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新手锦囊】梁秋阳:辩论场上无话可说怎么办?

080【新手锦囊】梁秋阳:辩论场上无话可说怎么办?

00:00
09:52

恰逢9月开学季,本周里,我们将推出四节「新手锦囊」课程,帮助所有刚开始接触辩论的新辩手,或是对辩论感兴趣的爱好者,答疑解惑。

 音频全文:

懂得辩论,想得清楚,说得明白。

你好,我是梁秋阳。

 

今天,我要和你聊的课题,是许多接触辩论不久,或之前没有系统训练过自己的思考表达能力的朋友,经常遇到的问题,那就是:在辩论场上感觉无话可说,怎么办?

 

是的,人都要面子,在一个需要自己公开发言的场合,突然不知道接下来应该说什么,失去了发言欲,恐怕是很多人都害怕过的问题。甚至你只要一想到那种尴尬的状况,都会觉得隐隐不适。有经验的同学,大概会硬着头皮把之前的内容再重复一遍,而反应没那么快的,恐怕就只能尬在原地了。那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知道,大部分人都会把它归结为单纯的紧张。可是你如果仔细去想,除了那种真的天生就生理上怯场的同学,有很多时候,紧张并不是导致你没话说的原因,而恰恰是你意识到自己无话可说之后,才开始感到紧张。

 

所以,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你会不知道应该说什么?而你本来应该说什么?

而这也是今天我要跟你讲的最主要的观点:在辩论场上无话可说,本质上往往不是因为紧张,也不是单纯的口才不好,而是你没有感受到你和观众之间的那种距离感。

 

什么意思?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你在一次恐怖袭击中被绑架了,恐怖分子说只要你给出一个能说服他的理由,就可以先不杀你,你会说什么?我想当然是能说什么说什么吧?对吧,说一个理由对方没反应,就说第二个呀。而且呢,谁知道这家伙看重什么,也许哀嚎哭求没用,说一句因为天气好他反而接受了呢…….什么都可以成为你的理由。


这个时候,你肯定是不会说不出话的。你会紧张,你会磕绊,但你还是可以尽可能地说下去。因为你知道两件事,第一,说什么理由是你的事,但要不要放过你,权力在对方,这中间是有一个落差的;第二,只要你一天没有脱险,你就知道,你还不能停下嘴巴。

 

而某种程度上,一位优秀的辩手,在面对观众的时候,心态和人质面对绑匪的时候是类似。他知道,他说出一个观点,到听众被他说服之间,有一个落差。这个落差,就是我前面所说的,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之间的天然距离,也是传播学里许多课题研究的对象。

 

是的,我们很容易觉得那些在辩论场上滔滔不绝的辩论高手,是因为觉得跟观众很亲近、很习惯,所以才如鱼得水。但很多时候恰恰是反过来,正是因为你时刻意识到了你和观众、和评委间存在的这段距离,而想要努力消除这段距离,才构成了表达的起点。

 

所以,许多没有这种意识的本科一年级辩手,很容易隐隐觉得:该说的我都已经说清楚了呀,「在座各位都已经是成熟的观众了,该学会自己点头鼓掌了」。当你自觉或不自觉地存了一份这样的想法在心底的时候,自然就会觉得,好像没什么要说的了,也就不知道应该再说些什么了。

 

 


那,如果要提升自己的这种「距离」意识,应该怎么训练自己呢?或者说,那些拥有良好距离感的辩手,在思考和表达的时候,多了些什么呢?

主要有三点。

 

第一个,叫延伸。

通常,找到一个有道理的观点不难,但你要知道,不同的人会被说服的点也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你在已经说清楚的部分之外进行延伸,来说服尽可能多的人。

已故的哈佛大学教授诺齐克是反对税收制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有一个很简单的观点:对于纳税人而言,国家拿走我的劳动成果,等同于盗窃,所以不应该收税。可是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我们未必会被这个观点说服,因为我们都知道,税收不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嘛,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呢?

所以,诺齐克紧接着在这个观点上又做了延伸。他说,税收上去干什么,咱们先且不论,但如果国家可以拿走我的一部分劳动成果,则意味着国家有权索取我的一部分劳动,也就是说,政府或是政治家群体拥有我本人的一部分所有权——这听上去是不是很像另一种奴隶制呢?这样一来,我们不都成了国家的奴隶了吗?

这就是用延伸的方法,扩充、完善你的表达。当你尽可能地将观点前后延展,上下挖掘,也更大概率能击中听者心中的那个点。就好像在这个例子里,也许有的人认为税收这东西,只要结果上能用之于民就好,于是诺齐克将观点进一步延伸,去论述性质上奴隶制的本质。明白了这点,你在表述任何一个观点的时候,就知道如何说得丰富,而不会一句讲完就无话可说。

 

第二个,叫设问。

简单来说,就是练习自己反驳自己,在自我突围的过程中,展现观点的纵深和厚度。

比如,在前面的课程中,丁冠羽老师曾经提到,「安乐死应不应该合法化」这道辩题,反方可以有一个观点,说不应该,因为这会变成对穷人的变相迫害。乍一听,这个观点简单清楚,有点道理,但总不能只讲这一句吧?而且如果你仔细审视这个观点,难免会有疑问:安乐死合法化,也没说强制使用啊,为什么会伤害到穷人呢?

所谓的设问,就是试着练习自己把这些问题代对手问出来,然后再给出回答:因为没有条件选择较好的医疗方案的,通常都是穷人。所以一旦安乐死合法化,这项政策就会变成社会结构不平衡的反映,看似过程是自由的,但结果上,死的大都是穷人。这样,既避免了评委带着没有说出口的疑问听下去的风险,在经历过自我检证之后,观点听起来也更能站得住脚。孟子说「自反而缩」,某种程度上,也有点这个意思。

 

第三个,叫落地。

也就是从虚无缥缈的讨论,联系到实实在在的生活。

在辩论中,尤其是价值性辩论中,这个问题对说服观众尤其重要。那就是:你说的这个,和我到底有什么关系?

比如,当我们在讨论「个人英雄主义是否适合21世纪」这道辩题的时候,正反双方都会举很多英雄人物的故事。但难道全场比赛就讲故事么?这里差的一环就是,告诉大家,你所说的英雄主义,和他们的生活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迫降成功的川航机长,不可不谓是个英雄。那什么叫落地呢?比如反方可以接着告诉大家,如果你认为这样的英雄主义适合这个时代,那么下一次你坐的飞机出事的时候,你最好祈祷再出现一位这样了不起的机长;而如果你认为这样的英雄主义虽然可敬,但并不合理,也不值得托付稳定的期待,那么完善制度就会是接下来要做的主要工作。

这样一衔接,既丰富了表达,也让你的观点从千里之外,实实在在地落到了听众的心里,拉近了说服的距离。

 


以上三点,分别从观点对手听众的角度入手,既是比赛场上表达时的策略,也是比赛场下需要多思考、多练习的方向。当你能不断提醒自己注意从观点出发做延伸,代对手提出该问的问题,并主动去考虑如何让你的立论不是飘在空中,而是能落到听众的实际感受上,你的距离感,你观察环境和自我觉察的能力,自然会上一个台阶。

 

也就不容易再在任何场合,出现无话可说的情况了。

 

最后,咱们今天因为是针对新手的锦囊,所以我提到的,主要是作为一个表达者,在一般情况下,要如何意识到并主动消除与听众之间的距离。而当你不断精进,还会发现,真正超一流的辩手,有时候甚至可以用一些看似违反常识的断言、带有浓烈个人色彩的观点,感召和引领听众,不是他们走过去,而是听众自己靠过来。

 

但无论谁主动谁被动,前提都是,你要意识到说的人和听的人之间,那段天然的距离。这才是一切的起点。

 

我是梁秋阳,我们下次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