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原来孔子是这么评价自己的

2018-04-18    喜马拉雅FM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在我们看来他就是人生赢家,但是你知道孔子是怎么看自己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孔子眼中的自己。

孔子一生的回顾

首先我们要看的是《为政》篇里,一条孔子对自己一生的回顾,这条是不少朋友已经熟悉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活了73岁,而这条孔子语录,把自己从15岁到70岁的各个年龄阶段的主要活动、主要特点,作了完整的回顾,应该是他晚年说的。

所以,明代有著名的学者说这段话简直就是孔子一生的年谱。这段话大意容易明白,但一具体起来,其实很难落实。比如孔子十五岁志于学,学的是什么,三十岁有所立,立的是什么。后来的学者纷纷猜测,说法层出不穷,其实都只是猜谜,正确答案,恐怕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知道。

至于“七十而从心所欲”的“从”字,古来因为解释不同,所以连读什么都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说就读跟从的从,有的说读放纵的纵。孔子究竟用的是哪个,我们也不好确定。与其乱讲,不如存疑。

孔子生平的意义

这段话毕竟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所以对我们读者来说,仍然有多重意义。

一是人生的意义。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孔子作为圣人,作为万世师表,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不是生而知之的,而是通过每个年龄阶段的不懈学习,不停探索,一步一步向更高的境界迈进的。

二是语言的意义。我们以前说过,《论语》是中国以前读书人的必读书,所以书里的语言,就成了中国读书人的基础语言。很多语词语句,就成了典故和成语。由于这段话,汉语里从此就用“志学之年”来表示五十岁,用“不惑之年”表示四十岁,用“知命之年”表示五十岁,用“耳顺之年”表示六十岁。这已经成了汉语的常用词,一直到现在还在用。

三是文化的意义。你也许记得,《红楼梦》里贾政布置贾宝玉练习写八股文,而八股文的题目,就是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中来的。

孔子最大的特点

孔子对自己最常用的评价就是“好学”。《公治长》篇里记载孔子的话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他说哪怕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像我这样忠诚守信的人,不过他们不像我孔丘这样好学罢了。可知他把好学当作了自己最明显的特征。

在《述而》篇里记载,孔子说自己,“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的知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只不过是因为深爱古代文化,所以孜孜不倦地去学习,才获得了这些知识。而他越学也越感无知,曾经自我感叹,“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我有多少知识呢?没有啊。所以他才更终身不懈地学习。《述而》篇里又记载,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大意是,把所见所闻都记在心里,自己勤学不厌倦,教育他人不严谨,这些在我都不难做到吧?

我们在讲《史记·孔子传》的时候说过,孔子幼年丧父,少年丧母,生活并不富裕,做过很多杂活。所以有一天,有位任太宰的官员问子贡说,你老师是圣人吗?怎么那么多能呢?子贡是非常崇拜老师的,就当仁不让地回答,那是天意让我老师成为大圣人。

孔子了解到之后说:“太宰真的了解我吗?我是因为年少的时候贫贱,才多学了些各种算不上高级的技能。”接着感叹了一句,“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君子需要多学些这些不高级的技能吗?不需要吧。

这句“多乎哉?不多也。”各位朋友是不是似曾相识呢?对了,语文课本中鲁迅的《孔乙己》的主人翁,读了点书,一事无成,以会写茴香豆的“茴”的四种写法,而沾沾自喜。让小朋友们分了茴香豆后,他会问一句:“多乎哉?不多也。”

读到这里,我们以为他是掉书袋,说话迂腐,半文不白,却不知道他引的还是孔夫子的名言,而把圣人的名言用在这样的场合,更增加了小说的讽刺意味,也增加了小说的悲凉气氛。我们知道了这六个字的来历,再看孔乙己,可能感受就会不太一样。这也再一次证明了《论语》对中国文化和对中国人无所不在的影响。

读了这些,我们肯定也对孔子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论语》的学习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吧,一起好好学《论语》吧,把中华民族留下的这些传统文化继承下去。

傅杰: 孔子如何评价自己?

傅杰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打开喜马拉雅,下载离线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