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丨19 诗歌的灵魂

语文丨19 诗歌的灵魂

00:00
09:15

引入

唐代的大诗人们,互相之间,有种奇妙的关系:李商隐崇拜比自己大十岁的杜牧,杜甫崇拜比自己大11岁的李白,至于李白,崇拜的是比自己大12岁的孟浩然。

有一年,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也就是现在的江苏扬州,于是,他就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见面,也就是现在的湖北武汉。


孟浩然来了,李白和他在黄鹤楼上把酒言欢,成了好朋友。几天之后,孟浩然继续上路,李白送他到了长江边,写下了名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好在哪呢?

乍一看,前两句写事,讲这次离别发生的地点——“黄鹤楼”,时间——“烟花三月”,以及原因——孟浩然要“下扬州”。后两句是在写景,讲的是孟浩然乘坐的船只,渐渐远去,消失在天际,只留下长江水,仍在滔滔奔流。

这样一来,这首诗岂不是缺少了“抒情”吗?难道,李白对好朋友,就这么冷漠吗?



肯定已经有同学脱口而出:“这是借景抒情”。

非常正确。“借景抒情”,是中国古诗词中,一种常见的抒情手法,由诗人带着强烈的感情,去描绘景物,把心里的情,和外在的景,融合在一起。


比如说,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是如何带着感情,去描绘景物的呢? 

实际上,“烟花三月”时,长江上已经热闹起来了。而且,黄鹤楼所在的江夏,正是长江上著名的港口,往来的船只非常多。









那么,为什么诗里会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呢?“孤帆”,不就是一艘船吗?这是因为,对李白来说,他只关心孟浩然,只盯着他乘坐的那一艘船。

所以,后两句看似是在写景,实际上却是在抒情,这就是“借景抒情”。



讲解

我们要把“借景抒情”分成两部分来讲。今天,我们先讲“借景抒情”产生的“意象”。

什么是“意象”?“意象”,就是“意”和“象”的组合,“意”是内心的情感,“象”是外在的事物。“意象”就是人带着感情看到的景物,比如说,李白眼中的“孤帆”,就是一种“意象”。

“意象”的作用,是帮助人更好地表达感情。


写作,其实很奇怪——我们既要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又不能表达得太直接。美国作家海明威说,写作就像海上漂浮的冰山,你表达出来的,只是露出海面的十分之一,剩下的十分之九,要藏在水底,让读者自己去想象。


“意象”也是如此。它不直接表达情感,而是给出一个景物,让读者自己想象。比如说“孤帆”,你只看到这两个字,是不会有感觉的,你得想象出那个画面:李白站在长江边,久久得注视着,江上无数的船只来来往往,但是李白眼中,只有好友乘坐的那艘小船。他站了很久很久,直到船帆消失在天边,再也看不见了。有了这个画面,你才能感受到,诗句中浓浓的情谊。


这种含蓄的表达,就是文学之美。


既然“意象”包含了诗人的感情,那么只要把握意象,古诗词的理解,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但是,“意象”数不胜数,甚至有些作品,全篇都是意象。比如我们六年级学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我们来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前三句每句三个,一共九个;再加上后两句的“夕阳西下”,和“断肠人”,一共十一个意象。

想要记住每一种意象,几乎不可能。对我们来说,只要熟悉那些最经典的“意象”,就足够了。


接下来,我们通过三个常见的情感主题,来讲一讲这些经典“意象”。


第一个情感主题是“思乡”。

古人没有火车、飞机,出门在外,就很难回家;也没有WiFi、微信,不能随时随地联系家人。所以,古人的思乡之情,就比我们要强烈很多。

一提到思乡的作品,我们就会想到《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就是“思乡”主题下,最经典的“意象”。


那么,为什么李白看见月亮,就会想起故乡呢?


苏轼写过:“千里共婵娟”,婵娟就是月亮。无论你在什么地方,离家多远,你都能和亲人看到同一个月亮。月亮,就代表了你和亲人之间的,分不开、割不断的联系。

其次,圆圆的满月,也容易让我们联想起,亲人团聚时,围坐在一起的样子。





除了皎洁的月亮之外,那些凄凉、忧伤的声音,也容易引发我们的思乡之情,比如说“笛子”和“子规啼”,也就是杜鹃鸟的叫声。这两种意象,请同学们在课后,通过课程文稿下方的知识卡片,进行自学。



第二个情感主题是“离别”。

提到“离别”,我们就会想起那首经典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这首歌曲的作词人,是弘一法师李叔同。李叔同既是音乐家,也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开篇两个字,就用一个经典意象——“长亭”,点名了整首歌的主题。


“长亭”是什么?是一种建筑。秦汉时期,政府为了让官员,以及送信的邮差有地方休息,就在路上,每隔5000米,建造一座长亭。后来,这些长亭就成了古人送别的地方。


著名的《西厢记》里,就有一出“长亭送别”的桥段。男主角张生要进京赶考,女主角崔莺莺为他送行,一直走了十里路,来到了一座长亭,于是,就在这里摆下酒席,两人吃完之后,就分别了。





长亭是古人送行的终点,看到了长亭,就代表到了离别的时间。

除了长亭之外,古人离别时,还常用“柳树”和“青草”这两个意象,同样的,请同学查看知识卡片。



第三个情感主题是“春天”。

大家可能会奇怪,“春天”怎么会是一种情感呢?春天,万物复苏,所以古人常常通过描绘春天,来歌颂自然蓬勃的生命力。

春天有许多代表性的事物,比如桃花、黄鹂、燕子,它们都可以作为意象。


举个例子,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hāo)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第一句包含了两个信息:第一,桃花开放,说明春天已经到来;第二,桃花只有两三枝,说明这是初春,天气刚刚回暖,正好引出了后面三句。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万物复苏的活泼景象,虽然没有一句直白的抒情,却胜过了千言万语。

至于黄鹂和燕子,同样请查看知识卡片。



结束语

最后,又到了拓展题时间。中国古诗词中的意象,不仅数量很多,而且有些意象,还有着许多种不同的含义。就请同学们找一找,“月亮”这个意象,除了思乡之外,还能表达什么哪些情感?

今天就讲到这里,别忘了课后看一看知识卡片哦,我们下期再见。



【知识卡】

一、思乡




二、离别




三、春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