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走出批评与惩罚的误区10:肆意打骂会伤害孩子

第三章走出批评与惩罚的误区10:肆意打骂会伤害孩子

00:00
10:17
第三章走出批评与惩罚的误区10:肆意打骂会伤害孩子:在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在中国延续了很久。现在的很多家长可能小的时候也曾受过这种教育方式,而对自己的孩子就将这种传统保留了下来。在如今越来越文明,讲究人权的社会上,仍然有不少的家长认为对孩子进行打骂是很有必要的。在他们的观念里,打骂是为了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从而帮助他改正。他们认为自己的出发点很好,所以打骂孩子也就理所当然。可是,教育孩子不能只依赖于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这种肆意的打骂只会伤害到孩子。首先,打骂会对孩子的生理造成创伤。要知道,成人的力量要远远超过小孩子的承受能力,有的家长在生气的时候,抬起手就向着孩子打过去,情绪太过激动的时候,还会抓起身边的扫帚、书籍等打孩子。这个时候,如果孩子肯认错,家长也就会停止下来。如果孩子态度倔强,仍然和家长拧着来的话,家长便会愈加的生气,越生气越打,越打越生气,很有可能失去理智,将孩子打伤。这样的情况在很多的报道中都出现过。有的孩子在被家长打过之后住进了医院,而有的则失去了生命,往往在这个时候,家长才后悔莫及。有很多的家长都觉得孩子的头不能打,不过屁股打几下倒是没什么事。其实,虽然屁股上的肉是全身上下最厚的,可是也照样是能够被打坏的。家长下手轻的话,可能会造成孩子的皮下血肿,屁股上的神经受到损伤。下手重的话,很可能使腰部的肾脏等一些内脏器官受到牵连,或者是因为广泛性的出血而引发休克。孩子的身体很娇嫩,家长怎么舍得下手去打他呢?为什么每次都要等到在医院里守着他等他恢复健康时才后悔莫及呢?其次,打骂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创伤。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还很弱,神经系统的功能也不是十分的稳定。家长粗暴的打骂会使孩子感觉到恐惧与紧张,严重时还会造成心理上的疾病。第一,恐惧感。当家长抬起手来将要打孩子的时候,没有一个孩子是不害怕的。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了对自己所做事情的是非判断,只感受到强烈的恐惧感。有一个孩子胆子很小,每当到了晚上的时候都会显得精神紧张,缩在角落里不敢出声,如果家长在身边的话就会紧紧地抓着他们的胳膊不放,脸上总是一副恐惧的表情。原来,孩子之前闹脾气的时候,妈妈总是吓唬她:“你再闹,再闹晚上来了妖怪把你抓走。”就这样,在家长一而再再而三的吓唬下,孩子一到了天黑就不敢出屋,就连睡觉都要开着灯。有教育专家称,3岁以前的孩子,他的神经还没有发育完全,对于很多的事情都没有一个正确清晰的认识,家长讲的那些“妖魔鬼怪”的故事很容易吓到他,在他的心理留下阴影。家长平时的恐吓也会容易使孩子在晚上出现恐惧以及紧张的状态。第二,逆反心理。在家长频繁的打骂之下,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皮”,有时候家长让他做什么,他偏偏不做什么,总是和家长对着干。逆反心理强的话,在受到家长打骂的时候也不会屈服,宁肯咬着牙挨打,也不流一滴眼泪,不求饶半句。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太拧了,所以必须要打,可其实往往是家长打孩子使他不服气,于是就以这种倔强的形式表现了出来。第三,遗弃感。有的家长在打骂孩子的时候,因为正在气头上,所以会说一些像“扔了你算了,我们不要你了。”这样的话。在家长看来,这可能是不经意说出来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它却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创伤,这个创伤也很难弥补。有个4岁的孩子在看到他的奶奶的时候,紧紧地抓着奶奶的手不放开,奶奶问她怎么了,没想到他一委屈,哭了出来,边哭边说:“爸爸妈妈不要我了。”奶奶说:“别胡说八道,他们怎么会不要你了呢?”“他们说我是捡来的,不是他们的孩子,奶奶,你要我吧。”正是家长这种不经意的谎话,才让孩子有了被遗弃的感觉。第四,说谎。孩子在被家长打过之后,会出现暂时性的听话,这段期间表现的很乖。可是由于不想再被打,当有了情况以后就会和家长说谎话,找一些理由来为自己开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不仅是对家长,就连对别的人也开始不说实话。第五,仇恨心理。孩子在小的时候,对家长的依恋性很强,一般不容易产生仇恨的心理。可是如果家长动不动就不问缘由的对孩子进行打骂的话,孩子就会和家长形成隔阂,产生矛盾,感情上逐渐地疏远,严重了就会变得仇恨家长。由此可见,打骂孩子,无论是对他的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有着很严重的弊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最好采取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式,尽量避免这种简单粗暴的行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