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镇】40 龚滩—行歌坐月 合读:莫莫 馨雨 琴风

【中国古镇】40 龚滩—行歌坐月 合读:莫莫 馨雨 琴风

00:00
19:35

 40 龚滩——行歌坐月

       上世纪80年代,国画大师吴冠中沿着乌江一路写生,当他来到一个叫龚滩的古镇时,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撼,那悬在空中的吊脚楼,那光亮的青石板老街,还有那些怡然自得的居民,都给吴冠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动情地称赞这里是唐街、是宋城、是爷爷奶奶的家。

       之后吴冠中以龚滩为原型,创作了《乌江小镇》、《老街》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作品,让这个乌江边的小镇定格在画布上。这个让国画大师震撼和赞美的小镇,就是位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龚滩古镇。慕名走进吴冠中笔下的龚滩古镇,我们也被龚滩的魅力深深感染。此时,距离中秋节还有半个多月的时间,但我们却发现,这里的人们已经在为中秋佳节悄悄忙碌着。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流行在广大的汉文化地区,我们十分好奇的是,在这个偏远的土家族苗族古镇上,怎么会有如此浓郁的中秋风俗?

       龚滩古镇位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深山峡谷之中,乌江江畔距离重庆市区约360公里,距离湖南省的张家界200多公里。一大早夏永奎就和儿子忙碌起来,他们两个在张罗着恢复家里的神龛。在龚滩镇土家族人的家里都有一个或简化或正规的神龛,神龛的中间供奉的是天地君亲师,两边都是各路圣贤神仙。

       由于前几年搬家,屋子一直没有收拾停当,这神龛也就一直没有恢复起来。再过半个月就是中秋节了,夏永奎希望中秋节的时候,能够郑重其事地祭拜祖先,供奉各位神灵,以保佑全家人的平安幸福。

       就在夏永奎恢复神龛的时候,龚滩镇政府的几位工作人员正冒雨行进在山路上,他们要去大理村拜访一位表演绝技的师傅,准备邀请他在中秋之夜到镇上表演助兴,冉光吉是这一代有名的绝技师傅,他爽快地接受了邀请。寒暄过后,冉师傅先让他的徒弟冉井生给大家表演一个小绝技。在念念有词之后。一条木凳子被冉井生立在一个装着玉米粒的玻璃杯上。

       中秋节是广泛流行于汉族地区的一个重要节日,人们一般会跟家人朋友一起吃月饼、赏明月,那么,龚滩的土家人在中秋节时,吃的又是什么呢?彭大香老人正在做的这种食物叫糯米包子,包子的皮是用上等的糯米做成,包子的馅是将花生、芝麻、核桃等捣碎之后,再和着蜂蜜调和而成。糯米面被揉搓成团儿,然后捏出一个窝儿来,包上馅之后,还要专门捏出一个尖儿,在包子的顶部位置沾上5颗染成红色的米粒儿之后,一个糯米包子才算完成。

       这种糯米包子正是土家族人最中意的中秋食物,它的地位跟汉族地区的月饼一样,中秋节家家必备。将核桃、芝麻、花生等包在一起。除了食材本身的营养和美味外,更多的是一种收获的寓意。据史料记载,糯米包子最早是祭祀的贡品。中秋节前夕,秋收已经结束,人们将刚刚收获的东西包在一起供奉在神龛上,祈求来年继续得到祖先和各路神灵的保佑,从前只有在中秋节才能吃到糯米包子,现在已经成为了土家人日常的一种美食。

       除了独具特色的糯米包子之外,龚滩还有一种中秋食品酥食,酥食是用糯米面加上蜂蜜做成的,它的形状、做法很像月饼,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食品。酥食的面是熟的,成型之后就可以直接食用,其实龚滩的土家人中秋节也吃月饼,只是现在已经没有人做了,土家人的月饼会是什么样子呢?

       距离龚潭镇约90多公里的龙潭,也是一个土家族聚居镇,龙潭镇王川云家的月饼远近闻名,平常走亲访友时,王家的月饼是很体面的礼物。到了中秋节,王家的月饼就更成为了抢手货。土家族人的聚居地,怎么会有这么正宗的月饼店?仔细一打听,原来王川云家并不是真正的土家族,他们是从江西迁徙而来的汉族人,当年祖辈沿着酉水河从江西到这边做生意,时间长了就留了下来,于是家乡这浓浓的中秋味道,也在这里落地生根。

       龚滩古镇所在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区的核心地带,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起源地,这里山高林深、河道纵横、风光绝美,被誉为世间的桃花源,当中原汉族人关于中秋的嫦娥、玉兔传说还没有传入的时候,土家族人早就有了自己对月亮的崇拜习俗。长期研究土家族文化的倪锦江认为,土家人的中秋节,主要是一个庆祝丰收的节日。

       倪锦江介绍说,过去中秋节的时候,龚滩镇有很多好玩的游戏方式,然而现在,那些快乐只留在了老人们的记忆中。倪锦江告诉我们,在龙潭镇还有一些原汁原味的土家族人的中秋游戏。72岁的曾文广正带着孙子、孙女摘柚子,这些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柚子,不是用来吃的,而是要用来做一种叫“香灯”的玩具。这是曾文广儿时过中秋节时一种游戏的道具,今年的中秋节之前,曾文广打算让孩子们也体会一下自己儿时的那种快乐。

       香灯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将柚子插在一根长棍子上,然后在柚子上插满香烛,一个香灯就算完成了。做完了香灯,曾文广带着孙子、孙女们赶到镇上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几个他儿时的老伙伴们,正在捆扎着一种叫云车的玩具。三根木棍被捆扎在一起,然后缠上红布装饰一下,老人们做的津津有味,而孩子们看的却是满眼的困惑,这种几根棍子做的玩具又怎么玩呢?

       几个孩子好奇的上来玩他们爷爷小时候玩的游戏,但一圈转下来,从孩子们的表情上已分明看出,他们实在体会不到爷爷们当年的那种快乐。这些伴着动画片、电子游戏长大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娱乐方式。

       其实传统习俗并没有完全消失,它只是以另外一种形式被传承着,梁继红老师带着孩子们排练的这个香灯舞,就是从土家族传统的中秋节游戏中得到的灵感。孩子们手里拿着的道具是当地的特产柚子,也就是爷爷们小时候的玩具。几年前,当这个充满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舞蹈,首次在酉阳县城亮相时,便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之后香灯舞还代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到重庆市参加比赛并获过大奖。

       在龚滩古镇,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浓郁的土家族苗族的特色文化,而且还发现,龚滩古镇上处处透着汉文化的影子。对于身居偏远之地,交通极其不便的龚滩镇,这些浓厚的汉文化习俗又是从何而来的呢?重新摆放好了神龛,夏永奎觉得完成了一件重大的事情,今天是周末,家里的孩子们都要回来吃饭,老伴和儿媳们开始早早的准备饭菜了,而夏永奎就在院子里摆弄起他的根雕了。

       玩根雕是近十几年的事情,年轻的时候,夏永奎还在乌江上当过很多年的纤夫,他工作的地方就是龚滩镇下面的激流险滩。今天的乌江水看起来波澜不惊,但就在几年前,龚滩镇下面却是一个激流险滩,而龚滩的名字就因为这个险滩而来。

       这块碑叫永定成规碑,为清朝时期所立,上面记载着,当时背夫们背运货物的具体价格。史料记载,当时龚滩每天上下的大型商船有二三十条,光背夫就有七千多人,当时背夫之间形成了几股大的势力,并经常发生争斗,最后由商会出面协商之后,立下了这块碑,这相当于今天的物价表。

       这是今天的龚滩古镇码头,每天都会有许多游客从这里上岸到龚滩一游,而当年这个码头上往来的是大量的货物和商人,当时的龚滩是乌江上一个大型货物转运站。从龚滩还留存的西秦会馆、禹王宫、川楚庙、文昌阁这些建筑,就可以想见当年龚滩的繁盛景象。外地客商随着货物落脚于龚滩。到了中秋时节,一轮明月,激发了这些外地客商的思乡之情;把酒赏月,也许就成了他们此时最好的宽慰,久而久之,当地的土家族人和苗族人也受此影响过起了中秋节。

       下午,夏永奎家的孩子们都陆续回家了,一桌丰盛的晚餐端上了桌子,由于今年中秋节的时候,女儿要和婆家一起过节,今天夏永奎特意叮嘱摆放上了糯米包子、果果等中秋食物,就算是一家人提前过一个中秋节。开宴之前,夏永奎带着全家老少对着神龛深深的三鞠躬,并敬上了三炷香,在每年的中秋节,龚滩镇的土家人都是以这样的方式,欢欢喜喜的开始过中秋节。

       晚饭之后,龚滩镇的小广场上热闹起来了,镇政府请来的冉井生师傅,今天晚上就先要表演一场绝技,一时间吸引来了很多人围观。傩技是从傩戏、傩舞中演化而来的一种民间绝技,原始的傩技用于驱鬼逐疫、除灾呈祥的祭祀活动,现在傩技的祭祀功能逐步减弱,大多时候只是一种娱乐表演。

       今天,冉井生师傅表演的是木棍提米的项目。一个空坛子在经过大家的验证之后,被装上了大米,之后冉井生师傅开始念念有词,做起了法事。按照传统的解释,掌握了傩技的都是一些可以与天地神灵相通的人,通过做法后,普通的事物就具有了某种神性;一段咒语之后,这个装满米的坛子,竟然被神奇的抬起来,一个木棍是如何提起这20多公斤的坛子呢?这里面会有什么机关吗?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冉井生师傅同意我们将米倒出来检查,检查过后再重新把米装进坛子,这次还能提的起来吗?

       当天色渐渐暗下来的时候,人们围着篝火跳起了土家族的传统舞蹈——摆手舞,人们用歌舞表达着收获的喜悦。在我们拍摄期间不巧赶上了阴雨天气,很遗憾我们没有能拍摄到龚滩古镇皓月当空时的美景,但我们知道,龚滩浓郁的中秋文化一定会传承下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