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课】4.1何谓“功德”?

【视频课】4.1何谓“功德”?

00:00
26:13

内容精要 

佛教修行者修行的目标:修功德


错误的积功德观念

· 拜佛拜完之后把钱放进功德箱,这行为通常被认为叫积功德;

· 捐钱来帮助寺庙的建设,这种捐钱也叫积功德;

· 按照三世因果的信念,通过积功德希求获得福报;


禅宗如何讨论功德?

《坛经》前两品是两场法会,第三品疑问品记录的是第三场法会。这一品讲述的是韦刺史向惠能提出三个关键问题,惠能一一作答。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功德?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剌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

师曰:“是。”

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这场法会的因由还是韦刺史为惠能设大会斋。韦刺史先对惠能所说的佛法表示赞叹,称其不可思议,接着表明自己有疑问,恳请惠能解答,惠能应允。韦刺史随即询问惠能所说是否契合达摩初祖的宗旨,惠能确认。


接着,韦刺史讲述了禅宗历史上的一则掌故:梁武帝是一位笃信佛教的皇帝。达摩初祖与梁武帝相遇时,欲对其进行度化。梁武帝便询问达摩,自己一生中建造了众多寺庙,供养了许多和尚,究竟有何种功德?然而,达摩却回答道毫无功德。


韦刺史就达摩说梁武帝实无功德这一点向惠能提问,希望惠能为他解答。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先圣,指的是达摩

*举例子:《坛经》第一品行由品中弘忍法师批判自己的弟子的例子,说明修福德无法消除罪恶。


在惠能看来梁武帝搞错了,把福德当成功德。“造寺度僧”只是修福德、得福报,和功德无关。


福德和功德的区别

· 福德:

  · 如何修福德:积善、布施等做一系列好事

  · 结果:得福报

  · 受者:报在色身上(指我们的肉体)

· 功德

  · 结果:消罪业、超脱生死轮回

  · 受者:报在我们的法身上(指我们的心体)


分释“功”与“德”

*延伸介绍:由两个汉字构成的一个单词,常常可以先分别解释单个字的含义,而后再将它们合并起来,以便于理解该词的含义。就 “功德” 这个词而言,先将这个词分开,分别说明什么是 “功”,再说明什么是 “德”,最后合起来便能明白什么叫做 “功德”。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见性是我们心灵所达到的境界,拿这种境界来跟人打交道,其原则一定是平等。

*德:是人与人的关系


这一系列排比句中,最重要的是这两句:“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我们自见自己本有的佛性,自然能明白每个人也都有佛性,所以要尊重每一个人,这是禅宗讲的平等。众生是佛,众生是迷了的佛(即尚未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了的众生。

*延伸讨论:就现实生活而言,众生之间千差万别;但就佛性而言,众生没有差别。禅宗认为后者更为根本,达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才是真正的佛教修行者,若只是求福报就不在佛教修行者的境界中。

*举例:大年初一不用到寺庙烧香拜佛,人与人彼此互拜即可。

*举例:寺庙里的功德箱,应该叫福德箱更为贴切。


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普敬:普遍地敬重每一个人

*心即不轻:永远不轻视他人

*吾我不断:抬高自己,把自己这个小我看得最重要


“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的根源是我执,我执有两种情况:

1,不断地把自己拿出来跟别人比,如果发现别人比自己低,心生傲慢(也称骄诳)

2,如果发现别人比自己高,心生嫉妒

*延伸讨论:《忏悔品》中说人都有罪业,所以要忏悔,真忏悔要找到三罪因:骄诳,嫉妒,愚迷。(骄诳、嫉妒来源于我执,愚迷来源于法执,法执是执着于某种事物不肯放)

*举例:五体投地地拜佛,是为了每天提醒自己把小我彻底放下,放到地板上去,若刚拜完就说他人的是非,说明没把小我放下。拜佛就是折我慢,把自我的骄傲、傲慢放下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89575037

    我付款198元,只能听到4、1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