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风范:超越血缘的文化基因

凉州风范:超越血缘的文化基因

00:00
15:47

课程金句 

点击保存图片,分享今日课程金句到朋友圈

今日文稿 

昨天讲到苻坚要用一场长途跋涉的战争,去争抢一个文化人、一个佛教哲学家,下的决心很大,他派出吕光将军作为这场抢人远征的司令。终于在公元382年,吕光赢得了战争,抢到了鸠摩罗什。抢到了就要送回长安,但路确实太远了,走了一半才到凉州,就是现在的甘肃武威。


到了凉州,吕光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派他出来抢人的国君苻坚已经下台了。苻坚先是惨败于著名的淝水之战,然后又被部落里的人杀掉了。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回长安呢?干脆就在凉州住下吧,反正有军队,一切都能安顿下来。他,吕光就做起了凉州的统治者。


那么被他抢来的鸠摩罗什该怎么处置呢?吕光对他的学问并不太懂,但他知道这是人人争抢的宝贝,必须严加看守。就这样,鸠摩罗什在凉州,在严密的看守下,居然住了整整十七年。


那我就要介绍几句这位鸠摩罗什了。鸠是斑鸠的“鸠”,摩是摩天大楼的“摩”,罗是梭罗的“罗”,什是北京什刹海的那个“什”,鸠摩罗什。他的父亲是印度人,母亲前面说了是龟兹国王的妹妹。他在龟兹乃至整个西域,都是最高等级的佛学家。这么一位大学者滞留凉州十七年,他能做什么呢?这个我们还需要考证,但是从种种资料看,他除了继续精研佛理外,还在汉语学习上下了极大的功夫。


正好,吕光派到他身边看守的那些士兵,来自于中国很多地方。鸠摩罗什就顺便学了汉语里边的很多方言,十七年已经使他成了一位精通汉文的语言学家,这为他后来在长安主持翻译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他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位与唐代的玄奘齐名的大翻译家,连玄奘的很多翻译还要运用他的经典译法,例如我们都知道《心经》里边的名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最早就是鸠摩罗什的译法,译的准确而凝炼,很难更改。


凉州风范 

说到他到长安主持翻译工作,那又是另一场文化争抢大战了。原来新的后秦君主姚兴,突然想到前辈有一个稀世的宝贝遗落在凉州了,就下决心要抢回来。凉州怎么肯放呢?因此,姚兴居然派出10万雄师讨伐凉州。结果,公元401年,鸠摩罗什终于被姚兴抢到了,来到了长安。


同样是由长安出发的争抢,第一次抢,鸠摩罗什还很年轻,但这条争抢的道路怎么这样长呢?当他真的到长安的时候已经58岁。你看,为了争抢一位文化人、一位哲学家、一位翻译家,居然一次次都派出雄兵争抢,而且争抢的路途又非常遥远。这样的中国虽然有点荒唐,却让我感到无比骄傲,这样的中国一定孕育着一个伟大的时代。


好,那我们再回头看看被抢走了鸠摩罗什的凉州。鸠摩罗什被争抢者暗藏在凉州,终于被发现以后又抢走了。几十年的马蹄,动不动就几万、几十万,一会夹着一个文化大使来了,一会又夹着一个文化大师走了。对这一点,凉州一点也不悲哀。因为文化不像财富权势那样,一说抢走就被抢走了,文化有根、有气、有脉,只要来过就播下了种子。抢走了一位文化大师,却抢不走这里已经形成的文化氛围。凉州,不见了鸠摩罗什的凉州,依然是文化中心。


因此在鸠摩罗什被抢走的38年之后,又有浩浩荡荡的军队来抢文化了,那就是我前面讲的北魏王朝的军队。他们胃口很大,一口气抢走了3万人,这下凉州应该空了吧?也没有。就在3万人被抢走之后的80年,我的家乡浙江上虞出生的僧人慧校编的《高僧传》14卷,里边所收的名单,凉州高僧还占据了一半。当然,“被抢走的凉州”在各地更加蔚成风气。


首先是大同的云冈石窟,尤其是处在中心地位的昙曜五窟,早已成为世界级的文化景观。接着是洛阳的龙门石窟,最终落脚于长安,可以说几乎整个黄河流域都被凉州渗透了。考古学家苏白先生,曾把这种现象说成是“凉州模式”。我在北大讲课的时候,把它改成了“凉州风范”,因为模式有点局限,其实变化很大。凉州风范因为在文化上功劳巨大,竟然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报偿,那就是出现了一个归集性的世界级的盛典,这是所有的地域文化当中绝无仅有的。


一次古代的世界博览会 

我指的是,我在讲述上述这些故事的一百多年之后,隋炀帝在凉州举办了一次隆重的古代世界博览会。原来隋炀帝在公元七世纪初期即位以后,便接受裴炬关于进一步拓展西域商路的建议。他让河西走廊和凉州又一次鲜明地进入了朝野视野。


山西人裴炬,火炬的“炬”,他目光巨大,在我看来是当时少有的宏观经济学家。他以互市的观念来反对各种贸易保护主义,而且编制了《西域图记》,标明丝绸之路的三条行进路线,因此是重新疏通国际通道的关键人物。


在裴炬的鼓动下,隋炀帝居然在公元609年,到河西走廊与武威相邻的张掖举办了一次隆重的国际贸易盟会,有西域27个国家参加,请记住多达27个国家。


隋炀帝下令武威、张掖两地的侍女必须盛装出席,除了大量的商品之外,凉州的乐舞、西域的各种艺术以及中原艺术家都集中在那里,参与的人数摆出了延绵数十里的阵仗,西域各国的使臣商贾在那里,再度为中国文化的宏伟气魄所震撼。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古代的世界博览会。初看是以贸易为重,其实是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全方位交流的重新启动,因此这又是以最鲜明、最隆重的方式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


隋炀帝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是唯一亲临河西走廊的中原君主,他亲自重新疏通了丝绸之路的壮举,又让我联想到他开凿大运河。一条横向的走廊,一条竖向的运河,这实在是中华文明的两大命脉。他在位才14年,竟然准确地把握了这两大命脉,实在不容易。


不少史书对他颇有贬义,因为他实在过于好大喜功、奢靡无度,但我对他的大思路一直颇为肯定。隋炀帝一死,唐朝就建立了。唐朝的话题很多,但是显然一直保留着隆重的凉州风范。在这里我不妨读两首大家都熟悉的《凉州词》,说明凉州在唐诗当中的地位和魅力。一首是王之涣的: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另一首大家也知道,也叫《凉州词》,是王翰的: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种豪放乐观的壮士情怀正是唐文化的主调,在那么多的唐代诗人心中,怎么也放不下这个凉州。我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文化史课程的时候,有位女学生希望我多讲一讲凉州文化,因为她对这个“凉”字很有好感。我听她一问就讲了一大篇,使得学生们都非常吃惊,因为这是他们在寻常的课程当中听不到的,其中有几个学生读到过我的记忆文学《吾家小史》,就开玩笑地问,这是不是与我作为一个凉州后裔的身份有关?这个话题很有趣,我要顺便说几句。


超越血缘的文化基因 

三年前,江苏有一个地方请我写“余阙庙”三个字,因为他们修建的这座庙宇,格式非常新颖,有好多地方是透明的,我喜欢,于是就提笔题写了。这个“阙”就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中的“阙”字。余阙是公元14世纪元朝的守将,守卫着安庆城。1358年安庆城被陈友谅所破,他当即自杀,妻子和子女全部都投井而死。这不仅受到敌人陈友谅的尊重,也被朱元璋表彰。他的传记还是宋濂写的,宋濂一动笔就立即写到,他是凉州人,党项族。


记得很多年前,宁夏有位西夏史专家告诉我,党项人在建立西夏王朝,最后被成吉思汗所灭,其中部分人就加入了成吉思汗的蒙古人的部队。后来蒙古人失败的时候,很多人由铁木氏改姓余,其中有不少人前往浙江一带。余阙也是以党项人的身份成了元蒙的将军,但他的姓氏好像原来就有,不是临时改过来的。


这些年我多次收到大量的论文和名册,作者多姓余,都来自于铁木氏改过来的,都自称是这样。看起来,改姓这件事不仅确实存在,而且规模不小。由此来推断,我极可能是祖籍武威的党项人的后裔。


鲜卑由西夏而入蒙,蒙败以后,改姓而入江浙。但是我曾经开玩笑地讲过,在我们余姓当中,只要是亲近大漠、无畏长途、精力旺盛、不屈不挠的人物,多半具有在西北疆场上摸爬滚打的血缘,至少我自己就是这样的特质。现在DNA的基因测试技术突飞猛进,先祖后裔的血缘问题迟早会有更清晰的答案。


但是作为一个文化人,我更看重一种超越血缘的文化基因,凉州显然与我有一种神秘的精神连接。现在已经知道,连基因也可以改造,那么不管怎么说,我的基因曾经被凉州文化改造过。


让我感到愉快的是,现在武威市很多民众都把我当做他们的家乡人。我去的时候,他们特意安排了我向余阙的塑像献花的仪式,还邀请我为凉州文化研究院的院名题词,甚至在研究院里边还专设了我的书房。我在参观了种种古迹之后,非常感谢他们把鸠摩罗什寺修得很好,只不过对鸠摩罗什的雕像有一点点异议,就是雕得太像一个普通的汉族的和尚了。


请想想看,他父亲是印度人,他母亲是龟兹国王的妹妹,他的形貌会引起多少雕塑家的兴趣啊。太汉族了的话,就掩盖了他作为世界级的国际文化和中国文化深度沟通者的身份。相比之下,吴为山先生在山西的云冈石窟雕塑的昙曜的立像,就好的多了。


另外我希望武威能够成为一个现代旅行者的热门选择点。理由就是那么多我刚刚讲的激动人心的增强文化的古代故事,它在古代就是一个大通道当中的大驿站,那么现代的交通也应该更通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YanXiang

    文化需要大师代代传承, 中国幸亏有了余秋雨,他对我们的千年灿烂文化做了如此细致而优美的梳理, 让我们耳边愉悦之余,记住了尘封的历史, 怀念了过往的大师。余老师曾说过文化的悲剧是遗忘,所以他竭尽全力 研究,记录,整理, 探索,和传播中国文化,工程好大,用心良苦,不见第二人。景仰, 敬佩, 叹服,感激都不足以表达能和大师同处当今时代, 同属炎黄子孙的骄傲!

    Clean青草地 回复 @YanXiang: 都是铁粉

  • 听友115531140

    我出生在黑龙江省克山县一个极其乡下的地方,到现在我们村的孩子都没上过幼儿园。图书资源非常匮乏。高中毕业后,98年,确实不记得在哪个书店竟然买到了一本余老师的 文化苦旅,就是这本书,让我百看不厌,每天和妈妈上午劳作后,大热的晌午,伴着父母的鼾声,我躺在炕上,翻开这本书,每天,每天,每一篇不知读了多少遍。到后来读了 山居笔记 行者无疆 冰河 也有盗版的 秋雨文集。真的感激余老师,似天人般的存在,似乎从远古走到现在,从东方走到西方,又从西方走回东方,他像亲历了一切,来告诉大家真相,让我们重拾,发扬,摒弃,思考着走向未来。对于我个人,与余老师文字的相处,是享受,是惊叹,是厚重,是充盈。祝愿余老师永健康

    迷路_0u 回复 @听友115531140: 你这才是真正的网络用户该做的事,所以人都应当表达的是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以知击知,以愤还愤,我们难道不该和百家般交流互鉴吗?

  • ausgreen100

    沙发每天早上最大的期盼就是一边喝着茶一边听余武威大家娓娓道来……这是上班前的必修课!感恩余秋雨教授,感恩喜马拉雅🐴

    Brian777 回复 @神也不佑云: Me too!

  • 新阳光_j3

    我和老公都是余先生的铁杆粉丝,他的文化散文著作我们大都翻阅过。即便如此,先生开讲座我们还是要听。感谢先生对文化的梳理,让我们有机会以更广阔全局的视角来欣赏思考中国文化!

    万亩黑土 回复 @新阳光_j3: 支持!!

  • 至人無己

    每天開車送中學一年級的孩子,在路上,母子倆一起聆聽!

    阳光明媚_cux 回复 @至人無己: 母子一起听你的感觉真是太温馨了

  • 伽蓝sx

    余秋雨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贾平凹评)

  • 暖惞

    很爱听,从新的视角了解历史和文化。余秋雨老师讲得很吸引人很棒。

  • 羽墨连山

    每天打开喜马拉雅的第一件事就是听余老师的课。

  • 映_t1

    早上起来晨练,快走。带着耳机听余老讲中国文化的故事。心中时常感慨,一个普通如我且已过知名之年的女人,能听到余老先生这样的大家讲课,多么奢侈,多么欣喜,多么庆幸。如果能回到少年重新选择此生所学的专业,一定会选中国文学。感谢余老,感谢喜马拉雅。🙏🙏🙏

  • 华Liu

    争抢一个文化人,我立即想起了当今的猎头公司。原来撬挖人才古来有之,只是手段变化而已。令人骄傲的是,重视文化重视人才成为了中华远古文化且生生不息的支柱和灵魂。当然,人才大多很争气。鸠摩罗什就是一例。被困17年也没闲着,而成为了汉学家,同时影响培育了地方的文化氛围——“凉州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