确的知识,你就要起惑、造业,你就会根据错误的知识做出错误的行为,这样就堕入轮回生死。这个就是苦厄。


你现在了解了,你如果有了这种般若波罗蜜多(智慧),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而且你还是一个境界比较高的这种智慧的话,那你就能了解到五蕴都是空的,都是虚假,都是虚假幻化的妄想。那这样的话你当然心里就清净了,你就会生出智慧。当然,你也就可以度脱一切苦厄。


这个讲的是般若波罗蜜多的一个很高的境界,因为它的境界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它的第一句是这部经的开题,也是这部经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放在这里了。


《心经》接下来的内容都是为了解释你怎么样去认识、你怎么样照见五蕴皆空、怎么样度一切苦厄来展开的,都是接着这第一句往下讲的。


今天我就为您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Roger老师

    钱文忠教授擅长的是佛教史,他的专业是巴利文研究,但我感觉他并没有实修,也没有证悟,所以在他的讲座里只能听到历史和文献,而听不到对佛学义理的深入剖析,听不到他自己实修的见解。之前的节目,钱文忠讲佛,我全部认真听过,讲了一堆神话传说和巴利文,而对增进对佛学义理的理解几乎没有帮助,很失望。我估计这档节目也是如此。

    山岳明人 回复 @Roger老师: 学者是知识文词的积累,而不是觉者的,觉悟其本性,学者与觉者,根本就是不搭边的两个概念!

  • 御书房003

    支持钱教授。 听佛学元典课,就应当净下心来。 不要有:是非心,分别心,功利心。 钱教授给我们提供一个开悟了解佛学元典精髓的课程, 我们应当用心灵去体会元典佛法的精妙智慧。 能有所悟,固然是好,说明我们佛缘不浅,慧根不短; 如无所悟,但能听到钱教授的课也算是一种殊胜姻缘。 所以,无论如何我们应当心存感激,心存敬畏,心存善念。

    致心斋 回复 @御书房003: 支持

  • 杨金玲_Rose

    学习靠的永远是自己,其它都是助缘。感恩能遇到这样的学习平台。

    婆娑_ow 回复 @杨金玲_Rose: .

  • kmacth

    唉,还以为钱教授会讲的很好,文稿一看,强差人意了,以妄说妄了。

    梁维峰 回复 @kmacth: 修佛的人,多些宽容,会更好些,一个不缺钱和名的老师,做这样的事情,本身功德无量,用心还是能学到不少东西的

  • 浙乐清崇德传常

    做为僧人的我,听了讲说,觉得学者搞学术,不要涉及宗教经典做研究,用自己学的知识来解释佛经,是不明智的事情。因跟本讲的就不是佛法的义理,却美其名讲佛经。中国文化以经被这些有名的学者搞得乌烟瘴气。

    自律使人自由123 回复 @浙乐清崇德传常: 大师您着相了

  • 听友103220573

    关于“空”的解读,钱老师解释为“虚假”,这个解释差强人意了。“空”的核心含义应该是没有自性,随因缘变化。

    笨笨吓 回复 @听友103220573: 钱老师就是这样讲的,你没认真听课

  • 1370587hnnj

    听完钱文忠教授讲十三经,感悟很多!您以学者的角度向听众讲述了佛陀的伟大!佛法的教意,佛法的传承。及佛经难解之义!得知佛经传入华夏流布至今的不易!内心万分感激历代传法人。大德们用必生的心血翻译的经文。我们才有福报闻佛法!感恩历代祖师!感恩现代法师!感恩教授!

  • 小晔_

    我来就是听钱老师讲佛教史以及其他考证文献! 老师思路很清晰,求证很小心,解析很严谨! 不明白学佛的朋友们,咋那么多不满?你们这么是非,学什么佛? 佛祖传道,最后却说我什么都没说! 什么意思?学佛的为何如此执著?还对弘扬佛教文化的学者指手画脚! 佛,禅,道何来对错?

  • eswerdelicht

    作为一个学语言学,同时研究文献和文学翻译的博士生,我想说钱教授就是我的人生偶像。不拘泥于所谓权威译本,通过调查史料和精读原文,逐字逐句的诠释解读,钱教授真的是一位踏实严谨治学的学者。对于那些说无助于自己理解经文和修行的。。。我想说,这难道不应该是你们自己去做的吗,多读多写多思考多修行,缘分到了理解自然精进。而且每人的理解都不同才正常啊。钱教授的字面解读只是抛砖引玉,入门级别的听众会觉得很有帮助。

    g9r7tl9f5nzh2x1h2uzc 回复 @eswerdelicht: 你若听过慈诚罗珠堪布和索达吉堪布讲的课,你不会在这说这番话了,不要读几本书就说有研究,佛教是一门学问,讲的有点乱,所谓的空性更是讲的更是一团浆糊,或许钱教授对文献比较有研究,这种跨界没有深入研究,只知道皮毛浅薄的认知,最好还是不要讲的好!希望能理解如来真实义再来讲!这是我的理解!估计对初学佛者是一头雾水!

  • 蛋蛋传奇No1

    老师是传授知识的,觉悟是自己的事。为钱教授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