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馆背景音乐

大英博物馆中某个展品的背景故事
1个回答2024-01-19 01:51
  大概许多即使是没来过英国的人,也会听说过鼎鼎大名的“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因 此,在来剑桥之前,早就计划着要去好好看看,终于,在一个星期日,将此计划付诸实施。
  确实,大英博物馆是太有名了,但它的名声,又确实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与其极为丰富的收藏密 切相关。按照介绍,它目前拥有将近600万件藏品,其中,稀世之宝也数不胜数。由于收藏品太多, 展览也总在不停地变换,参观者,特别是偶尔一去的参观者,能够看到的,也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但就是这九牛一毛,用一整天的时间来看,也还是太过忽忙了些。甚至于,不要说看具体的展品,就 算能把大英博物馆自己出版的有关其馆藏的书籍读上一遍,也不会是件容易的事,那些书籍竟然满满 地摆了好大的一厅,自然也价格不菲。
  不过,不管怎样,既然不能常来,甚至,也许近期只能来此一次,就用上一整天,尽量认真地、 有计划按比例地参观吧。但记述下来的,却仍是极有选择性的,而不可能是看到的全部。
  到2003年,大英博物馆将庆祝其建馆250周年,因此,它的历史也算是非常之悠久了。但是,它也确 实在不断的发展中,例如,原来大英图书馆(British Library)就与大英博物馆同在一处,直到1998 年,大英图书馆才迁到新址,只留下了原来的大阅览室在博物馆的中央。因此,进门之后,很自然地, 就顺人流进入了这个宏大辉煌的阅览大厅。
  恐怕许多中国人都会熟知马克思的故事,其中很有名的一段,就是说马克思当年在大英图书馆里 写作《资本论》,固定坐在一个座位上,数年下来,桌子下面竟然留下了磨出的脚印。当我走进这个阅 览大厅时,头脑中自然也这一故事的背景。按照博物馆的介绍,在这座阅览室里,150年来,无数的学 者、革命家、作家、诗人、音乐家、学生和抄写员曾来到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在一圈的说明牌 中,果然有一块牌子是介绍马克思的。这块以“阅览室与革命”为题的牌子上写道:
  这间阅览室以及在它之前的建筑为众多的政治流亡者和学生提供了避难所和精神的源泉。
  最深地植根于这间阅览室的政治体系是共产主义。卡尔·马克思在将近30年的时间中每天来到这 里。1850年6月,马克思最先被旧的阅览室接待。从1857年起,他在这里从事包括《资本论》在内的 数项计划的研究。很可能,他使用的是离他所需要的参考书不远处的L、M、N、O、P几排的座位。
  当我与那里的工作人员交谈,问起这块说明牌的介绍,并讲了在国内流传的说法后,一位工作人员 非常认真地回答说,我们经常听到的那种说法应该是一种“神话式”的传说,马克思并不是固定地坐在某个订好的座位上。不过,那位工作人员又说:我告诉你一个故事,某年前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来这里参观时,也问过同样的问题,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他们只好告诉戈尔巴乔夫说,马克思当年就坐在某某排某某号,因为那里离参考书比较近的一个座位。结果戈尔巴乔夫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不过,这位工作人员又补充说,在那么多年里,至少马克思应该在那个位置上坐过一次吧,所以他们回答戈尔巴乔夫的话也不能算完全骗人。
  在科学史的传统研究理论中,就有对所谓科学家传记中的“传奇”与“神话”的问题的讨论。其实, 在日常流传的说法中,“传奇”和“神话”是很常见的。不过,如果从历史的严肃性来说,能够破除一 些神话也是很重要的,尽管它的代价可能是让传记的故事不再那么吸引人和激动人心。(图,马克思说 明牌,阅览室照片)
  看完阅览室,自然就是到各展室去参观,大英博物馆有大约100个展室,要想一一细看,再一一 叙述,既太烦琐,也不大可能。唯一能做的是,走马观花般地匆匆浏览一下,像史前英国与罗马的不 列颠收藏、非洲的展览、古代木乃尹的展览、玛亚藏品等,此外,像亚述馆的牛身人面雕像、大量古 代雅典的帕台农神庙的雕塑,真是让人觉得置身于不同的时空中。不过,在我的印象中,我还是最喜 欢它关于古代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代希腊等收藏,那些收藏,也确实难得。几年前,有一次去德 国柏林开会,当时也去了一个有关古代希腊等收藏的博物馆,当时曾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不过,与大 英博物馆相比,仅就古代收藏而言,要远为更加丰富,更加让人流连忘记返,目不暇接。而且,大英 博物馆除了参观免费之外,再有一个优点,是允许参观者摄影,这是在众多博物馆中不多见的。因为 刚刚装备了数码相机,于是,一气照了近200来张照片。其中,像古代的纸草书、泥板书,以及上万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工具等实物的照片,以后回去在科学史课上展示一下,想必会大大增加教学 的效果吧。 在大英博物馆中,中国古代文物的收藏也是非常独特的,被说成是在欧洲最丰富的收藏。这些藏 品与印度、泰国等藏品一同在一间专门涉及东亚和东南亚的大展室中展出,当然,中国的藏品占据了 最大的比例。尤其独特的是,在中国部分的陈列中,在“与外部世界的贸易”这一专题下,专门有一 个展柜是关于中国古代的科学与技术的(有图片),就我匆忙浏阅的印象中,在大英博物馆的各种展区 里,这似乎也是独一无二的。不过,在这里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字的介绍中,只是着重提及了中 国古代的“三大发明”,即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介绍的原文先是引用了培根在新工具中的说 法:“印刷、火药和磁石。第一项发明在文献方面,第二项发明在战争方面,第三项发明在航海方面, 这三项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全部面貌和事态,并带来了无数的变革……”。在下面具体的介绍中,除 了“三大发明”之外,也还提到了在中国水稻的培育对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国家财富的增加的作用,铁 器铸造的早期发明使中国农民比欧洲早两千多年用上了铁制工具,高温烧窑技术使得瓷器的发展成为 可能,以及中国丝绸的生产依赖于劳动力的高度有组织和织机的发明等。由此看来,他们并不像我们 在国内那样习以为常地将造纸包括在内统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国外学界在这方面的一般观点我 不太了解,但至少在大英博物馆的看法中,是将造纸排除在外的。也许,这至少反映了一部分国外观 点。我想,如果造纸真是是由中国人最先发明,而且如果我们真想要彻底说服人家,让国际上公认“四 大发明”,那么,中国科学史的研究者们还需要拿出更有力的证据和研究成果才行。要不然,就只好关 起门来自豪了
绘本馆以后有发展前景吗?
1个回答2024-04-04 10:18
现在的中国家庭开始越来越重视教育,国家对儿童教育也日渐重视,而绘本教育是一种很好的儿童教育方式,像国王的礼物绘本馆就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儿童教育品牌,值得推荐。
画展前言的背景图用什么背景好?
1个回答2024-06-19 08:46
这要根据画展的内容而定:
1.中国画--益使用古朴的毛边纸效果,加上书法、写意花鸟或山水,以及印章等图案作效果,注意的是,图案都不能多,点到为止,带出意境即可。
2.油画素描展--可使用素描线描效果处理,结构画法的为佳。也可以用石膏像的局部,或者油画风景(要淡化处理,不能抢)。
3.设计作品展--抽象的图形最好,现代感越强效果越出彩。注意版式设计安排。
如果是综合展览,以上几种情况都有的话,最好使用抽象图形,做出招贴的感觉,符合时代感,引起受众关注。但都要注意,不管那种方式,都要主次分明,背景始终只是背景,要起到烘托前言的作用。偶是这个专业的,在大学里做过几次画展,现在工作了,还是作画展,积累了一点经验。其实最重要是新颖、独特,才能收到预期效果。祝你成功!
电影《一点就到家》的故事背景在哪里展开?
1个回答2024-02-23 02:15

10月4日,青春励志电影《一点就到家》正式公映。影片故事背景在云南千年古寨中展开,三个青年通过电商、物流来发展农村新经济,最终发掘特产普洱咖啡并销往全球,带领家乡致富,有观众直言“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想家了”。

《一点就到家》也描绘了青年创业者从“走出去”到“走回来”的时代轨迹,讲述了他们扎根农村、回馈家乡的中国故事。

扩展资料

《一点就到家》上映后评分一路走高

国庆档黑马电影《一点就到家》一经上映口碑突围市场,热映中好评不断。上映首日,本片在票务平台上的评分均达9.2分,在权威影评网站豆瓣上短短半天时间,从开分7.4逆袭长到7.6,这也是目前国庆档上映的几部新片里面分数最高的一部。

“没想到在降温的今天能被这样温暖,特别感动”,正如观众所说,电影《一点就到家》如同一张温柔毛毯,暖心治愈,让大家轻松之余都能有所收获。昨日影片导演许宏宇也携主演刘昊然来到杭州与观众做映后交流,第一时间去观众交流映后感想,现场感动连连。

面馆创业背景怎么写
1个回答2024-02-29 18:15
简单的说就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做的面馆。
茶馆时代背景?
1个回答2024-03-15 23:01

应该是从1898年戊戌变法,到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半个世纪的故事。

竹里馆背景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14 23:50

《竹里馆》创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数学发展史的背景?
1个回答2024-03-07 01:02
数学形成时期,这是人类建立最基本的数学概念的时期。人类从数数开始逐渐建立了自然数的概念,简单的计算法,并认识了最基本最简单的几何形式,算术与几何还没有分开。
第二时期
第一时期,初等数学,即常量数学时期。这个时期的基本的、最简单的成果构成现在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这个时期从公元5世纪开始,也许更早一些,直到17世纪,大约持续了两千年。这个时期逐渐形成了初等数学的主要分支:算数、几何、代数、三角。
第三时期
变量数学时期。变量数学产生于17世纪,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决定性的重大步骤:第一步是解析几何的产生;第二步是微积分【微积分(Calculus)是高等数学中研究函数的微分、积分以及有关概念和应用的数学分支。它是数学的一个基础学科。内容主要包括极限、微分学、积分学及其应用。微分学包括求导数的运算,是一套关于变化率的理论。它使得函数、速度、加速度和曲线的斜率等均可用一套通用的符号进行讨论。积分学,包括求积分的运算,为定义和计算面积、体积等提供一套通用的方法。】的创立。第四时期
现代数学。现代数学时期,大致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数学发展的现代阶段的开端,以其所有的基础--------代数、几何、分析中的深刻变化为特征。
高速公路发展的背景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14 11:24

高速公路是供汽车高速安全通行的现代化公路,它是随着汽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世界第一条高速公路是德国在1933年建成的汉堡至柏林的高速公路,然而世界高速公路之冠却是美国。虽然美国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加利福尼亚州高速公路比德国晚了4年,但由于后来发展迅猛,美国已成为世界高速公路里程最长的国家。据1986年的统计,美国的高速公路总里程为83000千米,占世界高速公路总里程的60%。

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由于汽车的迅速增长,人们逐渐认识到人车不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不分的混合交通,对汽车交通十分不利。在一般道路上常常出现交通拥挤、车速不高、交通事故多。其根本原因是行驶中的车辆彼此干扰太大。

为了排除这些干扰,欧美国家就提出建设汽车专用高速道路的设想。世界上最早的一条汽车专用道路,是1921年德国柏林建造的40千米往返分离的高速道路。50年代以后,高速道路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在,国外的大城市都建有高速道路。最近10年来,我国的许多大城市,也陆续开始建设高速道路。

电影发展的历史背景
1个回答2024-02-12 16:40
电影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程。对于人类历史,一百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就其相对应的现代社会,可说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是飞跃式的,电影的变化更为奇速。拿最早拍摄的电影。不管是法国的《工厂的大门》、美国的《梅.欧文和约翰·顿斯的接吻》、德国的《柏林风光》,或是稍后的叙事片,如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鲍特的《火车大劫案》,与当代电影相比,不管是中国片还是外国片,尤其是当代好莱坞的那些所谓的“巨片”,如《星球大战》、《大白鲨》、《终结者》、《侏罗纪公园》、《辛德勒名单》,都不可同日而语;后者拍摄的技术、技巧和方法,以及它们所蕴容的文化氛围和义理内涵,都大大超过了前者,超过了以往。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们推测着在也许是更为翻天覆地的下个世纪的历史条件下,在另一个一百年中,电影是消亡,变异还是继续发展?



这是一个耐人寻绎的问题。



回顾上一百年,可以清楚地看到:对电影的变化具有优先意义的,是它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的;科技是电影诞生、成长、发展、壮大的先决条件。从默片到声片,从黑白到彩色,从标准银幕到宽银幕立体声,还有光学镜头、感光胶片、机械性能等等的或大或小的改进和变革,都给电影的创造开拓了新的天地;尤其是七十年代后期以来,视频、电脑、激光这些新的高科技在电影的上的应用,更扩大了银幕的创造力,使其形象、语言焕然一新。如果没有这些高科技的发明也就不可能设想会有上述那些当代好莱坞“巨片”的出现。回顾一百年的历史,电影的哪一次哪一点的变化不与科技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呢?现在我们的电影、电视中,用电脑特技处理武打场面,颇与中国二十年代以传统特技处理武打场面相近似,都是刚刚出现的特技手段运用于电影,都是源于新技术,虽难免幼稚却不失有趣,可以看作是一次螺旋式上升。据说,现在已经有远远优越于电脑的“光脑”出世了;还有我们现在还看不到的新技术,在下个世纪里也会出现。这些已经看到的和还未看到的新技术,又会给电影的摄制带来什么,这是难以预计的。但是,可不可以这样说:在下个一百年里,电影将随着高科技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历史也告诉我们,当前要发展电影,就应发展电影的高科技基础。有些国家在世界电影竞争里失败的教训,是否也可以从这个历史经验中得到启示。



百年历史又告诉我们:电影的发展是要靠财力的;准确些说,需要高投入。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并冒投资的风险,是很难参与世界电影市场竞争的。西方的那些个性化电影,不管是二十年代的先锋派,五十年代的新现实主义,六十年代的新浪潮,也不管是冈斯、德吕克、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特吕弗、戈达尔、伯格曼、法斯宾德等人的作品,多么具有独创性和个人思考的特色,对电影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无论如何这些流派和作品在创作投入的资金上,无法与财力雄厚的好莱坞重头片相比拟。正是由于优越的制片投入,因而好莱坞能够吸引欧洲有才华的电影艺术家对于它的向往,从而人才济济;他们憎恶它,骂它,但又离不开它。欧洲的艺术片和好莱坞的商业片是两种不同的银幕现象,如果说欧洲艺术片倾向于对电影可能性的探索,那么,好莱坞商业片则倾向于市场,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如果说欧洲艺术片成功的关键在于个人的电影天才,那么好莱坞成功的首要因素,应归结于雄厚的财力;在好莱坞那里,人才也成为经济实力的一部分--物化了的人才形态。由此可见财力对于电影之重要!中国目前电影的不景气,是否也有着资金不足甚至匮乏的原因?



在下个一百年里,如果社会还是以货币形式实现产品交换的话,那么拍电影恐怕也需要一大笔钱。

过去的百年历史还告诉我们: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没有观众的电影是不存在的;即使是那些所谓的“地下电影”,也希望寻找到自己的观众,何况是作为电影主体的商业片。电影必须面向广大的观众群,适应他们的需要。早在1894年4月14日,在纽约的百老汇街就有过爱迪生的“电影视镜”的商业性映出,票价二十五美分。但由于“视镜”只能一人一机地朝着视镜往里面看,很难包罗更为广大的观众,所以后人还是选定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的布幕放映作为电影正式诞生的日子。这里就考虑到观众的因素,以最经济的方法取得尽可能多的观众。此外,大约还因为“视镜”有点象今天的看电视,观者和视象是有距离的;只有被摆到黑暗环境里的幕布才能使观众幻梦般地门生身临其境之感,这就有着美学上的意义了。总之,对电影诞生日子的认定,还是有公平合理的一面。无论如何,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大约是没有疑问的。



拿钱拍片,供观众看,在这两者之间有一个运作环节,那就是经营。在百年历史上,从初期到现在,电影的经营方式,促销方法,五花八门,千姿百态;尤其是在当代,其经营手段更为灵活多样,难以胜数。但归根到底,可以说曾经有过这样两种电影经营:一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电影经营,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影经营。它们分别是被它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所决定的。在中国的百年史上,这两种经济体制都曾经发生过,于是中国也就有了这两种经济体制下进行电影经营的经验。现在,中国又出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的转变,于是电影经营也在这个转变中转变。我们无意分辨这两种经济体制下电影经营的成败得失,但它们对于人类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应当从中得到教益。

满足广大观众的需要和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是统一的;一般来说,观众越多也就意味着利润越多,这已经为无数电影历史事实所证明了。但是,由于电影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所以从社会学政治学的角度来看,两者又时常发生矛盾,有时甚至尖锐对立。“为教化”和“为娱乐”这种电影史上的长久争论姑且不议,仅在中国五十年代后期,就曾提出过“要票房价值还是要工农兵”的严肃命题。这种在看到以往市场经济下的电影投机牟利的弊端之后,而又只看重社会政治作用而不计经济后果的见解,也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其结果,不仅违背了电影的经济规律,而且还不幸地为被批判者所言中:“为工农兵的电影工农兵不爱看”。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二律背反!由此看来,只顾拍电影,或拍电影只顾政治效果、社会效果而不计经济效果的作法,不论对于市场经济下的电影运作,还是计划经济下的电影运作,都不能认为是成功的经验。



人类下个世纪头一百年的社会发展,难以预料,电影会不会脱离经营渠道而成为有一定机构负责的社会福利事业、免费提供给社会公众观看?假如社会还发展不到这种程度,还有一个价值规律在起作用的话,那么,电影由拍片到看片这个运作过程的经营环节,不管会发生怎样形式和程度的变化,都还会继续下去。



百年史还告诉我们:电影是艺术的,同时包含着文化。



翻一翻世界电影史著作由始迄今的出品目录,回顾一下我们看过的各个国家、地区的各个时期的各个片种、各种题材和类型的影片,不难感到,世界上近百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等要闻,人文的和自然的衍进,无不在电影上得到或多或少或轻或重或直或曲的随机性反映;虽然它们不可能象文字记载历史那样去概括出历史的脉络和全貌,而只能是历史的一点一滴,然而从它们与历史的联系角度说,一部世界电影史也就是一部近代世界史的投影。我们把一些主要电影国家的影片,编年史式地排列起来,也几乎可以看出这个国家在这百年中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



电影中,不管是哪个片种,细察起来它们都包含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区的礼仪习俗、交际方式、宗教信仰和人文精神,包含着特定时代的文化风貌,从法国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俄国的、瑞典的等等国家的早期影片中,我们不是可以感受到这些国家的那个时期的人群生活的状态吗?十几年前在我访问南斯拉夫期间,曾经在马其顿共和国看过一部他们国家1896年拍摄的影片。他们的电影史学家对他们的国家能在电影发明的第二年就拍出了自己国家的影片而感到自豪。这是一部记录马其顿民族村镇民众日常生活的影片,以节日的舞蹈和仪式为主,也有他们的劳动和交往,使人感到有一种远古的气息,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我们自己国家的一些早期影片何尝不有着同样的意义。



不独纪录报导片如此,叙事故事片也有着同样的内涵,不过它是另一种形态罢了。叙事电影是以艺术家为能动主体,根据对现实的和历史的想象性体验,而小说式地编织起来的故事。不管人们从理论上怎样说明:是反映论还是表现论?又不管是哪个流派和风格,电影始终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认识,一种把握,一种特有的把握方式以及艺术家个人对于这一方式的创造性运用。所以影片里不仅渗透着生活,也渗透着意识,渗透着利益和反利益的冲突,权利和反权利的对立,道德和反道德的搏击,总之,它体现着各个不同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社团和群体的不同愿望和利益,是一种特有的意识形态或意识形态的一种。正因为这样,所以电影从它诞生起,就受到社会公众和权利政治的注意。有时它被打扮成一个圣洁的传教士,有时又被说成诱人犯罪的教唆犯;现在电视的这种地位好象比电影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了。电影的这种大善大恶的表象,无非是因为人群处于不同的经济状况因而社会地位不同。所以,对于一部影片的不同的毁誉褒贬也就不足为奇。好莱坞影片《真实的谎言》最近被作为“大片”引进来放映了。为何选中这部影片?其标准如何?不得而知,但这部影片的内容却值得人们注意。它的故事和人物及其含义,无疑是当前美国主导意志的一种显示,它既不同于六七十年代好莱坞那些所谓的“反传统”影片,也不同于八十年代包括科幻片在内的那些充满人性和人情味的影片,它似乎是三十年代好莱坞主导电影的一种上升式回归,这部影片里有“美国中心主义”和“老子天下第一”的意味,确与它的前辈有同工之妙。这不禁使我们想起鲁迅说过的话:“看见他们‘勇壮武侠’的战争巨片,不意中了会觉得主人如此英武,自己只好做奴才”。当然它不是“真实”的战争片,而是“谎言”的战争片,但那里的精神却与鲁迅讲的那些影片如出一辙。 中国已经不是三十年代的中国,当代中国把它引进来给观众看看,无碍大局,但是我们也愿意说一声:留意一下那片子里面的思想!



总观电影的百年史,应当正视,电影是一种大众娱乐形式;它不是学生课桌上的教科书,也不是有钱人柜子里收藏的珍贵文物和稀世艺术品;它是供多数人尤其是供青年人观看的。它的生命过程是创作制片、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然而在这同时,也应正视,在电影这一娱乐品中,又包藏着娱乐品之外的许多东西,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内涵,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效应。电影自诞生到现在,对于它的性质的各种争论,可不可以从这个认识中得到解释?



对于今后的电影发展,在电影一百年的今天,已经有了许多说法:电影不会有第二个一百年!只要人类社会存在电影就会继续存在!这样两种对立的意见,空间孰是孰非,只能让历史去证明了。但在我们可以看得见的将来,随着当今信息时代的大踏步发展,和由此引起的人类在这个时代中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巨大变革,以及传播媒体的更加革新化,电影的世界性特征将随之更为鲜明地凸现出来,将会发生更为广泛的文化影响和文化认同;当然,电影的文化逆反和文化排斥也还会继续下去。但不管怎样,电影对于人类是一个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