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镇】41 三河—土菜不土 合读:莫莫 馨雨 琴风

【中国古镇】41 三河—土菜不土 合读:莫莫 馨雨 琴风

00:00
18:13

41 三河——土菜不土

       三河镇南街的戴世勤正在炒面,准备制作三河传统早点——炸米饺;北街的胡益定正在小南河里寻找一种鲜活的食材,他要烧一道三河土菜——河蚌烧豆腐;古镇的百味园餐馆里,年轻的曹正厨师正在做一道奇特的食物——炸响铃,这些三河土菜背后都有豆腐的身影,而在三河人的手里,平凡的土菜总能转化成不俗的美味。

       古镇三河坐落于安徽省的肥西县,地处巢湖之滨,距离省会合肥四十公里,因境内的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在此交汇,故称三河,三河人会吃,三河土菜更是远近闻名。2012年6月,三河镇被中国饭店协会评为中国美食文化古镇。

       像往常的周末一样,一大早,小南河上便热闹起来,胡益定的画舫里挤满了人,今年69岁的胡益定曾在中学里任教,退休之后,他和古镇的几个伙伴组成了一个民间艺术团,每到周末,他们都要在古镇上演出地方戏。今天,他们在画舫上的演出结束后,还要到古镇中心的万年台上表演河蚌舞。

       河蚌舞就是胡益定根据这段传说编导的,能歌善舞的胡益定平日里更是烧得一手好菜,听说我们在寻找三河民间美食,胡益定自告奋勇,要给我们露一手。回到家里,胡益定拿起脸盆向河边走去,胡益定所说的海菜就是河蚌,野生河蚌是三河人钟爱的食物,过去三河的河塘沟渠到处都有河蚌,在胡益定看来,生活就是这样简单,伸手摸来的都是天然的美食。

       热闹的河蚌舞勾起了胡益定的食欲,今天,他要做一道三河镇地道的民间土菜——河蚌烧豆腐。胡益定小心翼翼地用小刀切割着河蚌,将蚌肉与外壳的四个连接点切断之后,一个完整的蚌肉被剥离开来。蚌肉性寒,与豆腐搭配清凉解热,最适合夏季食用。传说,从前有个厨师来到三河,开设了一家专门烧制河蚌的菜馆,生意一直不好,有一次,他偶然发现将河蚌与三河的水豆腐一起烧,味道十分鲜美,从此河蚌烧豆腐一炮打响,流传开来。

       胡益定用来烧河蚌的豆腐不是一般的豆腐,而是著名的三河水豆腐。相传,淮南王刘安在寿县八公山炼丹时发明了豆腐,距八公山近百公里的三河镇,可谓是近水楼台。自古以来,三河人就擅长做豆腐,制作水豆腐的关键在点浆,压制的过程要拿捏的很准,点到为止,否则豆腐就容易变老。

       成型后的豆腐划分成小块用清水泡养,因其含水丰富,细腻柔滑,故称水豆腐。当地人认为三河水豆腐之所以好吃,是因为三河的水质好,三河的水来自于大别山脉,水质清冽无杂质,用这种水做出来的水豆腐,肉细味醇,最适合烧汤菜。在三河人的厨房里,豆腐似乎是经久不变的主题,三河人十分擅长将豆腐与当地的土产食材结合起来,制作出独具风味的美食。

        从三河古镇的古西街一路走来,传统的徽派建筑、石板路、羽毛扇作坊、木匠坊、白铁铺、牛角梳子店、弹棉坊,这些古镇先民传承下来的店铺,似乎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的繁盛,尽管岁月变迁,但盛世的繁华,文明的记忆,却深深刻画在人们亲手构筑的古镇当中。

       古镇的南街一向是最热闹的,鳞次栉比的土菜馆多得数不清,而每一家饭馆的门前,都摆满了用于烹调美味的天然食材。在三河人的菜单上,从来少不了时令蔬菜和新鲜的鱼虾,什么时间吃什么东西很有讲究,沿街摆放的都是当4季的新鲜食材,新鲜的藕、菱角都是刚刚上市的,这些地道的食材大多来自于古镇周边的乡村。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藕要秋季才挖掘的,而在这里人们为了吃到鲜嫩的藕,七八月就挖新藕了。在古镇南街的这家餐馆里,厨师曹正正在用藕做一道奇特的食物,只见他把鲜嫩的藕切成片,剁碎之后与肉馅混合起来,再打一颗鸡蛋放到一起搅拌起来。

        将肉馅在腐皮上铺成3-4厘米的宽度,曹正小心翼翼的卷起来,一边卷,还要一边慢慢的拍上一些水淀粉,水淀粉既能起到软化腐皮的作用,又能增加馅料的粘性,卷好的坯子放到冰箱里速冻,待坯子微微冻硬之后,用刀切成大小适中的小段,待油烧开,上锅烹炸,炸至金黄色捞1出。

        三河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盛产莲藕、菱角和稻米等作物,食在当4季,吃在当地,三河人很会利用当地的土产制作美食,他们不仅对豆腐情有独钟,而且在米的吃法上也是用足了心思,籼米是三河的特产,在三河籼稻一年可种两季,分为早稻和晚稻。千百年来,三河一直是安徽地区重要的粮仓。

       在祖祖辈辈的三河人记忆里,三河人从来就没有贫穷过,古镇西街上这处典型的徽派建筑,是与李府粮仓同时代的米店,叫刘同兴隆庄,是当时三河镇上72家粮店中最大的。在这里米不但是主食,还能用来做菜,将籼米做成的锅巴加上巢湖白米虾,就成了当地的一道土菜——锅巴虾子。将白米虾炒熟加水烧开,然后加入适量米粉调至粘稠,一道米粉虾糊hu 4就做成了,吃起来绵软润滑鲜美可口,米粉虾糊又叫三河虾糊,是三河古镇特有的一种吃法,用米制作土菜的传统,在三河流传了很多年。

       古镇南街上的这条小巷子叫一人巷,窄窄的巷子只容一人通过,巷子边上便是杨振宁少年时期在三河的客居处。抗战时期,杨振宁借读的泸州中学搬到了三河,每天杨振宁都要经过一人巷去上学,当时客居三河的杨振宁十分喜爱三河的土菜。

        这黄灿灿的米饺吃起来又酥又脆,而让人想不到的 它是用米和豆腐做的,米饺究竟是怎样做成的呢?当地人告诉我们,在古镇南街有个戴师傅做的米饺最有名,但戴师傅只有早上三四点钟才开始做米饺,我们决定第二天凌晨去南街拜访戴师傅。

       戴世勤师傅炒的面不是一般的面粉,而是由当地出产的早稻磨成的米粉,这种米粘性较弱,比较适合做米饺子的皮,如果饺子皮粘性太强,炸起来就不酥脆,炒面是做米饺的第一道工序,要一直不停的翻炒,直至米粉颜色略显微黄,大约30分钟米粉炒好,戴世勤师傅又向大锅里加入滚烫的开水烫面,同时不停地用力搅拌,拌匀之后,戴世勤师傅将一大锅面倒在案板上,开始趁热揉面。

       烫面就是为了暂时增加米粉的粘性,这样才使米饺容易捏和,揉面、包米饺都要趁热做,如果放凉了就没有粘性了,这意味着戴师傅他们必须抓紧时间,这时候,戴师傅的妻子和哥哥也要来帮忙。

       三河米饺的馅料制作十分复杂,做馅时先把豆腐放大锅里烧开,去掉黄浆味,然后捞出来剁碎,再放大锅里加清水煮,为了使馅料更加鲜美,还要加一些巢湖白米虾调味,最后放入生姜、辣椒与水淀粉,煮沸后晾凉做成馅料。三河米饺就像北方的油条一样,是古镇居民不可缺少的早点,它也是一道可口的点心。

        相传,三河米饺与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很有渊源,太平天国时期,三河镇是天津的门户和军需粮仓。1858年11月,湘军举兵进攻三河,陈玉成领导太平军击败了来犯的湘军。三河大捷后,当地老百姓就用籼米粉和面,豆腐与白米虾做馅,包成点心慰劳太平军,这种形似饺子的点心,深受陈玉成等太平军将士的喜爱,这种吃法就流传下来。

       戴世勤师傅每天做600只米饺,每个只卖6毛钱,到七八点钟的时候就卖的差不多了,这时一家人才坐在一起吃自己做的早点。米饺的制作工艺相当繁杂,三河镇上虽然号称人人都会做米饺,但真正以做米饺谋生活的已经不多了,经过岁月的洗礼,总有一些东西经过时间的磨砺留存了下来。

        离戴家不远的地方有一处羽毛扇作坊,店主丁政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合羽毛扇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丁政权告诉我们,羽毛扇最初起源于鹅毛扇,鹅毛扇是三河的土特产,而说起鹅毛扇也跟吃有关。丁政权告诉我们,在三河鹅肉的吃法也顺其自然,秋天做卤鹅,夏天炖鹅汤,关于鹅的土菜一直流传至今,而鹅毛扇的制作技艺经过历代人的努力也保留下来。

       在工坊里忙碌了一天,大伙要做一顿好吃的,收拾停当之后,大家开始做炕粑粑,炕粑粑是三河的一道传统美食,将青菜、酱干、肉末炒熟做成馅,再用鲜米粉和成的面包起来,压成圆饼状用油锅煎,当地人称之为炕,待粑粑的上下两面都煎成微糊的硬壳就算炕好了。

       在三河古镇,人人都是美食家,普通家庭在吃上也绝不含糊。除了擅长制作羽毛扇,丁政权还善于做三河的土菜,他的拿手菜是三河小炒,将肉丝勾芡上锅翻炒,依次加入芹菜丝、洋葱、酱干、南瓜丝与辣椒丝,出锅前还要加上一点荤油,这样,一盘色香味俱全的三河小炒就新鲜出炉了。

       在三河人的舌尖上,味道重于一切,平凡的土菜到了三河人手里,经过巧妙的转化,就成了至真至纯的美味。老鹅汤、炕粑粑、三河小炒、米粉虾糊这些都是地道好吃的三河美食,而食材无一例外都是出自本地的土产。

        如今,三河平均每天都要迎来数千人的到访,人们到这里不仅是为了观美景,更是为了尝土菜。在时光的流逝中,人们寻找着古镇曾经的繁华;在土菜的滋味里,人们品味着这个皖中小镇的乡土风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