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计前嫌,印度以怨报德?为何印度对中国的好意始终不知好歹?

中国不计前嫌,印度以怨报德?为何印度对中国的好意始终不知好歹?

00:00
12:37

印度,一个一言难尽的国家。

作为我们的邻国,印度对我们而言始终是一个一言难尽的存在,虽然两国都是名副其实的文明古国,且都有着超过10亿的庞大人口基数,更重要的是两国还都是在二战后才走向独立的国家。

理论上说,如此多的相似点,中印两国本应惺惺相惜才是。但现实情况是,中印两国却从来都是针锋相对的存在,两国除了在1962年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边境战争,几十年来双方更是冲突不止、摩擦不断。

很多人说,中印两国之所以势同水火,主要是因为两国山水相连的邻国区位。毕竟虽说“远亲不如近邻”,但国际关系不是请客吃饭,讲不得亲疏感情,而邻国之间由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纷争,自然不可能睦邻友好,所以中印两国注定是势不两立的对手。

但问题是,同为我国邻国的巴基斯坦却是名副其实的“巴铁”,边境冲突不足以成为两国关系交恶的根本因素,而且从北美和西欧各国相对融洽的邻国关系来看,边境纷争就更不足以决定两国关系了,尤其是两大国之间的关系。

虽然印度的国土面积只有298万平方公里,但也排到了世界第七,再加上超过13亿人口的庞大规模,印度也算得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

所以中印关系的对立,静夜史认为必然另有其因,而这个原因只能是印度德不配位的尴尬身份以及不自量力的大国野心。

虽然印度和中国一样同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印度的文明古国身份从来都是徒有虚名。因为印度自古以来就是南亚次大陆上的一个地理概念而不是国家名称,印度大地上千百年来走马轮换的国家政权,无不是一个个来自异邦的征服者。

开伯尔山口虽窄,但南亚次大陆上从未有过像样的防御工程,这使得来自中亚和西亚等地的征服者得以源源不断地自北向南进入南亚并成为印度的主人,印度也在一次次的文明覆盖中成了五彩斑斓的千层饼。

而在西欧各国掀起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后,海洋成为征服者的新来向,葡萄牙、尼德兰、法国及英国等殖民者纷至沓来,并最终在南亚次大陆进行了激烈火并,在陆续打败法国和尼德兰等同行后,英国成为印度最终的主人。

作为近代工业文明的代表,英国除对南亚次大陆的殖民掠夺前所未有,也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变,除了铁路等近代文明的纷至沓来,英国殖民者永不停息的扩张还让南亚次大陆破天荒地实现了真正的“统一”。

英国殖民者之前的征服者,虽然也曾一度强大,但由于南亚次大陆南北高中间低的地形特点,再加上“狼自北方来”的侵略方向,因此对南部的征服始终力不从心。

所以从海上过来的英国殖民者最终实现了南亚次大陆南北部的整合。而在实现印度首次“大一统”的情况下,为扩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更为了抵御沙俄直奔印度洋的疯狂南下,为英属印度争取北部的安全,英国殖民者不仅向西入侵波斯和阿富汗,划定了臭名昭著的“杜兰线”;向东侵入缅甸,将魔手伸向中南半岛;更向北不断蚕食青藏高原,甚至划定了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

青藏高原,自1247年凉州会盟后就一直是中原王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清朝在政教合一的基础上,晚期更是推行了改土归流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管理措施,我国对青藏高原的主权也得到了包括英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但由于中原王朝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性质,在边疆尤其是西藏的管理始终相对薄弱,充满着羁縻统治的影子。

古典王朝时期,国土空间名曰“疆域”,边界伸缩全赖中原王朝综合实力和统治者的个人意志,疆域边界也多以山川大河以及长城烽燧为标志。

而在青藏高原,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周边冰川,就是中原王朝的扩张极限,也是中原王朝与南亚次大陆的传统分界线。

这意味着虽然我们和南亚次大陆山水相连,但实际距离却相当遥远,中印边界本质上不是一条线,而是一条相当宽度的缓冲带。

但英国殖民者到来后,也带来了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定的近代主权概念。而“主权”讲究的是“寸土必争”,要求必须明确边界,这意味着中印双方的边界必须以“线”的形式存在,缓冲地带必须明确归属。

而英国殖民者的侵略,也在客观上起到了明确边界的作用。

然而由于清朝晚期以来我国长期积贫积弱,对青藏高原的控制形同虚设,在英国殖民者咄咄逼人的蚕食中几乎没有任何主动权,所以不仅尼泊尔、不丹、拉达克等西藏传统藩属纷纷被英国强夺,阿克塞钦、藏南地区等更是被英国殖民者染指,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祸端。

而这,也给了印度无穷无尽的“力量”。

本来对英国殖民200多年,印度长期在英国佬长期的巧取豪夺和泰山压顶的压迫下苦不堪言,理论上早已对英国殖民者深恶痛绝,独立之后更是应该和英国划清界限,在仇恨中等待复仇的时机。

但奈何印度千层饼一样的文明根本没有传承性,这意味着南亚次大陆从来不曾形成过自己的民族意识,所以自然也就对英国人的殖民没有了深恶痛绝的敏感性。

非但如此,因为现代印度的独立,直接原因是1947年的“印巴分治”。换句话说,没有英国的殖民,就没有现代印度的轮廓,更没有现代印度的民族意识,所以英国佬对现代印度有再造之恩。

所以虽然印巴分治“肢解”了庞大的英属印度,尤其是给印度留下了巴基斯坦等宿敌。但印度对英国从来没有半点儿痛恨,反而是说不完的感恩戴德,道不尽的千恩万谢。相比之下,英国殖民者几百年来无止境的巧取豪夺显得如此不值一提。

更要命的是,在英国的主持下,印巴分治虽然让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仇杀了很多年,却避免了席卷南亚的革命或战争,再加上甘地领导的国大党“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极力排斥暴力,所以直接导致了独立后的印度与英属印度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了英国佬的颐指气使。

再加上印巴分治本就是国大党和印度穆斯林联盟的分道扬镳,在表面上起到了剥离穆斯林,提升印度教徒占总人口比例的作用,所以统治阶级换汤不换药的印度对英国的感恩更是无以复加。

鉴于印度体量远大于巴基斯坦等国,所以印巴分治后,印度“当仁不让”地以英属印度继承者自居。而后,印度在南亚次大陆上蹿下跳,开始了恢复英属印度版图,建立“大印度联邦”的折腾。

而在中印边境,印度也“不由分说”地继承了英国殖民者的一切成果。不仅如此,尼赫鲁还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将野心扩大到整个西藏甚至青藏高原,并利用我国奉行睦邻友好的机会大搞前进政策,最终在1962年被打得屁滚尿流。

关于尼赫鲁咄咄逼人的扩张甚至不惜挑起战争的行径,毛主席坦言想了几天几夜也没有想通印度为什么要来搞我们。

而印度对我国雷霆惩戒后的一系列操作也充满着深深的迷茫,比如我国在高歌猛进时主动选择了停火和撤军,抓获的俘虏好吃好喝全部放回,缴获的武器擦拭如新全部送还。

这让尼赫鲁在百思不得其解的同时,自以为是地萌生了前所未有的羞辱感,感觉中国的举动处处充满着居心叵测,是对印度这个败军之将前所未有的羞辱。

应该说,中印虽然自古以来就有玄奘西行的交情,但两个文明从来没啥共同语言,而当印度被英国殖民者“鬼上身”之后,中印之间的隔阂就更深了。

所以当2020年印度疫情不出意外地一发不可收拾之后,中国不计前嫌地对印度提供了慷慨的支持,可以说急印度之所急,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但印度外长苏杰生却突然像失忆了一样,在“如数家珍”地感谢完40多个国家的慷慨援助后,就是绝口不提中国的事。

作为尼赫鲁的继承者,印度一贯以来的作风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将中国的援助想成阴谋,将中国的慷慨想成对印度的羞辱和嘲讽。

应该说,从印度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慷慨确实匪夷所思,毕竟就在不久前,中印两国就差点儿在边境大打出手,在仇恨难消的情况下中国说是为了对抗病毒这个人类共同的敌人,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印度那窄比阴沟的心胸,焉能有这样的豁达思想?

所以印度的恩将仇报、以怨报德,也就不足为奇了。

虽然英国殖民者统一了南亚次大陆,缔造了现代印度的民族意识,但作为真正的少数派,英国能用几千甚至几百人就牢牢统治南亚次大陆,除强化了种姓制度,让印度广大底层安于现状不敢反抗外,就是在统一南亚次大陆的同时,维持甚至加剧了南亚次大陆内部山头林立的状态。

英国殖民者深知,想要控制南亚次大陆,就要笼络当地土著高层,于是英国和南亚次大陆的土邦领主们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利益同盟,而这也阻挡了印度真正走向统一的进程,并延续到了印度独立后。

印度独立后,因为没有革命或战争的洗礼,印度难以靠自身能力打破分裂实现大一统,尼赫鲁只能利用个人德高望重的权威废除土邦,但难以改变底层一盘散沙的尴尬局面。

时至今日,印度依然是名副其实的人种博物馆、宗教博物馆和民族博物馆,其内部纷乱可见一斑。因为难以统一各地,印度难以推动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为工业化扫平道路,更无法摧毁种姓制度,解放劳动力推动产业崛起。

所以,尽管印度当年得到了和我们媲美的苏联援助,但却没能建立强大而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个起点远高于我国的国家最终混得一塌糊涂。

因为没有强大的工业体系,印度也始终没有自力更生的资本,所以美俄等国才对印度无比放心和信赖,支援印度的武器装备加起来可绕地球三圈,是印度上蹿下跳的重要资本。

只不过,印度翘首以盼的美欧国家,尚在自顾不暇中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对印度的支援仅限于口头和精神支持,印度在捧着中国救济的同时,内心的挣扎可想而知。

为了应付这一发不可收拾的矛盾,印度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大厦,必然会祭出对外挑衅以转移国内视线与矛盾的惯用套路。

可惜,印度“临死也要蹬两脚”的伎俩,注定不会成功,更会成为国际社会的笑柄。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