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 孔子到底信不信天命?

063| 孔子到底信不信天命?

00:00
16:06

本集知识卡片 

点击图片,跳转后点击左下角即可分享:

本集引文 

《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八佾》: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述而》: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论语·宪问》: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论语·先进》: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本集文稿 

我们现在公认的中国有文字记录的时代是从殷商开始的,殷商的文字就是我们都知道的甲骨文。从甲骨文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殷代人是信奉天命的。天在古人眼里是至高无上的神,是世界和人生的主宰。命指起支配作用的、人无法把控的客观必然性。而周代的人基本上也是相信天命的,而孔子对天命的态度,是学术界至今没有得到统一认识的问题。


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我们以前说过的,《论语》涉及到孔子的部分都是孔门弟子以及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记载,言的部分都是随机的,都是片段的,没有完整的论述,不是系统的论文。本来就是没有上下语境的只言片语,歧义就容易产生,加上孔子又要因人施教,所以对同一问题的言论,都有可能前后不一致,在天命的问题上也是如此,所以古来有人说他信天命,有人说他不信天命,当然也有人说他在天命问题上是矛盾的,有时候信,有时候不那么信。既然不能得到统一认识,我们还是来看看关于天命,孔子都具体说过些什么。


孔子承认天命的存在,也承认天命是需要经过了生活历练,增长了学问修养后才能认识的,所以他说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到了五十,才能“知天命”,也就是代表了孔子的修为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阶段,这才叫知天命,知道了人生的基本的方向与基本的职责。而这种天命,是人应该敬畏的,因为在古人眼里,作为万物主宰的天,往往是正义的化身,就如后来俗话所说的“人在做,天在看”,只有敬畏天命,才不至于放开胆子胡作非为,所以,《季氏》篇里记载: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有三种东西是君子敬畏的,一个是天命,一个是有地位的人,一个是圣人的言论,而小人则相反,他们不懂天命,所以不知敬畏,他们也不尊重有地位的人,也不明白圣人的言论的意义,往往对之抱着轻慢的态度。


敬畏天命,才不敢肆意妄为。有地位的人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只要他们是一心为公的,而不是只为一己私利,妄言妄行的,自然应该尊重他们,才能使社会能按秩序正常运行。而圣人作为人类道德与智慧的最高结晶,他们的言论往往代表了人类文明的高度、人类智慧的高度,自然也是我们应该认真领教、认真奉行的。一个人应该活得有勇气,所以孔子提倡“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一个人应该活得有底线,所以孔子提倡“君子有三畏”,而小人则无知无畏,以至无所不为,而天命正是应该敬畏的基本对象。


对天命的敬畏,是孔子自身使命感的动力,受天命之所托,受天命之所召,孔子把外在的意志转化成了内在的使命,但在孔子生活的年代,社会动荡,礼崩乐坏,人们对天命的信奉程度已经不像殷商时代的人那么高了,从统治者的阶层看,号称受了天命来统治人世的那些所谓的天子,有的自身行为严重不端,根本不能体现天道的大公,有的执政不力,大权旁落,乃至被杀,也看不出他们有奉行天道的意志与能力。


而从孔子自身来看,他还有他的学生既相信孔子降生在这个世界是天赋予了他拯救世道人心的义务与责任,使孔子在落难时得到天命的护佑,但孔子的理想与志向却又一再受阻,以至孔子也怀疑天是要帮助他在世界上推行他的大道,还是要阻碍他在这世界上推行他的大道,所以对天命的将信将疑,是在孔子之前的周人就有的态度,孔子有时有怀疑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八佾》篇里记载,有一位官吏见到孔子,跟孔子的学生说: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丧是失去,没有,这里指没有官职,无所作为。天下无道已经这么久了,上天一定要以你们的老师来作为圣人,来重整世界的秩序。木铎是木舌的铜铃,古代发布政令的时候就用木铎来作召集,这个比喻反映了盼世道转好的人对孔子的期望,相信这种期望是符合上天的意志的。但事实并不像他们想的那样,孔子在自己的祖国鲁国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五十多岁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仍然不能顺利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反而有时饿肚子,甚至有时遭追杀。


孔子批评过宋国的主管军事行政的大官桓魋违背周礼,孔子从卫国去陈国的时候,路经宋国,桓魋知道后带兵来报复,孔子正在树下跟弟子演示周礼,桓魋砍掉大树,扬言要杀孔子。《述而》篇里记载: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在撤离途中说上天把重整天下的圣德赋予了我,一个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呢?这里当然显露的是对天命的信任,也是对自己的信任,但也不是一点自我安慰的成分也没有。在河南的匡,孔子受到了当地人的围困,生命再一次受到威胁。孔子说: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这大意是周文王去世后,周代的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了吗?上天如果想要灭绝这种文化,那我也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而上天要是还不想灭绝这种文化,那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后死者”是孔子自称,因为前面说到“文王既没”,周文王已经死了,所以跟着用“后死者”来称自己。


孔子这段话的基本态度仍然是积极的,相信恢复周代礼乐文明是上天赋予他的人生使命,因此只要上天不想让这种礼乐文明灭绝,也就不会让他死于非命。但是这种天命显然越来越缺乏明确的意志,所以有人从这段话里看到了孔子的自信,也有人从这段话里看到了孔子的疑虑,说这是孔子在借天命说事给自己和学生打气,也不能说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而遭受的磨难越多,遭受的打击越多,孔子对天命的依赖也就越来越少,甚至有时对天意的难以捉摸表示了困惑。《宪问》篇里记载孔子的话说: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意思是他追求的大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他所追求的大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不是以哪一两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里的基调仍然是自信,但从这里,我们至少已经可以窥见要让孔子实行他的大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天的意志,而是也存在着相反的可能的。所以子夏听说过的那句流行了两千多年的尽人皆知的名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未必一定就代表了孔子的看法,但至少应该可以代表孔子一时的心情,未必能代表孔子一贯的看法,至少应该可以代表孔子一时的心绪。而《先进》篇记载,当孔子最好的学生颜回死了之后,孔子指天而呼:


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翻成白话,这差不多就相当于老天真是要我的命,老天真是要我的命。人在悲痛的时候所谓呼天抢地只是一种习惯性的反应,所以孔子的“天丧予”也许只是表示悲痛的一种习惯性的呼告,并不一定表示他对天命的不信任。但有这样的例子,我们总不好说他是天命坚定的信奉者。


总体来看,孔子对天命的态度是具有两重性的,有信赖的一面,有怀疑的一面,也许这其中代表着他不同阶段的思想转变。只看见几句他信奉天命的话,就说他是完全的天命论者是片面的,只看见他几句怀疑天命的话,就说他是天命论的批判者也是片面的。由于《论语》记载的片段性、随机性,我们要了解孔子的一种观点、一种看法,最好是把《论语》里的相关内容都翻检出来加以比对,加以琢磨。


而特别值得我们指出的是,在一个很尊崇天命的时代,孔子信赖天命、相信周文王之后上天把恢复礼乐文明制度、重振华夏文化的使命交付给他,他在这样的使命的驱动下,从事政治活动,从事教育活动,付出了全部的心血,付出了不懈的努力,而在这个过程中,他渐渐地体会到天命的不可全部信赖,渐渐体会到完成使命的困难越来越大,希望越来越小,但他却没有放弃努力,随波逐流,而是不怨天,不尤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奋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而不怨天,不尤人,正是孔子提出来的。《宪问》篇里记载: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怨天尤人是我们现在还在常用的成语。抱怨上天,责备别人,这个成语用来指对不如意的事情一味强调外因,发牢骚,出怨言。孔子深感孤独寂寞,慨叹没有人理解他,他不埋怨天,不责备人,下学礼乐,上达天命,理解他的也许只有天了。这里透露着他的无奈,也透露着他无奈中的坚持。这两句话被《孟子》引用,被《中庸》引用,成为“四书”中反复出现的名句,也成为中国人遭遇挫折、遭遇困难时候奉行的名言,到今天也仍然值得我们时时铭记,时时体会。


除了天命,孔子怎样看待生死,看待鬼神,我们下次再接着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红日旭东

    老师讲的渐入佳境!不愧是复旦大学文学院三杰之一!这一章和上一章非常精彩

    13581928uzn 回复 @红日旭东: 请问复旦大学文学院三杰都是谁啊?

  • 覌照

    群都满了,能不能建新群呢?

    仙籽儿_ 回复 @覌照: 同感

  • 花头鸭

    信不信天命?又回归到什么叫“天命”,有没有“天命”?如何看待“天命”决定如何对待“天命”……徦如把“天命”定义为“上苍对所有生命形态的组织、安排或制衡等形而上的规律……”还是“信天命”比较明智……期待明白人指正!

    吐旺旺 回复 @花头鸭: 有可能天是代表着自然而然的道。

  • A肆玖昌明

    为什么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据说是因为读懂了《易经》

  • 何振兴0

    已读文稿。

  • 东知鱼

    天命大概就是自然之道,其表现形式多样,不容易被“识到”,它又不为人的意识而转移,所以时常令人生疑它的存在。而有“正信”的人就是接受它所有的面貌和特征,坦然前行。

  • 1365091qpmk

    天命是一种形而上的感召与内心相呼应激荡后而不得不遵从的道路,崎岖平坦与否大部分不在自己的掌控。所以才有尽人事,听天命的说法。

    守望者_qa 回复 @1365091qpmk: ...…… ?

  • 冬之雪_d0

    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有其使命与责任,只有将自已的使命合上天之命,才能步入人生大道。所以,我相信有天命!

    芙蓉闲人 回复 @冬之雪_d0: 在家住x

  • 瑜在潇湘

    傅老师~有人解释说“学而时习之”的“习”也有演习的意思。整句可以理解为:学习要举一反三,时常在实践中去运用,演习。听起来好有道理啊,可是这么解真的对吗?

    朱雀堂舊人 回复 @瑜在潇湘: 建议买本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

  • 维尼宝贝pooh0608

    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