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 恩怨分明对不对?

061| 恩怨分明对不对?

00:00
13:52

本集知识卡片 

点击图片,跳转后点击左下角即可分享:

本集引文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公冶长》: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本集文稿 

《宪问》篇里有一段特别的记载,“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所以说,这一段有点特别。我们读《论语》的其他语录,提问的人大多是明确标明了的,而这一节提问的,是“或曰”,没有标出提问的人。或,就是有人,提的问题是“以德报怨,何如?”意思是用恩德来回报别人的怨恨怎么样,孔子的回答首先是一个反问“何以报德”,那你拿什么来报答别人的恩德呢?不用说我们也知道孔子显然不认同以德报怨,接下来他用八个字亮明了自己的观念,“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德报德”,这个不用解释,等于就是现在的白话了,用恩德来报答恩德。“以直报怨”,这个直略微麻烦一些,学者们有不同的解释。

《论语》里直这个字出现了十多次,有时表示公正、正直的意思,如我们上周讲到的《子路》篇里父亲偷羊的故事,“吾党之直者异于是”,以及“直在其中”。有时表示爽直、坦率的意思,如《公冶长》里讲到一个叫微生高的人,有人向他借醋,他正好没有,就问别人借了,然后再借给向他借的人,所以孔子说:“孰谓微生高直?”,都说微生高爽直、坦率,而从这个故事看,他不够爽直啊。有时表示公平、公正的人的意思,如《为政》篇以及《颜渊》篇里都讲到了,要“举直错诸枉”,直是正直的人,枉是不正直的人,“举直错诸枉”也就是要把正直的人放在不正直的人之上。

《论语》里的十几个直就是这三种意思,有的学者把这里的“以直报怨”的直解释成价值的值,就是对等值,也就是说对方用什么办法对待你,你也用什么办法来对待他,那就相当于以怨报怨了。恐怕还是正直、率直、公正的解释比较好一些。孔子提出的,应该是一个可行的原则与正当的反应,不必说的等值那么具体,所以大多数注《论语》的学者也不采取等值的这个解释。

“以德报怨”这句话见于《老子》,别人对你有怨,这个怨可以包括种种不仁不义的行为,但我不仅不计较,而且报之以恩德。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圣经》的《马太福音》里耶稣对门徒的训话:“你们听说过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说法吧?我告诉你们,不要同恶人作对。如果有人打了你的右脸,你就把左脸伸给他打;如果有人抢你的内衣,你就把外套让他一起拿走;如果有人问你要什么东西,你就把东西给他。”这种宽厚和仁义的精神是伟大的,有时也是很有感召力的。深受这种神圣精神影响的西方文学中,也不乏类似动人的事例。

一个从监狱里出来的犯人,没有人愿意理睬他,只有一个具有深厚的仁爱心的神父给他吃、给他住。他看中了神父的餐具,那是银制的,半夜起来偷了就走,甚至起意神父要是发现了就把他杀死。这个衣衫褴褛、身无分文却在烂包裹里裹着夺目的银餐具的犯人当天就被逮捕了,警察压着他来到神父家里,因为大家都知道那是神父家才有的珍贵器皿。

这个罪上加罪的犯人眼见就要大祸临头,不料神父却说:“你为什么不告诉他们餐具是我送给你的呢?你还忘了拿我送给你的银烛台。”神父接着把银烛台给他,悄悄跟他说:“希望你的心跟银烛台一样,一尘不染,永远明亮。”罪犯逃过一劫,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从此成长为一位大仁大义的圣徒。这是西方名著里最著名的故事之一,让我们读来无不深受感动。

可问题在于世界大人口多,而人是各种各样的。在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都还没有进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世界上的骗子、恶棍、杀人犯、刽子手还没有灭绝的时候,宽厚善良的人以德报怨不一定能换来对方的改邪归正,甚至可能因为一味宽容、一味纵容而使得各种作恶者变得更加肆无忌惮,更加变本加厉,那就不是在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而是在践踏人类社会应有的道德,应有的公义了。

诈骗犯诈你一万,你不追究,还再给他追加一万,他可能受感动而改邪归正,但也可能受到鼓励而更肆意妄为,后者的可能性没准还大于前者。所以至少以德报怨应该不适合所有人。而不是修炼到了一定的程度,对于深仇大恨一般人也不容易轻而淡忘,不能忘记却要装作宽容大度,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也已经是虚伪不真率的表现了。

《公冶长》篇里又记载:“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左丘明是孔子敬重的鲁国人,有人说他就是《十三经》里的《左传》的作者,有人说不是,我们且不管它。孔子说,惯于说动听的巧言,惯于做讨好人的媚态,惯于装出过分的谦恭的样子,这种人左丘明以为可耻,我也以为可耻。心里充满怨恨,表面却做出很友好的样子,这种人左丘明以为可耻,我也以为可耻。所以以直报怨除了公平以外,公正以外,也是率直自然的表现,心口如一的表现。

而孔子以直报怨的主张应该也是与孔子倡导的中庸的思想方法相一致的。大体上说,具体到中国的先秦时代,老子代表的道家倡导以德报怨,心有点大。早期法家倡导以怨报怨,心有点小。前者太宽厚,最后可能流于不分善恶、不辨是非的弊端,甚至在客观上造成纵容坏人作恶的后果。后者太狭隘,最后可能流于一分一毫都要计较,怨怨相报的弊端,可能对个人、对社会都带来不必要的危害。前者也许可以算是有点不及,后者应该可以算是有点过。

而孔子的态度,比较起来可以称得上是“无过无不及”。结合到我们每个人的现实生活,可以不计较的小怨,可以容忍而不会对他人对社会带来大危害的小怨,你作为一个正直的、率真的人可以指出来,不必太计较,更不必他怎么样我也要怎么样。去做你本来看不上的行为,那你就把自己降低了。而由这样的一个小怨发展成为更多的小怨,把你跟周边的相对好的环境都污染了。

但对涉及到大是大非的问题,那必须是该追究的就要追究,该严惩的就要严惩。为的是树立社会应有的公义,人类正当的标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很久了,代表正义的专门组织几十年间一直在不懈的搜捕那些当时逃脱了审判,后来隐姓埋名东躲西藏在世界各地的纳粹战犯。是不是到了一笑泯恩仇,宽恕这些垂垂老矣的凶手的时候?在美国,专门向各种各样职业的人,各种各样的年龄的人发过调查问卷,最后编成了一本书,是不是应该宽恕这些已经到了风烛残年的当年的罪犯?

而面对这样的疑问,著名的思想家马尔库塞毫不犹豫的做出了否定的回答,他说:“如果一个死刑执行者请求受害者宽恕,在我看来这种事总是缺乏人性的,是对正义的嘲弄。一个人不能,也不该到处快乐地杀人、折磨人,然后时限一到就轻松地请求别人的宽恕,接受别人的宽恕。在我看来,这样做还是在犯罪,这样的宽恕犯罪正是犯下了这种宽恕本身想减轻的罪恶。”

马尔库塞的慷慨陈词正可以看作是孔子以直报怨论在现代世界的最强劲的回声。而《论语》里一个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一个孔子非常受到非议的言论,就是他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女子是不是跟小人一样难养,我们下一次专门讲一讲这个问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无名_s123

    以德报怨在《道德经》第七十九章,是这样的:“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右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意思很明确。个人比较认同老师的观点,重点是“怨”,是大怨还是小怨?怨的根源是什么?并依此采用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

  • 18792336ykt

    善良一定要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公义、正义,别给超底线的人留下通道。

    初果罗 回复 @18792336ykt: 嗯,同意,底线一定是要有的。

  • 13729627ojg

    老师,刽子手gui,四声

    听友119759941 回复 @13729627ojg: 额,这样啊

  • 长安李桦

    以直報怨 ,以德報德。這樣好,恩怨分明。凡是我對別人太好的時候,對方對我多不那麼好,道理:升米恩,斗米仇。

  • 白楚妍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13664211hjn

    这个故事是《悲惨世界》里的。

  • 冬之雪_d0

    直能否能解为诚,真诚、正直?

  • d19ojuzosw0kghnbg5wg

    傅老師說,有学者把值解为等值。查中信国学大典张燕嬰译注,说“孔子则脚踏实地,从世事人情的平常角度切入,主张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其实,现代博弈论也认为,一报还一报利于互相制约,结果是最高效的。”饶宗颐是该书系列的名誉主编。饶老对中华文化研究留给大家的,实在太多太多了,在访谈中他说不收门生,因为治学太幸苦了。但他亲自去敦煌求证,看什么国的文献就学什么语文,这种治学态度,他应该不会怪我把他的名字和这系列的书提一下。

  • 栀子花开rj

    老师好,经您讲解,能理解以直报怨的意思了。那具体到生活中,该如何做呢?是当面表达自己的态度,直接指出坏行为的不当就行了吗?

    栀子花开rj 回复 @初果罗: 谢谢

  • kamelis

    雨果的悲惨世界。傅老师讲的太好了。“以德报怨”也得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