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儿歌春雨

听雨原文及翻译赏析
1个回答2024-02-24 04:36

听雨原文及翻译赏析如下:

原文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翻译赏析:

“归舟昔岁宿严陵”,严陵即严陵滩,在今浙江桐庐县南。一二两句是在回忆昔年夜宿于严陵滩边的小船之上,是夜雨飞风骤,雨点打着疏篷,一夜听到天亮。此语婉而有味,一夜听雨,即未眠之意,韦庄有词云:“缓好液春水碧于天,画袜燃船听雨眠。”作者这里的情趣,与韦庄词中的意境颇有类似之处。

镜头由想象拉回到现实,就像意识流的蒙太奇一样。三四句回到了昨夜的茅檐,同样是一个疏雨横斜的夜晚,雨点打着茅檐,作者悠悠地人梦,又仿佛是若干年前的那个夜晚,雨点打着船上的疏篷。在那一刻,在梦中,作者又回到了江南。

整首诗篇幅短小,情感的层次却相当丰厚。诗中没有用典,并且字句均极通俗。然而整诗看来,依然扰物有一种清新俊朗的气韵。杨万里早年学江西诗派,中年后突然领悟诗歌创作的要旨,将目光由书卷投向了大自然与丰富多彩的人生,写出了很多语浅情深的佳作,本诗也反映了这样的特点。

下雨天的歌曲赏析
1个回答2024-01-24 02:18


这首歌的歌词,Lara以浅白的字句深刻的写出爱情里的不对等;因为给爱的人只要被爱的人给一点点回应,就很满足了,被爱的人根本不需要道歉,不需要跟给爱的人道歉,只需要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或是体贴的问候,一切的等待与付出,都值得了 。

对巴金《雨》的赏析
1个回答2022-10-10 21:28
郁闷你哦,这个都要别人来做。
《雨巷》赏析
1个回答2023-10-22 15:31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漏中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余搜迟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竖李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听雨赏析
1个回答2023-11-13 16:24

此诗描写了作者独处在屋子里,独坐屏风前的所感所思。诗中寓情于景,用平淡自然的言语,抒发了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全诗较短,只有四句,大体上可分为两个层次。

前两句为第一个层次,主要写诗人在殿内值夜的环境。头一句写诗人值夜时坐在屏风中间,两鬓斑白,已经是五十多岁年纪的人了。人老头发首先从鬓毛白起,故日“鬓毵毵”。第二句写红蜡的烛光在夜深中摇曳跳跃。

以上两句诗为读者描绘出一种死寂冷清的环境。从空间环境看,周围是宫墙深院,身边是“屏风围坐”,身处“重重帘幔”之中。从时间环境看,诗人已进入了“鬓毵毵”的暮年,节令已是寒食前后,春寒犹在,时间是夜深。从亮度上看,也只有一点点绛蜡的摇光。如此一点亮光,很难抵御夜深的漆黑,诗人独自一人处在这样一个时空环境里,心情上必然产生一种重压感。如此漫漫长夜,给诗人提供了一个反思的环境。

诗的第二个层次由写环境开始自然过渡到写心境。第三句是全诗的过渡句,即由第一、二句的写环境向第四句的写心境过渡。诗人从26岁入大都为朝官,在北方生活了近三十年时间。不难想象,“京国多年”,已经习惯了北方的生活条件,可以说是作为一个南方人的常情尽改。但是,诗人的乡音不会改。如唐代诗人贺知章,虽然“少小离家老大回”,最终还是“乡音无改”。更为重要的是,诗人的江南人意识不会变,诗人的思乡情不会变。所以,诗人在“忽听春雨”之后,自然会“忆江南”。“忽听”二字不可忽略,极富感情色彩。从前三句看,诗人的反思是深沉的,心情是郁闷的,乡思是浓烈的。“忽听”使诗人的感情来个大转变,于寂寞中忽然听到春雨来临的惊喜之情跃然纸上,使其精神为之一爽。色调也开始由暗淡变为明快,这是给诗人带来向往、希望、思念的春雨。

诗人“忆江南”,不仅仅是因为春寒犹在的北国比不上“杏花春雨江南”,而主要是因为诗人年纪老大、仕途坎坷。诗人在翰林时“承顾问及古今得失,尤委曲尽言”,“谏或不入,归家悒悒不乐”。一些同僚“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谗言一时不能奏效,“则相与摘集(虞集)文辞,指为讥讪”。在此种情况下,诗人时时想退出政坛,告老还乡。

全诗言语平淡而自然,但却含有丰富的底蕴,浓浓思乡之情藏在淡淡哀愁之中。

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进行赏析
1个回答2024-01-23 11:00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赏析
1个回答2024-02-01 21:25
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你看它多么“好”!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们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好呀!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那么,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林呢?一切的一切呢?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
第二联所写,显然是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分明是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难道不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吗?
《虞美人 听雨》诗词赏析
1个回答2024-02-07 02:11
1.年少“歌楼听雨”,“不识愁滋味”;中年“客舟听雨”,悲欢离合觉有情;暮年“僧庐听雨”,悲欢离合总无情。
2.“悲欢离合总无情”,既对一生情感、生活进行了总括,也包含着历尽波折起落而对生命的执著。此句占了全篇一半的篇幅,暮年的脚步总是缓慢,落笔时的节奏也就格外悠长。这一句已是人生最后的切片:僧庐。鬓发斑白的游子,走遍天涯之后来到佛前,求个安歇处。这时的雨声,才是真正的入耳动心,点点滴滴的雨声,和多年来历劫红尘的往事与心情杂糅在一起,怎能不断肠蚀骨、教人彻夜难眠?写到这里,字里行间的棱角与光芒都化为淡漠平和。那只是一个终夜听雨的旅人,虽然难以了解他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岁月,跋涉了怎样的破碎山河,却多少透露出:即使在佛前,他的心远未获得生命收梢处应有的宁静。枯槁身躯内这一点温热的跃动,应和着僧庐外丝缕飘零的雨声。
散文《听雨》的赏析
1个回答2024-03-04 00:40
季羡林

《听 雨》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

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冰心雨后儿童诗赏析
1个回答2024-03-04 12:46
  《雨后》冰心

  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



  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



  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



  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



  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



  把水花儿溅起多高。



  他喊:“妹,小心,滑!”



  说着自己就滑了一交!



  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



  嘴里说:“糟糕——糟糕!”



  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



  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



  小妹妹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



  紧紧地跟在这泥裤子后面,



  她咬着唇儿,



  提着裙儿,



  轻轻地小心地跑,



  心里却希望自己



  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就是表现了一对小兄妹的下雨天欢快细雨的场景他们互相嬉戏尽情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欢乐同时也可表现兄妹俩互相依赖十分可爱很有画面感啊~~文中有很多细微的词语用得生动形象让人不得不佩服冰心阿姨观察的仔细也可以侧面反映冰心阿姨对孩子的喜爱也许这个场景是她自己想象的也不一定啊~~



  诗歌怎样表现孩子们雨后玩水、乐在其中的呢?

  (一)展现玩水场面,渲染群体之乐

  诗人紧扣题意,先写雨后广场的情景:大雨过后,云开日出,广场上经过雨水冲洗的绿树更加青翠欲滴,一抹树梢沐浴在阳光里闪射着灿灿金光,而场上积水未收,形成了一片“海洋”,这正是孩子玩乐的好所在啊!

  雨后玩水,这是孩子们的天性喜好。你看,一群孩子来了,他们赤着双脚,高挽裤管,争先恐后地在广场上水的“海洋”里,踩水啊,呼唤啊,欢笑啊,“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这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渲染了孩子们无忧无虑、不受拘束、尽情玩水的热闹场景,造成了无比欢乐的氛围,群体之乐流溢纸端了。

  (二)突出踩水摔跤,传达懊恼有乐

  如果说,诗人开篇以精练的笔墨渲染了孩子们尽情玩水的群体之乐,那么,接下来就突出了小哥哥踩水摔跤的典型描写——你看,他使劲地踩着水,溅起了好高好高的水花儿!“使劲”二字暗传了小哥哥踩水时不甘人后,竭尽全力,所以水花儿溅得很高,也许力气用得太大,身体不稳,在招呼妹妹“小心”的同时,自己就滑了一跤,多么幽默,多么有趣啊!

  小哥哥滑了一跤,裤子湿了,沾上泥巴,水淋淋、粘乎乎,他在连连拍打的同时,又连连喊着“糟糕”,是担心妈妈责怪,还是顾忌小伙伴们的笑话?尽管如此,但他的脸上“欢喜”之态不仅没有丝毫减退,反而放射出“兴奋和骄傲”的光彩:他为踩水尽情而兴奋,他为溅起的水花高过游伴而骄傲吧?摔上一跤有什么要紧,何况摔出了开心,摔出了骄傲呢!这真是懊恼有乐,童心闪亮……

  (三)描写小妹情态,暗示渴求一乐

  雨后玩水只是男孩子们的事吗?不是。女孩子同样有着喜爱玩水的天性。你瞧,踩水玩乐的小哥哥后面,紧紧跟着的就是撅有两条短粗小辫儿的小妹妹。大概是小哥哥踩水摔跤的前车之鉴吧,小妹妹可就小心翼翼了——她“咬着唇儿”,不像男孩子们那样大呼小叫;她“提着裙儿”,不让雨水沾湿衣裳;她“轻轻地小心地跑”,防止水中地滑,再像小哥哥那样摔上一跤。这样的描写,把小妹妹雨后玩水的情态表现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较之小哥哥的使劲踩水,溅起老高的水花,显示了另一特色,给人一种摇曳多姿、富于变化的感受。

  然而,这样一来,哪能体现孩子们的玩水之乐呢?妙就妙在诗人在收篇时紧承小妹妹的情态描写,补上了小妹妹心理活动的一笔:“心里却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小哥哥使劲踩水,水花飞溅,尽管摔了一跤,但摔出了“兴奋”,摔出了“骄傲”,摔得多么“痛快”!相比较而言,小妹妹雨后玩水,无声无息,异常小心,该是何等别扭!干脆摔上一跤,像小哥哥那样,又是何等痛快!这“痛快”二字,不仅再现了小哥哥的水中摔跤的感受,而且暗示了小妹妹希望摆脱玩水中的拘束,直步小哥哥的后尘,摔上一跤,玩得尽兴,渴求一乐啊!

  冰心热爱小朋友,了解小朋友,对小朋友的生活、爱好、情趣,体察入微,所以写得情意交融,逼真如画。让我们诵读《雨后》,再一次体验儿童的玩水乐趣吧!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