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故事 128 草鞋陈尊宿 觅个入头处

禅故事 128 草鞋陈尊宿 觅个入头处

00:00
09:01

觅个入头处


    有一次睦州上堂,对晚参的僧众说:“你们这些人体悟大道,得到入头处了吗?若是没有,需觅一个。不过觅得这入头处,以后可不能辜负了老僧。”
    这话一说完,便有个和尚站出来,说:“我就不敢辜负和尚。”
    不想禅师对这个满包满打的僧人说:“你没站出来说话时,就辜负了我了!”
    僧人莫名其妙。睦州便又说了一句:“明明向你道,你就愣是不会,还把个盖子给我拿来。”
   “入头处”是悟道的方便门径,入进去了自然就不会用语言来表白什么了。睦州教他们去找入头处,僧人还用语言回答他,就等于老和尚把入头处的盖子揭了,小和尚却硬抱住盖子不放。不过睦州说法是很容易让人落入圈套中的。
    刚把答话的僧人斥走,马上又对参承的和尚说:“老僧在这里住持,不曾见过有事的人来,你们怎么不靠前来?”
    话一出口,自有上当的。有个僧人刚往前凑,禅师就说:“维那不在,你自己出去,到三门之外,挨二十棒去吧!”“维那”是寺里僧官,专管维护僧纪。“不曾见过有事的人”,这“有事”起码可以作两面解;一可以指自家参悟,自己有事,不求别人;一可以指有心事请教禅师的。睦州后边跟了一句“怎么不向前来”是暗示哪些属于后一种“有事”的人。谁出来,正不招自招,落了套子。“三门”指寺院大门。
    那僧人尚蒙在鼓里,说:“我有什么过处?”睦州不答他有什么过处,却说:“又往枷子上套了杻!”
   “枷”是犯人套在脖子上的刑具,禅师的意思是,本来让你出去挨棒子(并不见得真打),是斩断你用思虑问题的知见心南辕北辙地去体道,你现在还问个不停,就像枷板上套杻一样,陷得更深了。
    在睦州的老师黄檗希运那里就侧重于只证聪明人的巧说开法,到睦州这里更是藏头露尾巧设埋伏,会者自会,不会者懵懂。巧说向来是教机灵的,激钝根的。聪明人可以在别人受棒挨喝中印证自己的心得,而愚钝者若由激中生愿,发起精进的勇猛之心,自也恰好符合禅家悟道重自力不重他力,贵求己不重求人的宗旨。
    睦州平常见僧人来参访,总是把门一关。有一次云门禅师来参访,竟把云门的脚夹在门坎上,差点就折了。见了那些讲经僧,禅师总是出其不意地喊一声:“座主!”讲僧应诺时,便骂一声:“担板汉!”“担板汉”的意思是见解片面,一个人担着板子,只见到这一面,不见那一面,所以禅门中经常有人用这话骂人。有时睦州不骂担板汉,却说一句:“这里有桶,给我挑水去!”这话就更难听,简直把讲僧说成佣工为生的仆人了。所以巧说到睦州这里,不仅是旁敲侧击,甚至是带些刻毒的“傲说”了!
    有一天,睦州在房舍廊阶上站着,有位僧人过来问:“陈尊宿的房在哪里?”禅师也不答话,脱下脚上的草鞋兜头就打,僧人撒腿就跑。禅师在里边喊了一句:“大德!”僧一回头,睦州用手指与僧人跑的方向相反的地方一指,说:“你应从那边跑!”
    睦州明明站在自己的房前,僧人却问他房在哪里,当然这是僧人在和禅师斗机锋。睦州猛打和尚时,和尚逃跑是慌不择路的,但不管是往哪跑,只要躲过草鞋就行了,哪条路都没关系,所以处处是路,处处可逃。那么禅师为什么还要为他指一条路呢?这是在告诉他,你问我房子在哪是知见分别心在作怪。房子在哪儿不行呢?只要能住,只要它在一个地方就行了。正像你现在逃跑一样,有条路就行了,挑挑拣拣没有用。禅宗要消除的是“拣别”心,这条路那条路的拣别没有了,就只剩下路,连路的妄念都没有了,就只下脚踏实地的走了,这样人和大地就没有什么知识、概念的间隔了。这种物载真正的一体,就是直觉。消除“拣别”之心,要的就是这种直觉。
    朝廷里来使者见睦州,问:“三门俱开,从哪门入?”这是在问入道的门径。
    禅师只叫了一声:“尚书!”天使应了一句。禅师便说:“从信门入!”“信门”是天灵盖,禅师这样说是告诉使者,门就在你自己那里,无须外找。我叫你一声,你无须思虑就应一声,就这么直接,任何思虑都是缘木求鱼,逐影忘形。


主播:史壮宁,山西卫视主持人,文史专栏作者,研读佛学二十余年,素食,持戒。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 与百万人一起学习佛陀的智慧和慈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