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新手锦囊】黄雁捷:如何避开辩论的两大误区——两招教你爬出[新手陷阱]

079【新手锦囊】黄雁捷:如何避开辩论的两大误区——两招教你爬出[新手陷阱]

00:00
10:16

恰逢9月开学季,本周里,我们将推出四节「新手锦囊」课程,帮助所有刚开始接触辩论的新辩手,或是对辩论感兴趣的爱好者,答疑解惑。

 音频全文:

Hello,朋友,你好啊~

我是黄雁捷。

 

在今天的「新手锦囊」课里,我想谈一谈,如何避免新生辩手常犯的一些,非常典型的错误。也是希望各位刚刚接触辩论的新鲜血液,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一场辩论比赛结束以后,很多新生都会发出这样一种疑问:队长啊,对方都被我问得没话说了,为什么评委还判我们输呀?而每当这种时候,我都会重复同一个,可能有些老生常谈的回答:「因为你搞错真正的对手了」。


辩论赛,是一种比谁能说服更多评委的竞技。正是因为你没有真正意识到评判结果的权力在评委身上,才是很多很多你在场上犯的错误,其共同的原因。

 

打个比方,大家都很常见到新生辩手的一种比赛状态,就是对方进行了一长段陈词,哎,我听到里面有一点错漏。那我就要指出来,逼问对方承不承认,那对方当然也死不承认,然后我就拼命追问,不怼到他认错认怂绝不罢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呢?归根结底,正是因为你误以为,「对手」才是你整场比赛最大的重点。

 

那诚然,这种刨根问底的表现,若是为了把对手驳得哑口无言,或许确实有效的。但是,如果以「说服评委」为目的来看问题,我们就不难意识到,这种死缠烂打的效率是很低的。因为对方无论如何都会嘴硬,而我们的时间却又是有限的。光是争个对错,往往不会有结果,这个时候,进一步阐述这里的对错对于双方论点、彼此的架构有何影响,才是更需要我们注意的东西。

 

这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在场上误把「对手」看得太重的误区。在生活中最典型的情况,就是你得理不饶人地和别人争吵,结果吵是吵赢了,但人缘反而变差了——因为你没有意识到,吵赢「对手」没有意义,赢得周围人的谅解和同情,才是真正的「赢」。

 

而除此以外还有一种更隐蔽的误区,那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重的误区。

 

一个经验尚浅的辩手,往往在确定立论时出现选择困难症因为他总是担心啊,那如果对方这么说怎么办呢?那么说怎么办呢?没有一个论点能够接纳,从而把出论进度拖得非常慢,甚至让大家都有点疲于应对。

 

其实,这也是源于辩论目的的错位。这种小心谨慎的反复纠葛,如果是为了自己的思想完善,自我说服,看似是很好的一种态度。但辩论赛上,不只是要说服自己,更是要说服评委。所以我们不能只顾让自己满意,更要考虑,如何让更多的评委,可以接受我们的说法。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你执着地苦思冥想一个好论点,说服效果却未必及得上人家多打几场练习赛调整出的好表达。因为前者很可能只是感动了你自己,后者却是针对评委进行说服的动作。

 


上述两种辩论赛目的的错位,可以说,是新生辩手最容易有的两类误区了。

当然,说服评委,也不代表是单方面取悦评委,完全忽略对抗。所以,今天我要教给你的,就是通过理解辩论赛这项「比拼说服的竞技」的活动的落脚点,来让我们达到一种,人我之间的平衡。

 

乍一听或许很抽象,那么具体来说,其实,有两招很简单,而且可操作的方法能帮到大家,解决这些老大难的问题。

 

第一招,叫「广泛撒网,增加论点的覆盖面」什么意思呢?就是转换你思考的顺序,不要致力于想一个自以为完美的立论,然后比赛时扔出去看评委能接受多少。而是从一开始,就不断寻求周围人的反馈,从大家能接受的观点中,整合出最适合自己的架构。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按照自己的固有思路来想问题,是人的本能,但在准备辩论比赛时总是从自己的想法出发,往往容易出现表达上的偏差。因为这场比赛,你准备过,你查过资料,你打过模辩,而评委却没有。这种认知上的落差,会使得你的整个说服过程像是在碰运气:我说我觉得对的,至于评委能接受多少,大家各凭本事咯。

 

比如说有一个辩题,「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时,政府应不应该对媒体进行管控」。你是正方,你有一个论点,是媒体报导信息,有时候让坏人看到了,反而会妨碍公共安全危机的解决。

比如说02年俄罗斯剧院人质事件、慕尼黑惨案,都是恐怖分子通过新闻媒体获得了更多信息,反而恶化了局势这个观点最有争议的部分在于:恐怖袭击这种人为的情况,到底算不算安全「事故」?

如果你是从自己准备过的材料出发,很容易就会觉得当然算,因为灾难发生之初谁知道具体成因?肯定是先管控再说嘛,不影响你观点的成立啊。因此,你重点全放在举例子,对于这个争议只粗略提了一句。

 

可是,评委没有经历过你在筹备时的整个思考过程,他会觉得这个问题非常关键,而恰好你又没花力气去解释清楚,于是最后只好判你整个离题。这就是典型的,因为在准备时的思考顺序永远是「推己及人」,而陷入的误区。

 

那要怎么做呢?就是我们一开始所说的,广撒网式的模拟。在一个论点,我们自己认可,但不知道评委是否认可的时候,就可以拿着这个论点,多去问问身边,没有准备过这个辩题的朋友。你看这样讲能听懂吗?会不会太晦涩?你第一反应的质疑会是什么?通过这种尝试,来还原一个更接近评委听比赛时的状态。

 

那些顶尖的辩手,往往已经形成了极强的换位思考能力,可以在构思立论的同时自行想到听众可能会有的反应。但如果你刚接触辩论不久,通过有意识地广撒网式问询,既能养成好的思考习惯,也能帮自己建立起判断一个观点是否能被人接受的敏锐,从而更好地达到「我与评委」之间的平衡。

 


接着来看第二招,「及时收线,确认打击效果而节省时间」

 

说完了我与评委之间的平衡,当对手站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需要找的,就是一个对手与评委之间的平衡了。我们要攻击对方,但没必要总想着逼对方认错认怂,或者得被我堵得说不出话来为止。因为对方哪怕心里真的被说服,嘴上也还是不会轻易松口的。

 

比如说还是刚刚的辩题,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时,政府应不应该对媒体进行管控。你还有一个论点,是自媒体时代,很多没有媒体素养的媒体,容易造谣传谣,需要政府管控。质询的时候,你拿福岛核污染的例子问对方:“是不是有很多人信了媒体上的谣言,买盐防辐射了呢?

你本以为这个例子对方肯定会认,没想到对方眼睛都不眨,跟你说多吃碘盐也没什么不好,还可以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呢。


你一听就火了,然后就抓着对方问,那碘盐吃多了会不会也引起甲亢呢?


然后整个质询时间就花在了这个无谓的话题上,对方结辩的时候,把这个削弱收回来,告诉大家很多时候新媒体的谣言也不会造成什么太大的弊端嘛,谣言的这个很好的例子,就被浪费掉了。

当然,反过来,也不能干脆就不追问了。对方出错了都不打,我还怎么赢比赛呢?

 

所以咱们的第二招,就是来教你,要如何把握好这个平衡。


要知道,因为我们质询的目的,不是说服对手,而是让这个攻防,能够被评委纳入胜负考虑。明确了这个目标,我们就会知道,这一轮攻势走到哪里就可以停了。最常见的收线标志有两种。第一种,是“要求论证”。哪怕对方死鸭子嘴硬,我们也可以把他方的疏漏,归结为一个他方需要进一步补充论证的缺陷。您方说谣言影响小,那那么多替代医学、气功治病的,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您方如何比较的呢?他答不出来。

 

而第二种,就是“确立收益”。自己把自己提出和合理质疑,明确出来,让评委知道。所以对方辩友对我方谣言例子的反驳,就是谣言有的时候也有好处嘛。那没有好处的谣言,是应该管控的对吧。像这样及时抽身,重新审视这个我们打下来的战场,到底对于全局能有多大程度的影响,才是我们下一步更需要做的,也是听者会更关心的事情。

 

俗话说得好,穷寇莫追,兔子急了也咬人。在攻击对方之余,能明白什么时候适可而止,不是把对面骂得最惨,而是谋求说服效果的最大化,才算是做到了「对手与评委」间的平衡。

 


好的,今天的课程,到这里也差不多了。最后,让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吧。

 

很多新生辩手的典型错误,都源于忽视了一个问题,辩论赛的本质,是一个比赛说服更多评委的竞技。


在场下,我们可以广泛撒网,找没有准备过辩题的第三方来模拟,寻求自己与评委的平衡。

在场上,我们则需要及时收线,不必打到对方哑口无言,只要让评委意识到,对方“论证缺失”、我方“收益确立”,都是好的结果。能抑制住自己的攻击欲望,去冷静地梳理全局,也是一个好辩手成长路上,非常关键的一步。

 

最后,我想说的,和人能听的,或许终归是会有所差别。但是两者之间的摩擦、交流、纠结、平衡,才是辩手能够从比赛中获得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自我提升。仅此,愿你我可以共勉。

 

我是黄雁捷,El Psy Congruu,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温水m

    讲得好!👍👍👍

  • 竹影扫阶_yp

    另谢宇老师15讲课程中提到会有高效查资料的进阶课,何时开讲呀?即在哪些网站,用什么方法查找统计数据、案例、学理等等,好期待啊!

    超级辩手 回复 @竹影扫阶_yp: 谢宇老师下一节课就会讲这个选题,感谢您的关注!

  • 竹影扫阶_yp

    老师,何时才能把各位老师在课程中提到的一些辩论赛的音频资料整理发到评论区呢?好期待啊!麻烦通知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