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镇】46 光福—渔乡福地 合读:莫莫 馨雨 琴风

【中国古镇】46 光福—渔乡福地 合读:莫莫 馨雨 琴风

00:00
14:29

46 光福——渔乡福地

      从前的文人说,光福古镇到处是“湖光山色”,到处是“洞天福地”,所以才有了“光福”这个名字。太湖的自然风光和丰饶物产滋养了这座古镇,也催生了它文化上的个性,地处丘陵地带的苏州光福,与人们通常熟悉的江南水乡古镇有着细微的文化差异,它显得更壮阔些,也更硬朗些。

      光福司徒庙后院,乾隆南巡时命名的“清”、“奇”、“古”、“怪”四株古柏,曾遭雷击,却依旧蓬蓬勃勃。全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的香雪海,入山无处不花枝,远近高低路不知。幽香过处,清气袭人的仿佛不是梅花,而是光福。

      光福东距苏州城28公里,位于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太湖东岸的一个半岛上,历史上光福人大多靠太湖为生,渔文化也就成了光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太湖的渔民和渔俗集中在光福的渔港村,它像是太湖渔文化的一块活化石。在渔港村,我们遇见了一位正在岸边忙碌的渔民。

      渔港村原名湖中村,意思就是太湖中的村落,它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内陆渔港,三面临水的地理位置,让光福人“未尝一日舍舟楫”,而根据捕捞对象的不同,渔船的形体大小也各不相同。随着当地的渔民,我们登上了一艘七桅古船。

      七桅古船是目前国内淡水捕捞作业中最大的渔船,在整个太湖地区都难得一见,这艘古船已有百年历史,而它的形制来源于更为久远的南宋时期。人在船上,船在水上,在广大的太湖,船就是造在水上的房子了。七桅船有13个船舱,完全比得上一座小别墅的体量,使用空间绰绰有余。

      行船两个半小时,渔民们带着香烛准备去太湖中央的平台山岛祭祀大禹,在渔民眼里,治水的大禹就是水神,被称作“水路菩萨”和“禹王菩萨”。传说大禹在治理太湖的时候,曾经在西山林屋洞里发现了一部铁函“天书”。

      大禹正是按照“天书”上的指点开凿了三江,所谓“三江既入,震泽底定”,震泽,是太湖的古称,通过大禹的治理时时泛滥的震泽,从此成了鱼米之乡的太湖。史书记载的没有传说多,传说记住的没有人心多,光福人永远记住了大禹,感念他治水的恩情。

      光福圣恩寺依玄墓山而建,创始于唐代,规模宏大,明清两代,圣恩寺名闻四方,红楼梦中妙玉出家的玄墓蟠香寺,原型就是这里。康熙年间,圣恩寺成为全国五大名刹之一,康熙和乾隆南巡光福曾多次驻足于此,住持真法大师告诉我们,圣恩寺藏有一宝——血经,这部血经作为镇寺之宝轻易不向外人展示。

      《大方广佛华严经》记载佛陀的因行果德,是大乘c佛教重要经典之一,华严宗的许多宗旨妙义都从这部经书而来,要书写完成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经典,耗时经年累月。住持告诉我们写经的僧人法名海量,我们无从查考近400年前这位僧人的生平。面对他“折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的经文,我们蓦然觉得,海量法师果真是佛法如海、功德无量。血经诞生于光福,与光福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分不开,这里古刹众多,光福寺供奉观音像,几次旱灾,人们“祷之即雨”十分灵验。

      司徒庙供奉汉初名臣邓禹,邓禹关心民生,备受爱戴,身后被奉为邓尉山神,保佑一方平安,又名“石壁”的永慧禅寺文人荟萃,后来居上,寺庙的兴盛,反映了光福淳朴的民风,也寄托着岛民们对家乡风调雨顺,太湖鱼获丰收的美好祝愿。

      《太湖备考》说:春后银鱼霜下鲈,银鱼、白鱼和白虾是通常所说的太湖三宝。白虾像戏曲里的小丫鬟,清新活泼还有一点小小的心机,因此也就更加有趣了;银鱼,据说是千年前吴王扔在水里的食物幻化而成,纤尘不染的样子,仿佛素卷青灯下一具欲说还休的经文;还有白鱼,白鱼像一身白褂,衣袂飘飘的立在船头的侠客。

       吴越春秋不过是过眼烟云,青山绿水才是醉里挑灯看剑的一片风景,湖上的渔民说:地富鱼为米,除了太湖三宝,这片水域还生产梅鲚ji 4、鳜鱼和鲃鱼,还有太湖大闸蟹,它们依次出现,使一年四季的太湖生机勃勃。我们拍摄时,正值六七月之交,渔民们用小型的银鱼网捕鱼。

      船菜是苏帮菜的源头,最本色的船菜要数渔民在太湖上的日常饮食了,如今大一些的渔船,在船的尾部还保留着传统式样的木制灶台,有了灶台,这漂在湖里的船才成了真正的水上人家。船菜“四时不同,八节各异”,苏帮菜讲究时令和新鲜的特点,在太湖船菜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在吃法上,渔民们为我们展示了一口绝活。

      如果说光福硬朗的丈夫气,展露在烟波浩渺的太湖上,那么它细腻的女人味,就隐藏于精微的尺寸之间,太湖周边是苏州众多手工艺术的发源地和集聚区。这里地少人多,除了打鱼,乡民们往往从事各种家传世袭的手工艺。历史上设计和建造北京明故宫的蒯祥,就是光福镇边香山村人,他开创了著名的建工团体——香山帮。

      数百年来,苏州著名的私家园林大都是香山帮工匠的心血之作,手工艺术的繁荣还来源于这里风土清嘉、水木清华。光福是“中国花木之乡”,春有梅花如海,秋有桂林飘香。光福种植桂花的历史始于唐代,是我国五大桂花产地之一,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凭借丰富的自然物产,光福建起了中国工艺文化城,古老的技艺,在这里得到了集中展示和创意提升。

      光福的传统工艺主要有核雕、玉雕、红木雕和佛雕,统称光福四大雕;核雕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近代核雕的发源地,光福雕刻以“精、细、雅”著称,被誉为“神工”,这里从事核雕手艺的人有两千之多,许忠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在她琳琅满目的工作室里,一件栩栩如生的人物核雕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核雕以乌橄榄为原料,乌橄榄质地坚硬,雕刻时要掌握刀的轻重缓急,我们的记者跃跃欲试。

      说到核雕,人们大都会想起明朝末年魏学洢写的《核舟记》,作者对苏州人王叔元的技艺大为倾倒,“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核舟表现的是苏东坡月夜泛舟赤壁,小小的橄榄核上,刻有形态各异的五个人物,或许是面向太湖的一种抒情吧。光福核雕往往以核舟为题材,与王叔元的核舟相比,许忠英的作品人物更多,雕刻难度似乎也更大。

      许忠英为这枚核雕取名《游子归航》。对光福人来说,太湖就是母亲湖,他们的生活和审美、习俗、信仰与这片浩渺的太湖水血脉相连、水乳交融。每年桂花飘香的时节,光福渔港村都会举行盛大的太湖开捕节活动,光福人说这是在感恩太湖。

      以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主体,这里正全力打造国内面积最大的5A级景区,太湖是苏州面向未来的一张绿色请柬,诗人概括说光福的前世今生,就像是一曲山高水长的弹唱。

      太湖的魅力,在于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的相得益彰,这也成就了光福古镇的特色。其实走进光福,我们便走进了太湖,走进了太湖文化的山光水色、洞天福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