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古俗云集的端午(上)

24 古俗云*******

00:00
11:50

【购买《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微信ID:kylin0503 发送购买截图,加入宋老师VIP专享讨论群,群里提出的问题会不定期被宋老师回答呦】

古俗云集的端午(上)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我希望用两讲的时间聊一聊端午,古俗云集的端午。


端午,和春节、清明、中秋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


而其中,端午是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节日。


端午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晋周处《风土记》之中,距今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


风土记,后来也成为描写一个地方风俗和风物的代名词,格式成了一种范本,名字成为一种通称。当然,边远地区的风土记,往往被称为“异物志”,体现着人们的猎奇心理。


为什么会有端午这个节日呢?


因为从先秦时期开始,无论王侯还是庶民,已经形成共识,也就是农历五月为恶月,是百毒之月。因为蚊蝇蛇蝎各种虫子出来了,而且天气湿热,容易生病,所以人们认为鬼邪也开始作怪。


五月是恶月,而五月初五是恶月中的恶日。所以人们在这一天用各种方法来驱邪避疫。


所以在24节气和以端午、中秋、数伏数九为代表的这些杂节气当中,端午的民间习俗、民间禁忌是最多的。


那么端午期间有哪些驱邪避疫的民间习俗呢?


先说所谓端午三友。 什么是端午三友呢?艾草、菖蒲、大蒜。


清代《清嘉录》:“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艾草、菖蒲、大蒜,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含有芳香油,所以端午节,人们以菖蒲为剑,以艾草为鞭,以蒜为锤,以这三种味道浓郁之物来驱除鬼邪,吓退蛇蝎。所以艾草、菖蒲、大蒜曾被视为端午节的的“三种武器”。


南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中就已经记载了采艾的习俗。

清代-徐扬《端阳故事》之挂艾人

采艾是要在清晨,鸡鸣之前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挂在门上。


当然,也有人是把将艾草扎成虎的形状。


菖蒲呢,被古人视为天中五瑞之首,象征斩妖驱魔的宝剑,方士们称之为“水剑”。叶片呈剑形的菖蒲,生长在沼泽,在古人看来,在“百阴之气”的汇集之地敢于“亮剑”,那是何等的阳刚!所以要把菖蒲插在门口用来辟邪。


当然,艾草不仅可以挂在门上,还可以戴在身上。叫做“挂艾虎”


东汉时期的《风俗通》这样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噬食鬼魅。


那么,人们觉得既然虎能辟邪,艾草也能辟邪,要是把艾草编剪成虎的形状,会不会效果更好呢?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有了端午挂艾虎的习俗。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中记载: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


清代《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


有人说,端午节的辟邪习俗主要是两个字,佩、服,一个是佩,一个是服,佩戴和服用。


先说佩戴。除了佩戴艾虎之外,还有戴豆娘、佩香囊、戴长命缕等等。


端午节时,女子的头饰,被称为豆娘或健人。


《唐宋遗纪》记载:江淮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谷凤鳞,蚕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端午节的时候,人们佩带的香囊,是用五色丝线缠出来的,或者用碎布缝制出来的。然后里面装着很多种香料(如:白芷、川芎、岑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等等)。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中提到的香包:


端五日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


端五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锦,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香囊的内容繁多,有吸汗的蚌粉,有驱邪的灵符,有辟虫的雄黄粉,还有各种香料的“什锦”。


老人是为了防病健身,一般戴梅花、菊花、寿桃、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形状的。孩子大多戴飞禽走兽类的。而年青人佩戴的香囊最精致,尤其热恋中的情侣。


还有一种香囊,也被称为辟瘟丹,其中的香料既可以佩带,也可以在卧室里焚烧。


清代《清嘉录》:男女佩戴避瘟丹,或焚于室中,益以苍术、白芷、大黄、芸香之属,皆以辟疫祛毒。又谓五日午时,烧蚊烟,能令夏夜无蚊蚋(ruì)之扰。


有诗云:蒲蓬卵蒜挂床前,芷术香芸地上燃。还怕夜来眠不稳,碧纱帐外点蚊烟。


端午节,真是希望有一揽子的解决方案,解决疾病的问题,解决蛇蝎的问题,也能够解决蚊蝇的问题。

清代-徐扬《端阳故事》之系彩丝


佩长命缕


端午节,以五色线结而成锁,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要览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


古籍中记载的长命缕大体上有五种。


第一种最常见也最简单,就是把彩色的丝线系在孩子的手臂上,也叫做系彩丝、系长寿线或者系续命缕。


东汉《风俗通》: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


清代《清嘉录》:结五色丝为索,系小儿之臂,男左、女右,谓之长寿线


原来是大家都系,后来主要是给孩子们系彩丝。


二是在五彩绳上缀饰金属饰物(金或锡),挂在脖子上。


三是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


四是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


五是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鸟兽等物,敬献尊长。


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了当时民间依然盛行的各种端午习俗:


菖蒲、艾子


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


彩丝系虎


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椹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剪彩为葫卢


又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卢,倒粘于门阑之上,以泄毒气。至初五午后,则取而弃之。


按照清代《燕京岁时记》的说法,还可以用五彩丝线做出粽子、葫芦、樱桃、桑葚等等各种图案,使得人们眼中的辟邪之物更像是精巧的艺术品。


本来这些只是民间的辟邪之物,但渐渐地,官方也响应民间习俗。比如唐宋时期,宫廷就用这些作为节物,赏赐给大臣。


《宋史》中记载:(端午)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刚才说到的是佩戴的佩,再说说服用的服。

清代-徐扬《端阳故事》之采草药

 

采药,是端午最古老的习俗之一。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人们认为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所以形成了这一风俗。


我在文本当中贴了十个例子,说明端午节是采药、制药、服药的最重要的时间节点。


烧葵子


《四时纂要》:端午日取葵子烧作灰,有患石淋者亟以水调方寸服,立愈。


粉葛根


《图经本草》:五月五日午时,采葛根暴干,以入土深者为佳。今人多以作粉食之,甚益人神。


制艾煎


《荆楚岁时记》:宗士炳之孙则字文度常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灸。有验。


《仇池笔记》(苏轼著):端午日日未出时以意求艾,似人者采之以灸,殊效。


《千金方》:五月五日取艾,七月七日日未出时取麻花等分合捣作炷灸诸瘘百壮即差。


《本草纲目》:五月五日采艾曝干,作煎,勿令见风,经久可用。


弃榴花


《岁时杂记》:人目眚赤者五月五日以红绢或榴花及红赤之物拭目而弃之。云得之者代受其病。


剪韭菜


《琐碎录》:端午日午时剪韭菜和石灰捣作饼,晒干,大能治扑损伤、疮口并蜂虫之毒。


相喜药


《本草纲目》:桃朱术取子带之,令妇人为夫所爱喜。生园中,细如芹花,紫子作角,以镜向旁敲之,则子自发。五月五日收之。


能饮药


《千金方》:五月五日采小豆花叶,阴干末服之。…五月五日取井中倒生草枝,阴干末酒服之。饮酒令人不醉。


《本草纲目》:河边木令人饮酒不醉。五月五日取七寸投酒中,二遍饮之,必能饮也。


不忘药


《千金翼方》:常以五月五日取东向桃枝,日未出时作三寸木。人著衣带中,令人不忘事。


曝人药


《提要录》:五月五日晴,人曝药,无岁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


膏桃人


《岁时广记》:古方用桃人一百个去皮,尖于乳钵中细研,不得犯水,候成膏。入黄丹三钱,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当发日面北,用温酒吞下。不饮酒,井花水亦得。五月五日午时合忌鸡犬妇人见之,大治痁疾。

 

其中有据说可以增强记忆力的,有提高酒量的,有治疗跌打损伤的,也有端午节时采药和制药的具体方法。但古代一些药材的采制特别复杂和繁琐,比如《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一则“炼草灰,是端午节早晨起来采集带着露水的一百种草。


炼草灰


《本草纲目》:百草灰主腋臭及金疮。五月五日采乘露草一百种,阴干,烧作灰,以井华水为团,重烧令白。以酽醋和为饼。腋下挟之。

 

 

当然,在端午节曾经流传最广的服用,是服用雄黄酒。当然,除了服用之外,还涂抹。


《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一般是涂抹在孩子的额头,画成一个“王”字,称为“画额”。希望借助雄黄的威力驱毒,也借助老虎的威力辟邪。


“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除了涂抹在额头,涂抹在耳鼻之间,还可以涂抹在孩子的手上、脚上,凡是可能接触鬼邪之处,都要重点预防。


所谓服用,既包括内服,也包括外服。涂抹是一种,沐浴是另外一种,也是更为古老的一种。人们通过沐浴,来除垢、驱邪。所以端午节,也曾经是一个大洗的日子,洗浴的洗。


先秦时期的《夏小正》记载:蓄兰,为沐浴也。


这说明古人沐浴兰汤的习俗非常悠久。但兰并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煎水沐浴。


《五杂俎》记载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后来人们一般是用菖蒲、艾草、柏叶、桃叶、凤仙、白玉兰等等花草来沐浴,希望以此去邪气、治皮肤病。所以,端午节也曾经被称作浴兰节或者菖蒲节。


端午节的民间习俗特别多。当然,从前的记载,往往是用“俗谓”、“相传”、“据说”这样的句式来很多习俗的起源。因为把农历五月初五作为恶月中的恶日,是一年中最凶险的日子,所以人们哪儿敢怠慢,大家从众地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以敬畏之心,传承着以护佑身心为目的的各种习俗。


好,今天这一讲就讲到这儿,这一讲说的是端午节民间习俗中驱邪防病的部分,是守护身心的习俗。下一讲,咱们继续聊端午,聊一聊端午节愉悦身心的习俗。欢迎您继续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墨泪ml

    时代的里程碑!农耕社会跨越到信息社会,涉及农耕的一切都会消失!感谢宋博士整理的这一切!为千百年后后人能找到真实的历史留下了详实的资料!太宝贵了!后人的化石!

  • 在其板屋

    豫西北老家。我小时候在端午节戴彩线,称为戴花花线。那是用白色棉线染上不同的颜色搓成的。记得绿色是院中的枣树叶染的。因为枣树叶每次让我揪。据闻一多考证,彩线是龙的象征。

  • 张百万168

    我记得小时候端午节一大早晨,我还没起床呢,妈妈还用什么药水抹在我的耳朵里边,可能就是雄黄酒吧!现在只剩下吃粽子的习俗了。

  • 悦读悦赞

    古老的习俗,听来十分有趣!

  • 张百万168

    现在端午节的习俗,除了大家都吃粽子,我们信阳人还会采艾草来挂在门前。其他的习俗基本就没有了。

  • 张百万168

    明天就是端午节了,再来听一遍过节。

  • 1503342msnd

    宋老师讲的真好

  • 1877960usih

    大师级别

  • 马兰度丨骚耳朵

    芒种

  • 张百万168

    端午节的非遗不是被韩国抢去了吗??

    1529712wjek 回复 @张百万168: 什么都是韩国的,我们都……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