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尴尬在于:“有超级大国的心,却没有大超级大国的命”。印度作为唯一一个被长期殖民的“大国”,虽然在甘地以一种让人匪夷所思的“非暴力不抵抗”赢得了印度的独立,但因为没经历一场彻底的革命以及和旧社会的切割,导致独立后的印度与英属印度毫无差别。
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印度人非但不以这段被殖民的历史为耻反以为荣,认为自己才是大英帝国正儿八经的“继承者”。
成功继承英国在南亚大陆的“正统”后,对外政策上则表现出了一种“蜜汁自信”。具体表现就是对周围邻国上蹿下跳,四周邻国都打了个遍,最终形成一种奇特的“4K打印”的南亚奇观。
这一点和绿蛙们不能说很像,简直是一模一样。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让人难以理解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印度“散装”的历史。
印度人的自信来源于多种多样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英帝国”带来的荣光。
历史上的印度是以一种地理概念存在的,和现在正在被土耳其狂揍的“库尔德斯坦”是一个概念。印度从一个地理概念转变成国家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所导致,但其实本质上只是因为英国二战后消耗了太多国力,已经无力维持海外殖民地,才导致甘地这帮人面对的是步履蹒跚的强盗而不是黑洞洞的马克沁机枪。
而英国作为资深的“离岸平衡手,大陆搅屎棍”,注定不可能轻易放手。即便决定要走,但肯定要给印度埋一个“王炸”。所以印巴分治方案横空出世,也顺道给甘地送个人情以至于自己走的不会太难堪。
有意思的是,“散装”印度虽然实现了穆斯林和印度教的分而治之,但其内部的隐患依旧巨大,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印度缺乏民族认同。印度虽然和中国同样属于文明古国,但缺少大一统王朝的加持以及可歌可泣的历史,导致其国家身份认同简直是一团糟。
印度独立后,作为一个新的“民主国家”,并没有能让本属于封建社会的种姓制度分崩离析,反而有愈来愈强之势,社会阶级进入一种“牢不可破”的局面。
甚至连印度的官方语言印地语也只有30%的人在使用,印度甚至连“散装”都称不上,最多一个低配版的“欧盟”。
印度语言的多样性造成了社会横向的割裂,种姓制度又造成了纵向的割裂。这种割裂导致印度的国家凝聚力和一盘散沙没什么区别,直接反馈就是62年战场上一触即溃,分崩离析。
这种割裂的社会造成一个极其奇葩的局面,就是印度任何一个政党在整合全印度的力量时都会面临巨大困难。而任何政策都会涉及利益的再分配,面对如此复杂多元的人群构成,更是重口难调。
所以在这种“散装”印度的大背景下,印度竟然认为自己迎来了继莫卧儿王朝之后的又一个“巅峰”时代。这些问题并没能和印度的那一股“蜜汁自信”相互抵消,反而让印度对北方这个泱泱大国十分不顺眼。
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在青藏高原的加持之下,自古以来交流除了玄奘取经和王玄策横扫天竺外,基本没什么交集。但随着世界进入工业文明,青藏高原也被工业文明所攻克,青藏高原的地缘战略价值就得到了体现。
随着西藏和平解放,青藏高原的归属问题在世界上都没什么争议。但在印度看来,一个属于中国的西藏才是对印度最大的威胁。居高临下该的地理位置决定中国随时有能力把印度冲得七零八碎。而西藏本身就是地多人少,所以即便印度能够发起反击,但也无法孤军深入,印度在藏南地区的军事部署压根无法对中国形成任何的威胁。
毕竟打打不过,骂骂不过,这时候印度就有意无意地想让西藏成为中印之间的战略缓冲地带,效仿中苏之间的蒙古,最好能让西藏彻底独立,这一点在印度和喇嘛之间的“暗送秋波”就能看出来。
从这一角度而言,印度只要想要实现国家的真正崛起,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其前提就是必须要谋求西藏的中立化,最好独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印度人都中国的恐惧,才能获得地缘政治上的绝对安全。
在这种大背景下,只要西藏一天不中立化,那印度对华的态度根本不可能转变。但西藏作为我国统一大业的重要一部分,向来被视为中国的核心利益,岂能容下印度的指手画脚?所以在1962年,中印关系迎来一个转机——62自卫反击战。
这场战争在国内看来只不过是摧枯拉朽一面倒,所以很少被拿出来分析,毕竟时间也不长、规模也不大,对地缘政治的影响也比较小,只是印度丢尽了脸面。但印度却不这样认为,认为自己的“有声有色”的大国地位因此下降。但问题来了,那这场战争更应该成为印度版的“被遗忘的战争”,更不应该被提起,但在印度的“谜之操作”下,印度人非但以被英国人殖民200年为荣,反而以在62年自卫反击战中输给中国人为耻。但政府到媒体却对这场战争几十年如一日的大肆渲染,而且特别突出“国耻”意义。
印度人在北边吃了憋,就想去西边找补,因此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然而在中国的加持之下,巴基斯坦比印度还硬,结果印度一脚踢在了铁板上,最终在联合国的调停之下不了了之。
这也给之后中印之间几十年的恩恩怨怨埋下了伏笔。时至今日印度人和印度政客依旧对62年自卫反击战的实例耿耿于怀,想要一雪前耻。
但碍于北方大国的实力是在太过强大,也不敢打出第一枪,所以只能不断耍一些小动作。反馈在实际行动上就是对中国充满敌意,看到中国有难,就必须捣乱。
而印度在“有声有色”的大国加持下,印度自认为即便做不成世界区域内大国,印度也要做地区大国,印度的最低目标是做南亚大国。
尤其是在中国倡议一带一路战略之后,印度脆弱的自尊心再次作妖,认为这一战略的背后就是都对印度地缘政治的掠夺,尤其是认为中巴经济走廊对克什米尔地区产生威胁。
事实上自第二次印巴战争之后,印度就开始由对中国的不满转向中国和巴基斯坦“相互勾结”怀恨在心,认为中巴在“双面打印”。
而印度在争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件事上走得不顺,印度将责任归咎于中国的“百般阻挠”,因此对中国十分不满。在加上中国拒绝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导致印度对中国的不满进一步加剧。
所以在印度眼里,中国一直是印度成为“超级大国”路上的绊脚石。所以千方百计地想要给中国下绊子,尤其是在中国有难的时候,印度必然来捣乱。
比如从62年三年自然在灾害期间的自卫反击战,到2017年萨德导弹事件印度再次在洞朗地区率先发难,再到2020年新冠疫情下印度再次发动加勒万河谷冲突。每当中国有难,印度必捣乱,这已经成了一种规律。
其实世界上只有印度人认为中国是印度的对手,而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根本没工夫去搭理印度的小肚鸡肠。
这也是我国在藏南问题上迟迟不动手的根本原因。面对上蹿下跳的印度,我们也很难对印度发动大规模打击,毕竟跨国喜马拉雅山和在孟加拉湾搞两栖登陆是同一个难度,再者就算把印度打下来也是一个屎坑,后续对10个亿的难民根本无法处理,所以怎么算都划不来。
所以如果想要教训印度,最好的选择小规模动武,比如在克什米尔地区动手,最好在寒冬将至前来一个闪击战,打完就撤,让印度想找补都找补不回来。
再者就是在国际问题上给印度“扣帽子”,比如支持印度入常,承认印度是大英帝国在南亚次大陆的真正“继承者”,支持印度取代英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毕竟按血统上来说,现在英国只是大英帝国的一个分支,一个联合王国而已,但印度同样是大英帝国的一个分支。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英国之所以成为帝国,是因为英国女王继承了印度皇帝的称号,而大英帝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时,印度并没有独立,所以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毕竟俄罗斯继承的苏联,中国继承的民国。有这样的先例在前面摆着,最起码可以给印度一些“希望”。
印度是否能够继承“正统”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印度人认可这一点,那一定会和英国闹的鸡飞狗跳,后面便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能理解,你打过他,他记着,人家打过我们,我们也记着,,,大家向前看,实现中央和平发展大针,就用智慧让相互谅解,不记前嫌,共同发展,,,我们自己可以先做,让人相信,这样是否可以?
晕死,这是机器在读吗?
NEMOHERO 回复 @听友461813026: 就是所谓的AI
这个烂主播,是机器人吧?
主播太声硬,像学生念书。
我怎么拉黑不了你呢,你的声音真难听!
五千年的文化底蕴!
你怎么说话没情感
印度有完整的历史吗?文明古国?笑话!