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好人是怎么变成恶魔的?【权威服从】
 3384

22.好人是怎么变成恶魔的?【权威服从】

00:00
16:54

好人是怎么变成恶魔的? | 权威服从


本课思维导图:




开头引入:

秦朝统治时期赋税刑法很重,公元前209年阳城派了两名军官押送900名民工前往另一个地方防守。因为连日大雨,他们耽误了日期。按照规定,他们要被判死刑。陈胜和吴广一合计,这下死定了,横竖都是死,不如抗争一下。

于是陈胜把大家召集起来说:“男子汉不能白白去送死,死要死出个名堂。王侯将相,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家赞成,一致推选陈胜、吴广为首领,九百人一下子把大泽乡占领了。临近的农民听到消息纷纷响应,没有武器,他们就砍木棒做刀枪,削了竹子做旗竿,队伍很快壮大起来,历史上把这叫做“揭竿而起”。

大家可能会疑惑,这不是心理学的课吗,怎么给我讲起来历史了呢?其实,我是想让大家思考一个心理学问题,为什么陈胜吴广有魄力反抗呢?秦王朝的统治者,可是当时最大的权威啊。你可能会说,秦太暴政了,他们的命令不正当,肯定会导致反抗。

但是,大家要记住,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在权威面前起来反抗的,不然陈胜吴广也不会名垂青史了。比如,二战时期,德国迫害犹太人的时候,发生了那么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的大屠杀,但是,很多人还是没有反抗。二战结束后,在战事法庭接受审判的阿道夫·艾希曼,是很多迫害犹太人的执行者,这个人,他迫害了很多犹太人,但是在法庭上,他不仅不认罪,还辩称自己只是在执行命令,上级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虽然他可能没有亲手杀死过一个人,但是数百万的犹太人的确因他而死。

实际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像艾希曼那样,重视权威的意见。权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能是具体的某个人,也可能是某个机构,甚至是某个国家机器。比如,对孩子来说,父母、老师是权威;对一般大众来说,教授、名人、政府机关、官员等等都可能是权威。如果把知识、某些专门信息也看做一种权力的话,权威就是指那些比我们拥有更多权力的人或者机构。

我们对权威的重视到了什么程度?有些人甚至都不太思考,当然也可能思考了也仍然继续相信权威。这是为什么呢?


概念理论:

对于这个问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最早着手研究,在做过一系列实验之后,他提出了一个在当时来说非常有震撼力的理论,人类似乎有一种服从权威命令的天性,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背叛自己一直以来遵守的道德规范,听从权威人士去伤害无辜的人。这个观点一出现,就震惊了整个美国,因为他们会觉得,原来每一个普通的人,可能都会像纳粹一样对手无寸铁的人屠杀,或者是做出非常不道德的行为。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著名的实验是怎么做的。这个实验,和我们上节课讲到的实验一样,都涉及到对别人的电击。米尔格拉姆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工作,设计了一个看起来很高端的电击设备,上面有一排按钮,代表了从安全级别的电流到高危致命的电流;接着他又发布了一个很高级的记忆研究实验的广告,他还聘请了一个扮演学生的实验助手。

实验正式开始了,被试都是看到广告之后,来参加这个叫做惩罚如何会影响记忆的实验,在他们来到实验室之后,偶遇了和自己“一样”的招募者,当然,这个人实际上是那个实验助手。两个人抽签决定自己的角色,其中一个角色是老师,他们负责的是惩罚记忆实验做的不太好的学生;另一个角色就是学生。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每次被试都会抽到“老师”的角色,而助手是“学生”。研究员告诉他们,学生要坐在特定的椅子上,身上贴上电极,老师则负责在外面教他一些特定的字符,如果这个学生没有记住那个字符,老师需要对学生做电击惩罚,观察在有惩罚的情况下,这些学生的记忆会有所提高。同时,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这些学生如果一直犯错的话,那我们就要加大电击的强度,直到学生不再犯错为止。

毫无意外的,学生总是出错,电击越来越大,他开始喊叫,还说自己心脏不好,我感到很疼。现在我们都知道他是演出来的,但是扮演老师的被试不知道,同时学生还会说,求求你,我不会再犯错了,请你不要再给我电击了。

但是,即使学生这样哀求,还是有超过65%的被试,在扮演老师的时候一直加大电击强度到“高危致命”的档位。

讲到这里,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种细思极恐的感觉,如果这个实验真的在研究惩罚与记忆的关系,学生不就真的被电死了?而且你要知道那个“高危致命”的提示很显眼,老师们或者说实验的被试们是绝对知道后果的,可他们还是按下去了。


内容细化: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被试冒着杀人的风险也要服从权威呢?在米尔格拉姆的实验震动了学术界之后,很多人也加入了服从研究的行列,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会服从的原因,下面我就给大家举几个因素说明一下。

第一,与受害者的情感距离。在实验里,如果扮演老师的人无法看到扮演学生的人,他表现出来的同情最少。试想一下,你有能力阻止会令世界另一边的25000人丧命的洪水,或者有能力阻止你家乡250人的事故,或者有能力阻止让一个至亲死亡的车祸,你会阻止哪一个呢?我相信大部分的人可能会选择第三个。这就是情感距离对一个人的影响。

第二,权威的接近性与正当性。接近性指的是我们在心理感觉或者是物理空间上和权威靠近的程度,越靠近越会增加服从几率,比如获得了知名教授的亲笔签名著作,和自己网购了某个人的一本书,对其理论的信服程度一般会有差异的,你会更愿意相信那位知名教授亲笔签名的著作。正当性指的是权威本身必须是正当合理的,拿刚才那个实验来说,如果不是教授给他们发出命令说点击,而是让另一个助手代替实验人员随意给出指导命令,这种情况下大多数被试都提出了抗议。

第三,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其实就是看有没有人率先提出跟权威不同的意见或者是抗议。比如,在实验中增加勇敢反抗研究员的“托儿”,当这个托儿表达了不同意见之后,差不多有90%的被试都表达了反抗的态度。就好像在反抗秦暴政这件事上,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秦国各地都爆发了农民起义。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一种感觉:难道服从权威就是不好的吗?就应该反对和规避吗?其实也不尽然,权威的存在,客观上对我们来说是有很多帮助的,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就好像,儒家传统文化所提倡的长幼有序、尊师重道的理念,某种程度上算是对权威的维护。尤其是尊师重道,老师给孩子们树立的,不光是学习的榜样,更是一个道德规范的榜样,这也是为什么国家提出了师德师风建设的红线。

再举个例子,医疗领域的权威可以给我们在健康生活、疾病防护上提供正确有效的指导和建议;而我们自己也可以通过努力学习、自我提升,让自己变成某一方面的权威,或者说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从而让周围的人、甚至让全大众,都受惠。

所以你看,服从权威的研究结论的核心,其实不是听权威的话不好,而是盲目地、不加思考和选择地听话才可能引发问题。


方法应用:

那么,怎样才能卸下权威的光环,战胜我们盲目服从权威的天性呢?有两个思维训练,一个是问题法,在面对权威的时候,问这么几个问题:这个权威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专家?ta在哪一方面有专长?ta表达的意见或让你做的事情,是出于什么目的或者是利益?另一个是想象法,想象一下,专家权威和自己一样也是人,人会吃饭、睡觉、去厕所,人会犯错,排除掉专家的头衔,这样情况下,分析一下他/她的话还可靠吗?

既然知道了服从权威的两面性,我们就有办法利用这种心理的特性,来为我们服务。研究发现,穿戴制服能够建立和提升权威感。研究人员让一名31岁的男子在不同地方闯红灯横穿马路。一半时间,他穿着一套熨烫得很平整的西装,系着领带,而另一半时间,他穿着工作服,也就是普通蓝领的衣服。结果发现当他穿着西装时,跟随他闯红灯的人数是他穿普通衣服的3.5倍。你看,仅仅是穿一套合身西装,就能获得陌生人的尊敬和追随。那我们就可以在职场中利用这一点,在特定的场合,提升自己的权威感,成熟感,让工作更顺利。

在教育方面,服从权威的研究结论给我们的启示也很重要,那就是,千万不要培养一味听话的孩子,我们常常能从父母嘴里听到他们对孩子说“你要乖”、“听话啊”、“听话才是好孩子”,但是实际上,这种教育方式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一个从小听话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变成一个顺从、没有主见的人。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孩子表达,特别是在孩子的想法和父母相反的时候。因为敢于在父母面前维护自己意见的孩子,更能抵抗朋辈压力。所以,要多训练孩子问“为什么”,或者要多问问孩子“你认为怎么样”、或者是“给你选择的话,你会怎么选呢”,等等。


概括总结:

关于服从权威就讲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首先,每个人都有一种服从权威的倾向和天性。其次,关于人们是否服从以及服从程度的影响因素有,与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正当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第三,服从权威并不都是坏的,我们要认识到它的两面性。第四,我们可以利用这种两面性,通过问题法和想象法的思维训练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在必要的时候,通过穿着制服提升自己的权威感;以及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说“不”的能力。


结尾互动:

今天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请你思考一下,除了刚才讲到的问题法和想象法的思维训练,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增加个人的独立性、抵抗服从权威的天性?欢迎留言分享。

另外,有一本米尔格拉姆的传记书籍,叫做《电醒人心》,副标题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人生传奇,主要记述了他的生平和重要研究背后的故事。除了这个实验,还有他的另一个非常知名的理论——小世界理论,说的是想要认识一个人,最多通过6个人就可以联系到他。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找来读一读。我是张昕,我们下节课见。



用户评论
  • 宁家敏

    哲学教授历史不太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