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 |《声誉经济》:理解文化奖项背后的经济学逻辑

社科 |《声誉经济》:理解文化奖项背后的经济学逻辑

00:00
28:44

理解文化奖项背后的经济学逻辑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精华笔记 

无论是关于影视,抑或是关于文学、音乐、建筑、绘画、体育等等,相关奖项都可以归到文化奖的范畴。


那既然是评奖,就存在运作机制,包括设立、提名、评选、颁奖、领奖、赞助、宣传、丑闻散播等等被精心设计过的环节,此间文化价值会被体现出来,文化声誉也会随之产生、流通,并且确立法则,这就有了声誉经济。


换句话说,认可文学或艺术的过程,在广义上就是一种经济行为,涉及个人和团体之间,为了争夺稀缺回报而进行的交易。


我们首先从文化奖的发展历史说起。


当今社会,大奖小奖层出不穷。而文化奖起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举办了戏剧艺术节。20世纪开始,尤其是近几十年,更是爆炸式增长。


这体现出文化资本的崛起,诞生了一批由知识分子组成的新阶级。强大的资格认证和评奖制度体系崛起,慢慢垄断了教育文凭、学位这些象征资本的生产和分配,还让人们对任何权利的行使,都越来越依赖于自己的象征资本。


在这个历史时刻,当代名人文化兴起了。它同样标志着文化技术的重要转变,无论是大众对名人的盲目崇拜,还是象征资本交易和投机活动大规模扩张,都成了电视上播出的重要形象。


1970年,奥斯卡颁奖礼转播开始成为利润不断增长的印钞机。也因此,很多电视台制片人不遗余力地颁发各种文化奖,像是全民音乐奖、大众评选奖等等。


但是,如今过多的雷同的文化奖,又会给人一种印象,就是它们很容易成为劣币。


其次,《声誉经济》要剖析文化奖产业的特性,这就关乎文化奖的组织、运转和经营等管理体制,以及文化奖评选制度的形成。


先说文化奖的设置。奖越来越多,但每年管理、评审和颁奖所涉及的实际劳务往往会产生比预想更高的支出。志愿者和低薪员工数量惊人,他们依赖的往往是声誉资本,因为这是他们的履历证明和地位标志。


本质上,这就是经济行为。评委出借或投资自己的声誉,通过让它流通,得到回报。文化奖也能从这样的交易中,象征性地获利。


因此,奖的声誉跟评委的声誉是捆绑在一起的。各种关系之间都存在博弈,意味着每个出格动作都有可能成为丑闻、靶心,或者带领奖项走上更受关注的正轨。关系到管理品味的种种问题,在文化产业里司空见惯。


另一个常见但也常被忽略的内容是奖品,而文化奖的象征价值,最具体、最物质的体现就是奖品。奖品本身具有特定的货币价值。此外,奖品的设计和制作背后也有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因为会提前赋予奖品一个市场价格。


融合了经济价值和象征价值的奖品,就有市场流通的可能。经过这么多年的流通、阻拦与争议,奖品越来越多地为人们的交换提供便利,这已经不是文化领域里可憎的绝对腐败,而成为了文化活动的一个环节。


文化奖完全是一个文化游戏,牵涉到管理者、评委、记者、作家等等“玩家”,为了维护各自利益而进行的博弈,而这些博弈与此同时,必然会对文化生产产生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声誉的丑闻是必然会出现的。一方面,丑闻关乎品味与实力。另一方面,评审丑闻涉及到腐败,无论是为金钱,还是为了未公开的利益。


大众对这些丑闻保持着高度兴奋与警惕,媒体也随时给观众投喂各种丑闻。在这样一个过程里,丑闻就跟货币一样,进入了流通过程。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布尔迪尔提出“屈尊策略”。它不允许人们对奖项进行彻底的谴责或无情的反对,除非在游戏范围内是可以接受的,它也不允许个人明确并严肃地声称自己作为批评家或知识分子,超越奖项经济所涉及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完全用真诚来说事并不容易,文化奖可以表现得比过去还让人怀疑,还像一个笑话,同时也可以表现得更有象征意义,更有力地促成文学经典化。这就是当代文学奖世界的核心悖论。


虽说文化奖有衰退的趋势,但是声誉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还有新的发展趋势。


在文化的体制框架下,有一些新事物,塑造了文化竞争的特定形式和价值,这跟全球化有很大关系。


正因现象的规模是全球性的,导致了即便是基于民族-国家内部的竞争,也必然是这个体系的一部分,相关利害关系会超越并容纳民族文化。说到底,文化奖跟世界文化政治紧密相扣。


一方面,这牵涉到大国的伦理义务,不仅仅是在做象征性的慈善事业,而事关真正的认可与尊重,另一方面,帝国曾经通过控制象征经济来控制文化,现在容易被认为是在非公开地、间接地维持这种旧模式。但是,在全球市场越来越多地决定本土象征经济的命运时,全球奖项的社会和政治负担是不能够回避的。


英格里希在这本《声誉经济》里,上至全球化视野里的经济、文化游戏、殖民逻辑,小至奖品的艺术性,新闻媒体的丑闻报道,都有很多崭新角度给我们去理解和反思奖项的价值,以及整个声誉经济的特性。而且,他很难得地揭露西方国家在文化价值生产上的垄断性。这对我们研究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


当然,作为一部2005年就出版的研究专著,肯定会因为这二十年间世界更迅速、更巨大的变化,而有一些无法与时俱进的内容。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正因为声誉经济已经在这些年成为学术研究的主流之一,各地学者可以依照自身兴趣与特长,进行更有地方特色的空白补充,甚或是基于这样的基础,做出更有全球视野的总结。




书名:《声誉经济》

作者:[美] 詹姆斯·F.英格利希

攥稿人:阿关

编辑:马云琪

主播:1号麦克

制作:万玥工作室

监制&运营:鲁佳音 石乐

总编辑:马晓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jinjiantie

    2005年出的《声誉经济》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起点,让我们能够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探索和发展获得启发。各地的学者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更有地方特色的补充研究。更重要的是,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本地的学术成果,还能基于这些基础,做出具有全球视野的总结。👍

    大能猫12 回复 @jinjiantie: 清朝封建下,各种民间的公益奖项,会削弱分散清王朝的权利。他们会极力打击这些

  • 偶兮儒曰

    红到深处自然黑,黑到深处自然红。黑粉也是粉,不管是受人膜拜,还是遭人唾弃,都是一种不同的声誉形式,都得益于背后的团队运作以及资本利益。你所看到的表象仅仅只是冰山一角。

  • 硬派老生_龙哥

    👍

  • 1309461nweh

    ☕️☕️☕️

  • 冰澄星蓝

    TGA年度游戏给了宇宙机器人哈哈哈

  • 三体宇宙执剑人

  • uroholic

    一切都可以量化、货币化

  • 長久健康

    哈哈哈哈哈哈哈

  • Royal_blue

  • 三体宇宙执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