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秩序第十讲 罗斯福与现代国际秩序1:挑战与完善

国际秩序第十讲 罗斯福与现代国际秩序1:挑战与完善

00:00
11:47

美国总统罗斯福对二战后的国际秩序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要从国际视角出发探究罗斯福的相关理念与行为。


内容讲义 



课程讲稿

你好,我是许小亮,欢迎来到《通往文明之路100讲》国际秩序篇。

在前面几讲,我们一起聊了伍德罗·威尔逊对于现代国际秩序的构想与实践。在这一季一开始,我就和大家聊到,除了格劳秀斯之外,现代国际秩序的大立法者们都出自英美。而真正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国际秩序的,就只有伍德罗·威尔逊以及富兰克林·罗斯福。我们已经和大家聊了伍德罗·威尔逊的贡献。那么,富兰克林·罗斯福对于现代国际秩序构建的贡献体现在哪里呢?


一句话,罗斯福的贡献就在于带领美国放弃中立地位,加入反法西斯阵营。正是由于罗斯福的贡献,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战胜了法西斯同盟国。彻底把威尔逊的国际联盟体制改造为联合国体制。在这个体制下,富兰克林·罗斯福充分发挥了核心大国在全球范围内稳定国际秩序、维护国际和平的作用,从而在二战后缔造了一个更稳固的新型国际秩序。这个秩序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联合国体制。

从这一讲开始,我们就来聊一聊罗斯福是如何继承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核心,成功将联合国体制推向全球,并将其发展成为现代国际秩序一大成熟机制的。 


跳出对罗斯福的固有印象


在第三季,翟志勇老师和你聊过罗斯福对于美国内政的贡献。通过罗斯福的新政,美国夯实了海洋国家在现代世界中的领导地位。基于此,大家对罗斯福的认知,总体上停留在他是美国的大立法者。但是,罗斯福的贡献不止于此。在美国的历任总统中,唯独罗斯福一身兼二任,既是一个伟大的国内秩序立法者,更是一个伟大的国际秩序立法者。这个地位,无人能及。

在这一讲,我想带你跳出对于罗斯福总统的固有印象,从国际秩序的视角去了解罗斯福总统的贡献。

作为一个民选政治家,罗斯福总统尊重美国人民的意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基本上奉行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恪守美国的中立法。但从当时的国际秩序视角出发,如若美国始终游离在二战战火圈外,法西斯极有可能占据上风,这也就意味着一个暴政、专制的极端主义势力会迅速崛起,甚至席卷全球。这不仅对于欧洲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对于美国自身维持自由秩序也会产生不可预期的消极影响。

为此,罗斯福总统在《炉边谈话》中不断地提醒美国人民,不可过分耽溺于自身的事务,而应该更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之中,发挥美国的作用,来确保自由秩序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势。1941年5月27日,罗斯福发表的那篇 “宣布全国进入无限期紧急状态“的炉边谈话,揭露了以希特勒为代表的法西斯分子所谓“新世界”的丑恶行为,暗示美国应抛弃那种能幸免于这场世界性大战的幼稚想法。在这次最长的谈话中,罗斯福不厌其烦地展示了法西斯侵略之下的种种现实和可能景象,极尽耐心地号召并敦促美国各界人士放弃孤立主义的传统做法。在结束谈话之时,罗斯福宣布全国进入无限期的紧急状态,使武装力量处于战备状态。

正是通过这一篇最长的炉边谈话,我们看到,作为一个政治家,罗斯福总统本人所具有国际主义视野。也正是通过这一篇谈话,美国真正走上了建构新国际秩序的道路。

虽然罗斯福对于国际秩序的构想大体上还是按照威尔逊的理论框架,但罗斯福抛弃了威尔逊对于国际秩序基石的模糊论述,而将新国际秩序直接奠定在具体可感的权利与自由之上。并且,罗斯福特别强调,为了维护和平,可以进行战争。这也给新国际秩序中超级大国和大国的干涉主义提供了依据,方便了美国在战后确立国际秩序领头羊这一新角色。。

正是因为罗斯福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与,美国在战后国际秩序的设计上占据了主导地位。遵循威尔逊传统,美国真正融入了新国际秩序之中,最终形成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新国际秩序。这一次,罗斯福的方案获得了全球性的认可和接受。威尔逊的理想基本被实现了。


为什么罗斯福能够应对法西斯对国际秩序的挑战


大家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很多国家的政治领袖都参与到了反法西斯的斗争中,除了罗斯福之外,影响最大的还有这三位:英国的丘吉尔、苏联的斯大林和法国的戴高乐。但这三位政治领袖基本上没有从国际秩序的视角去思考反法西斯的问题,他们更多地是从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角度去进行反法西斯的斗争,只有罗斯福是从全球暴政和专制的国际视角对战争情况及战后世界格局作出研判。

从这个角度出发来构建新国际秩序,就不能像威尔逊那样把国际秩序简单地定位在人道和正义的原则之上,和平秩序也不能单靠一个一个中立性的国际组织来维持,因为抽象的人道和正义原则同样可以成为法西斯的口号。比如,日本侵略中国时所宣称的“大东亚共荣圈”,将日本的法西斯行为美化成了解放,把残暴统治宣传成“王道乐土”。因此,相较于威尔逊主义的空泛原则,罗斯福构想中的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贫困及免于恐惧的自由这四大自由及基本人权概念就显得具体、精细多了,其包含的一系列构想也因此在构建新型国际制秩序时被赋予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事实上,在1944年1月11日提交给美国国会的国情咨文中,罗斯福总统将自己的四大自由用到了国际秩序的建构上。在这篇国情咨文中,罗斯福特别强调免于恐惧的自由以及免于贫困的自由这两大自由对国际秩序的重要作用。

而这两大自由的维护,也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起到了至关紧要的作用。先说免于恐惧的自由,若想要这个自由得到维护,就必须确保每个国家的独立自主,以及基于这种独立自主所形成的和平秩序,而这个和平秩序又需要以强力来维持。这就是后来联合国安理会体制的思想基础。

而免于贫困的自由则意在确保每个国家国民生活水平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国家的国民购买力也会相应提高。这样一来,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就会越发繁荣,战争的意图就在根本上得到了遏制。罗斯福将这称之为“浅显易懂的常识”。正是基于这个“浅显易懂的常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莫斯科会议、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才能够顺利举行并获得成果。

这两大自由在根本上反对全球暴政与专制。那么基于这两大自由所建立的国际秩序肯定要以各个国家人民的自决权为前提。因此,在威尔逊理论中不那么突出的人民自决权,在罗斯福这里就显得格外重要。罗斯福不仅将人民自决权的理论放到了显要位置,还将这个权利扩展到了全球的层面,人民自决权的普及促成了二战后国际秩序中的民族解放运动,使得二战后新国际秩序中的国家数量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从而更加夯实了全球和平的基础。

也正是由于国家数量的增多以及联合国体制对于国际联盟体制的改进,罗斯福的国际秩序理论有效地纠正了法西斯主义对国际秩序的不良影响,进而较为彻底地铲除了现代国际秩序自诞生以来所遭遇到的最大障碍。


大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罗斯福的追求


在二战胜利前后,罗斯福还着力在全球范围内消灭世界大战。在罗斯福看来,这个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依靠由各国联合所组成的国际组织。因为这个国际组织也就是联合国,缺乏行动能力。所以,需要在这些平等国家中,找出那些在实际能力上可以起到决定作用的大国,依靠这些大国的协调和团结,才能够实现世界范围内的整体和平。那么,这些大国有哪些呢?在罗斯福看来,只有四个:那就是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只要这四个国家团结一致,维护和平,那么世界大战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可问题在于,如果将维护和平与国际秩序稳定的重任委托给这些大国,那是否会在新国际秩序中出现强国统治弱国的现象呢?罗斯福为此设定了约束,防止出现这种现象。当然这个约束不可能是实力上的,而只可能是规范上的。那是一种什么规范,才能够确保这四个大国能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民一起合作,不分大小和强弱地去保护所有国家及其人民的基本权利呢?

这就是在下一讲,我们要聊的。罗斯福为联合国体制设置的两大规范约束:《大西洋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


感谢收听,我们下一讲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