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原文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课程文稿
好各位,我们现在进入了这个课程,也就是《阳明心学与当代人生》,这个课程的第四部分。先前我们讲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讨论阳明心学是如何形成的?这是对中国思想史的一个简要回顾。通过这个回顾我们知道,宋明新儒学是想要解决什么问题?来拯救中国衰落的文化生命,在中国树立道德自觉的主体和独立的人格。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破心中贼”。破心中贼如何破?有了两派之争,一派是理学派,一派是心学派。这样我们大致的说明了阳明心学是如何形成的?然后我们的课程的第二部分就讲了今天的中国人为什么要重温阳明心学?我们生活在当代,也就是在资本和技术的文明中,在技术和资本的文明中。我们会发生异化,我们人的生活发生异化,或者说变异。倘若没有仁心做一个主宰,心学强调的仁心,若没有仁心做个主宰,科学的发展会变异为虚无主义,经济的发展会变异为功利主义,政治的展开会变异为权力崇拜,我们在如此这般的当代状况中。便有一件要紧的事,根本重要的事,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在哪里?对中国人来说,仁在哪里?孔子所说的仁,仁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仁没了,家也就没了;剩下的恐怕也就是血缘关系意义上的家了,叫family,用英语来说,而没有home,home。这样我们就说明了我们在今天重温阳明心学是为了什么?重建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这就是我们这课程第二部分的讨论,为什么要重温阳明心学。那么第三部分我们讲了今天的中国人,21世纪的中国人如何进入阳明心学呢?在这第三部分当中,我们说明了王阳明的那篇文字的重要性,这篇文字的标题叫《大学问》,就四书之首《大学》所提问题的回答。冯友兰先生说的很明确,也说的很对,《大学问》是阳明心学的全貌,一个思想的总纲。然后我们再了解阳明晚年提出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就是四句。我们了解《大学问》,也就是了解了阳明心学的总纲;我们去领会四句教,也就是了解了王阳明如何告诉我们,致良知的路是什么。整个阳明心学的最后的结论就三个字,致良知。这是我们这课程的第三部分。
现在要进入第四部分,第四部分就是要读王阳明的《传习录》了。因为我们反复说明的是,我们可以把阳明心学作为一个哲学研究的对象,一种理论,可以做这样研究的。但阳明心学的本意不在于讲学说,讲理论,而在于破心中贼,这样一个心的功夫,心灵的功夫。所以我们不能错失阳明心学的主题,不能把它转化为一种学术研究。可以这么做,但最终还要落在什么?落在树立道德自觉主体的这一个实践功夫上,如果能够进入这个功夫体系的话,中国人才算有了信仰。就像西方的宗教它也不是理论,虽然有神学,但宗教的意义是什么?对欧洲人来说,是信仰,以上帝立信仰。信仰是实践,而不是观念。与此同理,我们问今天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如何建立起我们民族的信仰?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所以第四部分是这个课程最重要的部分。
阳明的许多著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传习录》。《传习录》是经过一个过程,逐渐有上中下三卷了。最初是初刻《传习录》,也就是今天我们读到的《传习录》的上卷、三个对话录,徐爱录,陆澄录,薛侃录,徐爱、陆澄、薛侃,阳明的许多弟子当中的三位,记录了跟阳明讲学、论道的那些对话,这是三个录。三个对话录构成了我们今天读到的《传习录》的本子的上卷部分。那么中卷呢?是八封书信,王阳明答友人或学生来信所提问题给予回信,这八封书信;当然另外有两篇讨论儿童教育,这样就构成了《传习录》的中卷。下卷是六个录,有六篇对话录,对话录加上书信,给了一个总的名称,叫《传习录》。传就传授,又让我们可以想起禅宗传心法,不一个传字嘛。
确实,陆象山、王阳明的心学,确实就如禅宗的说法来讲,叫传心法。比方说《中庸》就被称为什么?孔门传心法。《中庸》前面一篇叫《大学》,初学入德之门,这是《大学》;然后《中庸》叫孔门,就孔子这位老师,他教弟子怎么教?总的原则、境界,就在《中庸》里边表达了,叫孔门传心法,一个传字、所以呢?我们也可以把《传习录》看成是什么?阳明传心法。但传心法不是口上说,是实践的功夫。心法严格来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这是禅宗说的很清楚。心法叫密意,密就是无法行诸语言,一个密字来了。但是还得说嘛,说是为了达到不可说。阳明跟弟子讨论,就弟子所提问题予以说明,这种说明都不是诉诸学生的头脑理解,是诉诸学生心灵的领会,叫体会。然后下功夫吧,那么下功夫就是一个什么字呢?习。这个习字很好,是吧,羽毛的羽,上半部分;白天的白,下半部分;合起来一个字,習。这个羽毛表示什么?鸟的翅膀。白表示白天,鸟都如此,一日数飞,养心的功夫每天都要下,就好像鸟一日数飞。所以一个习字来了,合起来《传习录》。可见重点在习,也就是每天要下的功夫,养心的功夫。
养心就是存养扩充我们的心,要把心养的和天一样大。“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陆九渊说;惠能怎么讲?惠能对那个梵文单词摩诃的说明是什么?惠能说摩诃就是大,是什么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因为它大,“犹如虚空,能含万法“,能含万事万物,惠能这么说。陆九渊说“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看来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以我们的本心来建的,以本心立信仰。那么本心如何建精神家园呢?就是要存养扩充,简要的说叫养心。养心在实践中养,在日常实践中养。那么日常实践是什么?人的实践都是情感的实践,情感给予我们行动的动力,情感也给予我们行动的目标,你把情感拿掉,就是把心拿掉。我们没实践,人不是用头立地的,不是用头脑的认识来站在世界上的;我们的所有实践都是心灵的实践,情感推动,情感为我们设立了行动的目标。所以这个养心的功夫呢,在实践中做。那么如何做?最简要的,最大的,最高的概括,无非两个字,“尽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这件事做那件事,都是实践,视、听、言、动,是实践,这实践在干嘛呢?是指向一个有利于自己的那个目标吗?满足小我之私欲吗?按照儒家的心学,所有的实践,所有的做事,都是为了尽我们本真的生命情感,充分展开它。
“尽心”二字,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这性就是人性,“知其性则知天矣”也就知道天命了。简要的概括就是什么?尽心、知性、知天。中国的官职的名称特别有意思,古代的官职,比如说一县之长叫知县,一州之长叫知州,一府之长叫知府。为什么用一个知字?县不大,府大一点,州也大一点,无论是大还是小,小小的一个县也是天下,是吗?一方老百姓的生活,不就是天吗?天道在人民生活中嘛,所以你要做知县去了是吧,前提就是你知天了,一个县的人民生活就是天,如何能不知天呢?你知天了,你才能做知县吧;你知天了才能做知州嘛;知天了才能做知府嘛。那么你如何知的呢?前面尽心,知性。尽了我们本身的生命情感,便知道我们人的人性是什么?不是头脑来认识人性,尽我们生命情感,尽了本真的情感,便等于什么?“知性”。“尽其心者,知其性也”这就孟子那句话的意思。你知道人性,你不就知道人民生活该怎样的吗?那叫“知天”。说来是朴素的,简易的。朴素的简易的却每每被忘了,因为这世界上错综复杂,利害得失,然后我们就沉迷于利害得失之中,趋利避害,趋得避失,把最简易的也是最根本的“天道”忘了。所以从孟子开始,尽心、知性、知天,我们曾经讲过是心学的开端。
所以养心的功夫,千言万语,无非是两个字,“尽心”。你不在你的生命实践中尽心,谈什么养心呢?心又如何养呢?又如何能让它大呢?尽心是生命实践,离开生命实践,不要谈养心。就是孟子说的,“必有事焉”人活在这世界上,必有事焉,必有什么事?尽心的实践。然后在这尽心的实践中养,养什么?浩然之气,“吾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充塞宇宙的。于是我们再度引用陆九渊这段话,“万物森然于方寸间”方寸就是我们的心,万事万物的道理其实都在里面的。“满心而发”,什么叫满心而发?对孟子尽心二字的最好的说明。什么叫尽心?满心而发。在哪里发?在生活实践中发了。结果这样一发,居然是什么?充塞宇宙,是什么东西充塞了宇宙?天理,无非是理。天理不是口上说,也不是头脑认知的对象,天理是在我们的生命实践中,在养心中实践出来的。天理是由我们的尽心的实践出来的,我们不能说离开我们的心,本有那个天理在,把它一条条认识清楚,汇编起来搞一本书,叫天理大全。想想看,是不是很荒谬?若能这么做,早就有这本书了,叫天理大全嘛,没有这样的书。天理是什么?一一指认,不用,若要指认还无穷无尽。遇到不同的事,其中都有天理的,你怎么发现它?尽心,尽心做此事,便通过这事让天理呈现了。天理不是预先用文字表达,脱离心的被表达的天理,在人心之外的,那叫僵死的教条,对吧。你把道德规则都收集起来,一条一条的叫德目,目录的目,德目大全等于天理大全,哪有这种事?
看来我们把事情讲的比较清楚了,做事情干嘛?我们的任何生命实践,此事彼事,大事小事,都要让这件事情成为什么?天理之呈现。别人这么做了,有圣贤品格的人这么做,你去领会他做的事。从中领会什么?天理。不是把它专门用概念来表达一下,用规则一条条写下来。所以孔子讲道理不离开事情说的,这就是中国哲学一开始就跟欧洲哲学不同的地方。我们没什么哲学专著。中国人讲哲学思想不脱离人世间的事情,然后这个事情经他这么一讲,经古代的圣人、哲人一讲,我们从中领会了天理了。读《论语》也该这么读,有许多故事在;那么道家的著作里边也有故事,《庄子》的故事最多。读这些故事干嘛?当然蛮好玩的,有吸引力。但是我们真读懂了吗?真读懂就是从中看到天道,从具体的事情中领会天道,或用宋明新儒学讲的话叫天理。所以我们对天理要有一个认识,要有一个领会,就是说,它不是我们认知的一种普遍的客观真理,把它列出来,放到哲学著作里去,不。理是什么?“理乃是心之功夫”。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