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篇) 50 道通唯一

(庄子篇) 50 道通唯一

00:00
14:47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王蒙,今天我们讲道通为一。庄子的一个特点,它就是在整个天下大千世界之中寻找它的共同性,寻找它的同一性,而认为人们对它的分析,对它的区别,对它的各种不同的评价未必有什么道理。


庄子有一个名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说我的出生就是跟天地在一块的,没有这个世界,没有大千世界,没有天没有地,怎么可能有我呢?那么没有了我,我又何必再去讨论这个天地,天地跟我互相谁也分不开。我死了也由于我出生过,我曾经感受过天地,也离不开我对天地的感知,我与天地的不可分离的关系。


而万物与我为一,世界上那么多东西,那么多性质,但是它作为天地之间的,作为世界上的,作为大道的下载,它们没有什么区别,它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它们对于各自来说,它都是适合的,都是大道的表现。因此您也用不着费劲把这个挑过来,把那个导过去,把它弄得自找麻烦,自找苦吃。


所以他说任何的事物“然于然”,它是这个样,就是因为它是这个样;“不然于不然”,它不是这个样,就是应该不是这个样;“可于可”,我们可以认同它的这种状况,就因为我们可以认同它这个状况;“不可于不可”,我们不承认它是这样的,就是因为它本来不是这样的,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特质,各有各的存在的依据,用不着你那儿瞎评论,用不着你那说三道四。


他进一步说点惊人的雷人之语,他说正因为这样,所以彭祖,就是这个相传活了800多岁的人,你也可以认为他是妖,就是他活的时间太短了。而一个夭折的一个孩子,一个伤儿,一个伤子,一个早早死了的这么一个孩子,你也可以认为他寿,他也是长寿。


因为这个伤子他本来就活不了很长,假设说他活了十年,死了。那十年对他来说也够长寿的了,十年也可以做很多事了,也可以有很多状况发生了。彭祖也是一样,他活了800岁,最后他也死了,他也许还能活900岁,和900岁相比,他的800岁不就是夭折了吗?和700岁相比,他的800岁不就是长寿了吗?


长寿和夭折本来是比较的产物,你不比较哪来的长寿和夭折的区别?但是长寿比夭折长,夭折比长寿短,但是夭折比更夭折又长,长寿比更长寿又短,所以各有各的长寿,各有各的夭折。


漂亮的人,丑陋的人,各种各样的不同的状况,他作为道的下载,作为道的体现,它是一样的,它本来就是一个同样的东西,所以说道通为一。《庄子》它是讲这个通的,就是你要能看得明白,表面上不同的东西,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属性,整个天地就是一,你跟天地合起来就是一,万物和天地合起来就是一。


但是人又要谈论这个天地,又要认识这个天地,所以天地本来是一,但是有了关于天地的概念,有了关于天地的语言,这个语言的表述,这就出来二了。这个意思还包含着一个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离。本来主观世界是分不开客观世界的,没有天地万物就没有任何一个主体的存在,主体是世界的一部分,主体不是世界之外的。


但是当主体来讨论世界认识世界的时候,主体就变成了二了,主体说的那些话,那些对于世界的印象、评价,那些对于万物的评议,这就变成了二了。然后庄子说一加二就又变成三了,一加二有了一了,又有二了,那可不就是三了。那么这个一,也有各式各样的一,我们说天地,这是一;我们说天地和万物结合起来,这也是一;我们说庄子,谈论天地,谈论万物,庄子、万物、天地三者结合起来,这也是一。 


所以这一也是一个不断扩张的概念,而对于一的评论、讨论就是在客观世界、客观的天地之外,又出来了一个观察天地,掌握天地,讨论天地的这样一个主观的精神世界,这就是二。然后当你讨论到天地这样一个客观世界的时候,又讨论到观察天地的精神世界。


那么就是说在天地和精神世界之上,甚至于是在天地和精神世界之外,又出来了一个主观的世界。这个主观的世界不仅仅对于天地是精神世界。对于认识天地,讨论天地的精神世界,也是一个精神世界。它就是又出来了一个观察精神世界的精神世界。 


你反过来用这种方法,一二三四五六以至于无限,好比拿两个镜子互相一照。第一个镜子,甲镜子照成了乙镜子,这时候我们一看这是俩镜子。甲镜子照上了乙镜子以后,乙镜子又把甲镜子和甲镜子所反射的乙镜子的形象,照得自个的镜子里边,它照出来的是两个镜子。乙镜子本身是一个镜子,甲镜子是一个镜子,甲镜子里边的乙镜子的映像,又是一个镜子,仨镜子。这三个镜子又传到这个镜子里头,四个镜子,五个镜子,无限多的镜子,就成了叫长廊效应的这个镜子,镜子上头又出来了无限的镜子,因为它互相能够比照。


庄子是比较早的,他研究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而且主体和客体这样互相一作用又没了完了。有一种静坐的方法,就是你设想自个的心里边开了一朵荷花,然后你设想在开的这朵荷花里边,你坐在里边,然后荷花里边的这个想象的你,心里边又开了一朵荷花,这么开下去,还有完呢?静坐的人这么一想,舒舒服服就融化在这里边了,这是一种静坐的方法,也跟庄子分析的道理差不多。


也就是说庄子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你分析来分析去,实际上它开始的时候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有了主体和客体的区别,你越分析就越复杂,越分析就越多样,这只是一个角度。庄子还编了一个故事,讲这种复杂其实来回都是一个样,就是有名的朝三暮四的故事。


一个养猴的人告诉猴说,早晨我们吃三粒食品,下午吃四粒食品,猴不干。于是养猴的人说,咱们改过来,咱们早晨是四粒果子,下午吃三粒,猴都欢呼。庄子讲这个故事的意思,本来是说世界就那么回事,不是早晨三个下午四个,就是上午四个下午三个,最后还是七个。世界就是这么七颗果实,怎么分都是一样。


但是我们现在认为朝三暮四,是说一个人的坏,说一个人的缺点。他早晨这样,下午那样,他没有准,他靠不住,这正反映了用庄子的眼光看,我们的智商跟猴们是一样的,我们没有比猴更高明。如果你比猴更高明,你就会觉得朝三暮四也可,朝四暮三也可,中间并无大的区别。


庄子他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些分析,这样的一些说法,认为万事万物是齐物。你把它看成一个,看成一种,看成一个平面就可以了,不必在那枉费心机地说这个,说那个,帮这个,骂那个。当然这也只是人生的角度之一,罢了,因为真正按这个思想分析下去,我把它看成是一,这个是符合道德,我把它看成二还是符合道的,三四五六七八,我看成一百八十万样,仍然是符合道的,又何必争论一不一的问题?争论一不就是不齐物了吗?


今天讲的这个话题稍微抽象一点,但是我们也可以自问事物哪些方面是相同的?哪些方面是不同的?怎么样看相同好?怎么样看不同好?除了我们日常的琐事,我们能不能从大的方面来研究研究这个世界?谢谢,下次再见。


【原文】 

《庄子·齐物论》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庄子·寓言》

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故曰无言。言无言,终身言,未尝不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青淞翠柏

    王蒙先生把如此枯燥的知识讲得如此生动,真了不起!不愧于“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 妙清细雨

    听了好几遍,领教了

  • 小妮儿and卡希兰

    一大早上,听了三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这句话一直以为是老子的最初的原话,也一直把道看成了统一,整齐划一,到今天听了王老师讲的这个后,才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对问题的分析能从纷繁复杂很快找到本质原因,也就是找到一,从看起来没任何问题的一团和气却能分析出来没表现出来的一二三四五的各种问题的苗头,从而能把存在的问题杀死在萌芽状态中,感谢王老师这么深入浅出的谅解,感谢😊

  • 1992186cpkp

    编排很好,既有音频又有文字

  • 18028522aur

    老师您好,我对二生三的思考,“无”去照“镜子”,“无”还是认不出自己,因为镜子反射出的也是空。但是当镜子里出现了一棵树,或者一个东西,那么“镜子”看到了自己,“无”通过“镜子”也感受到了自己。

    DWM158 回复 @18028522aur: 似曾相识,未得深究,现在收听,欢喜若狂;文化部长,多多无访。

  • 无敌冬瓜王

    每天都听,王老先徐徐道来,很是喜欢

  • 王国涬

    亲切 有趣 声音自然 真情 启发特喜欢

  • 1815726iqtq

    春风化雨,抚慰人心,功德无量。

  • 第三只螃蟹

    这篇王老说的很耐心,太谢谢了

  • 七月_tn

    镜子说,感觉像绕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