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不朽的绝顶诗人

李白:不朽的绝顶诗人

00:00
17:23

课程金句 

点击保存图片,分享今日课程金句到朋友圈


第29集 李白:不朽的绝顶诗人

今日文稿 

大家好,我是余秋雨。通过这几天的课程,大家一定已经理解我事先公布的结论,就是唐代是中国文化的最高荣誉所在,也是中国文化取得世界身份的最高一级台阶。但是我在公布这个结论时,心头总是弥漫着一层悲凉。因为几位最具代表性的唐代文化的创造者,个人命运遭受了太多太多的磨难,而唐代并没有救助他们,读者也没有救助他们。


创造了文化的最高荣誉,自己却一直惊慌失措、狼狈不堪,这难道是一种必然的宿命吗?难道不能避开吗?因此,我们不必避开。我想起美国作家海明威在《乞力马扎罗的雪》这篇小说当中写到,在山顶的圣殿边,有一只冻僵了的豹子,它是怎么被冻僵的呢?是它自己爬上来来寻找自己生命的终点,还是寒流来的时候来不及下山?不知道。


这个场景,我一直认为是海明威创造的现代文学当中的经典段落。我借用海明威的笔触想说,我们的唐代文学的圣殿边,冻僵的豹子远远不止一只,这也创造了世界纪录。但也可能体现了一个文化哲学,就是正因为有了这些冻僵的豹子,雪山显得更高了,圣殿也显得更神圣了。但是这对豹子来说,实在是太残酷了。而且作为文化创造者、作为诗人,他们总是最敏感、最脆弱的,折磨他们实在是让人心疼。


在唐代山顶的文学圣殿边上,那几头最高贵的豹子冻僵,都是因为扛不住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这场寒流就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我想你们一定从很多书里面都读到过,因此你们已经知道在唐王朝两百九十年历史的半道口,军政要员安禄山、史思明发动了叛乱,闹了九年才被平定,唐王朝从此走向衰落。


我与其他历史学家不同,不会仅仅着眼于政治、军事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会特别地关注这个事件对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影响。我曾经说过,文化不管是生活方式、精神价值还是集体人格,它的整体生命力呈现为一种气,这气可以说是气氛、气场、气魄、气派、气韵、气貌,最终都归之于一种浩大的天地元气。


安史之乱不管有多少具体罪恶,其中最大的罪恶是让唐王朝气泄了,随之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也减损了元气。你们也许会问,敢于叛乱的将军照理也应该有气势,怎么可能说他们让唐王朝气泄了呢?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文化底线了,就是所说的气到底是正面之气还是负面之气。


正面之气也就是创造之气、大爱之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元气;负面之气,是破坏之气、大噩之气,因此也可以说成是戾气。本来唐王朝真气旺盛、元气蓬勃,而安史之乱却让这股气转向了覆灭,因此很难再收拾了。


你看这支叛乱的队伍,品质就非常恶劣,见人就杀,见物就抢,见城就烧,见房就毁,一看就知道是邪恶的一群。邪恶的组合很难长久,安禄山自己才短短几年就被儿子安庆绪杀了,而这个安庆绪又被史思明杀了,史思明又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了,而史朝义最后又自杀。这些事实证明这帮人连自己内部的伦理都没有建立,是真正的乌合之众。


狼狈的诗人 

在邪恶的追逐下,高贵的王室也失去了高贵。唐玄宗弃城出逃,在半道上又牺牲了心爱的杨贵妃,还做出了两个决定:一是让小儿子李璘守卫长江流域,封为永王;二是让大儿子李亨守卫黄河流域,封为太子。这就造成后来两个儿子之间的战争。除此之外,各地的豪强也趁乱而起,使一统的大唐出现了条条的门阀裂痕,总是邪气四处流窜,正气已经越来越难以容身。这一来诗人更加无法安顿。


提起诗人,记得我曾经为他们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是这样说的:


在巨大的社会动乱中,最痛苦的是百姓,最狼狈的是诗人。诗人为什么最狼狈?有三个原因:第一,因为他们敏感,满目疮痍使他们五内俱焚;第二,因为他们自信,一见危险就有了行动方案;第三,因为他们幼稚,一旦碰壁就立刻手足无措。由于这些狼狈,他们就成了最可怜又最可笑的一群。


这中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白。安史之乱之前,李白在河南商丘,因为妻子住在那里。叛军攻击商丘,他就带着妻子经安徽宣城躲到了江西庐山。李白深明大义,痛恨安史之乱,一心想为平叛出力。他所在的庐山属于永王李璘管辖,李璘读过李白的诗,就派人上山邀请他加入幕府做顾问。李白觉得能够跟着永王去平叛,求之不得,立刻就答应了。但他的妻子出来阻止。


李白这位妻子是武则天时候的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她深深地知道政治的复杂性,太了解自己这位可爱的丈夫了,知道他充满了正义感和自信心,却严重地缺少判断力和执行力。一旦下山从政,一定坏事。但是李白还是下山了。他有一句诗写到当时的情景叫做:出门妻子强牵衣。当然,妻子没有把衣服牵住。


果然不出妻子所料,一生理想的李白,确实分辨不清政治形势。他所追随的永王虽然接受了父亲唐玄宗的指令,正在顺着长江东下,但太子李亨已经即位成了皇帝,下令李璘调转方向西行,李璘没听。这就成了抗旨,成了另一种反叛。这下李白懵了,自己明明是参加平叛的,怎么转眼成了另一种反叛?更麻烦的是,永王的队伍受到新皇帝的讨伐,很快就作鸟兽散了,却留下了一个天下名人李白。


很快大半个中国都知道了——李白上了贼船。李白狼狈出逃,逃到江西彭泽的时候被捕,押到了九江的监狱。妻子赶到了监狱,一见就抱头痛哭。李白觉得自己最对不起的是妻子。李白被判流放到夜郎,那个地方就是现在的贵州,很遥远。公元757年的冬天,李白与妻子在浔阳江边流着眼泪告别。


幸好一年多以后,朝廷因为关中大旱发布了大赦令,名单中有李白。李白终于回来了,他在江船上写了那首所有的中国人都会朗诵的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朗读者们不知道的是,写出这么美丽诗句的诗人,生命之舟已经非常沉重。诗中所说的轻舟,带向了他的生命的最后年月。最后年月他只能求得别人极其微薄的周济,62岁去世。


李白所遭遇的危难,有很多让人痛心的环节。而最让我痛心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天下大量痴迷他诗歌的人,不是想救他,而是想杀他。只有一个人在怀念他,那就是杜甫。杜甫在一首怀念李白的诗,当中有这样两句,叫: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请听听“世人皆欲杀”这五个字。杜甫在这里所说的“世人”,当然不是指全中国、全天下的人,但至少是指当时朝野上下多数政客、文人、读者。他们都知道李白一心只想平叛,分不清皇帝两个儿子的关系,将他入罪非常冤枉;而且也都知道他是一个稀世天才,千年难得;但是他们异口同声要把他杀了。


也就是说,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给杀了,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给杀了,把“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给杀了,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给杀了,把“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给杀了。


这实在是给中国文化的社会接受心理,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也许有人出来辩解,说他们只是害怕政治麻烦,其实害怕政治麻烦最多也就是不发言、不吭声罢了。为什么要大声喊杀?我认为这里包含着因嫉妒而生恨的成分,而且还有一种期盼着观察杰出生命受难的不良的癖好。


生命的等级 

大家会问,他们难道也有资格来嫉妒李白吗?原来,文化比权力和财富更能够区分生命的等级。因此,一切著名的文化人都会成为别人生命等级的潜在的威胁。正因为这样,自古以来不少同行很想看到他们伤痕累累、尽快消失,不少读者很想看到他们挣扎呻吟、求告无门。过后也会说一些好话,但那大多是在他们死亡之后,这样的负面心态严重地损害了中国文化的创造时机。


但是不管怎么喊杀,李白是不朽的。我说过那些喊杀的人如果还有灵魂留在历史上,那一定会为自己曾经与李白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洋洋得意。20年前,安徽马鞍山采石矶风景区找到我,说他们那里正是李白去世的地方。历代总要有碑刻纪念立于三台阁,但是缺少一个当代之碑,希望我来写,而且也希望我用自己的书法来写。


我想了想,就铺纸磨墨,写了一个碑。很快,这个碑就刻在万里长江的边上了。请允许我把这个纪念李白的碑文朗读一下,既然是以书法来写碑,当然适合文言文。但是我又希望一般的游客也能够读得懂,一起来纪念李白,因此又用了浅近文言,几乎就是白话了,大家一听就能明白。我的碑文是这样写的,大家听一听:


此为采石矶,李白往生地。追溯三千里,屈原诞生地。追溯两千里,屈原颠沛地。追溯一千里,东坡流放地。


这些绝顶诗人,或依江而生,或凭江而哭,或临江而唱,或寻江而逝,可见此江等级,早已登极。我曾问:在世界名山大川间,诗格最高是何处?所得答案应无疑:万里长江数第一。


细品中华诗情,大半大河所赐。黄河呼唤庄严,长江翻卷美丽;黄河汇聚百家,长江细雨霏霏;黄河滋润皇道,长江孕育遐思;黄河重在雄浑,长江固守神秘。两河喧腾相融,合成文明一体。


李白来自天外,兼得两河之力,一路寻找故乡,归于此江此矶。于是立地成台,汇集千古情思,告示大漠烟水,天下不可无诗。


诗为人生之韵,诗乃理想之寄。既然有过盛唐,中国与诗不离;既然有过李白,九州神采奕奕。


请注意我写的最后两句,正好与我们现在的课程紧紧相连,那就是:


既然有过盛唐,中国与诗不离;既然有过李白,九州神采奕奕。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503046jrsb

    余老师写李白被邀下山平叛,还没有一转身的功夫就莫名其妙的从平叛变成了反叛,“永王的队伍受到了新皇帝的讨伐,很快就做鸟兽散了,却留下了一个天下名人李白”。这句写得太传神了,诗人的名气就这样被永王消费了,留下苍茫四顾的名人李白,这一结局除了外界因素,也是诗人自身敏感、自信、幼稚的生命特征、职业习惯使然。今天的课程我还特别喜欢余老师书写采石矶碑文那一段,“此为采石矶,李白往生地。追溯三千里,屈原诞生地。追溯两千里,屈原颠沛地......”这一段写的大气磅礴、气象万千。太棒了,我太喜欢了。

    敏敏敏_ty 回复 @1503046jrsb: 我反而觉得一上来就追溯屈原、苏轼反而不妥,虽然撑大了气势,但也旁落了李白。以李白的脾气,他会不高兴

  • 吾师余秋雨_66

    李白永远让人感到惊讶。我过了很久才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我们对他的惊讶,恰恰来自于他的惊讶,因此是一种惊讶的传递。他一生都在惊讶山水、惊讶人性、惊讶自己,这使他变得非常天真。正是这种惊讶,天真,或者说天真的惊讶,把大家深深感染了。  《中国文脉.唐诗几男子》

    Call_aspade_aspade 回复 @吾师余秋雨_66: 惊讶一词妙趣横生,余老师宛若拈花一笑!

  • 华Liu

    把他杀了。…杀了…杀了…,一连五个给杀了。直杀的我泪水夺眶。他是谁?李白,多让我们崇仰骄傲的名字,可是…这是怎么了?此时我已是泪流满面。岂不知,秋雨老师用了这么多的给杀了在说明一个道理,即使再多的杀,也杀不了一代诗圣的景句,杀不了他的创造之气、大爱之气,杀不了他的元气。“床前明月光……”的诗句早已妇孺皆知,人人能吟。秋雨老师为李白所写的碑文,使我收干了泪水。正应了上一课所讲文体不代表学问的高低,秋雨老师所写的碑文,真是绝顶文人之笔…“既然有过盛唐,中国与诗不离;既然有过李白,九洲神采奕奕。”从小读了李白的诗,此生不能没有诗意。

    炒期养家 回复 @华Liu: 文化人的评论

  • 寂寞沙洲冷_

    余老师讲到了中国文化的美丽。这种美丽,泰戈尔讲过,宗白华也讲过,现在余老师又一次讲起,可见这种美丽的恒久。确实,中国文化的美丽,体现为一种元气,古人论书画,常常会说气韵生动,气韵生动,这四个字完美的表述了中国文化美的精神和本质。中国文化的这种美,与我们对生命的理解有关。在我们的文化讲述中,生命,本身就是美的,而且我们从来没有让其他人为臆造的概念,替代或者压抑生命。这是我们文化最可珍重的一点。然而,与中国文化的美丽距离最近的那些人,也往往是命运多艰的人,一叹。难道是一种宿命吗?在余老师行走荒漠、问道废墟的时候,非议,甚至是指责,我们听到很多。但,这并没有阻挡余老师追寻中国文化的脚步,感谢、致敬!

    赛车总动员 回复 @寂寞沙洲冷_: 没想到点评也如此精到

  • 1503046jrsb

    李白遭遇“世人皆欲杀”。老师说:杜甫这里所说的“世人”,当然不是指全中国、全天下的人,但至少是指当时朝野上下多数政客、文人、读者.....”。 确实是这样历朝历代都不乏这样的同行和权势因为妒忌和阴暗的内心,借机大大出手打击同行。而另外一些则附和着落井下石。但多数读者都是被利用的,因为读者知识有局限性、常识的缺乏,还有容易被鼓动。而蓄意者心思之重,声势浩荡。被诬陷者往往因为自信、天真、不屑不具备反击能力,这就更让舆论反了方向,群众被迷了眼睛,还好有时间有历史。这样看余老师的课程开得尤为重要了,在领着听众梳理清中国文化时,又借历史启迪民众智慧,至少灾难临近时,不同的声音会更多些,谢谢余老师

    Call_aspade_aspade 回复 @1503046jrsb: 追求优越感是人性特点,所以简介里出现了君子与小人的标题目录,老师直接一语道出真谛:“文化比权力和财富更能区分生命的等级,因此,一切著名的文化人都会成为别人生命等级中的潜在威胁!”

  • 意笔春秋

    既然有过盛唐,中国与诗不离;既然有过李白,九州神采奕奕。感谢秋雨老师!

  • 靖仝

    今天依旧听课听哭了,触动了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这泪水有理解,有认同,有呵护,有感慨,有精进,有穿越,这种正气对身心的调理溢于言表,更是净化与升华,感恩秋雨先生

    听友215867646 回复 @靖仝: 。啊 ?

  • lilytangg1

    余老师:我被您那段碑文深深感动了,从第一集一路学来,每集都那么精彩,让我这个70后,己不算年轻的理科生也如此震撼,更是冲动的想买齐您的全套作品,收齐您的全套演讲,让我深深的了解中华文脉,这一刻从不追星的我己永远成为了您的粉丝🌡

    听友214493577 回复 @lilytangg1:

  • 利乐之源

    他驾到人间不寻友,披褐下林丘,来结东风游;也懒学东山客,便对庸人俗人各挥手。他四海为家不寻友,烟自梅初柴屋借,火从四月暮云偷,再诗兴一起,便支一瓮天地煮锅星斗。他或得浓酒,寻醉也不寻友,邀青山较量千斗,再绣口一吐问问明月,此夜同道否。他最后拟白鹤自在仍不寻友,颠沛云中来,倒头和梦走。姗姗做客春秋,再倏然也,诗人已去久。

    听友310235417 回复 @利乐之源: t

  • 王老师读书

    冻僵的豹子,无论是自己爬上来寻找归处,还是被迫受困于高处,都留下了不朽,自有后人膜拜。就如同李白,永远的一袭白衣,一叶轻舟,一壶清酒,举杯邀月,仰天长啸,终成不朽! 每天早晨必听余老师!谢谢!

    才是吴炖蛋 回复 @王老师读书: 我都是下午跑步的时候听的,比音乐更听得进去,搞得我现在连跑12公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