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权衡之道的基本原理—随机应变

49.权衡之道的基本原理—随机应变

00:00
14:55

喜马拉雅的朋友,您好!我是兰彦岭。

从这一讲开始,我们来学习《鬼谷子》的《权》篇,“权”,本义是秤锤,把秤锤左右拨动,找到平衡,来测定轻重,就是权衡。所以,权,引申为衡量、斟酌。就是对游说之辞要反复衡量,要善于取舍。本篇的主旨是:经过既“揣”又“摩”,真正了解和准确把握对方的主客观的情况之后,就要根据游说对象的特点和情况而反复地衡量,修饰说辞,再制定对策,以达到游说的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做什么事都喜欢权衡一番。大到国家的内政外交,小到上街买衣服以及去哪家餐馆去吃饭,我们都需要权衡利弊、反复考量。我们说话也是如此。只有懂得权衡之道,言辞才能恰到好处、达到说话的目的。


关于权,鬼谷子专门开列本篇集中来谈,可见相当重视。“权”是什么?权是秤砣。收藏界的人知道,有个门类叫“古权收藏”,就是收藏古代的秤砣。秤砣怎么是“木”字边呢?这是因为古代秤砣最早由黄花木来制成,十分坚硬,且难以变形。另外,“衡”是秤杆之义。权衡合在一起用来称量轻重,后来逐渐引申为“衡量、考虑、分析、斟酌、比较、变通”等等之意。


我们在说话做事之前要衡量、评估事物得失轻重。对于一件未知事物,经过“揣”和“摩”,我们可以获得大量实情,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权”,对实情加以反复衡量,哪一个有利,哪一个有害,都需要拿出一套完美的方案来。只有深谙权衡之道,才能跨出从实情到执行这关键一步。不经权衡,贸然执行,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经过权衡,我们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所谓成功,很多时候就是“权”和“谋”出来的,很少是碰大运碰出来的。


当我们面对机会和诱惑,不知是进还是退,就特别需要权衡一番,不然就很难保持头脑清醒。下面让我们看下宋朝吕端是如何权衡利弊的。


吕端是北宋的宰相,为人老成稳重,富有远见,每当遇到处理奏折的时候,朝中大臣总是议论纷纷,很难形成最终的决断意见。唯有吕端最擅长权衡其中利弊,然后拿出具体而有效的方案。这一点让宋太宗皇帝非常满意,为此他也特别规定:“自今中公事必经吕端详的,乃得闻奏。”什么意思?就是说,以后各种事务必须让吕端先权衡端详一番,然后再上报给我,别什么鸡毛蒜皮的事都拿来烦我。


有一次,北宋抓住了西夏国王李继迁的母亲。要知道,李继迁可是北宋的死对头,经常侵略西部边疆地区,大肆烧杀掳掠,这让宋太宗头疼不已。为了报复和泄愤,太宗想处死李继迁的母亲。吕端针对这件事反复权衡之后,然后找到太宗,告诉他:“万岁,这个女人不能杀!”太宗问:“为什么?”吕端分析道:“想当初项羽抓住了刘邦他爹,威胁刘邦赶快投降,不然我就煮了他爹。可是刘邦却说‘煮好了别忘分我一杯羹’。


这说明出来创业干大事的人往往顾不上父母,用这招吓不住李继迁。可见,杀掉他母亲对抓住李继迁本人没任何帮助。反而会增加李继迁的仇恨,更加拼命跟我们对着干。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我们把这个老太太软禁起来,好吃好喝地养着她,并且用老太太的名义招降,即使对方不投降,也会有所担心和顾虑。总之,这是一张王牌。”宋太宗这才恍然大悟,听从了吕端的建议。


至道三年,宋太宗病重,宦官王继恩、参知政事李昌龄等人,伙同李皇后准备阴谋废除太子赵桓,改立太宗长子赵元佐。就在政变一触即发之际,吕端到宫中探视太宗,发现陪伴太宗的只有王继恩和李皇后,而太子赵桓则不在身边。他揣摩面前二人的表情与心思,并权衡其中的利弊,越来越感觉到事情反常。吕端赶快返回,并在暗中告知太子回宫以防不测。没过几个时辰,太宗就果然驾崩了。李皇后派王继恩前来通知吕端这一消息。


由于吕端经过揣摩和权衡,早就知道他们的阴谋,反手将王继恩锁在屋子里,并派心腹士兵把守。他回到万岁殿面见李皇后,两个人一番交锋之后,确立太子赵桓为帝,这就是宋真宗。刚登位时,皇帝采取的是垂帘听政。吕端请求卷帘确认是赵桓,他才放心地率领群臣共同跪拜、三呼万岁。


为什么毛泽东说“吕端大事不糊涂”,就是因为吕端遇到事情总是权衡利弊,一切以维护大局为重。善于权衡利弊,才能谋大略、做大事,具有当机立断的决断力,从而扭转危局、匡扶正道。一个人擅长权衡利弊才不会误入歧途,才能小心驶得万年船。


同样道理,我们在开口说话之前最需要做的也是权衡。动口之前先动脑,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都必须先经过大脑的过滤。所有的游说高手都深知这一点。在游说别人的过程中,如何依据当下形势,随机应变地选择适当的说辞。


我们都知道,《鬼谷子》是纵横家必修的“制胜宝典”,纵横家的主要武器就是游说,那么游说的重要秘诀是什么呢?


鬼谷子说:“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意思是:游说的目的就是说服对方;如何才能说服对方?你说的话必须对他有所帮助。


什么叫说服力?让你相信我说的话,并立刻按我说的做!如何才能说服人心呢?鬼谷子给出一个字:“资”。资,即资助,就是要明白地告诉对方,我是来帮助你的,我说的对你有好处!只要让一个人相信,他如果按我说的做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就会听话照做!我们评价一个人好不好,事做的对不对,大众判断的标准往往是看对自己好不好,对自己有利还是没利。这就是人的本性。


这一点我们看看墙上贴出的“寻物启事”、“寻人启事”就知道了,我们有个共同点就是在最后有“定重谢”三个字。如果没有这三个字,估计大多数人都不会有帮忙寻找的动力。还有“悬赏通缉令”,国家为了抓捕罪犯,也是下了血本的。由此可见,鬼谷子的这一说服法则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要想说服人心,除了言辞要对别人有所帮助之外,还需要注意什么?鬼谷子说:“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意思是:修饰语言(即修辞),是为了借助语言的力量去打动别人;借助语言的力量,必然要对言辞增减推敲。


为了更好地说服对方,有时我们需要对言辞加以修饰,借助修辞手法或寓言故事,以拐弯抹角的方式晓喻对方,使对方领悟,从而改变其思维方式和行为趋势。比如鹤蚌相争、渔翁得利、庄周贷粟等,这些都是运用“饰言”的方式来感染说服人心。


据说,清乾隆年间王翰林的母亲过生日,同僚们前来拜寿,纷纷作诗,大都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这个时候,大才子纪晓岚也来了,大家请他现场做祝寿词。纪晓岚毫不推辞,脱口而出:“这个老太不是人。”堂上的老太太大惊失色,王翰林怒目圆睁,众人议论纷纷。紧跟着纪晓岚作出第二句:“九天玄女下凡尘。”这下老太太、王翰林转怒为喜。谁知纪晓岚又作出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此言一出,全场哗然。正当纷纷指责之际,纪晓岚高声喊出第四句:“偷来仙桃献母亲。”于是全场欢呼,皆夸此诗最妙。


纪晓岚的这首祝寿词就利用了鬼谷子的“饰言”法则,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新手段来修饰言辞,使之更能打动人心。“假之者,益损也。”根据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增益或损减言辞,从而让言辞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一句话,原本是贬义骂人,但只要你在后面的言辞增加的巧妙,就能变成另类赞美的语言。由此可见,一个人说话不懂“饰言”,就跟不穿衣服裸奔差不多。


在现实中,该如何运用“饰言”法则呢?如果跟某个人谈事,我们可以先寒暄闲聊,再逐步引入正题,这样就不会显得突兀和尴尬。如果要说服一个固执的人,可先以对方关心的话题为起点,然后以对方同意的观点为引导。战国说服高手触龙,是如何说服赵太后将自己最疼爱的小儿子送出当人质的呢?所采用的办法就是先从谈家常开始,使她愠色稍解,而后引出正题、晓以大义。从本质上说,这算是一种情感攻势,极其容易奏效。好的,这一讲我们就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来学习鬼谷子的辩论技巧。谢谢聆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76466unqs

    我要买全套听书,怎么够买

    兰彦岭工作室 回复 @1376466unqs: 直接点击购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