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周答疑】走出“亲密恐惧”,你需要完成这三步
【交友条件】如果你曾经把“门当户对”“属于同一个小圈圈”当成是做朋友的一种标准的话,请你理解,这可能是人生某一个阶段所采用的标准,而不是永恒的。有机会的话,把内在需求的标准提高到外在需求的标准的上面,也许能够找到一位你最在乎的朋友。
【同侪压力】如果我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同侪压力,是因为我们非常恐惧被孤立。除此之外,我们要提供的第二个理解同侪压力的角度,就是我们会感到迷失,我们会失去自己的坐标,找不到在社会当中的位置。另外,你会担心你在同侪之中,重要性越来越低。
【自嘲】当我们有机会面对别人的自嘲的时候,有两个重点可以注意一下。第一个,如果对方自嘲的程度已经超过了恰如其分,这表示TA可能是在呼唤你的关心。第二个,要判断对方是不是在自嘲,是要根据对方的价值观,而不是根据我们自己的价值观。
【优秀评论展示】
你好,我是胡渐彪。很高兴又能够来到康永哥的情商课,为大家答疑解惑。
和之前一样,和我们一起解答问题的,是情商课的专业顾问,也就是,来自壹心理的心理咨询师们。
我们马上来看第一条提问吧。这个问题是这样的:
你好!我好像没有办法和朋友变得亲密,和他们相处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很客气、很紧张。但是呢,如果是和陌生人交流,我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请问老师,我这是“社交恐惧症”吗?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吗?
好,谢谢这位朋友的提问!其实,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在生活中,我们都想要有亲密的朋友关系,可是来到真正打交道的时候,却怎么样都亲密不起来,我们会感到紧张和焦虑。这种心理状态,不是“社交恐惧”,而是“亲密恐惧”。
比如说吧,你和一群朋友出去玩,他们嘻嘻哈哈地相互开玩笑,你呢,却没有办法放开自己,结果只能尴尬地跟着一起笑;再比如说,朋友和你一起去逛街,偶尔她搭了一下你的肩膀,或者她挽着你的胳膊,你这时就会觉得浑身紧张,觉得很不自在。
这种时候,你会怎么办呢?很多人为了克服恐惧,就会强迫自己做出一些亲密的举动来,希望能够表现出跟朋友打成一片的样子。可是,如果你也做过这样的尝试,那你一定会发现,这样做,不仅让你身心俱疲,而且还没什么效果。
为什么会没有效果?因为“亲密恐惧”这个问题的关键,其实不在于你有没有做出外在的亲密动作,而在于你内在的“回避型人格”。
心理学家就认为,“回避型人格”,是我们无法建立亲密关系的罪魁祸首。
如果你会害怕被别人拒绝,或者害怕别人不接受自己,而习惯性地选择去疏远和回避别人,来使自己获得一种安全感,那你很可能就是“回避型人格”了。
举个例子说吧,朋友如果约你出去唱歌,你心里啊特别想去,但是又怕自己唱不好,会被朋友们笑话,纠结了几个小时之后呢,你就想:“唉!算了,还是不去吧!”你看,这样回避的次数多了,你的朋友自然也没法跟你亲密了。
那么,这个“回避型人格”是怎么样来的呢?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Cynthia Hazan教授就提出了,“回避型人格”是和我们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关联的。
在小的时候,我们会依恋自己的妈妈,比如说摔跤了,我们会找妈妈哭,妈妈呢,就会过来安慰你。而如果一个小孩,当TA想要依恋TA的妈妈的时候,妈妈给TA的回应是冷淡的,是毫不关心的,那这个小孩可能就会选择,回避和妈妈之间的依恋关系,目的是为了免得自己受伤嘛,而TA长大之后呢,也会把这种“回避”的方式,自动带入到别的人际关系中去,从而就形成了“回避型人格”。
这时,你可能会担心,既然这是小时候的经历形成的,那“回避型人格”,是不是就没法改变了呢?
其实不是的。美国医学博士Martin Kantor就给我们提出了这个方法,来帮助我们改变自己的“回避型人格”,帮助我们更好地克服“亲密恐惧”,这个方法分成三步。注意听哈:
首先是第一步,设定自己的目标。
这个目标可以是阶段性的,比如说,第一个月,我们要做到,能够舒舒服服地和朋友聊自己的秘密;第二个月呢,我们要做到,能够接受朋友对自己提出不同的意见;来到第三个月,我们要做到,能够主动地去安排一次朋友的聚会,等等。
要注意的是,这个目标千万不要设置得太过高,如果你想在一个月内,和所有的朋友都成为亲密知己,这当然不太可能嘛,也会让我们有太大的压力,进而会去逃避。
第二步呢,是每天至少要做一件克服自己回避的小事。
这步很关键哈,改变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不断地去坚持。你可以根据你的目标,每天至少往前做一小步。
比如说,如果你的目标是:要在一个月内,能够舒服地和朋友聊自己的秘密。那么呢,你就可以每一天主动地去找朋友聊聊天,先聊一些无关紧要的八卦,慢慢呢,就会再聊到自己的事了。
接着,是第三步,也就是,要记录自己的改变日记。
这个日记的内容,包括了你今天做了什么克服回避的事情啊,做这件事的时候,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啊,你的朋友,又给了你什么样的反应啊。
做记录,是为了让我们能够直观地看到我们自己的改变,来提升自己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去思考,这件事情是该怎么说、怎么做,才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上面就是Martin Kantor说的“三步法”了,你可以把它当成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学习怎么样去建立一段亲密关系。
给你简单总结哈,第一步,设立自己的目标,在一段时间内,你想要达成什么样的“成绩”;第二步,根据你的目标,每天坚持“打卡”,做一件克服自己回避的小事;第三步,记得每天要写总结日记,思考一下自己怎么做才会做得更好。通过这三步不断地反复练习,来改变我们的“回避型人格”,走出我们的“亲密恐惧”。
好,这就是针对第一道题的回答,我们来看第二道问题吧,问题是这样的:
你好!我是一个在朋友关系中更喜欢付出的人,但是有时候,朋友会把我的付出当成是理所当然,这会让我心里很不舒服。请问老师,我要怎么样才能够避免朋友把我的付出当成是理所当然的呢?
好,我们首先来理解一点,为什么朋友会把你的付出当成是理所当然呢?有一种可能是这样的,你对TA的付出已经太多了。
我们都听过这一句俗语:“升米恩,斗米仇”,它说的是,一个人在他快要饿死的时候,你给他一升米,那他,可能就会把你当成救命恩人,可是如果这时你给了他一斗米,这相当于十升米哈,他反而可能就会把你当成是仇人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会觉得,既然你能够给他一斗米这么多,那就应该能够给他更多啊,为什么你不给呢?
你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的,如果你付出的太多,那朋友就会把你的付出,当成是你可以轻松完成的一件事。当你源源不断地付出之后,那你朋友就会习惯性地向你源源不断地索取,久而久之,你的付出对这位朋友来说,就形成了一种理所当然了。
在之前的情商课中,康永哥不也告诉了我们:“当我们讲到高情商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重点是,要做到恰如其分。”
所以,我想要提醒你的是,在朋友的关系中,付出也需要拿捏一定的分寸,要注意,要有限度。
你这时可能会问了,那我该怎么知道我付出的限度在哪里呢?组织心理学家Adam Grant给我们提出了这个方法,叫作five-minute favor,叫作“5分钟小忙”哈。这种方法,能够帮助你确定,我们付出的边界到哪里。
什么是“5分钟小忙”?它包括了两件事。第一件事,这个“忙”,一定得是在5分钟之内可以解决的;第二件事呢,就是这个“忙”会给对方带来比较高的价值。
给你举个例子吧,当朋友正在焦头烂额地做PPT的时候,如果你帮TA一起做,你可能得付出1到2个小时的时间,而你的技术呢,也不一定能给朋友提供多大的帮助。
但是,如果这个时候,你花5分钟时间,帮朋友找一个PPT模版,或者你帮TA点个外卖。那这样一来,你就把一个,你原本想花很长时间的付出,转换成了5分钟的小忙,这不仅能帮你降低你的付出成本,对朋友来说,也许是更有帮助的。
所以,当你想要付出,想帮朋友的时候,先停下来,先想一下,这个付出能不能用“5分钟小忙”来替换呢?
当然,“5分钟小忙”只是提供给你,衡量自己付出限度的一种方法,它不代表你所有的付出,都只能局限于“5分钟小忙”,你可以根据你和朋友的关系,来拿捏属于自己的分寸。
好了,最后我们来颁发优秀评论家的奖状吧,这个星期有两位同学获奖。第一位同学,TA的ID是「风音耳倾_nn」,TA通过“分歧”这堂课的学习,明白了朋友之间,是有分歧,才会有不同的见解,才会有不断地成长的。
第二位优秀评论家,TA的ID是「15608527xpi」,TA在留言中就表示,之前TA觉得自己付出了,就能够干扰别人的生活,在学了“付出竞争”这堂课之后,这让TA理解了,付出,其实应该是一种实现自己的方法。
我觉得他们两位的评论挺有意思的哈,可以请大家去观摩,最后再一次恭喜两位吧,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查看全文」,到文字稿中就可以找到你们的奖状了。同时呢,在文字稿里,还有本周的知识点复习,想要温习的同学,也可以去看一下哈。
好了,这星期的答疑课就到这里,康永哥的情商课,我们下星期再见。
男朋友是我难得的甚至唯一的不会产生亲密恐惧的人,真的信任他超幸福,和他在一起也超幸福,放得开,做自己。会慢慢改善自己的亲密恐惧,这样就能舒舒服服和其他人相处啦!
September_yi 回复 @小小思_: 是第一次谈恋爱就这样吗 还是这个男朋友是
每次听康永哥的情商课,都有种他很懂我的感觉,像是读心术一样的,发现了一些我自己都没有发现过的秘密。懂得自己,才懂得成长,谢谢康永哥。
我就是回避型人格,我觉得我与朋友似乎总是不能成为深交,总是浅浅的,不像有些人可以很自然的成为亲密的朋友
我妈妈小时候就是不会安慰我,对我冷冰冰。我以前是对朋友有亲密恐惧,现在已慢慢克服。但是对于男女关系有很深的亲密恐惧,别人给我介绍男生,我总是在朋友的层面聊,没聊几次就找出他的缺点,跟自己说不合适。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走不出这个怪圈,错过了很多人,没真正地谈过一次恋爱。我该怎么办哪?
鸟~我是胡渐彪,哈哈哈,彪哥的口音捉急啊~
如果小时候经历过校园霸凌,总是无法原谅那些人,一想到还是恨,要怎么办?
对于别人的秘密我基本做到守口如瓶,再亲密的朋友都很难去跟他分享自己的秘密,总觉得不安全。
孩子成了父母的“父母”,这是一种负担!
原来是这样,我是回避性人格😳😳
回避+自卑+敏感+讨好+强迫+焦虑+永远想太多 集合一身,都是重度,悄悄飘过
刘韵_d6 回复 @木宁木蒙月: 独立+强大+周全+温暖+规律/可靠+上进+思维活跃(适合搞哲学和心理学)→把握好度吧,一体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