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公下1---(2)枉尺直寻

滕文公下1---(2)枉尺直寻

00:00
14:47
《孟子》滕文公下①-2枉尺直寻
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
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孔子是很赞同这位虞人的。奚就是为何,孔子为何很赞同这位虞人呢?当然他不只是赞同这位虞人,背后更深刻的道理是,孔子赞同这种行为。‘奚取焉’他取什么?‘取非其招不往也’取的就是,因为不是招自己的,所以不去。这句话我们要做一点延伸了,把这句话再缩短一点,它讲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不属于我的东西不要。 你看这个就是有志之士了,这个就是一个真正勇敢的人,恪守原则和心中志向的人。
比如说不属于我的财富不要 ;不是靠我自己的能力所获得的地位不要;不属于我的感情不要;所以你看一个有原则的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踏踏实实所获得的。如果不是,我们就不要。就像我们学习的孟子,他在齐国做客卿,有丰厚的待遇。但是我在这里,并不能推行我自己的思想,齐王也并没有打算重用我。那么我就辞掉这里的,俸禄和官位,回到自己的家乡,因为它不属于我,所以我就不要了。我只是想推行我的思想,我是希望,齐王可以重用我的思想。这个时候我才会留下来,我获得的官位和俸禄才属于我的。但是并没有,所以我就把这些东西辞掉了。
看看我们在生活当中,是不是如此。我们很多人,还在不停地向外贪取,明明不是我的财富,我还想要的更多,甚至有的人用了偷盗,欺骗这样的方式。明明不该是我的位置,我也想要去窃取。所以作为一个有志之士,我们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是我的东西我不要。因为不是你的东西,你要来的,终究会给自己引来祸端。这样的例子,在生活当中随处可见,本来不是我的感情,我却非要去强求,或者这个感情,是不以正当的关系存在着。会给自己引来祸端的,会让你自己的家庭支离破散的。
本来这个领导的位置,不该我坐,但是我却用了一些伎俩,用了一些方法,不择手段而得到那个位置。你会发现无论是你的德行,还是你的能力,跟那个位置都是不匹配的。看似当下有所得,实则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祸患,这是一个不可取的行为。
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如果没有等待君主的召见,我就去了,这是在做什么?并且那个时候,是有礼制规范的,百姓是不可以随意拜见诸侯的,作为一个寻常百姓,怎么可以随意的去拜见诸侯。我们知道,孟子周游列国,到了其他的国家,他是百姓的身份庶民。这个时候,你怎么可以如此冒犯呢?你怎么可以直接去拜见人家的君主,这是在做什么?所以同样是不合礼法的,所以我们看孟子的思想,和陈代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孟子首先举了个例子,讲,虞人不合礼法的招,他都不去,那何况我呢。难道我不待招见,我自己就去了吗?这是什么道理,这又是什么行为呢。而且这里还有一个更深刻的道理,孟子来到每个诸侯国,他是要做什么大家都知道,他在讲王道,他在讲仁政。如果一个国家的君主,他不想实行王道,不愿意推行仁政,他是不会召见孟子的。这个时候,你还要主动去拜见,这不是强人所难嘛。这种求又有何用?没有任何的价值,只是在给别人难堪而已。所以当有诸侯召见孟子,他是会去的,因为能有所召见,就说明对他的仁政和王道是感兴趣的。即使不能去推行,也是想要去了解的,那在这种情况下的相见,才会更有意义,否则意义又何在?
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我们来看这句话,以利言也,这四个字直指核心。以枉尺而直寻,也就是以一尺而去换八尺,你这是从利的角度去出发的。现在枉尺直寻,变成了一个成语,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听到这个成语,会认为这是一句很有智谋的话。受一点委屈,可以得到更多的好处和利益。我们看何为谋,如果我们会下棋的人,会有感受,走这一步是为了谋划下一步,也就是走这一步棋,并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提前做铺垫,走下一步棋,这叫谋。你看我们说谋划一件事情,就是我当下做了一个决定,不是为了当下而得到什么,而是为了下一步,可以得到的更多,这个叫谋。所以我们再来看,枉尺直寻,这个成语听上去是很有智谋的话,但是在孟子看来,以利言也,这不是从利的角度出发去讲嘛。
所以我们可以去看,孟子和陈代之间,思想的区别就在这里了。也就是圣贤之人,和普通人的区别,就显而易见的,在这里产生了分别。我们大多数普通人,都是以利言也,所以认为枉尺直寻是正确的。我们受了一点委屈又如何呢。我们放弃一点原则性又如何,我们放弃一点自己的名声,又怎样呢。我们在这件事情上松一松口又如何呢。可以得到八尺,可以得到的更多。但是在孟子看来‘以利言也’这样的想法,本来就是从利的角度出发的。
如以利 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 孟子把它反过来了,如果从利的角度去出发,这是受了八尺的委屈,而得到一尺的利,这样的行为还可以去做吗?我们再来看这里的对比,陈代认为主动去拜见诸侯,这是枉尺直寻。但是孟子说了,这不是从利的角度出发,如果从利的角度出发,这是枉寻直尺。这是损失了八尺,只得到了一尺,这样的事情怎么可以做。好了,我们来分析这个观点,现在我们来问一个问题,如果让你损失一尺换来八尺,请问你愿意吗?我们听到这个问题,就要去衡量了,那你得告诉我,用什么换什么,我要如何衡定,什么是一尺,什么是八尺。你看问题就出现了,每个人对于一尺和八尺的,衡量标准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放弃自己的尊严,换取一些钱财,到底是用一尺换八尺,还是八尺换一尺。有的人会认为用尊严换钱财,这是一尺换八尺。但是在孟子这样的思想当中,这就叫以八尺换一尺。我们再举个例子,说用名声去换权位,有的人认为名声值几个钱,但是有了权位,可以做很多事情的,这叫以一尺换八尺,但是在有原则性的人看来,在乎自己名声的人看来,这叫以八尺换一尺,这样的事情怎么可以去做呢。所以你看,每个人对一尺和八尺的衡量标准,是不一样的。
孟子所教给我们的,衡量标准是什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尊严,要守自己的原则,要守礼法,要守住自己的道德,自己的仁义,自己的忠信,要作为一个有志之士。至于外在的,那些名利钱财不值一提。别说陈代的建议,让我主动去拜见诸侯。就是让我可以得到辅助君王,称霸于诸侯这样的事情,在我的原则面前,在我的道德和仁义面前,别说八尺,一文都不值。所以这是孟子的态度,说你认为我主动去拜见诸侯,这是以一尺换八尺,但是在我看来这是丢了八尺,换了一尺。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亦可为与’这样的事情,怎么能去做呢。
好,我们再讲一个更深层次的道理,孟子所坚守的尊严、礼法、自己的道德、仁义、忠信、真的是为了坚守这些东西而已吗?这些东西的背后,是代表一个君主推行仁政的决心。如果孟子所坚守的这些东西,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还可以主动去召见孟子,说明他是有决心推行仁政的。所以它背后有更深层次的道理。如果你主动去拜见了,人家并不想推行仁政,你把这些仁义道德,尊严原则都丢掉了,你一尺都换不来。
看看我们在生活当中,会不会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比如说一个人,因为原则性很强,因为你守自己的中正,你这个人很正义,所以别人愿意和你交朋友。但是你却把正义,把自己的原则性丢掉了,最后没有人理你的。这就叫丢掉了八尺,换了一尺。别人喜欢你,就是因为你的正义和原则性,但是你却没有守住,导致最后别人根本对你不屑一顾。因为没有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初心呀!
想一想我们在生活当中,很多时候是不是这个样子。比如说你在工作当中,就是因为勤勤恳恳踏实努力,所以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可是一旦你得到领导的重视以后,你的勤奋丢掉了,你的努力刻苦丢掉了,最后你是丢了八尺,而换了一尺,可能你的工作都不保。再比如说一段感情当中,别人可能正是因为,喜欢你爱护于他,你对他很好,可是你在得到了这个人以后,你对他的好,对他的爱护丢掉了,最后你们的感情,就出了问题了。再比如说,别人和你合作一个生意,就是因为你这个人不计较,就是因为你这个人没有那么精明,你懂得为他人着想。可是一旦合作了以后,你把这些东西丢掉了,这就叫丢掉了八尺,而得到了一尺,而自己身在其中却不明白,这样的事情‘亦可为与’怎么能去做这样的事情。
所以陈代提出的这个问题,孟子给的回答,这一段道理非常深刻。并且我们在生活当中,不易察觉。我们丢掉了,本来自己最重要的东西,但不自知。我们还以为我们得到了更多,实则在,你丢掉了你本人最重要的东西。那些时候你就注定了,要失去更多的那个结果。所以想一想,我们读整个中国的历史。我们会去赞叹,那些恪守原则的人,守着自己的志向和底线的人,包括我们去看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读一本书,是不是一样。我们坚定地拥护,那个守住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的人。这样的人我们内心为他赞叹,但是丢掉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的人,或许他依然是个好人,或许他已经知道悔改了。但是我们会为他感到惋惜,为什么会惋惜呢?可惜这个人了,那就说明他依然是做错了。所以能坚守住自己原则,和底线的人并不多,而我们学习了儒家文化,要懂得这个道理,如果你不能坚守住,作为人最重要的这些东西,你将失去的更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