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茶中的说、学、逗、尝
在一次茶博会上,我应主办方邀请去做几堂茶学讲座,能容纳上百人的小会场,只是散乱地坐着30~40人的样子,有些走累了的人在会场歇脚,几个女孩在叽叽喳喳说刚买到的茶器,角落里还有位妇女在给孩子喂奶,似乎来的人都不是要听讲座的。在主办方歉意的眼神中,我登上了演讲台,面对着稀稀落落的观众,之前准备的学术性强的讲稿应该是不需要了,得换轻松通俗些的话题了。我略有自嘲地对着麦克风说道:“茶道是一门生活的艺术,讲究说、学、逗(斗)、唱(尝)。”咦?这个常见的相声开场白,只要稍微谐音一些,意思很贴切呀!本想打趣,吸引下注意力,却无意中有了新的感悟。
说茶是件快乐的事,我和身边的一些茶友也乐此不疲。说茶的冲泡品饮、个人心得、独家秘法。中国历史上的茶名超过3 000种,散落在唐宋元明清和现代的山山水水之间,连带着大量名人雅士、高僧帝王、诗词文学作品中,说之不尽。并且很多茶也无所谓好坏之分,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结论,很多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冲泡与品饮、识茶辨茶、茶文化、茶艺、茶道,有众多的话题可以涉及,又或者引申到其他领域,谈玄论虚,既可以显示自己的学识渊博、为人风雅,又可以沟通情感,获得尊重敬仰,实在是个装深沉显层次的好话题。说到酣畅处,彼此看上去都有些许的儒雅味道。若是有筝琴箫笛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再加上香烟袅袅、枯木残花的禅意景致衬托,则说茶分外雅致、迷人。
说者尽兴,听者受教,大家陶醉在似懂非懂、半懂不懂、不懂装懂的氛围里。但长时间延续下去则很容易不自觉地进入到论茶的状态中,出现争论和略显紧张的气氛,或是据理力争,或是引经据典,如果参与者身份地位和心境差别太大,就经常会出现争执,弄个红脸,甚至有人拂袖而去。所以在讲求氛围的茶活动中,应警惕这种情况出现,发现苗头不对,主持者该立刻巧妙制止、转移话题或进行下一个环节。最好是预备个权威人士在场,可以通过讲一段茶的方式收拢下主题,安排在开始或中途讲茶来控制局面和节奏,一旦活动中有人讲茶,学术性会被提高,自然形成问答环节和明确的范围,使得话题不过于分散。茶人聚会在一起,难免是要说茶、论茶的,但很多组织者忽略了他们的不同之处和产生的效果,参与者的能力强,观点鲜明,碰撞的火花就越大,局势的把握也就越是关键。
本书全篇讲的其实就是学茶,所以这里不做多说了。至于斗茶可以有多种斗法,有一次在黑龙江茶艺师协会的过年聚会上玩游戏,桌子上摆了20多种茶,要求参与者品饮嗅香后记住这些茶,然后依次坐到背对着桌子的远处,有人随机把盛有叶底的茶碗和一杯茶汤拿到他面前辨认,猜对了就记下一次正确,多数的人都能猜出5~10种,只有一个搞摄影的会员全猜对了。事后我问他有什么技巧,他认真地说:“把茶汤想象成是一块肉皮,在口里
咀嚼,一直到似乎有哈喇子要流出来,就能获得最多的信息。”
在茶城里有时候也会举行斗茶赛。多是商户选送茶样,外请专家以示公正。也有过请观众参与评茶的,多数情况下,会搅得一团乱,非专业人士是无法参与评茶的,说不到点子上,语言口语化无法统一评审。甚至某地出现过人群一拥而上挤倒评审桌,和评茶师打起来的事件。
这类斗茶赛,一般会要求参赛茶样最少提供二两,然后通过摇茶盘,摇动至均匀,最完整的叶片会自然停留在上面,细碎的茶末、碎叶停留在最下层,其他的在中间。取茶的时候要垂直拇指、食指、中指,插进茶叶中同时夹取这三层,不能抠着取茶,正规的活动会采用标准的评审杯,配上汤碗、汤勺,在2~5分钟内选定个时间,按照标准的茶水比例置茶,带盖浸泡。然后倒出茶汤在茶碗里,分别嗅叶底和杯盖,了解香型和香气高低,再用汤勺
取茶汤入口分辨,并反持汤勺嗅附着在茶勺上的香的持久力,有的还会把叶底倒入另一个放有清水的方形浅底瓷盘中,看叶底的肥厚、完整、嫩度、光泽、大小统一性,之后每个评茶师把自己的感官评分填入表格,最后几位评茶师再一起商议一下决定出名次。
如果是在茶室里举办的茶友间的小型斗茶赛,形式就简单多了,最好是只斗一种茶,便于操作,每个拿茶样的参加者同时也是评审。主持人把每个人的茶都放在一个单独的白瓷盖碗里,盖碗的底部贴上人名、编号。每个盖碗里的茶都按品饮习惯正常冲泡,由一个固定的茶艺师,采用相同的水温、投茶量、洗茶时间、浸泡时间、泡数来冲泡。若担心记得混乱,可以预先制作个表格,分发给每位斗茶人。有干茶、香气、滋味、汤色、叶底五项评分,外加个总结、评审人签名,十分制、百分制记分都行,最后合计分数分输赢。由主持人翻开每个盖碗下面的人名标签,公布成绩,也可以做个简短的解说评论。输的人请客吃饭,或者赢取小礼物。在这种七嘴八舌、各抒己见的过程中,求同存异,就茶论茶。每个人都会学到很多东西,趣味性强,也好举办。如果是商家定期约请客户举办,也不失为一种高明的销售手段。
实际上现代斗茶形式源自评审茶程序,在19世纪美国人威廉·乌克斯写的《茶叶全书》中,就已经形成了这套体系,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吴觉农、张天福等老一辈茶学家的归纳整理,发展至今。与我们宋代盛行的斗茶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只是名字相同而已。宋代儒家大兴,文化鼎盛,名人雅士皆热衷品茗、插花、焚香、挂画这些当时被称为文人四雅的娱乐项目。在那个全民皆茶的时代里,出现了我国唯一一部由皇上(宋徽宗赵佶)写的茶
书——《茶论》。有皇上号召引领,群众基础那是相当雄厚,又没有网络、手机、斗地主、打麻将这些娱乐,所以可以称得上全民参与、全民斗茶了。
我们假想一个片段:某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某公子带着书童,摇着折扇,吟咏着自己刚作的小词小令,走在林荫小路上。书童一头挑着竹炉(外壳为竹编,内安小钵,用以盛炭火取暖的用具),一头挑着水具茶器,必不可少的是点茶用的建窑大黑碗、调汤用的茶宪、击沸用的长颈瓶和蒲团靠垫,悠哉闲逛,迎面看到好友同样带着书童、茶器,正好多日不见,切磋下学问和斗斗茶。二人皆是自信满满,偏又自谦着说自己的茶不好,只为应景
应趣。摆上器具,注意烧水不能烧老,器具不能不洁,茶品不可以过陈。宋代唐庚的《斗茶》记载有:“吾闻茶不问团垮,要之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也说明了当时的品茗追求。二人将碾过筛好的茶粉用竹制的茶勺取适量置入茶碗,先用长颈瓶注入一点开水,名为一沸。然后用茶宪逆时针飞速搅拌,姿态要端庄,最好是用内劲,手腕动,手肘不动,还要力求满面春风、悠然自得之态。搅拌一会儿注入第二次水再搅拌,名为二沸。再注水再搅拌,谓三沸。
两人击沸三次以后,茶碗中的茶汤已经被搅拌成了上面一层白嫩细腻的沫,中间有细密如奶状的浡,最下是绿色的汤。以沫浡颜色白细、消失得慢、在碗壁上下降的咬盏痕迹清晰速度缓为好,若是沫浡颜色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语出:《茶论》,理由是“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天时暴暄,芽萌狂长,采造留积,虽白而黄矣。青白者蒸压微生,灰白者蒸压过熟,压膏不尽,则色青暗。焙火太烈,则色昏赤”。)结合沫浡分解消失快,则就算是输了。胜固欣然败亦喜,八成是不会出现撸胳膊挽袖子对打一番的情况。
对于宋代点茶斗茶,能把茶汤搅拌出沫浡汤的效果,甚至后来发展出茶百戏(也称分茶,在聚而不散的沫浡上面用长针形器具挑动作画,勾勒出山水云石、梅兰竹菊之类的),我一直持怀疑不解的态度。得是多稠的茶汤呀!还得有发泡的物质成分在里面。翻阅了许多书籍然而并没有查找到那时候茶汤里放了什么东西。唐宋时期都是用的蒸青绿茶饼,制作工艺与今天不同。
陆羽的《茶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唐代煮茶放盐、粟米、干果、香料,属于调饮,也许有可能出这种效果。宋代主流属于清饮,连盐都不放了,难道是那时候的茶制作的时候掺有糯米什么的吗?
日本今天的抹茶茶道基本保留了我们宋代时期的点茶方法,只是不需要击沸三次,也只见星星点点的少量泡沫。我试过用仿制的建窑兔毫盏,换了几个不同的茶宪,用力按不同的方向搅拌,碗都快搅碎了也弄不出这么多沫,不添加东西看来是难以做到了。
尝茶也就是饮茶了。茶商圈子里有句话叫好看的不好喝,好喝的不好看。茶要色香味形,面面俱到是很难的,换个角度讲这样的茶也没了个性和特点。只有缺点才能衬托出优点。前些年很多茶都是重味不重香,或重香不重形,如今为了满足市场需要,纷纷在香浓和形美上下功夫。为求得清香、花香,降低了发酵度、烘焙火候。为求干茶叶形好看,在揉捻做形上下功夫。有些干茶看上去净是芽头,等泡完了看下叶底,却发现多是碎叶子,还
有的为求干茶看上去绿意盎然、青翠欲滴的效果,降低了杀青温度、干燥程度,造成普遍不耐存储。我早些年进的铁观音茶,一般冷藏两年都变化不大,最近两年进的冷藏半年就有返青后发酵的情况出现。
有一次去茶城看朋友,她拿出刚进的秋茶铁观音,我看着那茶水灵灵的,绿得好看,真正是展鲜喷香呀!离开后心里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赶忙回去抓起几粒用拇指和食指在耳边搓,肉肉的有黏滞感,搓不成粉末,也没有摩擦音,说明这茶的含水量超过8%了。一般茶叶除了花草茶和黑茶系有特殊要求外,含水量要在3%~6%才好保存。我连忙询问朋友这茶进了多少,嘱咐她尽快销售或者统一再干燥焙火一次,才好存放。只是这样一来,干茶再看上去就不会这么鲜嫩了。有的茶友总爱犯一个毛病,一看到干茶感觉不错,沉不住气,马上就喝彩说好,等冲泡好,越喝越心慌,感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可是又不好推翻自己的喝彩,悻悻的,弄得其他人都啼笑皆非,不好说话了。
【作者简介】
韩义海,学者、国家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考官、茶艺师、评茶师、食品检验员),长期致力于茶学研修、茶文化推广及茶艺教师、茶艺师、评茶师培训工作。已有数百名学生分布于全国各地、指导参与数十家茶点、茶楼、茶会所的筹备经营。举办各类茶道推广现场活动近百场,应邀为多所大学茶道授课,自08年起,发布茶学、茶道知识讲座视频数百个,现场及网络传播人数达数百万人次,是将茶道与国学雅艺相融合的践行者和推广者。
【购买须知】
1、本作品为付费有声书,0.3喜点/集,前10集为免费试听,购买成功后,即可收听,可下载重复收听。预计257集左右。
2、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严禁未经作者授权翻录成任何形式,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在充值/购买环节遇到问题,可以通过页面右上方按钮,分享至微信内使用微信支付完成购买。
4、在购买过程中,如果你有任何问题,可以在微信搜索公众号【bestxmly】或搜索【喜马拉雅付费精品】来随时咨询问题,也可以拨打客服电话:0514-82395811
5、本专辑仅限全球/全国/大陆/海外“四选一”范围内下载收听。
主播出头无需评,且听其人用何心?
铁观音魅力犹存、切不可一语封杀。
很好,很好,好的很。
小者者_7d 回复 @凉茶_iv: 怕?
韩义海这位茶老师我已经关注了很久 讲的确实不错 从来不故弄玄虚
妙祺这娃 回复 @听友128870167: 是的,谢谢支持
主播的声音好有磁性 吐字清晰
讲的特别真切!讲出了茶的真是面!
对大众,茶道是一门生活的艺术;对业者,茶道是一门工作的艺术;对茶人,茶道是一门事业的艺术;对学者,茶道是一门精神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