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典原文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庄子
即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庄子
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也。——庄子
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庄子
二、本期文稿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于丹,前几次咱们一直在说庄子的《逍遥游》,《逍遥游》是读庄子最入门,最开篇的一篇文字,了解了他那个辽阔的境界之后,我们就可以一点一点的顺着他的哲学思想延伸出去,了解他更多的观点。今天我们想说他的另外一篇的篇目,也是他的一个观点,就是《齐物论》,所有齐物就是换个标准来看,有很多事情,彼此之间没有那么大的差别,当然我们在这里要说,庄子可能过大地夸大了事物的统一性而不是那么强调它的差异性。我们借他的观点到今天养养自己的心,能够理解宽容一点别的事情,也是可以从中借一点智慧的,但不必像他那么绝对化。
说《齐物论》观点之前我们还是顺着《逍遥游》的观念往下来讲,在《逍遥游》里面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个宋国人想要到越国去卖帽子,这个宋国的商人按照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觉得越国地处蛮荒之地,这里人都没见过帽子,去那卖的话肯定生意兴隆,就我这么一个商人,大家不都得来买我的帽子嘛。结果他到了那才发现,越国人断发纹身,也就是说他们根本不留头发,身上刺着花纹,他们那的气侯条件跟中原不一样,热,用不着帽子。楚国习惯风俗跟中原更不一样,中原人是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以有丝毫的伤害,人家那是天一热一干活,连头发都不要,谁还戴帽子呢。
你看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价值观,今天这个世界上资讯往来容易了,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刚刚发生的事情都会上互联网,但是人跟人的价值观依然是造成了我们冲突最根本的原因,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取什么舍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这就造成了小到一个家里,比如孩子跟父母的代沟,大到国际政治之间不动的立场,不同的利益,冲突,还是取自于判断。庄子所提倡的那种逍遥是什么呢?这种逍遥绝不是人的生命凌驾于外在世界之上,跟万物成为对抗的一种自尊霸主,这种逍遥反而是在宁静中打开我们的心,打开我们的眼睛,打开我们的呼吸,让我们能够看见世间万物原有的标准,紧密相连,水乳交融。
我们在讲儒家的时候,一直强调恕道,也就是将心比心去理解别人,而到了庄子呢这个理解要放得更大了,就是不仅仅理解人,还要去理解更多的物。为什么叫齐物呢?你想物跟物之间,为什么将心比心,也能理解对方的状态呢。庄子讲了很多这样的例子,他说人是喜欢吃肉的,鹿是喜欢吃草的,蜈蚣是喜欢吃小蛇的,猫头鹰和乌鸦是喜欢吃耗子的,这四种标准你说哪种更好,哪个口味叫做最高的一个境界,没法说,什么可口什么不可口,你得是让那个主体去说,人不能说小蛇和耗子就不好,因为那本来就不是你的食物。
庄子说泥鳅就喜欢在潮湿阴冷的地方睡觉,不湿润,不凉他就不舒坦,他待不住,但是你试试,人爱是在阴冷潮湿的地方睡觉,醒了以后轻则腰疼,重则半身不遂了,人跟泥鳅能换地方睡觉吗?庄子甚至说像毛嫱,像丽姬,这都是人间最著名的大美人呀,可是鱼见着“唰”的一下就沉了底了,鸟见着“噌”的一下就上了天了,我们经常说沉鱼落雁,羞花闭月,觉得这是美人让花月,让鸟兽全都能够喜欢的一种表现。在庄子看来这个说法太自恋了,因为再大的美人,对于鱼,对于鸟都是一种惊扰,包括麋鹿见了她们也会“唰”就跑开,躲开她们了,因为对所有这些动物来讲,什么是天底下最美的呀,不一定是我们认为的美人。
庄子的了不起,就在于他以这样一种超越万古之心给我们提出来人类的惟我独尊,最大的障碍就是用我们人的方式去对待万物,自以为是。庄子在《致乐篇》里面借孔子的嘴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他说鲁国的郊外,飞来一只特别大的海鸟,我们知道齐国是靠海的,鲁国是在内陆,鲁国是不大容易看见很大的海鸟的,所以这个国君一看呢就特别高兴,必恭必敬的把海鸟迎进了太庙,演奏九韶"这样庄严的音乐取悦它,准备了美酒给它喝,宰了牛羊做得好好的给它吃,每天用最高的礼仪供奉这只海鸟,你说海鸟是什么表现呢,海鸟给吓坏了,目光忧郁一口肉都不吃,一口酒都不喝,郁郁寡欢,三天就死了。这个故事挺有讽刺意味的,所以庄子借孔子的口总结了一句话,他说这件事的误区“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什么叫己养,就是养自己的方式,什么叫鸟养,就是养鸟的方式,以己养养鸟也,这是用养自己,养人的方式去养鸟,而不是以养鸟本身的方式去对待它,这是以人喜欢的口味,甚至礼仪去对待鸟,而不是以鸟渴望自由那种自在的心思在对待鸟。这个故事我们今天看来是不是挺有意思,咱们周围带孩子的,对朋友的,处理团队公务的,有多少人不是以人家需要的方式对待别人,我们总觉得孩子是自己养的,从小到大家长最疼孩子,我怎么带孩子不是对他好呀,但其实生命成长是有周期的,咱们就是再有学问的家长,面对一个幼儿的时候,有时候真的是不了解他需求什么,而且他的那个生理阶段和心理阶段什么才是适合他的。
小婴儿刚刚出生的时候,按传统方式是要给孩子打蜡烛包的,就是把孩子的小手小脚都绑在小包袱里面让它能够打得笔直笔直,按老人的说法,小孩的腿长大了以后要想不罗圈,就得蜡烛包打得紧一点,把它给绑上,那手为什么要打进去,是因为防止孩子小指甲抓破了脸蛋,或者自己乱抠。按照今天科学的育儿研究,认为孩子的手就是他的第二大脑,如果在那么小的时候就束缚了他的手,他是不会抠破自己的脸了,但是他的认知神经从一开始还可能受到局限呢,所以现代的医院里面就提倡看护着孩子剪指甲,防止孩子出现小小的伤害,但是绝不要束缚他的手脚。可以说这个物理上的蜡烛包解开了,但是我们还有多少心里上的蜡烛包一直都打着,家长一直在要求着孩子,3岁的时候就要去弹钢琴了,4岁的时候要学美术了,5岁的时候要跳芭蕾了,6岁的时候要上奥数班了,如果不这样,上够了学前班,一上小学又怎么样去跟别人竞争立足呢?这个竞争的意识,其实就是一个从小给孩子精神的蜡烛包,让小孩没了天性,不能自由自在地成长,就一直处于这样一种被他人标准制订着,淹没了他本性中的一些渴望,所以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为什么现在那么不快乐。
什么是齐万物呢,庄子说如果我们不以人作为宇宙间的至尊,打破以人类为中心的桎梏,破除人的无知和傲慢,让人跟物平等相待,那儿其彼此是可以做到的,就是彼和此双方的观点能够转化,齐是非也可以做到,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个世间没有是非,是认为有些非是站在是的立场上看的,如果肯变化一个角度的话,是否是可以商榷的,不是一种绝对的死标准。
庄子还认为齐物我,万物有灵,天和地和人不是永恒的共同存在,从本质上万物跟我是一样的,所以做了一个梦,梦见庄生变成了大蝴蝶,这个梦醒来的时候,他就恍惚发问,到底是庄生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生呢,这个蝴蝶跟我之间不就是两个生命嘛,是不是这本来就是一样的呢。这个意义上来讲,还延伸出来齐生死,我们曾经讲过庄子在自己太太去世的时候鼓盆而歌,因为他认为人死就是去往他来的那个地方了,生是一种形态,死是生的另外一种形态,不要有那么多的厌恶,要一视同仁。
齐物论的观点,我们并不是说大家现在就一定都要认可,因为有点夸大了万物的共性,他认为以万古永恒来看,我们眼前的很多东西呀没那么重要,所以呢,在里面问了这么一段话,“即使我与若辩矣”,即使我跟你展开辩论,“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假如你胜了我,我没有战胜你,米就果然全对,我就果然全错吗?接着他又问,“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假如我要是胜了你,你没胜我,我就全对你就全错吗?所以他最后说我们两个人谁是绝对正确,谁是绝对不正确,语言这种讥讽辩论,谁胜了谁就意味着真理吗?其实你我都不知道绝对的真理在哪里,讥讽是一种技巧,并不意味着这个世界上就有那样一种绝对的胜利。
以这样的话来看,庄子的观点中因为有辽阔的宇宙,有万古的时间,所以看这一切都可以说看到一种奇,就是大家都一样,我们怎么样把这个观点用在当下呢?倒不一定都像他说的这样,我们泯灭了是非,混淆了彼此,我们不见得要理解到他那么高抽象的哲学高度,但是我们倒可以把它适当的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比如刚才咱们一再说到的这个世间有绝对的自我正确的标准吗?辩论中,没有绝对的正确,以我们看动物,生物,我们不理解他们想什么,那我们今天认为提拔人才,成全孩子的办法就对吗?
我在这要特别的再说一篇庄子里的名篇《马蹄篇》,上来就说“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他说马这种动物蹄子可以踏着霜雪飞奔,皮毛可以抵御风寒,它吃草,喝水,自由驰骋蹦蹦跳跳,欢欢畅畅,这就是马的本性。他认为让马住进高大的殿堂,它是不会感兴趣的,但是这个时候重要的人出现了,就是我们都知道的伯乐,在今天有多少人才希望遇着伯乐,伯乐是认识什么叫骏马的人,像伯乐相马那样有提携自己的人,发现自己的长处,把自己用到恰当的地方,有社会的名份,有比较丰厚的收入,这几乎是所有年轻人都渴望的,但是伯乐在庄子的眼里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伯乐说“我善治马。”我不仅识马,认识它之后我是要整治它的,要修剪马的毛发,对马蹄子要烧,要雒,要削,要刻,要打上烙印,给马都勒是嚼子,捆上脚绊子,关进马槽里面拴住。当
伯乐把这些做完的时候,庄子说他的马有十分之二三都已经折腾死了,可接下来这些收编到一起的马就要进行训练了,伯乐让这些马饿着,渴着,奔跑,驰骋,编队整齐,步伐一致,前面有马嚼子勒着,后面有马鞭子赶着,庄子说到这个时候马已经死伤过半了。在庄子看来,伯乐就是一个违背马的天性,为了让马满足人的功利要求,而对马进行摧残的人。庄子认为马有马自己的生命,按照人的这种想法去对待它,这是不可取的事。这个故事我相信大家听了以后会觉得有点震惊,因为我们从来都认为伯乐是成全马的,谁想过伯乐是摧残马的,每一个人在成长中,肯定是要进入社会,认同规则,不能完全无拘无束,但是规则在多大程度上顺应天性,又同时发展人的社会性,社会性的获得不以损害天性为代价,一个孩子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是为了让它增强了自信心,而不是丧失他的快乐,让他郁郁寡欢,我们想过这个标准吗?
庄子说过一句惊心动魄的话,他说“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也。”也就是说从尧舜禹大治天下以来,人们所有的标准都是外在的物质标准改变人的本性,这叫以物易性,物是指外在的物质,性是指人类的天,以物易性,就是人从小为了要一个外在排名的好标准,要一张奖状,所以小孩会学成近视眼,小孩本来应该欢乐踢球的时候都去加班加点的补课了,长大了以后人喜欢好房子好车,所以加班甚至阿谀奉承,甚至做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这都叫以物易性。
庄子还有一个观点,跟我们在《逍遥游》中说得非常相近,叫做有大物者不可以物,人要想超越的话,就爱一个天地大世界,才能够超脱表面的当下的约束你的小的外物的标准,怎么样能够顺乎自然,走到一个最大的标准上,这就是又回到了咱们开始说的,每个人的标准可不一样。庄子说呀,人人都会看重自己心中的价值观,这决定了人一生的区别,“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你看他说了四种标准,小人以身殉利,那些个格局不大,只看眼前的人,就最后会死在财物上。挣钱啊,买房呀,就是养家糊口,能够吃好穿好,在利益上迷失自己的一生,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比这高一层的士以身殉名,有知识的人这一辈子就死在名声上,有的时候是为了流芳百世一个英名,但哪有那么多人都有英名,就为了获得一个虚名和浮名,也有很多人被虚荣心绑架,让自己生命就迅疾在这个名上;再往上大夫以身殉家,这个家不是指小家,是指诸侯国家庙,也就是说为一国之事,为一方的地方呕心沥血;但最高标准圣人以身殉天下,这个天下有大国了诸侯国的疆界,是在更大的范畴中,让自己觉得要付出自己,这种付出也许不是当下能够看得见得到,但是付出是值得的,这个付出是自己的心甘情愿。这是境界不同,决定了人看标准不同,判断不同。
大家看看庄子会觉得很有意思,乍一听《齐物论》说的有些绝对了,但是仔细一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什么样的判断呢?第一,物有物的标准,人有人的标准,不能以人的礼仪去养鸟,不能以那些小动物的口味去评价人的美食,这就是我们要静下心来看到世间万物是有差异的。
第二,差异之间一旦可以换位思考,我们就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也就是说我们理解了事物的本性,会在人的引导上,社会性的把握上,以不戕害本性为前提,比如说伯乐治马,能够让马有用的时候,可不可以不剥夺它那么多的本性甚至生命呢,我们在引导孩子的成长,和让我们自身为社会付出的时候,可不可以不戕害本性。
第三,就是刚才我们说到的,不同层次的人,观念不同,而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我们的取舍,决定了我们一生的态度,如果我们从这三个层面上来读《齐物论》,大家觉得庄子的观念看似无端崖之词,看似绝对的齐是非,好像很荒唐,但是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角度,有一点启发呢?
需要辩证地听,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于丹的朋友虚荣爱显摆,那么她呢
9😌
哈哈哈
默默的听,默默的思考,感恩于丹老师的讲解,受益匪浅
要试着去理解别人所做的事,好多不能理解的事,是因为你没有站在他的角度,他的高度,
觉得养家糊口没问题啊,难道不养家糊口才是正确的吗?
感悟!妙不可言。
我的最爱就是于丹老师
一切事物都以它所需要的去对待,顺应它的方式去发展,不能以自己的主观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