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镇】47 天龙—梦回明朝 合读:莫莫 馨雨 琴风

【中国古镇】47 天龙—梦回明朝 合读:莫莫 馨雨 琴风

00:00
17:21

47 天龙——梦回明朝

       饭桌上把饭团扔来扔去叫添飞饭,是贵州天龙古镇奇特的风俗,这里的女人结了婚就头缠白帕,有人说是为丈夫带的活孝;男人唱着弋阳高腔,却说把神顶在了头上;娘娘的衣服长袍大袖,却说是纯正的汉装;老人总是背着手走路,相传是老祖宗来贵州的样子。在状如城堡的天龙古镇里,这样的景象让人心生好奇也感到恍惚,这群人到底是什么人?他们又是来自何方?

       天龙镇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境内,为西行的交通扼要,是黔中的黄金通道,自安顺往东28公里的山谷盆地间,绿树掩映着几百个石头垒砌的村寨,他们有个奇怪的名字——屯堡。

       天龙古镇是屯堡村寨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当地人说,600年前,这些村寨几乎一夜之间出现在这里,住在这里的人们,很少与周围的民族交往,过着封闭的生活。第一次来到屯堡的人都会产生疑问,这些自称汉人的人来自哪里?为什么会出现在贵州的大山深处?

       明朝初年,盘踞云南的元梁王作乱,斩杀明朝使臣,对抗南京的统治,这让刚刚坐稳皇帝宝座的朱元璋大为恼火。洪武十四年,也就是公元   1381年,朱元璋在南京点将发兵,命令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携副将蓝玉、沐英率领三十万大军挥师西南。

       叛乱平息后,为了巩固统治,达到真正的率疆一统、四海归宁。朱元璋下令大军就地屯田驻防,这30万来自江南水乡的军人从此留在了他乡。帅学剑,一位安顺市的文化学者,几十年来他走遍了安顺市的屯堡村寨,研究沿袭了600年代的大明遗风。

       在农耕社会,土地对于农民来说等同于生命,这样的优惠政策大大稳定了军心,很快,朝廷还把这些屯田人的妻子、家人强行送到贵州,从此这些江南汉人,便在这方圆百里的大山中扎下了根。然而,朱元璋为什么把安顺作为屯田驻守的首选?

       安顺素有黔之腹、滇之喉的说法,具有极为重要的军事意义,平定元梁王之乱,安顺作为出兵的大本营,紧紧扼住了云南的咽喉。安顺地势相对平坦,有供养30万大军的自然条件,屯堡村落大都依山傍水,几乎占尽了交通和农耕的优势之地,也许这种形式的驻守正是当时的明王朝对云贵地区统治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布局吧。帅学剑说:来到天龙镇一定要看看四公亭,因为这里记载着古镇屯田建堡的历史。

       沈、郑、陈、张成为安顺大山里的新移民,他们奉皇命而来,浩浩荡荡地开进黔中腹地,又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贵州的大山深处,任凭外面世界朝代更替,时间在这里仿佛停止。许多年后,当人们再来到这里,却因为他们古怪的穿着而误会了他们的身份。

       帅学剑说,能够证明他们汉人身份最有力的证据,就是今天屯堡妇女的服装。宽袍大袖,手掌宽的丝头系腰,翘起的花鞋,头上的白帕和独特的发式,是天龙镇屯堡女人标志性的打扮。

       帅学剑告诉我们,这种服饰叫做凤阳汉装,流行于明代的汉人中间,由于与外界的隔绝,600年来这种凤阳汉装,可以说基本保留了明朝时的原貌,仅仅是在袖子的地方做过很小的改动。

       天龙古镇的女人,大都是追随参军征南的丈夫迁徙而来,头上的白帕表明了她们已婚的身份,出嫁之前的大辫子要挽成发髻,用玉簪绾住,再用白色或黑色的布帕整齐折成约三寸宽包在头上。头上的布帕是屯堡女人们身份的象征,对于为什么要带白色的布帕?

       在天龙古镇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因为当时屯堡bu 3女人的丈夫大都是军人,她们头包白帕,是为征战在外的丈夫提前戴孝,表达对丈夫情感的忠贞。虽然种种传说都无从考证,但屯堡女人世世代代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她们对贞洁的守护,守护成为坚持,甚至连镇上的裁缝,也坚持着一种剪裁方法。

       将宽幅的布料裁成一尺宽,在一片片的接上,这种做法在今天的人看来,可能显得有些笨拙,然而,正是这种笨拙让我们更加好奇,当年这些远道而来的移民,是如何在这深山之中继续他们的生活。

       我们来到天龙古镇,刚好赶上农历的六月初六,住在老宅子里的人们一大早就开始打糍粑,糯米是天龙人在江南时最喜爱的食材,到了贵州,他们想方设法使得这种家乡的味道重回餐桌。糯米和米饭混合的饭团,很快被打成黏黏的糕饼。

       天龙镇的屯堡人,用这种他们最爱吃的食物来招待客人们,做好的糍粑包上引子(芝麻)或其他馅料,带在身上可以保存很长的时间,据说是祖先因为常年行军打仗,动荡的战争生活让他们开发了这种便于储存和携带的食品。

       经过漫长的时间,现在的屯堡饮食吸收了当地的制作方法,就地取材,已经具有了许多贵州菜的特点,但天龙镇依然保留着自己在饮食上一些古老而奇特的风俗。

       陈先松告诉我们,这种特殊的添饭方式叫做添飞饭,也许这古老的习俗曾在中原大地广为流行,但今天已经绝迹。早年天龙人为了让客人吃饱,采用了添飞饭的方法。现在,天龙人的生活已经不再缺吃少穿,给客人添饭时,老娘娘的手艺也大不如前,但这种热情又有些奇特的风俗,还是让我们一行人大开眼界。

       九道坎,据说是天龙镇最早修建的房子之一,这些石块垒起来的房屋,外面看起来像巨大的堡垒,然而奇怪的是,这些房子的门窗却非常小。天龙镇的先祖从富庶的江南远道而来,为了生存,争夺土地时免不了兵戎相见,他们模仿周围少数民族用石头盖起自己的家,抵御不期而至的危险。然而,走进石头围墙里的院落,眼前的一切却让我们大吃一惊。

       天龙镇的房子是石头和木结构的山地建筑,这似乎印证了屯堡人来到天龙镇后内心的挣扎。大概没人能说清当年这些出生在江南的先祖们,花了多长时间学会用石头盖房子。然而,石墙内这些看似无用的精致木雕,也许才是他们真正坚守的精神家园。

       在天龙镇敬神祭祖的日子,周围村寨的人都会赶来给寨门土地上香?寨门土地是屯堡人信奉的神灵之一,除了守寨门,据说求子也很灵验,想添丁进口的家庭都要来这里拜上一拜。这里的人们告诉我们,许愿后一定要在第二年的这一天来还愿,屯堡人说,谎言只能哄人不能哄神,因此想要心想事成,虔诚是最有效的方法。

       根据延续了600年的习俗,祭拜之后还愿的人还要在空地上支起锅灶做一顿美食,和十里八乡赶来的亲朋好友一起分享喜悦。600年前屯堡人走进贵州的大山,当地艰难的自然条件和周围少数民族陌生的文化,使得他们对神灵的敬畏和依赖越发强烈,他们用各种形式敬神、祭神、以求神灵对他们的护佑。这种古老的傩剧叫地戏,是屯堡人特有的祭神祈福的古老仪式,屯堡人叫它跳神。

       陈先松是天龙镇为数不多的传承人之一,因为不凡的表演功力,他被当地人称为地戏王。陈先生说,跳神是男人的专利,当年在天龙镇定居之后,没有了战争,男人们平时大都屯田耕作,为了不使武艺荒废,他们将这种当时流行于江南的古老祭神仪式带到贵州,平日里演习操练,逢年过节跳上一场自娱自乐,以此来祈求神灵对天龙镇的护佑。

       陈先松说,现在的地戏更多的是为了旅游而进行的表演,以前可以跳上几天几夜的戏,现在精简到只剩十几分钟,然而即便如此,对于唱腔和动作,他们还是不敢有丝毫的改动。在天龙镇最早的居民中,有一位并不是屯田的军人,可他的名字在当时的大明朝却是赫赫有名、妇孺皆知。

       天龙镇上的沈向东,带着几个今年参加中考的孩子来到镇外给沈家的先祖上坟,祈求祖上保佑孩子们考试顺利。沈向东是天龙镇沈氏家族的第二十代孙,而沈氏贵州始祖的墓碑上赫然刻着江南巨富沈万三的名字,沈万三是明朝初年一个商业上的奇人,是名噪一时的江南巨富。从清朝开始,天龙镇人就将沈万三奉为财神,供奉在庙堂之上。

       江南巨富沈万三怎么会来到千里之外的贵州天龙镇?沈向东说,镇中心的沈家祠堂,保存着天龙镇一段传奇的往事。曾经修建了1/3南京城的沈万三,被捆绑着走进天龙镇,就再也没有回到江南,据说死后多年,才有他的后人把他的遗骨运回江苏,埋葬在最初发迹的苏州市郊。

       2006年,沈向东终于实现了沈家祖祖辈辈的夙愿,100多位沈家后裔回到南京寻根。南京市政府还特批了南京城墙的一块城砖,送给天龙镇的沈氏后裔。更多的人没有再踏上故乡的土地,天龙镇的老居民来自南方的不同省份。

       当年屯田驻军的一纸军令,将他们的命运与贵州紧紧联系在一起,或许远离中原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让天龙屯堡人的生活没能随着朝代的更迭而发生大的改变。

       又或许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深处,想用对古老习俗点滴的坚持,来表达对先祖的尊敬和对故土的怀念。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