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中庸】“慎独”关键是心灵之“诚”与青年不诚被革职丢官

055.【中庸】“慎独”关键是心灵之“诚”与青年不诚被革职丢官

00:00
13:21

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们继续讲“君子慎其独也”。这一段“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它说明了什么呢?就是说,进入了更为人性的心理学分析层面。因为这个世界有道、理、义在规范、制约着人类社会。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启发人们超越于人之上还有人看不见听不到的维度,这个人不管是他人还是自己,归根结底“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没有什么比隐晦的东西更容易呈现出来,被自己和他人所觉察到、看到;没有什么比那些微乎其微的细节能够彰显而被大家所把握住。


有些人将自己的凶悍、愚蠢、自私藏起来,以为别人看不见,其实纸包不住火,藏不住的,反而因为隐藏而更加明白地显示出来。所以“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没有比隐藏的东西更能够彰显。


有人认为,很多事情很小,别人不易察觉,自己也可以心安理得。见小利去拿小利,今后就可以见大利去贪大利,终极最后可能会去窃国。所以“莫显乎微”意思就是说,极其细小细微的东西都会呈现出来,逃不过众人乃至自己的眼睛。


所以《中庸》这本书紧接着《大学》这部书全面强调君子“慎独”的主题,因为君子一定要谨慎、恐惧自己独处的时刻,或者和他人共处时刻内心的干净和自律,时刻不能做坏事,能自觉的、严于律己的、谨慎的对待自己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庸》讲的是一个关键词就是心灵之“诚”。“诚”的对立面就是本能之欲。一个人的私心太多、私欲太大,就会处处为了自己去贪婪争斗,就会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去说谎。这时,《中庸》就告诫人们,要放弃一些东西,人不要总是做加法,要不断的做减法。减法就是把自己心中想到得到的物质的、权利的、名誉的欲望,放弃一些,去掉一些。


所以《论语·季氏》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就是说年轻的时候要去戒自己的蠢蠢欲动的欲望——“戒色”;中年的时候喜欢争权夺利,要和他人之间“戒斗”,讲宽容共处;而老了,生命衰退了,人的贪婪加倍,要戒之在贪、在得。所以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那么,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人只有自律、慎独,才会成为一个诚实规矩、内心坦荡、光明磊落的人。


《中庸》开篇论述了人的自我修养、自我反省、自律自强的重要支点。指出有道德的君子要慎重对待自己的独处,用大家所看不到的美好品德使自己充实起来。


这就是《淮南子》所说:“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为;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这也是《孔子家语》所说:“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贫穷而改节。”


可以说《中庸》里的“慎独”,侧重于“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这里有几个“其”,指代的既有别人,也有自己,统称为君子。


自己的个性常常隐藏在自己不睹、不闻的地方,习惯成自然而浑然不知。“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在下意识的言行之中,自我的个性暴露无遗,这样一来,不是“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而是“人虽知之而己独不知”,甚至在潜意识的层面上努力将自我意识控制住,发扬善的方面,抵制恶的念头,这些都是要认真对待的。


如果说“己知己觉之独”是指个体意识的话,那么“不知不觉之独”就是个体的潜意识,“从心所欲而不逾距”,这就是所谓“不偏不倚”,也就是中行、中道、中正。慎其身,慎求之于己,就是“慎独”的本意。


《五灯会元》曾记载了一则故事:由于战乱频仍,环境险恶,普陀寺的众僧决定迁移庙址。在长途跋涉迁徙当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个人每天早早起来坚持早课。就有和尚劝他说,此处连佛像、佛尊都没有,你大可不必这么早课。豫通大师回答道,“此虽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就是佛无处不在,起码佛在我心中,我忠诚于我的内心,这种诚就是佛。


这种“慎独”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在古今可以看到很多很多。诸如柳下惠“坐怀不乱”、许衡不吃“无主之梨”,杨震不收“黑夜之金”。那么,这些都是君子内省不就而无愧于心。“处幽如显,视独如众”,他在幽暗之中,在孤独之中和显露于通衢大道之中没什么分别。他独处的时候与在众目睽睽之下,没有二致。所以人不管有没有外在的约束,他都有自己内心的强硬魄力使自己始终如一的坚持、坚守慎独。


所以,儒家善于把外在的法律——人们的监督的强迫性,转化为君子自我慎独的自觉性。这是一个很高妙的状况。相反,那些不慎独的人就会受到自己命运坎坷的惩罚。


清代康熙年间,有一个青年在书市看书,前面有一位少年购买了《吕氏春秋》,他兜里边的一个铜板掉在了地上,这位青年看了看周围没有人,就用脚把铜钱踩住。少年不知不觉付完钱就离开了店堂,这个青年就捡起了脚底下那个铜钱据为己有。 这一切都被店堂里另一位老者看见了,他过来和青年聊聊天,了解了青年正在参加考试就离开了。


这位青年参加了吏部考试合格,于是到江陵府报到,请求见到上司。奇怪,巡抚大人一直都不见他。他等了好多天,终于传达了巡抚大人对他的命令:你不必去上任了,你的名字已经写进弹劾的奏章,你被革职了。


青年人完全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巡抚大人回答道:你贪钱。你忘了?你曾经在一个书店里边踩住一个铜板,你对一枚不属于自己的钱都能占为己有,如果当上了地方官,你就会倾你所有能力成为一名戴乌纱帽的贪污强盗。你必须解下官印离开这儿,你不要让我们的人民和百姓受你的欺诈之苦了。原来,在书肆里边观察到这位青年去拿钱的那位老人就是巡抚大人。


各位,“慎独”多么重要。不管是孤独之时,还是众目睽睽之时,用心管住自己。“慎独”,于是一辈子“我心自有主”!这样,才会走上康庄大道,成为有用的人才。


各位朋友,下一讲,我们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蓝蓝蓝紫

    希望文案可以下载,想打印下来边听边看

  • 1375678ufnm

    儒家善于把外在的法律——人们的监督的强迫性,转化为君子自我慎独的自觉性。这是一个很高妙的状况。

  • RAINYMASTER

    从心所欲而不逾距,不偏不倚,中行、中道、中正。努力修行。

  • 156783761

    👍

  • 优化大师_tg

    不愧是季先生的学生,讲的透彻

  • 东岳007

    我心自有主!

  • 1886759qrsz

    老师讲的好好有的重点部分我要做笔记很难哦,要理解很久。论语比较容易。

  • 何振兴0

    老师辛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