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集〈子罕篇9.4-9.7〉孔子自信有天命

第89集〈子罕篇9.4-9.7〉孔子自信有天命

00:00
10:13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孔子自信有天命。


我们要介绍《论语子罕篇》第4567这四章。

先看第4章,原文是: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意思是︰

孔子完全没有四种毛病:他不凭空猜测,他不坚持己见,他不顽固拘泥,他不自我膨胀。


本章内容,是孔子修养的重要成果。

所谓的绝四


第一个,不凭空猜测。

人有理性,自然会要求理解正在发生的事,事出必有因,但我们所见的是果;由果去追溯因,不可能得到完全的信息,于是只能根据个人有限的经验与知识,去猜测真相,甚至道听涂说,人云亦云。孔子是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篇2.17)的人,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所说的话皆有可靠证据,绝不凭空猜测。


第二点,是不坚持己见。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对于自己未曾经历过的事情、见识过的东西,不要轻易否定。西方有一句谚语绝不说绝不,意思是:人可能犯错,犯错之后表示悔过,常说以后绝不如何!但是,人的过失,往往来自于性格类别,只要性格依旧,就可能犯同样的过错。

人们也喜欢对某些人某些事,说一定是如何,而忽略了人间之事,无必然可言。那么,除了个人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篇8.13)之外,何必坚持己见呢?


第三点,不顽固拘泥。

前面的坚持己见,表现于言语上,而顽固拘泥,则表现于行为上。


第四点,不自我膨胀。

个人在某些方面有兴趣,下过功夫成为专家,表现超出一般人。但,天下人各有所长,谁又有什么理由执着于自我,而放大膨胀自己的能力呢?


再看〈子罕篇〉第5章,原文是: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mò),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意思是︰

孔子被匡城的群众所包围,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文化传统不都在我这里吗?天如果要废弃这种文化,后代的人就不会有机会学习这种文化;天如果不要废弃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对我怎么样呢?


孔子在周游列国期间,两次遭遇生命危险:一次在宋国(〈先进篇11.23),另一次就是本章(〈子罕篇9.5)所记载的。


事件的背景是:

孔子带着弟子们前往陈国,途经匡城,为他驾车的是颜刻。颜刻指着城门边的一个缺口说:我以前载着阳货,就是从那儿进城的。这话被路边的人听到了,就以为车中坐的是阳货,而阳货是几年前,带兵来镇压匡城动乱的人。群众骚动起来,围住孔子下榻的馆舍,准备动手报仇!就这样,孔子与弟子们被围困了五天,这是误会一场,后来也解释清楚了。但是在过程中,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


原文所说的子畏于匡是指被围困而戒惧。孔子这时说了一段话,其中有两个重点。


第一、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文化传统不都在我这里吗?这句话充分显示了孔子的自信。


文化的传承,要靠文献与人才,在当时,把古代文献全部学习及理解,并删订、编辑成可读的典籍,教导弟子传递下去的,正是以孔子为代表。孔子自己也是温故知新,可以承礼启仁的主要人才,这种自信的基础,是一生的努力所造就的事实。


第二点,接着孔子谈到他所信仰的天。

他这里说的是两句假设句:第一、天如果要废弃这种文化;第二、天如果不要废弃这种文化。用这样的假设句来表示什么?第一、天是人们所信仰的对象;第二、人无论如何,都不能以自己主观的想法与愿望,去规定天一定会如何,这一点非常重要!


后代儒家学者,尤其是宋朝以来的儒者,往往分不清三点,我们这里把宋朝以后,习惯用的天理良知带进来。


分不清哪三点呢?

第一、我的良知有天理;第二、我的良知是天理;第三、天理是我的良知。

如果换成孔子的术语:我的心跟天。孔子只肯定了第一点,就是我的良知或我的心有天理;或是我的心可以知天命。至于第二点,说,我的良知是天理,那只有在极少数人,像圣人;在极少数时刻,就是真诚到极点的时刻,可以这样说。


至于第三点,把天理当作我的良知,那断然不是孔子的想法。孔子在此用两句假设,是因为没有人可以说,要,或是不要废弃这种文化;孔子只能期望后者,就是不要废弃这种文化。


那么,匡人其如予何?孔子可以知天命畏天命顺天命,但他也永远承认天命不是人可以完全了解的。在此,可以补充一句,就是孟子确实明白孔子的意思,当他说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时,有一个前提,就是:如果要平治天下。他依然使用一句假设句。


学习孔子,忽略这一点,等于买椟(dú)还珠了,本章的重点在此,孔子在生死关头说出了他的信仰的内容。


接着看〈子罕篇〉第6章,原文是:

(tài)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shào)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意思是︰

大宰向子贡询问:孔先生是一位圣人吧?他竟有这么多才干?子贡说:这是天要他让成为圣人,并且具有多方面的才干。孔子听到这些话时,说:大宰了解我吗?我年轻时贫困卑微,所以学会了一些琐碎的技艺。做一个君子,需要具备这么多才干吗?我想不需要的。


本章,三段话各有重点。

第一段,大宰可能是吴国大宰,他以为圣人是具备各种能力与才干的,而孔子正是这样的人,这种圣人观点,可能代表通俗的意见。第二点,子贡顺着大宰的话,说孔子是天纵之将圣,表示孔子确实不平凡,而多才干只是附加的能力而已。第三点,孔子在此,公开说自己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由此可知,人生的修养全在自己。


儒家自立自强的精神,彰显于此,结论是:君子,不在于才干多少,而在于修养有成。

最后,再看〈子罕篇〉第7章,原文是: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意思是︰

牢说:老师说过:『我没有机会实现抱负,所以学会了不少技艺。』

牢是孔子学生,资料不详;试,就是从政做官,可以一试身手。由本章可知,孔子的才艺是生活磨练的结果。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无知而可使人知。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J之大盗

    利益:没有私心,一心为众人做打算,以天命为主的孔子,怎么会考虑利益? 命运:人的奔忙是为了生活,性命即在其中。性是德,命是道,德是保护命的,命就是我们人的名和所做的事,事做好命就长。(善人) 行仁:身要让人,心要爱人,性要服人,孝天孝地孝父母。谢谢老师

  • 夏桃花江Bacon

    新的篇目何时上线?急啊

  • 清风152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 清风152

    大(tài)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shào)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 清风152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mò),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 清风152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