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篇)59 循道避祸

(庄子篇)59 循道避祸

00:00
14:14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王蒙。孔子讲的这些在世态人情上的复杂的情况,包括有些官员或者候补官员的故事。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是说到当时魏国的一个名人,被认为是很有道德修养,是一个得道之人,他叫做颜阖。


他被卫灵公请去要做他的儿子的老师,他的儿子叫做蒯瞶,这个蒯瞶,性格非常的恶劣。上边说他是有一种天杀的性格,天杀的,现在是骂人的话了,有一种极坏的、极恶劣的性格。也许天杀这两个字里头还暗示这个蒯瞶,很喜欢杀人,不知道有没有这个意思。


颜阖就去请教他们一个更有资格的一个大名人叫蘧伯玉。就说到我要去他那给他这个儿子当老师,儿子脾气又坏,我应该怎么办?蘧伯玉讲了一些,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就是你小心,你一定要小心。


他说就是跟这样的人相处非常困难,但是你形应该是就,就就是听话,就是接受。你的外表上应该是“形莫若就”,你的外表应该处处都是听他的,接受他的。“心莫若和”,你的心就是要保持一种和平的心态,他有什么脾气,你就也不足为奇。他如果像一个小孩似的在那闹,你也就是陪着当一回小孩。如果他没有任何的分寸,没有任何的界限,那么你也就跟着不那么分寸,不那么界限,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你只能够是这样。


但是蘧伯玉又提出来说“就不欲入”,就是你什么事都听他的,可是你又不能完全掺和进去,你不能完全变成他那样的人。你要完全变成他那样的人,他闹你也跟着闹,他疯你也跟着疯,他凶恶,你也跟着凶恶,那你已经变成帮凶了,这个不行。


“和不欲出”,你的心非常平和,你的目的本来就是因为你跟他在一块,你不得不有些事就不争论,有些事就尽量的妥协了,有些事就这样尽量的跟他好好的说,好好的商量。可是你这样的话,你太平和了很快就显出你跟他的不同来了。他很暴躁,你很有修养,他很粗野,你很有礼貌,他动不动瞪眼,你经常保持着笑容。这样的话你就出来了,你就显出来了,你就成了名人了,你这样一成了名人,他就会更加讨厌你。


蘧伯玉其实没有提出什么正面的方法,但是他提出了这种两难的处境,你不救活他也不行,你太救活了他也不行,你不和和气气也不行,你太跟他和气了也不行,怎么掌握?只能够是自己掌握。蘧伯玉的这个话里头还有一个意思,虽然你是得道的大人物,虽然你很了不起,但是你碰到这个孩子,由于他是公子,是君王的儿子,你拿他还真没辙,等于他承认这个。


然后蘧伯玉就讲了一个故事,就是螳臂当车。当年的齐王出去打猎,据说有一个螳螂,用自己那个小手臂要挡住他的打猎的车。这个原来的故事甚至于是说齐王一见螳臂这样勇敢,这样不在乎自己那么小,它的小胳膊也那么小,而居然要挡一个车队,挡一个田猎的车队。因为齐王喜欢勇士,他认为这个螳螂是勇敢的,敢于维护自己的利益,我们改道,我们绝不能压螳螂,这是原来的故事。


但是蘧伯玉给颜阖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已经把这个故事的歌颂勇气,歌颂大无畏精神的这个意思给抹掉了。变成了一个嘲笑不自量力,注定失败的这样一个故事,来让颜阖警惕。那么颜阖后来到底怎么处理的这件事情?这个《庄子》上也没有说。但是《庄子》的杂篇中另外有一个颜阖的故事,是一个关于颜阖辞让的故事,就是鲁哀公怎么请他担任大的职务最高级的职务,他坚决辞让的故事,表达了一种辞让的心理。


这些东西讲到这里,庄子在《人间世》里头,他分析了一些世态人情,他分析的确实很老道。庄子并不仅仅是一个幻想家、文学家、诗人,甚至于是一个还想着大道,想着真人,想着治人,想着修炼的,这样带几分非此岸的色彩的这样一个幻想家。庄子很老道,庄子懂得世态人情。


但是他写的这些,给别人讲世态人情的大人物,包括里边说到仲尼就是孔子,说到蘧伯玉他们出的主意,几乎没有一个能够针对世道的险恶,人情的恶劣,没有这方面的主意,他没有办法。相反,庄子只能够从个人的精神状态的调理上,就是不管怎么样,我的心是平和的,我是不着急的,不跟权势较劲的。不管怎么样,我绝对不给自己找麻烦,不管怎么样,我先保全住自己。就是说避祸第一,你必须避开祸患,不论是孔子给颜回出主意也好,还是孔子给叶公子高出主意也好,还是蘧伯玉给颜阖出主意也好,他强调的是内心的平静。


他还讲故事,说这人照镜子不会在流水那照镜子,而是以止水,以不流的水来照自己的影像,显然那个时候没有水银做底的好的镜子,也许人想看看自己长得什么样,就是要在清水静水之中照镜子。他用这个来鼓励碰到世态人情,甚至于面对权势,面对君王的时候尴尬的处境。


庄子把全身提高到核心价值的位置,所以他甚至于对一些英勇牺牲的忠臣,明臣,他认为他们是浩明,没有能保护住自己。比如说《封神演义》大家看了以后,都会很尊敬比干,他就认为比干是自取其辱,自取其祸,他如果不是那么好名的话,他本来可以一声不吭就可以保全住自己。


所以庄子讲一个什么道理?就是保全第一,保身第一,避祸第一,这就是大道。大道首先得避住祸,这个说法在那个时代也并不个色,也并不奇怪。因为包括孔子也是讲这一类的道理,就是说遇到邦国,诸侯国家无道的时候免于刑戮,不至于被杀,不至于受刑,不至于坐班房。那么邦有道的时候你不应该默默无闻,你应该努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孔子还讲邦无道的时候,应该愚傻,应该犯傻,免得卷入的太深。


所以孔子也整天琢磨这些,还说邦无道的时候可以卷而怀之,您就干脆卷铺盖,就自己已有什么本事,有什么理念就揣着它就行了。用老子的说法就是知白守黑,用小说上的词,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这些地方使庄子显得有点没出息,而且庄子他的教导的这一套也是令人感到没出息,没有是非,没有斗争性的这一面居多。


这个正是庄子,尤其在中国的人民革命的阶段,曾经被很多的左翼知识分子骂的不轻,认为庄子的这一套是中国文化的糟粕。当然我们今天看起来庄子他在强调一面的时候,譬如说他这里头就没有一个“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这样一个气概,就没有一个“大丈夫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这样一种对自我的要求。


但是庄子希望这些世人,这些读书人,这些候补官员,乃至于这些名人头脑清醒一点,别把自己估计过高,不要自取灭亡,这个话是有一部分道理的,也有它的趣味性可谈。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让我们想一想,一个人做人怎么样把刚和柔结合起来,把争和不争结合起来,怎么样能够做到外圆内方,或者是大方无隅,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好,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下次再见。


【原文】 

《庄子·人间世》


颜阖将傅卫灵公大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奈之何?”


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


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蚉?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91827gsgl

    因为听过类似的节目,所以一开始我没订此课程。但听了一段时间的喜马拉雅节目,发现同样一个题材因角度不同而大相径庭,不但取绝于讲演者的专业素养,更取绝于其经历与阅历,乃至语言的丰富与表达。一直喜欢王蒙老师和他的作品,忍不住追加订购。听新课,追过往,深受启发,庆幸没错过。

    楠楠自语自乐 回复 @1391827gsgl: Iiiv

  • 静水深流xyx

    行若就,心若和。是屈附于人的良策。

  • 曹惠群

    外圆内方 知白守黑 大方无渝

  • 13804607tit

    保持内心的平静

  • 苏东坡的小伙伴

    庄子没错呀,人什么时候首先得保全自己,要不,生命都没了还讲什么贡献呢

  • 迎风飞舞029

    卫灵公的公子是一个顽劣之徒,颜阖去给他做老师,怎样才能教育好他?我理解,应该是认可它,接纳它,按他的逻辑方式行事说话,让他不产生排斥的心理,在此基础上,才有机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我理解庄子他老人家是这么想的

    楠楠自语自乐 回复 @楠楠自语自乐: 我0.

  • 石家庄刘强

    该钢则钢,该柔则柔

  • 易道思维

    好好好

  • 13613760kqr

    谢谢王老,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